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三则(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48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 学重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难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时 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1、齐读
2、分析课文
第一则
老师读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1) 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熟读、精思、不贪多(板书)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 (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注释】
于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二高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
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有一则故事说:四八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这未免太狂妄了。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翻译:(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了 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1、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教 学重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难 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 学时 数
三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贪如火,不遏则燎原;贪如水,不遏则滔天。“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具体研习
1、齐读
2、分析课文
第一则
老师读
第一则翻译
读书应该读到手不释卷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的性灵,由天理决定,勤用心才会更明白事理。只要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探究领会了多少道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那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1) 主要讲了一种什么样的读书方法?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深刻的义理。
天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高精神境界。
熟读、精思、不贪多(板书)
(只有通过熟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味。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出读书中的不好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2)由朱子的读书方法你会想起哪些名言警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对你学习的启示: (学生说)然后在轻松的下面两首诗的朗读中结束教学。
于潜僧绿筠轩【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注释】
于潜——县名,在今浙江省,县南二高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
此君——晋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
扬州鹤——有一则故事说:四八谈论平生最快意之事,一人希望多财,一人说宁愿骑鹤作神仙,另一人希望作扬州太守。最后一人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三者得兼。这未免太狂妄了。东坡此句意思也是说:若对着竹子还大嚼猪肉,岂不是太狂妄了?世间那有扬州太守与骑鹤化仙两者得兼之事?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既作风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样的,赏竹雅士岂能对竹大嚼!
无 题 【今】竹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
无肉令人瘦,无书令人愚。
人瘦尚可肥,士愚不可亲。
第二课时
一、导入第二则的学习。
一天有人问朱熹:“平时做事时知道哪是天理哪是人欲,可是行动时却往往被人欲引了去,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朱熹是怎样回答的。
二、朗读第二则,多种方式并用(一生读,齐读,自己大声朗读)
三、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翻译:(弟子)问道:“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做事情时,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后却后悔莫及,怎么办呢?” 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对待情况,特别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道,又有一条小道一样。心里明知应该要走大道,却被小道上的东西吸引着,自己不知不觉地走到小道上去了;等到前面遇到荆棘杂草,却又心生后悔。这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所以,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克制自己。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先明白事理,接着勇敢地去做。如果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不用努力,自然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说: ‘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这个使命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深渊,又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二则分析:讨论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朱子认为理与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朱子认为:圣人至善,因此无欲;贤人次于圣人,需深思。
众人天理受蔽,更需努力,修炼道德,以绝私欲。
四、朗读并思考理解文意(师设题生回答)
指名学生朗读并思考:
(1)大路、小路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大路:天理
小路:人欲
“无克己工夫”
(外物无官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2)很明显这一则围绕天理,人欲而展开讨论,圣人、贤人、普通人在理欲之间是怎样选择的?
圣人:自然存天理
贤人:先分辩再行动
普通人:克制私欲
(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依天理而行,贤人比圣人稍差,普通人则在后天的修养中更加用力,时刻克己复礼,不为人欲所牵引,最后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终目标。)
(3)作为常人,我们该怎样提高自己的身心修养?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朗读二则三则。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朱熹的弟子问他:“现在应当读什么书?”那么他是怎样指导他读书的呢?到底应当读些什么书呢?让我们来学第三则。
翻译: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切身的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一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自己,是要求得别人了解自己,还是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的人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和充实自己,现在的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装点门面做样子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虽然这是对当时的梁惠王说的,但是,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现在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的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已经认识清楚这个问题了,深入下去还需下大功夫,但是,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三、理解文意。
1、本则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
义利问题
2、怎样阐述义利问题的?(引用了哪些名人名言)
义利来源于孔子所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利对立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子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3、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重义轻利”的观点?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义且富贵,于我若浮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四、朗读全文,师简单总结
第一则:读书方法→义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五、合作探究
阅读这则新闻,谈谈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怎样理解朱子的“天理”“人欲”?
7月17日报道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因涉嫌受贿2226万元,昨日在该市第二中级法院上堂受审。
晏大彬因受贿金额巨大而成为“重庆第一贪”;而其妻则因帮助洗钱,同时走上了被告席,成为因亲属贪污受贿被指控“洗钱罪”的全国第一人。该案将择期判决。
今年1月14日晚,重庆南岸区铜元局派出所.接到报警求助,称楼上房屋严重漏水,而该业主不在家,保安不能擅自进入他人住宅。民警随后赶往这处小区。
警方人士赶到后,发现这户居民的水管爆了,物管开始处理漏水,民警则发现卫生间有8个矿泉水纸箱,用胶带密封着,但被水浸泡,已经打湿。民警和物管人员帮着把这些纸箱搬到室内干的地方,却发现下方已被泡烂的一角露出了一扎一扎的红色纸张,里面竟然全是百元大钞,总计为939万元。这一案件很快被移送到重庆市纪委。钱的主人很快明确:它们都属于一位名叫晏大彬的男子。了 检察机关查明:晏自2001年底担任县交通局局长到2007年底,在巫山长江大桥及该县各公路建设项目中,层层捞钱,63次共接受建筑承包商送钱2226万元——这一金额,相当于当地年财政收入的20%强。
参考发言:
天理与人欲的问题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儒家一贯认为,天理与人欲是对立的,人欲横行则天理灭,要克服人的一心之私欲,使之符合礼的要求。
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必须把精神的要求放在前面。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实际上是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朱熹主张人追求精神的需求应该超过对物质的需求。这才是朱熹原本的意义。朱熹不是教大家不吃不喝,而是为了说明精神的需求最重要,不要为了物质的需求,把精神的需求都废除了。这和孔子夸奖他的学生颜回不因为物质生活低下而放弃理想的行为是一致的。
一个贫困县,挖出大贪官。不可思议的是,就是这位巨贪,某家刊物还曾专题报道了他的“清廉勤政”事迹。今天,我们重提朱子的学说,不光是为了了解古代文化,更重要的是,合理继承古人的精神遗产,为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当今社会,物质虽然高度丰富了,但一些人仍是欲壑难填,在物质的狂迷中丧失了自己,完全突破了伦理道德乃至法律的底线,“人欲”无度,“天理”何存?在对待个人获取财富的原则和途径问题上,朱熹倡导儒家“见利思义”、“先义后利”,认为对于“天理之公”的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非但不应否定,还应该加以宣传,而对于“人欲之私”的利己之心,则应受到道德和论理的规范和限制。因为“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正确地使用“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所以说,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因此,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的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六、课堂寄语: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应鼓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义”与“利”上实现双赢。然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把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展翼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