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语文版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6阅读:
字号:小|大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应该说是仅次于诗词鉴赏题的难度。那么应怎样引导学生度过这一难关呢?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从1999年到2004年,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1999年是“苏琼的传记”——《北史。循吏传》
2000年是“胡质父子的传记”——《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2001年是“田单的传记”——《史记》
2002年是“李广的传记”——《史记》
2003年是“裴矩传”——《旧唐书。裴矩传》
2004年是“孟尝传”——《后汉书。孟尝传》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
1999年的“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
2000年的“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
2001年的“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
2002年的“李广的传记”表现了李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格”。
2003年的“裴矩传”表现了裴矩“佞于隋、忠于唐”,人物个性由“卑劣向高尚转变”的过程。
2004年的“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如2004年高考全国考卷“孟尝传”后有注释:①澍雨:及时的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向秦穆公推荐百里溪未被接受,自杀而死。2003年高考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裴矩传”后的注释为:①款:至,到。②鱼龙蔓延、角牴(dì):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文段后的这些注释,我们在通阅读和训练时要充分地利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所选的文言选段“吴起列传”中,有“吴起善用兵,廉平”之句,也是暗示吴起个性特征的句子。有的在“题干中”进行暗示。2001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高考语文试题(文言选段为“徐九思传”)文言文阅读第5小题的题干:“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这个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段的主要人物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个性品质;同时在本文段第六小题的题目“下列对徐九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中,给考生暗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四个选项中有关徐九思的个性品质的叙述至少有三项是正确的,考生只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照原文,快速疏通、准确把握文意是很容易做到的。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早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而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善归纳,多总结,这样应考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代诸子)。宅后古墙因雨聩(kuì)陷,得钱盈船(船形的酒杯),奴婢喜,走(跑)告母;母往,焚香祝(祷告)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积留的恩德),(上天)矜(同情)其(代自己)贫而赐之,则愿(希望)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上天)志也。此(代钱)不敢取!”遽(jù,急忙)命掩而筑之(代墙)。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忤(wǔ,不顺从)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打死)之。军中愤怒(生气),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母出坐(动词)听事,立(使…..站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附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资本),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无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褫(chǐ,剥夺)其衣坐(动词)之。将挞(tà,用鞭子抽打)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才)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 B.军中愤怒,将为变(生气、气愤)
C.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 D.天子付汝以方面(代权力之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A.①奴婢喜,走告母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跑,赶快)
B.①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 ②臣以主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因为)
C.①有左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之②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打死、杀死)
D.①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释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加粗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子皆幼,母自教之(诸子)
B.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自己)
C.此不敢取(钱)
D.乃其志也(先君)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遽命掩而筑之——急忙命令将钱埋起来并在上面筑起墙
B.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怎么能当作供你喜怒时滥用的东西
C.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让年老的母亲带着羞愧死去
D.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命令左右的人脱去景让的衣服坐在他身上
这一文段,我们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很轻松地能够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2002年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2003年语文考卷: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03年文言题的最后一大题的文末,对“宕”加了注释: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这一注释就是紧接着的一个题目的答案,考题为:“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什么?答案就是注释中的“雁湖”。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2002年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当然,要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难的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平时对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积累。离开了这一点,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扩大阅读面和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识记、自觉积累的习惯。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利用以上教词汇的艺术,可以克服过去词汇教学中的孤立教词汇,讲得过多,消化不良;接触少,效率低,吸收少;主次不分,负担过重;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相反,能够贯彻质量并重,逐层加深,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集中分散,交替互补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能使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英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时,不感到杂乱,而感到有条理、有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问题供大家讨论,尽管有时当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允许展开一下讨论也是明智的,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的真正意图是给学生一点时间分享他们生活中有趣的愉快的或悲伤的事情。当然允许谈论学习生活以外其他领域的话题。运用这种方法确能在许多方面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赏识。被用于开场白时,它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引入课堂。
从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命题来看,“写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成了高考文言文命题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高考前备考复习时应重视此类文体,掌握阅读这类文言文材料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一、把握人物传记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
从1999年到2004年,高考文言文选段具有如下特点:
1、以记人叙事类的人物传记为主,并多选自“二十四史”等正史中。
1999年是“苏琼的传记”——《北史。循吏传》
2000年是“胡质父子的传记”——《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2001年是“田单的传记”——《史记》
2002年是“李广的传记”——《史记》
2003年是“裴矩传”——《旧唐书。裴矩传》
2004年是“孟尝传”——《后汉书。孟尝传》
2、传记类文言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价值取向
这类文言文段所涉及的人物的价值取向多为“古代的良吏忠臣、烈女孝子、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等,价值取向是表现他们的“为官清廉、淡薄名利,为民作主、关爱百姓,孝敬父母,聪明智慧、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针砭时弊、弘扬正气”等为主要内容。
1999年的“苏琼的传记”表现了苏琼“为官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崇高品质”。
2000年的“胡质父子的传记”表现了胡质父子“恪守清廉的高尚品德”。
2001年的“田单的传记”表现了田单的“聪明智慧和显赫的战功”。
2002年的“李广的传记”表现了李广“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崇高的品格”。
2003年的“裴矩传”表现了裴矩“佞于隋、忠于唐”,人物个性由“卑劣向高尚转变”的过程。
2004年的“孟尝传”表现了孟尝的“仗义执言、为官正直、关爱百姓”的品质。
3、人物传记类文言文写作上的特点
(1)文段一般介绍的顺序是:姓名→籍贯→管职→经历→事件。如2003年的“裴矩传”依此介绍了“裴矩的字(弘大)、籍贯(河东闻喜人)、家境(早孤)、学识(博学)、官职(吏部侍郎)”等。事实上,我们学生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所接触的文段,大多也是按此顺序来写的。明确这个特点后,有助于我们“快速阅读、了解人物的情况”。
(2)文中出现的人物主次分明。文段开篇先介绍的人物的“姓名、籍贯、遭遇、经历、官职、品行”等,那么这个人就是选文的主要人物,其他的人物都是为写这个主要人物作的陪衬。
(3)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所做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如1999年通过写苏琼为官所做的六件事:“应对曹芝、公正断案、妙题道研、清慎拒瓜、冒死请命、革除旧弊”来表现苏琼“清正廉洁、心系百姓”的品质。
二、审清高考文言文选段及题干设计的目的、特点
1、文段后一般均附有的注释,注释的内容或“对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涵义作阐释”,或“简单交代文中主要人物的经历”等。如2004年高考全国考卷“孟尝传”后有注释:①澍雨:及时的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向秦穆公推荐百里溪未被接受,自杀而死。2003年高考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裴矩传”后的注释为:①款:至,到。②鱼龙蔓延、角牴(dì):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文段后的这些注释,我们在通阅读和训练时要充分地利用,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2、在文段、试题的题干和选项中,向考生透露的信息明朗,只要考生重视并很好地用起来,受益匪浅。有关“人物的个性品质”的问题,有的在“文段中”暗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文言选段“裴矩传”中,第二段有“裴矩佞(nìng)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的句子,这个句子就交代、暗示了裴矩的个性特征;2005届重庆市高三联合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所选的文言选段“吴起列传”中,有“吴起善用兵,廉平”之句,也是暗示吴起个性特征的句子。有的在“题干中”进行暗示。2001年北京安徽春季招生高考语文试题(文言选段为“徐九思传”)文言文阅读第5小题的题干:“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一组是?”这个题目本身就暗示了文段的主要人物徐九思“为民谋利”的个性品质;同时在本文段第六小题的题目“下列对徐九思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中,给考生暗示、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四个选项中有关徐九思的个性品质的叙述至少有三项是正确的,考生只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照原文,快速疏通、准确把握文意是很容易做到的。像这类例子历年在全国或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中经常出现,因此我们早平时的复习、备考、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并有意识地训练。
3、命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为主。从题目的设置和考查的知识点看,每年均有“实词、虚词的用法,古今异义,通假字,文句翻译,文意的理解和把握,品行分析,情感流露”等,命题的原则遵循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题例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这一命题原则为我们的复习备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模式。因此,在复习备考时,要严格遵循“大纲”和“考纲”,重视书本上基础知识的识记,而且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善归纳,多总结,这样应考时才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三、教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1、遵循三个步骤
在应考过程中,不少同学一般都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初,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早寡,家贫,居于东都。诸子皆幼,母自教之(代诸子)。宅后古墙因雨聩(kuì)陷,得钱盈船(船形的酒杯),奴婢喜,走(跑)告母;母往,焚香祝(祷告)之曰:“吾闻无劳而获,身之灾也。天必以先君余庆(积留的恩德),(上天)矜(同情)其(代自己)贫而赐之,则愿(希望)诸孤他日学问有成,乃其(上天)志也。此(代钱)不敢取!”遽(jù,急忙)命掩而筑之(代墙)。
景让在浙西,有左都押牙忤(wǔ,不顺从)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打死)之。军中愤怒(生气),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母出坐(动词)听事,立(使…..站立)景让于庭而责之曰:“天子附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资本),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无义,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上负朝廷,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褫(chǐ,剥夺)其衣坐(动词)之。将挞(tà,用鞭子抽打)其背。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才)释之。军中由是遂安。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
A.景让母郑氏,性严明(严格而明事理) B.军中愤怒,将为变(生气、气愤)
C.景让方视事(处理公务) D.天子付汝以方面(代权力之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
A.①奴婢喜,走告母 ②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跑,赶快)
B.①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 ②臣以主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因为)
C.①有左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之②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打死、杀死)
D.①将佐皆为之请,拜且泣,久而乃释之②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加粗代词所指代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诸子皆幼,母自教之(诸子)
B.天必以先君余庆,矜其贫而赐之(自己)
C.此不敢取(钱)
D.乃其志也(先君)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遽命掩而筑之——急忙命令将钱埋起来并在上面筑起墙
B.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怎么能当作供你喜怒时滥用的东西
C.使垂年之母衔羞入地——让年老的母亲带着羞愧死去
D.命左右褫其衣坐之——命令左右的人脱去景让的衣服坐在他身上
这一文段,我们按照上述的三个步骤,很轻松地能够完成。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2、掌握解题方法
(1)依照文言语境解题。如2003年考题“人迹绝矣”中“绝”字的含义:按照词典的解释为“断绝”。很明显在这里就不正确,应为“不见”之意,与“千山鸟飞绝”中的“绝”字意同。
(2)以题解题,即从题目所给的信息中获得一些解题的启示。如2002年考题:“随园担粪者”在农历十月中报告主人,“梅树有一身花矣”。作者将这句加工成“霜高梅孕一身花”。请仔细品位这一诗句中“霜”、“孕”两字的妙处。
此题干中,“农历十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由“农历十月”可看出正是梅树“孕”花的季节,,再由这一季节联想到“霜”的环境,而且“孕”字本身的内涵就可以想象到“梅花含苞欲放”的美丽景象。
(3)以文解题,即用文段中的话来解题。如2003年语文考卷:这篇文章记叙了崔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什么,然后又观察什么?从文中“进食”、“饮啖”等词可找到“饮食”的答案;从问中“室中”、“一室”中可以找到“居室”的答案。
(4)以注解题。命题者有时会在文后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如2003年文言题的最后一大题的文末,对“宕”加了注释:也写作“荡”,这里指雁荡山顶的雁湖。这一注释就是紧接着的一个题目的答案,考题为:“安能容湖”中的“湖”是指什么?答案就是注释中的“雁湖”。
(5)以旨解文。有些题目必须先要弄懂全文的主旨,才能回答。如2002年考题:苏辙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cháo)谷对他们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必须结合这个语段的主旨“褒扬巢谷古道热肠”来回答才算准确。
当然,要解决学生文言文阅读难的问题,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学生平时对一些文言文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积累。离开了这一点,将是“无本之木”、“无米之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扩大阅读面和量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觉识记、自觉积累的习惯。学生有了丰厚的知识积累,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利用以上教词汇的艺术,可以克服过去词汇教学中的孤立教词汇,讲得过多,消化不良;接触少,效率低,吸收少;主次不分,负担过重;系统性不强,边学习边遗忘的缺陷。相反,能够贯彻质量并重,逐层加深,立足于词汇系统之上,着眼于词汇教学之外,集中分散,交替互补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能使词汇的意义和用法的教学、词汇的读音和拼写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英语词的读音和书写形式时,不感到杂乱,而感到有条理、有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问题供大家讨论,尽管有时当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允许展开一下讨论也是明智的,但我没有那样做。因为我的真正意图是给学生一点时间分享他们生活中有趣的愉快的或悲伤的事情。当然允许谈论学习生活以外其他领域的话题。运用这种方法确能在许多方面增强班级凝聚力在更深更广的意义上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赏识。被用于开场白时,它往往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引入课堂。
苏小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