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2:59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的:
⒈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⒊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⒋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大声《呐喊》,宣讲《拿来主义》。带领我们到《故乡》,看《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见《藤野先生》正在给《孔乙己》讲《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及题解:
⒈“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人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⒉本文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评述“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发表于同年4月12日的《语丝》周刊第74期上,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题目中的“记念”二字通常写作“纪念”,文章用“记念”,与“忘却”相对,表示牢记、铭记之意。“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研习新课:
㈠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⒈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写了她哪几件事?
明确:刘和珍生于1904年,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写了她的三件事。一是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⒊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的切入点。
⒋本文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它的切入角度是什么?
阅读分析:本文的切入角度是记念刘和珍,塑造了一个富于正义感,责任感,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文章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就以一当十地表现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非常可爱的爱国青年,而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正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文章写刘和珍及其追悼会,也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深切而真挚的悼念。
⒌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⒍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㈡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⒈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⒉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⒊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
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
四、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探讨”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节语段的思路:
⒈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⒉背诵第二节。
二、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语段的思路:
⒈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 (共13句)
明确: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①听到噩耗;②-④颇为怀疑;⑤-⑦尸骸为证;⑧⑨流言诬蔑;⑩-⒀悲愤号召。
⒉细理思路。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噩耗后怀疑的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细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个句子来说,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怀疑又有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⒊齐读第四节。
三、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举几个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明确: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四、探究思考:
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
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了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样理清,⑴把握主旨;⑵理清脉络;⑶弄清顺序;⑷列出纲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㈠基础知识
⒈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音、形、义有错误的是:( )
A.苟(gǒu,苟且、姑且)活 洗涤(dí,洗) 攒(cuán,聚、凑集)射
B.噩(è,惊人的)耗 长歌当(dāng,当作、代替)哭 屠戳(lù,杀)
C.殒(yǔn,死亡)身不恤(xù,顾虑) 不惮(dàn,怕,畏惧) 租赁(lìn,租借)
D.浸渍(zì,浸,沤) 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血 桀(jié,凶暴,倔强)骛
⒉选出下列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组。( )
A.正告:正式通知。 干练:有才能有经验。出离愤怒:脱离开愤怒。
B.尸骸:尸骨。 平素:平淡无味。 微茫:小而多。
C.寥落:稀少。 依稀:模模糊糊。 虐杀:残暴地杀害。
D.绯红:大红、鲜红。 逝者:死者。 深味:口味重。
⒊选出恰当词语填入下列各句中。
(A.欣然 B.毅然 C.黯然 D.虽然 E.居然 F.奋然 C.既然 H.当然I.自然)
①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③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④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⑤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⑥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参加请愿活动)的。
⑦( ),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⑧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⑨然而( )有了血痕了,( )不觉要扩大。
㈡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⒈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⒉“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是指(多项)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⒊“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
⒋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⒌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⒈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⒉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⒊了解课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⒋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
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 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大声《呐喊》,宣讲《拿来主义》。带领我们到《故乡》,看《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上,遇见《藤野先生》正在给《孔乙己》讲《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及题解:
⒈“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女师大学生会主席刘和珍欣然前往,并担任指挥;女师大进步学生杨德群等沿途散发传单,群情激昂。
刘和珍等人就是此时遇难的。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先生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4月1日,鲁迅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出了《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篇章。
⒉本文是鲁迅先生1926年写的一篇评述“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发表于同年4月12日的《语丝》周刊第74期上,后收入《华盖集续编》。
题目中的“记念”二字通常写作“纪念”,文章用“记念”,与“忘却”相对,表示牢记、铭记之意。“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研习新课:
㈠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
⒈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⒉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写了她哪几件事?
明确:刘和珍生于1904年,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主要写了她的三件事。一是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
⒊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但明显不全在写刘和珍,那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写作目的?即完成下列表格:(师生齐填,边填边分析)
哪 类 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者:猛士,苟活者(“我”) 悼念 尊敬激励 悲 悼念、鼓励
反动派:当局者,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 污蔑 控诉抨击 愤 揭露
麻木的民众:庸人,无恶意的闲人 淡漠 哀伤唤醒 哀、愤 唤醒
小结: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应在于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的切入点。
⒋本文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它的切入角度是什么?
阅读分析:本文的切入角度是记念刘和珍,塑造了一个富于正义感,责任感,思想进步,追求真理,勇于斗争的爱国青年。文章反复写她的“微笑”“和蔼”,这就以一当十地表现了请愿群众的群体形象,可见这是一批非常可爱的爱国青年,而段祺瑞政府杀害的,流言家诬蔑的,正是这样一批可爱的青年。文章写刘和珍及其追悼会,也真切地反映了惨案之后正义的人们对死难者的深切而真挚的悼念。
⒌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⒍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㈡分析局部思路
关于文章的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的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⒈第1、2节都说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
明确:第一个“必要”是要悼念遇害者刘和珍君,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祺瑞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个“必要”是要唤醒庸人,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所以第一部分两次强调、突出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由爱到憎是按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⒉第二部分又是按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这一部分则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叙写烈士生前事迹,再详细叙述遇难经过,整个部分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
⒊第三部分关于惨案的意义,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何以体现?
明确:先否定了这种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由否定到肯定也是明晰的逻辑顺序。
四、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探讨”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包含的主要意思,阐释课文中难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理解和把握第二节语段的思路:
⒈我们知道局部思路不仅包括各层次之间的思路,也包括各个层次段落中句子之间的思路。请大家齐读第二节,思考这两个自然段以及每个自然段中的思路。
明确:第一自然段共5个句子,第一句表明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这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第二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三、四两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五句是作者的感叹。第二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
所以这两节的整个思路就应该定位在: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⒉背诵第二节。
二、理解和把握第四节的语段的思路:
⒈齐读该节,该节主要讲什么?分层次,用四个字概括层次大意。 (共13句)
明确: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本节主要记述惨案概况,指出刘和珍等人是被反动派虐杀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①听到噩耗;②-④颇为怀疑;⑤-⑦尸骸为证;⑧⑨流言诬蔑;⑩-⒀悲愤号召。
⒉细理思路。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噩耗后怀疑的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刻的理解。)
细理,要一句一句地揣摩。拿第1自然段4个句子来说,从听到噩耗到产生怀疑,怀疑又有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明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⒊齐读第四节。
三、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举几个例子。
①“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明确:“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套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③“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明确: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
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自然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指什么人呢?
明确:第一节中,鲁迅称自己为“生者”“后死者”,与“死者”“逝者”相对。第三节中把自己说成“苟活到现在的我”,与“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相对。显然,“苟活”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他不惜贬抑自己来映衬刘和珍等人勇毅的形象。其实鲁迅是大智大勇的猛士,当然他的智与勇也是在不断地从奋斗者身上汲取养料形成的。所以“苟活者”首先说的是自己,而“真的猛士”首先是作者的自我策励。当然,“暂得偷生”的“庸人”大有人在,真正的“苟活者”大有人在,鲁迅是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觉醒起来,看到希望,奋然前行,所以这又是战斗的号召。“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女子如此,男儿自不待言,中国人并非一团糟糕,“三•一八”惨案表明勇毅者大有人在,这正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世上固然一片“浓黑”,路正长,难见“尽头”,希望也只是微茫的一点,但是毕竟还有希望,真的猛士为希望所鼓舞,必“将更奋然而前行”。
四、探究思考:
文章是如何将记叙、抒情、议论交错结合,达到有机统一的?请举例说明。
明确:如本文的第五节,叙述刘和珍、杨德群的死难和张静淑的重伤,就一直充满着强烈抒情因素和议论色彩。“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这是议论,穿插在叙事之中不仅天衣无缝,而且使文章力量陡增。“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更是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加上正面感叹和反语讽刺形成对比,文章的深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态度,便表达得更酣畅淋漓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重点为:理清思路。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叫思路?理思路该从哪些方面下手?怎样理清思路呢?
明确:思路就是作者在写文章时思考的线索。理清思路,是指在阅读中理清课文所体现的作者的思考的线索,即从什么地方了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什么终点,都要清清楚楚。理思路的重点是文章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
怎样理清,⑴把握主旨;⑵理清脉络;⑶弄清顺序;⑷列出纲目。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理解了全文的整体思路和局部思路,就自然地探究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了解了作者深刻的思想,达到了化旧为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㈠基础知识
⒈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音、形、义有错误的是:( )
A.苟(gǒu,苟且、姑且)活 洗涤(dí,洗) 攒(cuán,聚、凑集)射
B.噩(è,惊人的)耗 长歌当(dāng,当作、代替)哭 屠戳(lù,杀)
C.殒(yǔn,死亡)身不恤(xù,顾虑) 不惮(dàn,怕,畏惧) 租赁(lìn,租借)
D.浸渍(zì,浸,沤) 喋(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血 桀(jié,凶暴,倔强)骛
⒉选出下列词语解释都正确的一组。( )
A.正告:正式通知。 干练:有才能有经验。出离愤怒:脱离开愤怒。
B.尸骸:尸骨。 平素:平淡无味。 微茫:小而多。
C.寥落:稀少。 依稀:模模糊糊。 虐杀:残暴地杀害。
D.绯红:大红、鲜红。 逝者:死者。 深味:口味重。
⒊选出恰当词语填入下列各句中。
(A.欣然 B.毅然 C.黯然 D.虽然 E.居然 F.奋然 C.既然 H.当然I.自然)
①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 )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②她虑及母校前途,( )至于泣下。
③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 )开枪,死伤至数百人。
④真的猛士,将更( )而前行。
⑤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 )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⑥刘和珍君,那时是( )前往(参加请愿活动)的。
⑦( ),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⑧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 )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
⑨然而( )有了血痕了,( )不觉要扩大。
㈡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后答题。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
⒈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 ]
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⒉“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这个“缘由”是指(多项)
A.使人目不忍视的惨象和使人耳不忍闻的流言。
B.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
C.“庸人”特别容易忘却历史,他们苟且偷生。
D.死难者的亲戚、师友、爱人也只是沉浸在悲痛之中。
E.走狗文人的造谣诬蔑。
⒊“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其无话可说的原因是(多项)
A.“长歌当哭”是在痛定之后,所以无话可说。
B.因为愤怒到了极点,所以无话可说。
C.惨象使作者过分忧伤,因而无话可说。
D.反动派的残忍使作者无话可说。
⒋作者在文中对这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
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⒌分析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作用,准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B.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悲痛和愤怒。
C.这段文字多用排比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D.这段文字多用短句,表达了鲁迅先生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