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春风》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1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课文最后部分孔子对学生的评判。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注字词,疏通文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先进》是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让我们走近他们师徒的身边。
二.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
<一>速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课件展示,学生作答,教师纠正)
1.毋吾以也 ( ) 2.居则曰… ( )
3.因之以饥谨 ( ) 4.夫子哂之 ( )
5.舍瑟而作 (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
7.子曰:“何伤乎?…”( ) 8.吾与点也 ( )
如或知尔( ) 且知方也 ( )
如 如五六十( ) 方 方六七十 ( )
如其礼乐( ) 今方来 ( )
<二>【思考】 “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 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明确】 “尔”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率尔”即“轻率的样子”。
如“鼓瑟希,铿尔”,“铿尔”形容弹瑟的样子。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尔”“乎”“然”“如”“焉”等作为词尾的句子吗?
一、尔 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夫子莞尔而笑。 《论语》
二、乎 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三、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
例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照应,可译作“…的样子”
①、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四、如 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汉书•石奋传》
五、焉 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作“…的样子”“…地”。
例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三>请找出《论语》中有关形容词词尾的句子
1.学生口头作答
2.老师展示
【示例】(课件展示)
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克己复礼》课本7页
②夫子怃然曰(怅然失意的样子)《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课本第19页
③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样子)《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7页
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微笑的样子)《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8页
⑤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卓尔:高高地竖立,超群出众的样子。)
《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9页
二.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
<一>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来
进行朗读训练
(1)学生个别朗读
(2)小组朗读
(3)教师范读 (并明确朗读要点)
(4)学生自由朗读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下列问题: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他们怎样
的性格特点?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3.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
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
子 路:直率、粗犷,长于治军,表现出一副力挽狂澜的气概;
冉 有:谨慎、谦虚,善于治政理财,满怀“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华:谦退,专于宗庙祭祀之仪,会盟宾客应对之礼,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对这几个学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对每个人都作过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明确】对三个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子路“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1.曾点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时而不求为政”思想,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外三个学生驰心政务, 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资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泰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尧舜都选贤举能,使天下大治。这种“尧舜气象”是孔子极为赞美、向往的,可谓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友信,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会风貌。在《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作了具体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是因为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
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
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
你有怎样的人生理想?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导学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第二环节“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时,字词的落实较到位;第三环节“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中,学生朗读训练也较注重,且效果较好。但【探究三】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足,学生叙述的效果没有很好体现,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也不多。【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给予学生较多的资料,学生参与较好,但学生联系已学的内容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够。在这一环节中所花时间也过多,以致在“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环节中,缺少了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调整,控制好时间分配。
1.知识目标: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在文中的含义。掌握《论语》中状态形容词的两种类型:叠音词和带形容词词尾的。掌握相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敏锐的语感,通过积累词语,熟悉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3.情感目标:了解孔子教学思想、人格魅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古人的政治理想和行为规范。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放声朗读,分段背诵。
2.辨析多义词:如、方、与。理解和掌握则、尔、以、者等词语以及文言疑问句的用法。
3.品味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性格和志向,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准确地理解课文最后部分孔子对学生的评判。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查注字词,疏通文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先进》是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让我们走近他们师徒的身边。
二.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
<一>速读课文,理解下列字词(课件展示,学生作答,教师纠正)
1.毋吾以也 ( ) 2.居则曰… ( )
3.因之以饥谨 ( ) 4.夫子哂之 ( )
5.舍瑟而作 ( ) 6.异乎三子者之撰( )
7.子曰:“何伤乎?…”( ) 8.吾与点也 ( )
如或知尔( ) 且知方也 ( )
如 如五六十( ) 方 方六七十 ( )
如其礼乐( ) 今方来 ( )
<二>【思考】 “率尔”的“尔”何意?找出文 中和它用法一致的词。
【明确】 “尔”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率尔”即“轻率的样子”。
如“鼓瑟希,铿尔”,“铿尔”形容弹瑟的样子。
【想一想】我们曾经学过“尔”“乎”“然”“如”“焉”等作为词尾的句子吗?
一、尔 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夫子莞尔而笑。 《论语》
二、乎 形容词词尾,可译作“…地”。
例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三、然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词尾,相当于“…地”。
例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②、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2、用于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照应,可译作“…的样子”
①、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四、如 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必冠,申申如也。《汉书•石奋传》
五、焉 用作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作“…的样子”“…地”。
例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三>请找出《论语》中有关形容词词尾的句子
1.学生口头作答
2.老师展示
【示例】(课件展示)
①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文采丰富的样子)《 克己复礼》课本7页
②夫子怃然曰(怅然失意的样子)《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课本第19页
③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有文采的样子)《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7页
④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微笑的样子)《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8页
⑤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忽焉:一下子。循循然:有次序的样子。卓尔:高高地竖立,超群出众的样子。)
《十二 高山仰止》见课本第59页
二.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
<一>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情态来
进行朗读训练
(1)学生个别朗读
(2)小组朗读
(3)教师范读 (并明确朗读要点)
(4)学生自由朗读
<二>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探究下列问题:
1.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他们怎样
的性格特点?
2.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3.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4.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探究一】文中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从他们的话当中,可看出
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
子 路:直率、粗犷,长于治军,表现出一副力挽狂澜的气概;
冉 有:谨慎、谦虚,善于治政理财,满怀“可使足民”的信心;
公西华:谦退,专于宗庙祭祀之仪,会盟宾客应对之礼,雍容大度。
【探究二】孔子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志向的?他为什么要笑子路?
【材料】孔子对这几个学生的才干是很了解的,他曾对每个人都作过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
【明确】对三个人的志向,孔子都持赞同、欣赏的态度。子路“率尔而对”,直率中透着鲁莽,所以孔子才会笑他,但笑的是他的性格脾气,而非笑他的志向理想。
【探究三】结合曾点对暮春的描绘,试想象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
1.曾点的志向,表明了他“知时而不求为政”思想,这与孔子的心情契合.
(孔子虽然热衷于人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有“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之叹.)
2.曾点描绘了一幅雍容暇豫的盛世气象,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主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曾点所描绘的是学习圣人之道的快乐,符合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曾点志趣高远,胸次悠然,较之另外三个学生驰心政务, 已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
【资料】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符合儒家“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这一入世精神的,而曾晳的志向历来则有两种理解。
1.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泰伯》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泰伯》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雍也》
尧舜都选贤举能,使天下大治。这种“尧舜气象”是孔子极为赞美、向往的,可谓是他的最高的理想境界。他的“博施济众”老安少怀友信,更加具体地说明了其最高理想境界的社会风貌。在《礼记•礼运》对大同世界作了具体的描述。
曾皙所言句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感性的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2.认为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甚至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是因为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微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
可见孔子的“求仕”是有原则性的。“求仕”是为了“行道”、“行义”。能“行道”、“行义”
则出仕做官。不能“行道”、“行义”则去之。为了实现理想,为了弘扬大道,孔子不动摇,
不怨尤,终生积极乐观。他虽叹惋过“莫我知也”。但接着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可进可退、唯“义”是存的人生态度,安贫乐道的生活追求,对照一下曾皙所描绘的暮春逸游图,其表达的情志和精神世界何其相似!曾皙“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正是孔子退隐传道的生动写照。
三.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
你有怎样的人生理想?说出来和大家共勉!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完成导学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第二环节“阅读课文 积累字词”时,字词的落实较到位;第三环节“研习文本 探究文意”中,学生朗读训练也较注重,且效果较好。但【探究三】这一环节时,给学生准备的时间不足,学生叙述的效果没有很好体现,学生参与回答的人数也不多。【探究四】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志向表示赞同?给予学生较多的资料,学生参与较好,但学生联系已学的内容较少,缺乏自己的理解,且理解深度不够。在这一环节中所花时间也过多,以致在“拓展延伸 畅叙情怀”环节中,缺少了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调整,控制好时间分配。
方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