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泪珠与珍珠》的主题是思乡怀人吗? (人教版高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1阅读:
字号:|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一篇台湾当代作家琦君的散文《泪珠与珍珠》,与教材配套的参考书将其主题定为“思乡怀人”。对此,笔者感到困惑,不敢苟同,特作此文以求教于方家。
教参对该文思想意义作了如下阐述(摘录):
琦君曾说:“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她始终没有离开思乡怀人之作,而这一点又构成了她写作的一个重心。
《泪珠与珍珠》就是这样一篇充满深情的怀乡之作。
她以一支生花妙笔倾注满腔热情地写故乡风情,追忆当年在大陆的逝水年华,寻找那失落的“根”,呈现出丰厚的文化乡愁。
作者重写自己的思乡怀人之情,安排得异常巧妙。她不是直接写出来的,而是通过马区夫人的话、冰心的散文、白居易和杜甫的诗自然引出。
……
很显然,教参的分析,是用作者的一贯主题、整体主题来理解 “这一篇”散文。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主题、题材和风格都是多方面的,即便是主题相对集中、题材查对狭窄、风格相对单一的作家,也不会一生只写一个主题、一类题材和一种风格的作品。琦君固然写了许多思乡怀人之作,但不能说她只写思乡怀人之作,不能说她的所有作品都是思乡怀人的主题。所以,分析她的这篇作品,我们还是要把知人论世和紧扣文本这两种方法联系起来才行。

本文有没有表现“思乡怀人”的思想感情?有。“思想怀人”的感情能不能作为本文主题?不能。本文能集中体现思乡怀人感情的只有第五段,即海峡两岸骨肉团聚,相拥而哭一段。但即便这一段,也是为了证明人生体验越丰富,人生感悟越深刻。至于家国之恋、亲人之恋只是引用材料时自然透露出来的情感,非作者用意所在。
下面试对本文思路加以梳理。
(1)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一开头部分点题,说明人生体验越丰富,人生感悟便越深刻,人生忧患经历得越多,对人世感情就越深厚。这个意思同时也开启下文,乃是本文总纲、文眼,后文多次呼应。
(2)冰心的妙喻。“雨后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表面是说明该比喻新奇巧妙,其实是说明少女时代较多关注语言的形式,在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而由于人生体验的不足,缺少对思想内容(此处即指“良心”)的深刻感悟。“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明确指出对愁的体验和感悟不足。
(3)白居易诗。虽说作者“喜欢颠来倒去地背”,也只是注重比喻的巧妙而已,忽略了人生体验的真挚深刻。
(4)杜甫诗。通过老师的指导,说明同是写愁,杜诗比白诗更写实,更深刻沉痛,境界尤高。这里,“写实”是指直接描写现实;“深刻沉痛”是指对人生现实感悟的深度更高;杜诗反面劝人收泪,正因其饱经忧患,理解了天地无情,人生命运的残酷,反而对人生感情愈加深厚,正是悲到极至,温厚到极至,虽技巧不如白诗花哨,却实在更质朴老道,故而“境界尤高“了。
(5)眼泪横流。作者分析了眼泪横流的原因——老人的脸满布皱纹,泪水便沿着皱纹横流,也借老师的话,肯定作者人生体验加深,也含蓄指出学生体验不足,感悟还不够深刻,不能感受同身受地体会到“老泪横流”的悲伤。
(6)海峡骨肉团聚,相拥而哭。说明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余,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如今”二字说明作者此时也不再是少女而是古稀老人了,已经饱尝人生忧患,故而能体会到那种数十年后相聚之喜、庐墓难寻之悲、乡邻罹难之叹。
(7)眼枯的悲哀。老年人眼枯,不得不借助人造泪滋润眼球。作者借此感叹:“欲思老泪纵横而不可得,真是可悲。”这既呼应了杜诗“眼枯即见骨”,又反衬少年轻易流泪的幼稚,更体现了人生体验之深,知道应当珍惜眼泪,“收汝泪纵横”了。
(8)用泪冲沙。儿子冥顽不灵,理解不了父亲话里的双关意味,以为真有沙子,他不知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正说明小孩人生体验之不足,人生感悟很浅,眼不够“清明”。作者紧接着议论,“沙子进入眼睛,非要泪水才能把它冲洗出来,难怪奥尔珂德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了”,正说明,一个人经历足够的忧患,能使人生感悟更深刻,认识能力大大提高。
(9)天使的眼泪。“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只是想象美,形式上的花哨,而非人生体验的深刻。而天使的眼泪,落入牡蛎体内,牡蛎排除体内沙子,形成珍珠,这既是呼应“用泪冲沙,眼愈益清明”的意思,又说明经过艰苦奋斗,会迎来璀璨的成功。这里不但完整点题——“泪珠与珍珠”,而且说明,人生体验深,人生感悟深,以至于形成珍珠。
(10)观音流泪。观音流泪,是为世人负担痛苦与罪孽,是为芸芸众生而流,体现了佛的慈悲。这里,人生体验和感悟又超越了个人,更加博大。如果前文主要是说“眼益清明” ——即认识更深刻的话,显然,这里又多了一层“心更温厚” ——即对人世感情更加深厚的意思了。“
(11)耶酥滴血。耶酥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耶酥体验到的,何止是个人的忧患?更是整个人间的忧患。而且,他不光是体验,还为救赎人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比起观音来,既设身处地地体验到了人类的忧患,又超越了普通人,用生命去表达对人类的感情,所以他的体验最深,感悟最深,对人类的感情最纯。不但如此,他还感化了信徒,使信徒的心灵被净化。最后,作者再次呼应开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可见,全文以开头马区夫人的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为总纲,为主旨,为线索,巧妙引用诗文、典故、现实事例,说明了人生体验越多,对事物认识就越深刻,对事物感情就越温厚的道理。再简化点,即体验决定认识和情感,忧患提升人生境界,这才是全文的主题。
从标题来看,“眼泪与珍珠”,这里,“眼泪”就是指人生体验,特别是各种忧患,“珍珠”就是指人成熟了的思想情感、提升了的精神境界、实现了自我价值的人生。这个标题已经明确揭示了主题,正说明了人生体验,特别是各种忧患对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人格的磨练,只有体验足够丰富博大,思想情感才会足够成熟深沉。
总之,无论是从思路、标题、主旨句来说,还是从每则材料的具体内涵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来说,把《泪珠与珍珠》的主题理解为“思乡怀人”都是偏颇的,而应该理解为:阐明“体验决定认识和情感,忧患提升人生境界”的道理。
 

丁洪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