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34阅读:
字号:小|大
师:这篇文章就像一座小桥,我们走过这座桥,就来到了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兰亭,我们见到了王羲之,看上去,他的心情怎么样?用一个字来回答。
生:乐
师:为何而“乐”?
生:时光美,“暮春之初”。
师(板书):良辰
生:景色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板书):美景。你能用美妙的语言翻译一下吗?
生:山峦层叠峰岭峻秀,树林茂密水竹修颀,河流激荡回旋,春风和暖轻柔!
师:除了美景,还有什么?
生:还有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对,兰亭修禊诗会会聚了名士谢安、王羲之、孙统等四十一人。还有吗?
生:盛会,即兰亭盛会,这些名士修禊诗会,“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在“良辰”,遇“佳朋”,赏“美景”,开“盛会”,“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确实快乐!
师:请同学示范朗诵,体验这份快乐的情怀!
师(创设情景):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和王羲之等名士在兰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抬起头来仰望浩渺无际的天空,低头观赏着天地万类美景,你会有什么感想?
生:我体会到友情可贵,和那么多朋友饮酒写诗,真乃人生之大幸!
生:我觉得放纵自由的享乐也是人生可取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委屈自己,忙碌劳累一生,“放浪行骸之外”嘛。
(生笑)
师:及时行乐,有李白的风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吗?
生:(沉默,思考)
师(点拨):“宇宙天空,大地万物”有和特点?
生:浩瀚博大!
师:很好!还有吗?
生:永恒!
师:对!与宇宙天空,大地万物相比,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特点?
生:渺小和短暂!
师:请问同学们,王羲之等人体验到这一点了吗?
生:体验到了,从第二自然段开头就可以看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就是说在我们友情交往中,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师:一方面体验着宇宙天地的永恒,一方面感悟着时光悄悄的流逝,慢慢地,作者的情感就有了变化,由先前的“乐”衍变为什么?
生:痛!
师:对,“痛”从“乐”生!这种“痛”的情感缘于作者因“良辰美景,佳朋盛会”萌发的感慨,从第二自然段来分析,作者有那些感慨?
生(思考,探讨):“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妙和愉悦时,却感受不到时光在飞快流逝,人生在渐渐磨灭。而等到我们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静心思考,感慨横生。
师:具体讲有哪些感慨?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美好的东西也并非永久美好,都在变化。
师:这种变化还是缘于时间的一刻不停地变化。还有吗?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更何况的意思,表明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这也是作者的感慨之一。
师:到此,作者和古人产生了共鸣——“死生亦大矣!”痛惜之情难以抑制!请问,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份情感?
生:这份感伤,表明作者对生的留恋,带有消极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待生死的局限。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沉默)
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生(恍然大悟):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
师:好,能不能更具体一点,或者举例讲讲?
生: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师:谢谢你,讲得太精彩了!这份“痛惜”之情,看似消极,其实积极,王羲之在此亮明自己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他强烈地暗示我们:留恋的人生才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往往关注人生的长短!
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部分,让我们跟随他的朗诵细细体味那份痛惜之情吧!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大家思考: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生:由“痛”转为“悲”。
师:“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生:(众说纷纭)
师:那我们先看作者悲从何起。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理解和看待我们,也就像我们理解和看待前人一样。
师:我们的看法和前人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的,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句可以看出,意思是说,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一样相吻合。
师:兴感的缘由吻合,触发的感慨相同吗?
生:也相同,“死生亦大矣”!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生(思考,沉默)
师:针对当时深受老庄玄理空泛思想影响的士大夫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生死等同,司马迁不必忍辱活着,屈原也不必为大义而死,进而从反面的角度验证了“死生亦大矣”的意义!
师:由此可知,“悲”是“痛”的升华,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悲叹!
师: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三部分,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对生死的悲叹!
生:乐
师:为何而“乐”?
生:时光美,“暮春之初”。
师(板书):良辰
生:景色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板书):美景。你能用美妙的语言翻译一下吗?
生:山峦层叠峰岭峻秀,树林茂密水竹修颀,河流激荡回旋,春风和暖轻柔!
师:除了美景,还有什么?
生:还有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对,兰亭修禊诗会会聚了名士谢安、王羲之、孙统等四十一人。还有吗?
生:盛会,即兰亭盛会,这些名士修禊诗会,“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在“良辰”,遇“佳朋”,赏“美景”,开“盛会”,“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确实快乐!
师:请同学示范朗诵,体验这份快乐的情怀!
师(创设情景):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和王羲之等名士在兰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抬起头来仰望浩渺无际的天空,低头观赏着天地万类美景,你会有什么感想?
生:我体会到友情可贵,和那么多朋友饮酒写诗,真乃人生之大幸!
生:我觉得放纵自由的享乐也是人生可取的生活方式,不应该委屈自己,忙碌劳累一生,“放浪行骸之外”嘛。
(生笑)
师:及时行乐,有李白的风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有吗?
生:(沉默,思考)
师(点拨):“宇宙天空,大地万物”有和特点?
生:浩瀚博大!
师:很好!还有吗?
生:永恒!
师:对!与宇宙天空,大地万物相比,我们人类又有什么特点?
生:渺小和短暂!
师:请问同学们,王羲之等人体验到这一点了吗?
生:体验到了,从第二自然段开头就可以看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就是说在我们友情交往中,时光飞逝,人生短暂。
师:一方面体验着宇宙天地的永恒,一方面感悟着时光悄悄的流逝,慢慢地,作者的情感就有了变化,由先前的“乐”衍变为什么?
生:痛!
师:对,“痛”从“乐”生!这种“痛”的情感缘于作者因“良辰美景,佳朋盛会”萌发的感慨,从第二自然段来分析,作者有那些感慨?
生(思考,探讨):“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说当我们感受着生活的美妙和愉悦时,却感受不到时光在飞快流逝,人生在渐渐磨灭。而等到我们对已经得到的感到厌倦,静心思考,感慨横生。
师:具体讲有哪些感慨?
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美好的东西也并非永久美好,都在变化。
师:这种变化还是缘于时间的一刻不停地变化。还有吗?
生:“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况”,更何况的意思,表明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这也是作者的感慨之一。
师:到此,作者和古人产生了共鸣——“死生亦大矣!”痛惜之情难以抑制!请问,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份情感?
生:这份感伤,表明作者对生的留恋,带有消极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待生死的局限。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沉默)
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言下之意,作者是否在暗示我们,什么又是我们主观意志能够左右的呢?
生(恍然大悟):怎样生和怎样死我们可以主宰。
师:好,能不能更具体一点,或者举例讲讲?
生:怎样的活着更精彩,怎样的死更厚重!面对生死,屈原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司马迁忍辱而生,《史记》光耀千秋,这种生,像日月般生辉!
师:谢谢你,讲得太精彩了!这份“痛惜”之情,看似消极,其实积极,王羲之在此亮明自己的生死观——“死生亦大矣!”他强烈地暗示我们:留恋的人生才有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往往关注人生的长短!
师:再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部分,让我们跟随他的朗诵细细体味那份痛惜之情吧!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大家思考: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朗诵,师生点评)
师: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生:由“痛”转为“悲”。
师:“悲”是什么意思?……悲伤?悲哀?悲叹?
生:(众说纷纭)
师:那我们先看作者悲从何起。
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就是说,未来的人理解和看待我们,也就像我们理解和看待前人一样。
师:我们的看法和前人的看法一样吗?
生:一样的,从“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这句可以看出,意思是说,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像符契一样相吻合。
师:兴感的缘由吻合,触发的感慨相同吗?
生:也相同,“死生亦大矣”!
师:“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又是针对谁而言的?
生(思考,沉默)
师:针对当时深受老庄玄理空泛思想影响的士大夫而言,具有现实意义!如果生死等同,司马迁不必忍辱活着,屈原也不必为大义而死,进而从反面的角度验证了“死生亦大矣”的意义!
师:由此可知,“悲”是“痛”的升华,应该是什么意思?
生:悲叹!
师:一声悲叹之后,作者把自己的理性感悟传之后人,这就是作序的缘由!
师:让我们一起来诵读第三部分,在诵读中感悟作者对生死的悲叹!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