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 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19阅读:
字号:小|大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 黄秀德
一. 教学目标概鉴
1.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认识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 感情目标:
(1) 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毒害。
(2) 肯定主人公面对不幸表现出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
二. 聚焦重点难点:
1. 理解巧妙的构思,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所起的作用。
2. 剖析作者对整个事件与主要人物的认识。
三.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计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好东西(拿出一个盒子),大家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学生猜后,从盒中拿出一墨水盒),刚才有好多同学都说了这算是什么好东西呀,那好我现在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墨水盒中拿出一个精美的首饰盒),知道里面是什么吗?(打开盒子向学生展示里面的项链),大家再猜猜,这条项链值多少钱,(学生猜后)其实这条项链只值二元。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一条假项链,也许最多损失几千元钱,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她却为了一条假项链饱尝了十年的艰辛,赔上一生的幸福。
(二)题解
1. 作者简介:
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与契诃夫、欧•亨利被称为“出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2.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创作于1884年,那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能‘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工人阶级的却越来越多。这种社会现状使得小资产阶级生活在惶恐之中,并梦想着早日发财致富爬上大资产阶级,过上体面的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感情。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2. 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四)探究性阅读
1. 学生主动性探究:在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四个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情节?请你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2. 教师引导性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在主动性探究中的情况,灵活的从以下内容中,选择一些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在主动性探究中的不足)
(1) 课文开头部分着力写了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痛苦,揭示出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揭示出玛蒂尔德自恃美貌过人、气质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的虚荣心理。②课文开头部分着力写了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痛苦,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这种变化?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烦恼”。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扣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的?
明确:这一部分写了玛蒂尔德由郁闷忧愁到高兴狂热的心理转换。她愁的是身上寒酸的衣服,她不愿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她高兴的是在朋友那里借到了精美的钻石项链。在借到项链之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小说以极度渲染的夸张手法,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忐忑不安,接着又用了一连串传神的动词,刻画了她的失态,从情感上为下文丢项链后苦恼和赔项链的艰辛作了铺垫。
(4)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 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显示出了英雄气概,毅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第二课实
一、 探究性阅读: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鼓励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这种说法)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善良、诚实、守信的本色。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她在丢失了项链之后,她想的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鼓励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探讨问题)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客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 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三、 课文总结
1. 学生自由总结:让学生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等方面,用一二句话来总结全文。
2. 教师点评: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
板 书 设 计
2.项链
莫泊桑
┇借项链↘
以┇ 爱慕虚荣
项┇丢项链↗
链┇
为┇赔项链→ 诚实守信、坚韧耐劳
线┇
索┇识项链→ 一夜虚荣、十年辛酸
↓
一. 教学目标概鉴
1. 知识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认识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3. 感情目标:
(1) 认识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对人的毒害。
(2) 肯定主人公面对不幸表现出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
二. 聚焦重点难点:
1. 理解巧妙的构思,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所起的作用。
2. 剖析作者对整个事件与主要人物的认识。
三. 教与学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设计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好东西(拿出一个盒子),大家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学生猜后,从盒中拿出一墨水盒),刚才有好多同学都说了这算是什么好东西呀,那好我现在再给大家看一样东西(从墨水盒中拿出一个精美的首饰盒),知道里面是什么吗?(打开盒子向学生展示里面的项链),大家再猜猜,这条项链值多少钱,(学生猜后)其实这条项链只值二元。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一条假项链,也许最多损失几千元钱,可是有这么一个人,她却为了一条假项链饱尝了十年的艰辛,赔上一生的幸福。
(二)题解
1. 作者简介:
莫泊桑,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与契诃夫、欧•亨利被称为“出界短篇小说三大巨匠”。
2. 写作背景:
这篇作品创作于1884年,那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能‘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工人阶级的却越来越多。这种社会现状使得小资产阶级生活在惶恐之中,并梦想着早日发财致富爬上大资产阶级,过上体面的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感情。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2. 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明确:“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四)探究性阅读
1. 学生主动性探究:在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四个情节中,你最喜欢哪一个情节?请你谈谈你喜欢的理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言。
2. 教师引导性探究:(教师根据学生在主动性探究中的情况,灵活的从以下内容中,选择一些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弥补学生在主动性探究中的不足)
(1) 课文开头部分着力写了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痛苦,揭示出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揭示出玛蒂尔德自恃美貌过人、气质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的虚荣心理。②课文开头部分着力写了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痛苦,是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这种变化?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烦恼”。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因为请柬给她带来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扣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 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描写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的?
明确:这一部分写了玛蒂尔德由郁闷忧愁到高兴狂热的心理转换。她愁的是身上寒酸的衣服,她不愿在阔太太中间露穷酸相。她高兴的是在朋友那里借到了精美的钻石项链。在借到项链之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小说以极度渲染的夸张手法,写出了玛蒂尔德借项链时的忐忑不安,接着又用了一连串传神的动词,刻画了她的失态,从情感上为下文丢项链后苦恼和赔项链的艰辛作了铺垫。
(4)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 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显示出了英雄气概,毅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第二课实
一、 探究性阅读: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鼓励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结合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这种说法)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善良、诚实、守信的本色。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她在丢失了项链之后,她想的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鼓励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探讨问题)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客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折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鼓励学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 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三、 课文总结
1. 学生自由总结:让学生从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主题等方面,用一二句话来总结全文。
2. 教师点评: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
板 书 设 计
2.项链
莫泊桑
┇借项链↘
以┇ 爱慕虚荣
项┇丢项链↗
链┇
为┇赔项链→ 诚实守信、坚韧耐劳
线┇
索┇识项链→ 一夜虚荣、十年辛酸
↓
黄秀德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