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项脊轩志》教案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14阅读:
字号:|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层次。 
 2.掌握课文第一、二段的文言知识点。 
 3.体验通过细节描写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中国的文人常喜欢给自己的书房取一个雅致的名字,比如蒲松龄的聊斋,张溥的七录斋,梁启超的饮冰室,周作人的苦雨斋等。还有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章,了解和项脊轩有关的一些人和事,深入领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深厚感情。
二. 订正预习案
1.识记字音:
修葺                 斑驳                 枇杷
栏楯                 冥然                 异爨
阖门                 垣墙                 扃牖


2.解释重点词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判断句)
(2)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往下,名词作状语)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从上面,名词作状语)
(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环绕,名词用作动词)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农历每月十五)
(6)乳二世                ( 喂养,名词作动词 )
(7)凡再变矣              (两次)
(8)某所,而母立于兹       (通“尔”,代词,你,你的)
(9)一日,大母过余曰       (拜访,探视,看望)
(10)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凭借着满架的书籍,有时前俯后仰地大声朗读课文,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在思考着书中的问题),四周的自然界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备注:重点落实“借书满架”之“借”。对这个字的解释人们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积”,《高中古诗文学习指导》说是“借来的”,归有光是没落大家族子弟,借几本书来读读也还是可以的,可问题的关键是他借来的书堆满了书架,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们来看语言环境,“偃仰”是“俯仰”的意思,“啸歌”是“大声吟唱”的意思,前者写的是读书之状,后者写的是读书之声,这满架的书是用来干什么的,是让作者吟诵的,作者是凭什么“偃仰啸歌”?凭这满架的书。所以,“借书满架”之“借”为“凭借”的意思。

三. 推进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总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录音时请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
2.听完课文后请归纳:
    从总体上看,课文写了:一间老屋,两种情感 ,三位亲人。 
解说:①一间老屋指的是“项脊轩”,两种情感指的是“喜”和“悲”,三位亲人指的是母亲(先妣)、先大母和亡妻。母亲和大母的事迹见第二节,亡妻是用第四、五两节来记叙的,这是课文中补叙的文字,1——3节是文章得主体部分。
②找出课文中写两种感情的句子,并分析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第二节的第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是全文的文眼,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写可“喜”之事,第二节及以下写可“悲”之事。
(二)指导学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鉴赏第一段
(1)第一节写了轩中的哪些“可喜”之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可喜”之事?(指导小组活动,合作探究)
①项脊轩,原为小阁子,可概括为小、旧、漏、暗。经维修改造,不漏、不暗,成了作者读书休息的好地方。
②项脊轩修葺后环境美,在此读书心情愉悦。
③这里环境很寂静,这也是“可喜”之事吧。


变化之可喜
喜    独处之可喜
景色之可喜
作者写“可喜”本意并不是为了表现“可喜”,而是为了下文写“可悲”作铺垫,是为了映带下文,更好地写“可悲”。
(2)第一段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文字,并说说它的妙处。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经典语段的妙处:
①“以动衬静”的手法②富有动感,充满生机和活力③“小鸟时来啄食”中的“时”是“时常”的意思,小鸟时常来啄食,“人至不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是一种“以动衬静”的手法。很小的声音都能听到,更显出环境的静;而且这样写出来的静不是那种没有生命的死寂,而是有生机的宁静;从中透露出作者在这个小圈子里所感到的自我满足。典型的诗句有王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空上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等。
这段文字写读书轩中自得其乐的情景。摄取庭前小鸟啄食、月夜风移桂影两个生动的镜头来表现项脊轩的清静幽雅,充满诗情画意

(三)指导学习第二节
1.齐读第二节。
2.找出第二节中最难写的一个字,分析第二节中的第一层次。
①先指名学生上黑板写“爨”。
②分析这个字的构成:下面是两根木头放在大火上烧,上面像个蒸笼,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烧火做饭”,“异爨”就是分开烧饭,即“分家”的意思。
③在中国这个重视孝道的国家中,人们注重享受天伦之乐,怎么说分家就分家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下归家分家后的特征,我们请一位学生把这些特征来读一读。归家分家后的特征体现在哪里?
门多了,墙多了,这两多说明兄弟之间有了隔膜。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种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
这种变化过程说明兄弟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
“东犬西吠,鸡栖于厅” “东犬西吠”是何义?   
这是互文。  我们通过“东犬西吠”看见了作者对庭院杂乱的厌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争斗。
那“客逾庖而宴”呢? 指客人穿过厨房去吃饭,说明分家后大家庭的衰败、破落。豪华的、气派的客厅没有了,大家只能分散地穿过厨房去吃饭。
这种大家庭的衰败破落、分崩离析的状况无疑对年轻的归有光造成了伤害,让人感觉到深深的痛,体现了无尽悲哀.
(板书)
3.分析第二节中的第二层次。
中国有句古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们来找一下归有光有没有流泪? 有,泣 ,长号。(板书“泣”于“哀”的正下方,“长号”于“泣”的正下方。) 归有光泣,为谁而泣? 母亲,妣,母亲就是妣,那去世的母亲就叫——  先妣。归有光8岁就丧母,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所以他听老妪回忆母亲生前的事就显得特别珍贵,我们把老妪说的话来读读。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有一个细节,以指叩门,为何用“叩”?(师模仿此动作) 
怕惊动孩子,写活了母爱。这对我们不缺乏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很平常。但对母爱流失的归有光来说,那简直就是奢望。所以——  余泣。妪亦泣, 在此要读出母亲对孩子的  养育之恩。 (板书“养育之恩”于“先妣”与“泣”之间,用破折号连接。)
1. 分析第二节中的第三层次。
书上还提到了另一个女人,“大母”,大母是祖母。归有光回忆母亲时“泣”,回忆祖母是却“长号不自禁”,怎么会重祖母而轻亲母,岂不怪哉?
①我们不妨从大母不同寻常的细节描写入手,读一读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耶?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包含着哪种感情? 
半喜半忧 。
喜的是祖母看到孙儿这么用功,忧的是孙儿不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 
②还有一个细节“比去,以手阖门”,这儿怎么用“阖”字? 
轻轻地关上门,保持室内的安静,让孙儿继续专心读书,殷切期望之情跃然纸上。
还有他自语的那一段,都体现了大母对孙子的期望,欣喜之请溢于言表。
③最令人难忘的应该是第三个细节吧?“顷之,持一象笏至”,文中用了个“顷之”这个词,“顷之”说明了什么。
说明时间短,大母走得快。大母心切。 
“象笏”是什么东西?
古人上朝时捧在手上的那块象牙板,当大官的人才用得着。
我们来齐读祖母说的这句话,看哪个字要重读? 
 “当”字,“一定”“务必”的意思 。
 “一定”说明了大母对孙儿的期望之大,归有光深感压力之重,理想不能实现,目标遥遥无期。他35岁才中举人,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样的句子是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去回望,蕴藏着今不如昔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所以大男人才会“长号”不自禁。 (板书)
异爨——家族衰败——哀 
人事兴衰    先妣——养育之恩——泣 
             大母——期待之情——长号 
总结第二节。
第二段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评读。(小组合作探究)
第二段写大家庭的破败衰落,是在客观的记述中寄寓感慨,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自己起伏不平的心潮;怀念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还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怀念祖母,“令人长号不自禁”,感情如潮水般地汹涌而出,不可抑制。
四. 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文章以项脊轩为感情的触发点,以“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感触为主线,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叙述,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朴素清淡的语言风格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从中我们也得到一种启示——当我们要表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感情体验时,不必用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必用华丽的辞藻,只要你用心感受,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定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当堂训练
布置作业:
1. 把《项脊轩志》第一小段改写成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现代散文。
2. 预习《项脊轩志》的第三、四、五小段。
 

顾玉兰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