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2阅读:
字号:|
 《五人墓碑记》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体味本文组织严谨、浑然一体的结构特色;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 
(4)积累字词句知识。 
教学设想:本文为精读课,因为距离我们时代较远,背景知识欠缺,文言语句较生疏,所以应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注重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学习与积累,同时明确夹叙夹议的特点,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学法上看,一定要认真预习,借助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意,归纳总结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的墓志铭 
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题解及背景介绍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
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三、初读,整体感知课文(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明句读、听出语气,同时对不理解之处作标记。) 
四、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进一步读通全文。在此基础上教师检查学生听、读的情况。题目为《导学练》部分内容。 
五、筛选信息,把握课文内容。 
重在培养学生在读课文时应眼到、口到、心到的学习习惯。 
提问: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2.他们的身份如何? 
3.他们为何而死? 
4.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 
5.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出本文的文意: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六、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具体学习课文。 
1、 先读课文3- 4 两节让学生翻译
A概叙事情的经过
B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
五人     热情的赞扬他们的这正义而死,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临死前    骂  谈笑以死
         死后      颜色一少变
         斗争中    送行 喊声震天
        贤士大夫   出钱收尸
毛等人  极度痛恨 批叛(被追打的狼狈与落魄之丑态
C五人的斗争经过说明了什么/
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精神,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
斯人已逝,精神永恒
齐读感受情感
2、学习1-2两节
强调字词:
当道  除  旌  去今之墓而葬焉  疾病  皦皦 
强调句子: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A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在何处,在文中找出关键句
激于义而死
B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对比手法
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
问题  
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数量悬殊   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
身份地位   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
死后影响   以“湮没”与“皦皦”比,
后人态度   以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与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C对比的作用
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出五人之伟大 
D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正义终压倒邪恶,歌五人之义举
3.学习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
A找出中心句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如何揭示意义
                   五人 
思想地位     素不闻诗书 生于编伍                     闻诗书缙绅
行为志向     激昂大义                                易其志        
临死态度     蹈死不顾,谈笑以死                      脱身以逃
                                                    佯狂杜门
          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所为影响     忠义显  赠美名 荣后  加封                   辱人贱行
死与不死     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
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屈豪杰                             以隶使之
强调词语:编伍  缙绅  视  暴  谥  隶  屈  明  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作用?
照应文章开头。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七、写作特点: 
1.夹叙夹议,叙议结合。 
2.巧用对比突出五人慷慨就义的英勇事迹和重大意义。 
八、归纳中心思想。
1、 找出课文的主旨句:“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 五人精神的核心是:“义”。这也是全篇的纲领,全文除了结尾一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第7自然段)以外,其余1--6自然段都是扣紧“义”字展开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1题)假如从思想内容的角度划分段落层次,即可如下所示:
“五人者,……激  1、2自然段: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于义而死焉者也。” 3、4自然段:勇蹈死地,义无反顾
  (全文纲领)    5、6自然段:五人死义,义重泰山
所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可归纳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但这样归纳还不全面。)
3、五义士的义举是在苏州人民反阉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文章除了写五义士的义举外,还全面记叙了当时苏州人民反对阉党的暴动。所以归纳中心思想时还要加上一句: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4、除此之外,对于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作者是持批判态度的。所以,中心思想还要加上一句: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第4小题。)

总结  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反映、歌颂了群众的伟大斗争和巨大力量
九、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批判甘心依附阉党的官僚士大夫的卑劣行径。
1、 进步性: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斗争的政治立场,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同时也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反映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可贵的。
2、 时代局限性:
(1) 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为人民的事业奉献一切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2) 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败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出”以挽既倒之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3) 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却也流露出对“生于编伍”、“素不闻诗书之训”、“人人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门第等级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这又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十、 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第一段以“且立石于其墓之门”,点出墓碑;第二段写“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再次提及五人墓葬;第三段写吴民抗暴及五人受诛,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收结全段,极其巧妙地将笔锋转到题面上来;第四段写五人临刑的“意气扬扬”、“断头置城上”、“卒与尸合”,末句以“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十分自然地将文意钩回到题面上来。五、六两段,分别以“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和“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进一步的点题。全文紧扣题目,前后环应,逐层深人,值得借鉴。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如果按表达方式划分段落,文章可分两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开头至第四段)主要是记叙,第二部分(第五段至结尾)主要是议论。但在记叙中又夹着议论,在议论中又夹着记叙。第一段在扼要记述五人的死因及树立墓碑的缘由之后,发出了“呜呼,亦盛矣哉”的感慨和赞叹,由记叙而带出议论,十分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对五人之死的评价:五人死得不同凡俗.死得大义凛然。然后追叙五人死难的经过(第三段)和英勇就义的情景(第四段)。在前文充分记事的基础上,文章的五、六两段,分别以“嗟夫”、“由是观之”开头,发起议论,对五人死难的意义和影响作出了有力的正确的论述,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问党的憎恶、对不坚定的缙绅的贬斥和对五人的敬仰之情。这两段主要是由作者直接发表议论,但在议论中又带有记叙的成分。例如,第五段写魏忠贤“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既说明了五人死于义的重大作用,又记叙了这个阉党魁首的可耻下场。又如第六段写“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过而拜旦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既论述五人之死所产生的影响,又记叙了五人身后的荣耀。记叙和议论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两者紧密相连。)
    3、这篇文章还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加强艺术效果。第一、二两段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而湮没不足道者”和“‘草野之无闻者”同五人“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族其所为”对比;第五段以缙绅的改变初志、趋炎附势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不顾对比;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者一旦抵罪后的卑贱行径同五人的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第六段以五人“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同假若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对比,处处反衬出五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十一、结合课后练习,归纳文言词语和句式。
《五人墓碑记》基础知识
古今异义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行为”是“行”和“为”两个词的连用。行: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今义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私人: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按诛五人
按:考查,查究。今常用义为:压住,依靠等
4 颜色不少变
颜色:面貌、容貌、脸色。今常指由物
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5视五人之死
视:比较。今无此义。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首领:头颅,脑袋。
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有”同“又”。2、敛赀财以送其行
•赀”同“资”,资财,钱财。读zī
词类活用
•1、人皆得以隶养之
隶,名词作状语,当作
奴隶那样。2、去今墓而葬之
墓:名词用作动词,
修墓。•3、其疾病而死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
生病。
•4、为之声义
•声:名词用作动词,伸张•5、缇骑按剑而前
•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6、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用作动词,出任巡抚。
7、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记:名词用作动词,作记。、不能容于远近
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远近的百姓。9、 抶而仆之
仆:动词使动用法,使……倒下10、 安能屈豪杰之流
屈: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11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哀,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哀,哀惜。不复敢有诛治
诛治:动词用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激昂大义
激昂:形容词用作动词,激动振奋。荣于身后
荣:名词使动用法,使……得到荣誉。15  尽其天年。
•尽:副词用作动词,享尽。
一词多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义愤,形容词。为之声义/忠义暴于朝廷
合宜的道德,行为
或道理,正义,名词。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从……看来,介词。为之声义/谁为哀者
替,给,介词。

1 轻重固何如哉
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副词。2斯固百世之遇也。
实在,真是,副词。
句式判断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宾语前置
1、  谁为哀者
2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  忠义暴于朝廷
4、  荣于身后
5、  不能容于远近        
6 、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  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  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9、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省略句
1 断头置城上
2 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3 扼腕墓道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