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有无相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
一、关于老子其人。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於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穀。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或言二百馀岁者,即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馀岁也。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三、文意疏通。
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检查之。抽查2-3名学生,每名学生就选文7则中任意一则,尽量抛开注释疏通大意。疏通时,不求准确,大体正确即可。教师强调、补充若干内容。如:
1,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已”,通“矣”。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后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这里的三种解说,学生易于接受哪一种都未尝不可。“长短相形”——“形”,解释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
2,第3则,“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馀食赘形”,剩饭残炙,赘疣畸形,此是比喻说法。“物”,课后解释,其一;释为“鬼神”,其二。“或”,有的。
3,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初生下来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也是一种理解。其中,“坚强”,非形容今日之精神,而是形容事物的硬度等性质。
四、选文意蕴略说。
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这是说,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4句,解说老子所谓“富,有志,久,寿”。“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大约是说,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子有时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隐,他好像也有积极进取有创造的一面。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再提供一种解释:不丧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长寿。“亡”,有的版本作“忘”,有解为“妄”,也有解为“忘”之本义的。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诺”与“信”9组概念的辩证关系。前3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五、老子智慧补充(教师选讲若干句,选抄若干句)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章: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 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
一、关于老子其人。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摐,耳曼也”。故名耳,字摐。 ○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累音六水反。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贾音古。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正义抱朴子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於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或以为函谷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集解列仙传曰:“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服臣胜实,莫知其所终。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索隐列仙传是刘向所记。物色而迹之,谓视其气物有异色而寻迹之。又按: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正义太史公疑老子或是老莱子,故书之。列仙传云:“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菹芰为食,垦山播种五穀。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於江南而止。曰:‘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索隐此前古好事者据外传,以老子生年至孔子时,故百六十岁。或言二百馀岁者,即以周太史儋为老子,故二百馀岁也。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集解徐广曰:“实百一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於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二、老子基本思想述略。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无为——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神空间。
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三、文意疏通。
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然后检查之。抽查2-3名学生,每名学生就选文7则中任意一则,尽量抛开注释疏通大意。疏通时,不求准确,大体正确即可。教师强调、补充若干内容。如:
1,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已”,通“矣”。本句解释众说纷纭,课后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这里的三种解说,学生易于接受哪一种都未尝不可。“长短相形”——“形”,解释为“形容”“形成”也许能更好地表达事物相反“相成”之意。
2,第3则,“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馀食赘形”,剩饭残炙,赘疣畸形,此是比喻说法。“物”,课后解释,其一;释为“鬼神”,其二。“或”,有的。
3,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初生下来是柔嫩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也是一种理解。其中,“坚强”,非形容今日之精神,而是形容事物的硬度等性质。
四、选文意蕴略说。
第1则: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只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但是,现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第2则: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处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空间上“无”的功用,在书画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也最易觉察。可以参考宗白华《中国艺术中的虚与实》。
第3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浮躁心态,于今人应仍有极大意义。
第4则: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2组句子,每组前后2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这是说,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困难的,但境界也是更高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4句,解说老子所谓“富,有志,久,寿”。“富”,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大约是说,志向只止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志向,只有付诸实施,才是有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老子有时似乎也不是一味退隐,他好像也有积极进取有创造的一面。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句再提供一种解释:不丧失本性的就能恒久,身死而道不朽的才是长寿。“亡”,有的版本作“忘”,有解为“妄”,也有解为“忘”之本义的。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诺”与“信”9组概念的辩证关系。前3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6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第6则: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②“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言“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
第7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是老子“贵柔处弱”“知足守雌”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它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五、老子智慧补充(教师选讲若干句,选抄若干句)
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13章: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18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9 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22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之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25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5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张文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