《《论语》选读》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高二选修课堂实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0阅读:
字号:小|大
山东曲阜一中 孔德旭
学生: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二
时间:2005年6月10日
师: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
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
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
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
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 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
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 “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
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
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 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
师:用两个字概括。
生:为政。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
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
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
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
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
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生:(读)
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
师:具体些。
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
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
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
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
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
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
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
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
师:你再补充一下。
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
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
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因此在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论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想象的说明的《论语》的重大作用。《论语》分上下两部,今天给大家手拿的的就是半部《论语》,《论语》的上篇。
师:(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读《论语》读过几次,不过,前两天我又读,有这么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产生了异议,学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就想,今天复习,明天复习,经常复习,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大家说在这方面古人的心态和今天天的我们是不是相通的?
生:(齐)是。
师:假如孔子整天复习,你说他快乐不快乐?
生:(齐)不快乐!
师:可孔子当时为什么非得说快乐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再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到月底了,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下来,有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因此,台湾有位学者叫南怀瑾,他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我觉得这才符合常情。
师生:(笑)
师:我认为这里面有一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在《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指复习,还有实践、训练、实习的意思,老师讲了知识和道理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因此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并且学了之后再干什么?
生:(齐)实践。
师: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中年,历经磨难,历经仓桑,知交半零落,好朋友没有几个了,这时才发现朋友的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太快乐了,两人触膝长谈,不觉到天明。再随时间的流逝,人到老年,这时历尽苦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看透了,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装在心里,这时晚辈即使抱怨一句甚至不了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这才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不可分割,它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知道朋友、友情的弥足珍贵;到了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大家研读一下,十分钟够不够?我加入那个组织?哪一组需要我就举手!
师生:(讨论,十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好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谁先说?
生:(争相举手)
生:二章17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它的译文我有不同的见解,它的译文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人,你明白了吧?”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对他讲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同学都知道子路的性格非常草率,不够谦虚,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要他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应这样翻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他的理由很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能够找到最原始的问题,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说得很好。谁还说?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为慎重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在父母终年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待父母,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仅慎重对待他们的去世又有什么用呢?
师:你认为不仅仅在最终的时候谨慎的对待,生的时候,尤其是赡养父母的过程更要认真。那么我再问你,这句话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生:有些道理。
师:哪些道理?
生: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理应受到谨慎的对待,在他们死后我们应该去追念, 精神上追念,尤其是对父母的爱。
师: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念,情感上的追念,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大家见过有些出殡的,表面上十分隆重,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对待父母孝顺就够了,不必过分在乎形式。
师:这一点很好。那么你如何评价“追远”这两个字?
生:我认为这没有多大意义,父母乃至祖先都死了,我们如果还沉浸在追念中,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悲痛中。我们应该把对父母的那种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师: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好孩子,有道理。父母死了就忘了?
生: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
师:不要忘记祖先,要不要追远?
生:在一定时候追远。
师:什么时候?
师生:(笑)
师:我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好回答,好,你来说。
一生:“慎终追远”这一句没有说对待父母生前怎样,它只说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她刚才的说法不对。
师:她又反驳了,干脆你们俩辩论一下。
生:后面有“民德归厚也”一句,如果是对待仅仅在去世以后,就不足以使“民德归厚”了,这句话主要是教育后人如何孝敬父母的。
一生:不对,这话仅仅是说对待父母的死和追念祖先这两件事,我们应就事论事,不要扯的太多。
生: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表现在追念祖先,还应体现在生前对待父母、孩子。其的中心是“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就是为了它。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人们要形成一个世人必须遵守的好传统。
一生:请问何为“终”?终”就是“死”,终点嘛。
生:汉语博大精深,它有多种意思。再者,你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
师:你们两个互不相让,我来说两句好吗?我们先这样考虑,“慎重追远”,它有没有合理的一面?首先对于我们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不要“慎”?
生:(齐)要。
师:对于我们的祖先要不要“追”?
生:(齐)要。
师: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争议。我记得上个月国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就写了这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再一个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时,我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我们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战争和分裂,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慎终追远”吗?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思念之中,应该如这位同学所说,把希望放在未来。再者,父母死了,形式上的大操大办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我们看待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师:时间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个吧!
生:17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忘。”——我认为它的译文有问题,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并且应该常常记在心里。为什么要把父母的年龄放在心里呢?
师: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
生: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师:那么别人该不该知道?
生:(笑)我是说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年龄记在心上,而应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孝敬他们。
师:你是说这个意思!还有呢?
生: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不应该放在年龄上。
师:但按照自然规律,判断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一般以什么为标志?
生:年龄。不过我认为应该把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年龄。
师:看来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很好,他说的很让我感动,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论语》里面有好些精华,值得传承,但是还有些——
生:糟粕。
师:糟粕,好,你举一个糟粕吧!
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
师:非常错误,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男生:(齐)有!
师:男同学派代表说一下。
一男生: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他把小人与女人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小人不得人心。
师:不是说女人,是想说小人,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了!这位女同学想说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古代这样说有道理,现在再说就没道理,现在男女平等,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你们的存在,有句话说:宁做小人,不做伪君子,试问伪君子中就没有男人吗?
一男生:女人中也有小人和伪君子呀。
一女生:我认为这句话是片面的。小人是难养也,但这句话歧视妇女,它直接把女人与小人并列,让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就不对了。《礼记》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对的,想想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
师:有点,男同学委屈一点吧。我顺便问一句,你读过《礼记》吗?
女生:没有,我听我爷爷说的。如果没有女人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社会的半边天!
师: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开始说这句话是片面的,刚才你说的是不合理的一面,那还有合理的一面呢?我很想听。
女生: 小人的确难养,但女人也有天生的一些缺点,如有时言行不一,有的妇女比较专制,心胸狭窄等。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等《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一是……
师生:消极的一面。
师:因此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这么一名话(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好不好?
生:(齐)好!
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同时我们也应用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大家看世界上别人是怎么看待《论语》的。(展示幻灯片:
“1.孔子不仅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 --金溢洙 朝鲜学者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井上靖 日本学者
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多民族的光荣。 --艾默生 美国学者
4.在道德上,我喜欢的是孔子。 --拜伦(英国诗人)
5.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巳。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6.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 -- 李提摩太 英国传教士)前几句话都是对孔子的赞美,我最欣赏最后这两句,尤其是罗素说的,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不仅我们要用这三种眼光看待论语,同时论语本身也具备了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教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谁能说说?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圣人无常师” 。
师:好。《腾王阁序》中有两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是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孟僖子说的时候孔子才十七八岁,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话。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在乡校这个地方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性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有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民主作风。因此我们说在论语本身就具备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 ,一颗童心谱新篇”)我记得一开始大家背了一句《论语》 “三军……”
师生:(齐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比如说,他想当教师,你就找一找《论语》是怎样谈当教师的。刚才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时谈到政治问题,我说他你很有政治才能,那么你就看看《论语》是怎样谈为政的。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资料: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今释» 蒋沛昌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类纂» 刘振东 «论语导读» 杨树增 «论语通译» 徐志刚)
这些可以到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图书馆去查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学生:山东省曲阜市第一中学高二
时间:2005年6月10日
师:上课!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昨天我在曲阜城里拍了几张照片,大家看看知道是哪儿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孔子中学的校刊《学而》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
生: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我家就住在有朋路。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
生:陋巷街北头的牌坊。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
生:一个土堆?(学生开始思考)
师:这个土堆可能不太引人注意,但很有名。现在有个学校就以此命名(展示幻灯片:舞雩坛中学),这就是沂河北岸著名的舞雩坛——古代鲁国求雨的土坛。
师:(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
生:万仞宫墙——曲阜的南门。
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它们的来历吗?(展示幻灯片:《学而》杂志)
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师:对!(展示幻灯片:有朋超市、有朋宾馆、有朋路)这一个?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yuè)乎?”
师:不亦什么乎?乐(yuè)乎?乐(lè)乎?
生:(停顿、思考) 乐(lè)乎!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
师:(展示幻灯片:陋巷牌坊)这里曾是谁住的地方?
生:刘禹锡。
师:刘禹锡?为什么?
生:因为刘禹锡写过《陋室铭》。
师: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他没在曲阜住过,这个人比刘禹锡要早一千多年。
生:孔子。因为《陋室铭》中有一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是有这句话。在《论语•子张》中记载:“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因为道不行就发了“欲居九夷”牢骚话,有人说九夷闭塞,经济落后等等,然后孔子说了这句话。不过孔子居住在阙里,今天我问的是陋巷的来历(展示幻灯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有一次孔子说,颜回真是圣贤之人,居住在陋巷,生活条件那么差,如果是一般人早已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是那么的快乐的学习, “贤哉!回也!”因此,陋巷就是后来被称为复圣的颜回居住的地方。
师:我们齐读一遍大屏幕上的文字。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舞雩坛)在第一册语文中有一个活动性学习专题——走近孔子,在活动资源里选了六则《论语》,其中有一则谈到它: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
生:《侍坐》中有一段好像是说“风乎舞雩”什么的?
师:对,(展示灯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找一个学生来读读吧!
生:(读)
师:这是曾皙的政治理想。(展示幻灯片:万仞宫墙)曾有旅游者问:你们曲阜的古城墙南门为什么叫“万仞宫墙”,而不叫什么“门”?你知道吗?
生:(思考)摇头。
师:它的来历出自《论语•子张》(展示幻灯片: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论语•子张篇》) 有一次有一个叫季孙的人说子贡的道德学问已经超出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说:“千万不能这么说,如果把道德学问比作宫墙,也就是围墙,我的墙也就是到肩膀这么高,在外面就能看到里面的房舍;我老师的墙有几仞高,你根本找不到进入的门,根本看不到围墙里面的建筑。因此“宫墙”是指孔子的――
生:道德学问。
师:曲阜的好些地名都和《论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曲阜的大街小巷上到处都写有《论语》句子的。以下是我在曲阜鼓楼大街上拍摄的。(展示幻灯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句话是写的哪一方面?
生:治理国家。
师:用两个字概括。
生:为政。
师:很好!(展示幻灯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大家边读便欣赏其书法。
师生:(读)
师:这句话表面上说松柏,实际上说什么?
生:人的道德修养。
师:因此孔庙里有许多松柏。尤其是柏树已成为我们曲阜的市树。
师:陈毅元帅曾做过一首诗:“大雪压青松,
生:(齐背)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展示幻灯片:“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是我在曲阜师范学校的墙上拍的,因此《三字经》里面有一句什么来的?
生:性相近,习相远。
师:这是哪一方面?
生:学习、道德修养。
师:(展示幻灯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到处可见,大家说这幅放在什么地方最恰当?
生:曲阜是旅游胜地,接待外来旅游者,应放在孔林、孔府、孔庙门前。
生:宾馆大厅或门口。
师:宾馆。好。我在好几个宾馆拍了几幅,但图象都不清楚,这幅是在汽车站拍的。汽车站,行不行?
生:(笑)行
再向下看(展示幻灯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生:(读)
师:(展示幻灯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生:(读)
师:同学们想想这一句放到哪儿最合适?
生:学校。
师:具体些。
生:图书馆。
师:对。这就是曲师大图书馆前面草地上的一块石头上刻写的。为什么放那儿最合适?
生:我认为“博学”嘛!图书馆书多,应该广泛学习。切问而近思,一边学习一边思考,沉醉其中。
师:说的太好了。(展示幻灯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个应该放在哪?
生:(齐答)教学楼上。
师:如果你想读《论语》全篇,我建议你到这里去!(展示幻灯片:论语碑苑)。那里有好些精美的书法作品,形式丰富多样。总之:《论语》在我们曲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们从小就接触这些,可谓耳濡目染。下面请同学们说说,除了这些,你还会背哪些?并归纳一下属于哪些方面。
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这是说的哪一方面?你归纳一下。
生: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学习方面。
生: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面。
生: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谈道德。
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谈学习。
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为政。
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方面。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做人的准则。你认为这句话放在什么地方最好?
生:学校。
师:学校。教给人做人的准则。还能放在哪?
生:市场。
师:为什么?
生:提醒人们诚实,不欺骗。
师:有道理。我觉得这句话更主要是说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据说,联合国大楼的门厅上就写着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句话如果让美国人多看看多好!
师生:(笑)。
师:总的来说,《论语》的内容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一是学习教育,二是道德修养,三是为政治国。如果你今天放学回家,家长问你,今天在学校学了什么?你说《论语》。家长问什么是《论语》,那么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论语》。思考讨论一下。
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论语》是每个人应遵守的准则。
生:《论语》是一部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的。
师:它是记录孔子言行的,只有孔子的言行吗?
生:不,还有他的弟子。
师:你再补充一下。
生:《论语》是一部编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是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录而成的。
师:这句话告诉父母,《论语》不是孔子写的。谁还想说?
生:《论语》告诉我们做人的准则,学习的方法。
师:这是它的内容,谁还想说?
生:《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是教育我们的一部追记。
师:她补充了这么一个观点——“追记”,这个观点很好,为什么是教育我们的追记?
生: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说是追记。我们是孔子的后人,应学习前人的经验。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很好,我总结了几句,请看大屏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其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无以复加的影响,故朱熹说:“天不生孔子,万古长如夜”,并影响到全世界。)让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展示幻灯片:巴黎宣言)因此在1988年有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今天我们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伟大的先人,手捧的就是这么一部不朽的论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想象的说明的《论语》的重大作用。《论语》分上下两部,今天给大家手拿的的就是半部《论语》,《论语》的上篇。
师:(展示幻灯片:“同学们,我们以首篇《学而》为例(如果你不喜欢,可以选取你所喜欢的一篇)从中选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研读,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相互讨论,好吗?10分钟时间,够吗? 提示:你从中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哪些地方你觉得有异议?你认为如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读《论语》读过几次,不过,前两天我又读,有这么一句: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我产生了异议,学完之后整天复习,真是快乐!对吗?我就想,今天复习,明天复习,经常复习,我问你如果叫你整天复习,你快乐吗?
生:(齐)不快乐。
师:大家说在这方面古人的心态和今天天的我们是不是相通的?
生:(齐)是。
师:假如孔子整天复习,你说他快乐不快乐?
生:(齐)不快乐!
师:可孔子当时为什么非得说快乐呢? 我想这里面可能有问题。再有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说到月底了,钱快花光了,工资还没发下来,有朋友给你打电话说,明天到你家去,你说会怎样?是不是很悲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我,对我发脾气,我表面上不发脾气,心里恼怒一下也不行吗?这种君子不做也罢。因此,台湾有位学者叫南怀瑾,他曾经把这几句戏改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难过乎?”我觉得这才符合常情。
师生:(笑)
师:我认为这里面有一字应注意,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习”。这个字的最初写法是上面一个“羽”下面一个“白”,在《说文解字》上说“习”指小鸟反复的振翅学飞。意思不仅仅是学习,复习还引申为演习、训练。因此,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仅仅指复习,还有实践、训练、实习的意思,老师讲了知识和道理我们来实践一下看看对不对,对了!乐!。因此这句话指少年时代应立志刻苦学习并且学了之后再干什么?
生:(齐)实践。
师:对!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中年,历经磨难,历经仓桑,知交半零落,好朋友没有几个了,这时才发现朋友的弥足珍贵。在一个风雨之夜,有一个好朋友从远方推门而入,这时你会怎么样?
生:快乐!
师:太快乐了,两人触膝长谈,不觉到天明。再随时间的流逝,人到老年,这时历尽苦难,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都已看透了,所有的苦难都可以装在心里,这时晚辈即使抱怨一句甚至不了解自己,也是笑而不答,这才成了真正的君子。因此,我认为这三句话不可分割,它写了人生的三个时代:少年时代立志学习,并学以致用;中年时代知道朋友、友情的弥足珍贵;到了老年,能够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这是我研读的心得。大家研读一下,十分钟够不够?我加入那个组织?哪一组需要我就举手!
师生:(讨论,十分钟)
师:同学们发现了好些问题,我们一起讨论,谁先说?
生:(争相举手)
生:二章17句。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它的译文我有不同的见解,它的译文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人,你明白了吧?”我认为应译为“我教你知或不知的态度吧!”因为这一则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诲,对他讲实事求是的态度,很多同学都知道子路的性格非常草率,不够谦虚,所以孔子针对他的这一特点,要他要养成实事求是的好习惯,所以我认为应这样翻译。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有两点非常的可贵:一,他的理由很充分;二,他从子路的性格态度入手,能够找到最原始的问题,做到知人论世,这就是历史地看问题。说得很好。谁还说?
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解释为慎重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我认为这样不对。如果在父母终年之前没有好好地对待父母,没有尽到做子女的责任,仅慎重对待他们的去世又有什么用呢?
师:你认为不仅仅在最终的时候谨慎的对待,生的时候,尤其是赡养父母的过程更要认真。那么我再问你,这句话是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
生:有些道理。
师:哪些道理?
生:父母养育了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理应受到谨慎的对待,在他们死后我们应该去追念, 精神上追念,尤其是对父母的爱。
师:主要是精神上的追念,情感上的追念,不仅仅表现在表面的形式上。大家见过有些出殡的,表面上十分隆重,你认为应该怎样?
生:对待父母孝顺就够了,不必过分在乎形式。
师:这一点很好。那么你如何评价“追远”这两个字?
生:我认为这没有多大意义,父母乃至祖先都死了,我们如果还沉浸在追念中,就会永远地沉浸在悲痛中。我们应该把对父母的那种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
师:寄托在孩子身上,培养好孩子,有道理。父母死了就忘了?
生:教育孩子不要忘了自己的祖先。
师:不要忘记祖先,要不要追远?
生:在一定时候追远。
师:什么时候?
师生:(笑)
师:我这个问题好像问得不好回答,好,你来说。
一生:“慎终追远”这一句没有说对待父母生前怎样,它只说父母去世以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所以我认为她刚才的说法不对。
师:她又反驳了,干脆你们俩辩论一下。
生:后面有“民德归厚也”一句,如果是对待仅仅在去世以后,就不足以使“民德归厚”了,这句话主要是教育后人如何孝敬父母的。
一生:不对,这话仅仅是说对待父母的死和追念祖先这两件事,我们应就事论事,不要扯的太多。
生:不行!这句话的意思不仅表现在追念祖先,还应体现在生前对待父母、孩子。其的中心是“民德归厚矣”,而“慎终追远”就是为了它。总之,这句话是教育人们要形成一个世人必须遵守的好传统。
一生:请问何为“终”?终”就是“死”,终点嘛。
生:汉语博大精深,它有多种意思。再者,你不能只看文字的表面。
师:你们两个互不相让,我来说两句好吗?我们先这样考虑,“慎重追远”,它有没有合理的一面?首先对于我们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不要“慎”?
生:(齐)要。
师:对于我们的祖先要不要“追”?
生:(齐)要。
师:这个问题好象没有争议。我记得上个月国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来大陆访问就写了这四个字——“慎终追远”。他干了两件事,一是在故乡湖南湘潭“慎终”,他和他的母亲一起奠扫祖坟;再一个是在黄帝陵“追远”,拜谒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有时,我想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那三个已分崩离析了,只有我们中国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先人提倡的“慎终追远”的传统,这种民族的传统文化维系着我们。我们这个国家历经沧桑,50多个民族在历史上历经多少苦难战争和分裂,海峡两岸60年的隔阂没有隔断我们血浓于水的感情,靠的是什么?不就是“慎终追远”吗?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沉湎于思念之中,应该如这位同学所说,把希望放在未来。再者,父母死了,形式上的大操大办行不行?
生:(齐)不行。
师:所以我们看问题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我们看待论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示幻灯片:“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
师:时间关系,我们再讨论一个吧!
生:17页,子曰:“父母之年不可忘。”——我认为它的译文有问题,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道,并且应该常常记在心里。为什么要把父母的年龄放在心里呢?
师:我先问你个问题,你知道你父母的年龄吗?
生:知道。
师:你怎么知道?
生:这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
师:那么别人该不该知道?
生:(笑)我是说没必要非得把他们的年龄记在心上,而应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努力孝敬他们。
师:你是说这个意思!还有呢?
生: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不应该放在年龄上。
师:但按照自然规律,判断一个人的健康长寿一般以什么为标志?
生:年龄。不过我认为应该把父母的健康和快乐放在心上,而不仅仅是年龄。
师:看来你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很好,他说的很让我感动,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父母,让他们永远健康快乐!通过讨论我们发现《论语》里面有好些精华,值得传承,但是还有些——
生:糟粕。
师:糟粕,好,你举一个糟粕吧!
生: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错误!
师:非常错误,有没有合理的地方?
男生:(齐)有!
师:男同学派代表说一下。
一男生:古代女人地位低下,他把小人与女人放在一起类比,说明小人不得人心。
师:不是说女人,是想说小人,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了!这位女同学想说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古代这样说有道理,现在再说就没道理,现在男女平等,如果没有女人,就没有你们的存在,有句话说:宁做小人,不做伪君子,试问伪君子中就没有男人吗?
一男生:女人中也有小人和伪君子呀。
一女生:我认为这句话是片面的。小人是难养也,但这句话歧视妇女,它直接把女人与小人并列,让女人受到无辜的牵连就不对了。《礼记》要求女子三从四德,给妇女套上了重重枷锁,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不对的,想想如今,奥运会上阴盛阳衰。
师:有点,男同学委屈一点吧。我顺便问一句,你读过《礼记》吗?
女生:没有,我听我爷爷说的。如果没有女人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奥运会上也不会有那么好的成绩,可以看出女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一股强劲的力量,是社会的半边天!
师:我还是想问一句,你开始说这句话是片面的,刚才你说的是不合理的一面,那还有合理的一面呢?我很想听。
女生: 小人的确难养,但女人也有天生的一些缺点,如有时言行不一,有的妇女比较专制,心胸狭窄等。
师:关于这个问题的是非曲直我们今天先不下结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看等《论语》。一是积极的一面,一是……
师生:消极的一面。
师:因此著名学者匡亚明说过这么一名话(展示幻灯片: “孔子思想中既有消极因素,也有积极因素,这两种不同因素导致了两种不同后果,前者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后者则形成了中华民族某些优良传统和特点。这种矛盾现象是孔子思想内在二重性(矛盾性)的毫不奇怪的必然产物。”《孔子评传》)我想用他的话来平息我们刚才男女生之间的争执,好不好?
生:(齐)好!
师: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同时我们也应用一种包容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包容它积极的一面,也包容它消极的一面。大家看世界上别人是怎么看待《论语》的。(展示幻灯片:
“1.孔子不仅是万古圣人,也是东洋学问哲学思想的元祖。 --金溢洙 朝鲜学者
2.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井上靖 日本学者
3.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是全世界多民族的光荣。 --艾默生 美国学者
4.在道德上,我喜欢的是孔子。 --拜伦(英国诗人)
5.中国文化基于孔子之学说。孔子学说关系建立一个中华大帝国。中国切不可盲目采用欧洲文化,时移世易,但将中国旧文明之不适于今日者,略加改易可巳。欧洲人皆言中国如无孔教,中国道德必破产,此语余极赞同。中国最切要者不在西方文化之吸收,反在东方旧有文明之复兴。中国学术远在两千年前已灿然大备,若加以整理使之复兴,则影响世界,极为大,对于世界,必有特别贡献,最后中国或将为世界文化之中心。 --——罗素 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6.以中国教化最著之邦,历数千年而存在,余认为孔子之功。余虽隶耶教,于孔子之道莫不乐闻之。 -- 李提摩太 英国传教士)前几句话都是对孔子的赞美,我最欣赏最后这两句,尤其是罗素说的,他为我们中华民族作了一个长远规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李提摩太说的,他虽然信奉耶稣,但并不排斥孔子。人家外国人都用这种包容的心态看待《论语》,我们更应该用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论语》(展示幻灯片: “包容的心态”)不仅我们要用这三种眼光看待论语,同时论语本身也具备了这三个特点。首先它如实的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研究孔子及儒教的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具有历史性。孔子有些保守,但他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他又虚心好学,关于这点,《师说》上曾有论述,谁能说说?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圣人无常师” 。
师:好。《腾王阁序》中有两句:“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是一个典故,当时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学礼乎?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在《论语》上有记载,可据《左传•昭公七年》记载,这句话最早是孟僖子说的,当时孟僖子说的时候孔子才十七八岁,因此孔子经常学习人家合理的话。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中还记载了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当时有很多人在乡校这个地方议论朝政,有人建议把乡校毁了,子产说:“其所善者,我则行之,其所恶性者,我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何毁之?”此时孔子至多11岁,后来孔子评价说:“有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孔子用包容的心态看待并赞美民主作风。因此我们说在论语本身就具备历史性、发展性、开放性。最后我们用一幅对联概括我们今天研读的内容吧(展示幻灯片:“三种角度读论语 ,一颗童心谱新篇”)我记得一开始大家背了一句《论语》 “三军……”
师生:(齐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展示幻灯片:“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为践行自己的理想,请从《论语》中找寻依据,好吗?并为刚才的那幅对联加个横批,作为我们下一步研读《论语》的目的,好吗?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比如说,他想当教师,你就找一找《论语》是怎样谈当教师的。刚才有一个同学和我讨论时谈到政治问题,我说他你很有政治才能,那么你就看看《论语》是怎样谈为政的。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网址和资料,(资料: «论语别裁» 南怀瑾 «论语今释» 蒋沛昌 «论语译注» 杨伯峻 «论语类纂» 刘振东 «论语导读» 杨树增 «论语通译» 徐志刚)
这些可以到我们学校的电子备课室和图书馆去查找。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