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阿Q正传》教案﹝修改稿﹞3(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08阅读:
字号:|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研读七八九三章。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一、学习第七章。
    1、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
     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2、关注阿Q对革命的态度及其变化,阿Q的革命目的,挖掘其思想根源。
①“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搭连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绍兴光复这么庄严的事件,作者却用阿Q卖搭连给赵白眼这件事来作补充说明,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有什么用意?
    提示:一方面说明普通老百姓并不关心什么绍兴光复,而只注意身边发生的小事,辛亥革命与人们的生活差得太远;表明作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怀疑的,把绍兴光复与阿Q卖搭连这事联系在一起,显得滑稽可笑。
    ②“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此句怎样理解?
    提示:这说明清朝已经灭亡了,但未庄人的思想仍停留在明末清初的几百年的过去。民众之愚昧落后不言自见。


    ③阿Q 先是对革命党“深恶而痛绝之”,何以很快又向往革命,要“革这伙妈妈的命”?
    提示:阿Q 身上有着狭隘保守排斥异端的思想,他天生反对变革现实的一切事情,所以他一开始听到革命时很反感,觉得与他为难,便“深恶痛绝”;可是他身上又有着盲目趋时的特点,加上他对现状的不满,尤其自己生活的不痛快,看到举人老爷这样怕,所以他自然又向往革命了。这表明他对革命态度的不稳定性,对革命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④将阿Q宣布革命后,赵太爷的“老Q”和赵白眼的“阿Q哥”与先前的“混小子”对比,揣摩一下赵太爷等人的内心世界,说说此时的赵太爷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赵太爷?
    提示:此时的赵太爷是一个惶恐狡诈卑怯的“弱势”土地主。
    ⑤阿Q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金钱、权力和女人。
    ⑥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何含义。
提示:表明当时“革命”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但又不理解什么是革命,所以老尼姑演绎说“革过一革的”,这是对革命的绝大讽刺。所谓革命,就是假洋鬼子和秀才的打砸抢罢了。
    ⑦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刺意味。
提示:揭示两个反动人物“革命”行动的丑恶卑劣,意味深长。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势力与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夺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情投意合”“革命”含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⑧阿Q与赵秀才、假洋鬼子虽“素不相能”,但都想到去静修庵“革命”,这说明什么?
    提示:说明他们的革命动机都是十分低下的,无非就是找一些弱者来欺负一番,找一些封建主义的东西来革一革罢了。它让读者明白,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这样的人太多了。
  3、“革命”的阿Q对革命的认识糊涂:
    封建意识: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 深恶而痛绝之”。
    革命动机:举人老爷怕革命,未庄的男女慌张,阿Q快意。革这伙妈妈的的命
    加入形式: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他本是革命阶级中的一员)
    革命目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造反)
    革命队伍: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
    革命对象: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革命行为: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想革命却不知道什么是革命、怎样革命
    “革命”的阿Q的得意洋洋(意即革命本来可以解放阿Q们)
4、注意未庄人对革命后的阿 态度的变化。
二、学习第八章。
    1、概括情节,探讨旁批的问题。
    情节: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2、体会小说对比描写手法的奇妙。不准革命的阿Q为什么会这样?说明革命对于阿Q意味着什么? 
    不准革命的阿Q
    钱府的大门正开着,阿Q便怯怯的躄进去
    阿Q轻轻的走近了,站在赵白眼的背后,心里想招呼,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阿Q候他略停,终于用十二分的勇气开口了
    阿Q将手向头上一遮,不自觉的逃出门外
    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
    用原文回答:洋先生不准他革命,他再没有别的路;从此决不能望有白盔白甲的人来叫他,他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
    3、读读议议:
    ①“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表明什么?
    提示:说明“革命”换汤不换药,许多投机分子钻进革命队伍中,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赵司晨脑后空荡荡的走来”,“空荡荡”用的妙在哪里?
    提示:这个词把人们看惯了脑后的辫子,而现在一下子看不见辫子时不习惯的微妙感觉写出来了,很有滑稽感。
    ③未庄人对秀才挂“银桃子”“都惊服”,“惊服”一词有何含义?
    提示:这个词刻画了未庄人前后相连的两种心态,先是猜想“银桃子”可能是当大官的象征而吃惊,过后很快便佩服,表明未庄人的趋炎附势心理。
    ④“我是性急的,……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假洋鬼子的这段“演讲”,满口“鬼话”,不提辛亥革命的真正功臣孙中山、黄兴等,却提一个投机分子洪哥。说说这段话刻画了假洋鬼子一副怎样的嘴脸。
    提示:满口鬼话,大吹牛皮,捏造革命经历个革命资本。半吊子知识分子,外表新式,实际上是一个投机、善变、钻营的封建余孽。他的这番话只能蒙骗没见过世面的未庄乡下人。
    ⑤洋先生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提示:减洋鬼子作为一个与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新式资产阶级人物,注定与广大人民有着天然的隔膜,并没有丝毫共同的利益可言。尤其是,假如假洋鬼子同意了阿Q与他一起革命,那么就会认为是对自己身份的极大污辱。所以他决不准阿Q革命,决不同阿Q共一条战壕。
    ⑥阿Q认为洋先生不准其革命,“再没有别的路”,你认为呢?
    提示:凭阿Q当时的觉悟程度,他认为自己是无路可走的,实际上他也确实是无路可走。本来可以投奔真正的革命党,但按照他的觉悟,他不可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党。
    ⑦赵家遭抢这两段话中用了六个“抬出了”,对于表现阿Q此时的心情有怎样的效果?
    提示:强调阿Q没有被邀请革命而表现的焦虑不安的心情,更体现他革命动机的低下,那就是想分点东西。
    ⑧阿Q要告假洋鬼子“造反”的状,你对这一情节怎样理解?
    提示:一方面参加革命不成,就要报复,这表现了他思想的狭隘;另一方面,说明阿Q的革命愿望也经不起考验,因为他对于革命的认识根本就不明确。
     4、特别强调,阿Q不许小D这样与他情况相似的人革命所流露的自私狭隘思想;未庄人对自由党的“柿油党”的称法和银桃子抵翰林的认知,都显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百姓所有的还都是旧思想旧认知。
  三、学习第九章。
    1、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2、重点研讨:
①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提示:“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②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提示:揭露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的本质。
    ③“高明”一词通常是什么意思?这里怎么解释?
    提示:“高明”一般指见解、技能等的高超,这里作者是一种创造性的用法,意思是高大明亮。也就是说土谷祠并没有比大牢更好。
    ④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提示:阿Q的下跪,表明他身上的奴性根深蒂固。见到官就下跪,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者对人民驯服的结果,背后的实质是对国民人格的污辱,但国民长期如此,就像阿Q一样,觉得某人有来头,就自然下跪。作者描写这一情节,一方面是揭露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另一方面是批评国民的奴性人格。
    ⑤阿Q“画圆圈”这样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性格?
    提示:表现阿Q的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⑥小说中前后共有几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提示:大概有五六次,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惊醒。
    ⑦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提示:表明阿Q精神麻木不仁到了极点。
    ⑧“狼”在文中有何象征意义?
    提示“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统治者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⑨“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提示:万变不离其宗,顽固的封建阶级本性不变,得了“银桃子”比作“顶子”“翰林”,失了辫子如丧考妣,终于还是迷恋封建王朝的“遗老”。
    ⑩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提示: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悲观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
    3、旁批之外,强调阿Q三次“似乎觉得,大约本来要”怎样的心理。这样的心理其实是一种认命的宿命观,这样的想法使一切都成为自然,从而淡化了人的努力和挣扎。
    4、纠正最后一个旁批概括上的不完全,理解鲁迅的意图。
  四、布置作业。
      概括阿Q形象,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