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说课)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1阅读:
字号:小|大
一、说教材
首先: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泪珠与珍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在高中阶段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所以地位非常重要。本篇文章又处在散文单元的末尾,所以这一课的学习又有对前边知识和方法的巩固和总结的作用。
其次:《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怀人之作。 作者以一颗温存的心体味着生涯中的“泪珠”,从中领悟了生活中的真谛,并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融入了创作之中,使文章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拟定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能力目标:
揣摩文句的深厚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目标:
体会“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
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鉴赏散文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体验真情。
再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抓住散文的“神”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含义和作用。而题目中提到的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则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学法
本教学阶段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不能探究文中的哲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挖掘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而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依据这一教学原则和具体的学情,我打算采用:诵读、讨论、探究、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归纳总结等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观,我为本课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用课前准备做铺垫,以情景导入为开端,从走近作者、分析文题、把握情感、理解主旨、拓展延伸等六个方面展开学习,最后以音乐为尾声来结束本课的学习。下面我为大家做具体的介绍:
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前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六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包含“泪”的诗句,并讨论“泪”的不同含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从学生搜集的诗句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用于课文的导入,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体会到泪珠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很顺利的引出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具体如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眼泪代表着坚强,眼泪代表着感动,眼泪代表着相思,眼泪代表着亲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泪”歌咏着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台湾女作家琦君也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泪,那么她笔下的泪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况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泪珠与珍珠》。
散文中往往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个人情感,所以对作者的了解是理解文本的一把钥匙。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走近作者(3分钟)
首先,把影星周迅在电视剧《橘子红了》里的剧照,放在大家面前,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琦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作者的情况。
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琦君的简介,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她。具体如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到台湾,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后移居美国新泽西州。文学创作主要在小说、散文两类。
她的散文风格以温润素雅著称,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被人称为“在不大的题材领域开掘出了一口深井”。
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地怀乡之作。
她的代表作:小说《橘子红了》,散文集《翡翠的心》《桂花雨》《红沙灯》等。
接着,进入文本分析:
三、整体感知(8分钟)
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必须重视对散文文本的诵读。古人也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
所以,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诵读课文。
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分段朗读,每人两个自然段,最后一段则由老师来读。(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学生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竞争氛围,也能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
接着进入自由发言阶段,请学生说说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从而很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不同,人生体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不同,教师应鼓励并肯定积极发言的同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在这个环节,学生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文章的语言,但是又不能完全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所以下面我就带着学生一起去品味文中的语言,挖掘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
四、重点难点的解决。(20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以“珍珠与泪珠”为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想法,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说一说我的想法。重点分析文中的第十自然段: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泪珠,是天使的眼泪吗?” 想象的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泪珠,只有经受艰苦的奋斗才能成为珍珠。其实也就是在说,人只有饱受磨难,经历痛苦、奋斗之后的眼泪,才能称之为“珍珠”。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文中都写了那些“泪珠”?这些“泪珠”都是“珍珠”吗?每滴泪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探讨中,理解作者情感。在分析作者情感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重点说说对“怜子泪”和“感恩泪”的理解。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讨论可以明确:
文章里写了:
书中泪(1—4)
归乡泪(5—6)怜子泪(7—9)奋斗泪 ( 10)
慈悲泪(11-12)感恩泪(13)
对于“书中泪”作者只是喜欢句子本身,并没有真正理解,因为“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到眼泪背后的情感。而这些泪却是所引诗文作者经历过人生苦难之后流下的。
归乡泪、怜子泪、奋斗泪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是作者七十年来的人生体验,
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
而慈悲泪和感恩泪,则是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人们的一种召唤,希望人间多一份慈悲,多一份感恩。
由此可以看到,每一滴眼泪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所以,这些“泪珠”在作者的笔下都已经幻化成了美丽而珍贵的“珍珠”。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这就是文章命题的原因。
说完这个问题,学生也许会有疑问,作者写这么多的眼泪到底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样就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是什么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在文中找原话回答。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所以学生不难找出来。难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所以,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琦君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这句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这句话。
老师进行最后总结。
五、课外作业:(2分钟)
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每个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你有过最动情的流泪体验吗?你对“眼泪”有过深刻的感悟吗?
请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精彩的话。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深化中心。(9分钟)
播放一组包含泪水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泪珠与珍珠
琦君
磨难 努力 奋斗
泪珠——————————————→珍珠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首先: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泪珠与珍珠》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按照高考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而这一阶段的教学在高中阶段又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所以地位非常重要。本篇文章又处在散文单元的末尾,所以这一课的学习又有对前边知识和方法的巩固和总结的作用。
其次:《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思乡怀人之作。 作者以一颗温存的心体味着生涯中的“泪珠”,从中领悟了生活中的真谛,并将自己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融入了创作之中,使文章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拟定从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知识目标:
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能力目标:
揣摩文句的深厚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
情感目标:
体会“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
通过这些目标的达成,教师应该在教会学生鉴赏散文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体验真情。
再次: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抓住散文的“神”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根据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的含义和作用。而题目中提到的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则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来处理。
二、说教法学法
本教学阶段的学生,对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不能探究文中的哲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挖掘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而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依据这一教学原则和具体的学情,我打算采用:诵读、讨论、探究、讲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辅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
同时对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提出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归纳总结等几个步骤,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观,我为本课设计以下的教学环节。
用课前准备做铺垫,以情景导入为开端,从走近作者、分析文题、把握情感、理解主旨、拓展延伸等六个方面展开学习,最后以音乐为尾声来结束本课的学习。下面我为大家做具体的介绍:
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课前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六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包含“泪”的诗句,并讨论“泪”的不同含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从学生搜集的诗句中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料,用于课文的导入,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又能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体会到泪珠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很顺利的引出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
具体如下: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眼泪代表着坚强,眼泪代表着感动,眼泪代表着相思,眼泪代表着亲情……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借“泪”歌咏着他们高尚的人生追求,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台湾女作家琦君也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写出了各种各样的泪,那么她笔下的泪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况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琦君的《泪珠与珍珠》。
散文中往往倾注了作者浓厚的个人情感,所以对作者的了解是理解文本的一把钥匙。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二、走近作者(3分钟)
首先,把影星周迅在电视剧《橘子红了》里的剧照,放在大家面前,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琦君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了解作者的情况。
接着,在大屏幕上出示琦君的简介,请一位同学带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她。具体如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到台湾,曾任教于台湾中央大学,后移居美国新泽西州。文学创作主要在小说、散文两类。
她的散文风格以温润素雅著称,在平常无奇中含蕴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美;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被人称为“在不大的题材领域开掘出了一口深井”。
尽管琦君的写作题材相当广泛,但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地怀乡之作。
她的代表作:小说《橘子红了》,散文集《翡翠的心》《桂花雨》《红沙灯》等。
接着,进入文本分析:
三、整体感知(8分钟)
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所以必须重视对散文文本的诵读。古人也说过:“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文章的内涵。
所以,整体感知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诵读课文。
每个学习小组派一位代表分段朗读,每人两个自然段,最后一段则由老师来读。(这样的安排可以在学生间形成一种有意识的竞争氛围,也能锻炼学生的诵读能力。)
接着进入自由发言阶段,请学生说说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掌握程度,从而很好的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储备不同,人生体验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有不同,教师应鼓励并肯定积极发言的同学,并做适当的引导。
根据已有的教学经验,在这个环节,学生感受最深的应该是文章的语言,但是又不能完全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所以下面我就带着学生一起去品味文中的语言,挖掘蕴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
四、重点难点的解决。(20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泪珠与珍珠”之间的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以“珍珠与泪珠”为题。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想法,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可以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说一说我的想法。重点分析文中的第十自然段:
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颤抖的泪珠,是天使的眼泪吗?” 想象的真美。然而我还是最爱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包围起来,反而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可见生命在奋斗历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未始不是牡蛎的泪珠呢?
泪珠,只有经受艰苦的奋斗才能成为珍珠。其实也就是在说,人只有饱受磨难,经历痛苦、奋斗之后的眼泪,才能称之为“珍珠”。这样就顺理成章的提出了下一个问题:
文中都写了那些“泪珠”?这些“泪珠”都是“珍珠”吗?每滴泪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在探讨中,理解作者情感。在分析作者情感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重点说说对“怜子泪”和“感恩泪”的理解。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通过讨论可以明确:
文章里写了:
书中泪(1—4)
归乡泪(5—6)怜子泪(7—9)奋斗泪 ( 10)
慈悲泪(11-12)感恩泪(13)
对于“书中泪”作者只是喜欢句子本身,并没有真正理解,因为“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到眼泪背后的情感。而这些泪却是所引诗文作者经历过人生苦难之后流下的。
归乡泪、怜子泪、奋斗泪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是作者七十年来的人生体验,
包含着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
而慈悲泪和感恩泪,则是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也是对人们的一种召唤,希望人间多一份慈悲,多一份感恩。
由此可以看到,每一滴眼泪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情感。所以,这些“泪珠”在作者的笔下都已经幻化成了美丽而珍贵的“珍珠”。 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这就是文章命题的原因。
说完这个问题,学生也许会有疑问,作者写这么多的眼泪到底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这样就可以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是什么把这些“珍珠”串联起来的?在文中找原话回答。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因为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所以学生不难找出来。难的是对这句话的理解。所以,应该引导学生结合琦君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这句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这句话。
老师进行最后总结。
五、课外作业:(2分钟)
泪珠晶莹透亮,浸润着每个人的欢喜、悲伤、忧愁和痛苦,你有过最动情的流泪体验吗?你对“眼泪”有过深刻的感悟吗?
请以“泪珠”为话题写一篇短文,或一段精彩的话。
(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深化中心。(9分钟)
播放一组包含泪水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让世界充满爱》结束本课的教学。
板书设计:
泪珠与珍珠
琦君
磨难 努力 奋斗
泪珠——————————————→珍珠
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