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紧扣标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文题大意: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丰乐亭与醉翁亭一起,被世人称为“姊妹亭”。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 文章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灯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及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丰乐亭记》文约而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因敬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相乐亭记》写成了碑帖,这样,文与字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了。
四、 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全文是如何紧扣“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五、 布置作业
教后记
1.理解文章居安思危,乐不忘忧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紧扣标题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紧扣“丰乐”两字展开,线索清楚而又富于变化的结构。
教学难点:
鉴赏文章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涉笔成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文题大意:
丰乐亭建于庆历六年(1046),当年五谷丰登,万民欢乐,故而命名丰乐亭。丰乐亭与醉翁亭一起,被世人称为“姊妹亭”。欧阳修又先后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心中的愤郁和不平,间接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二、疏通大意,理清思路。
第一段,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表达得含蓄蕴藉。“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句中“明年”“始”足以显现欧阳化之勤于政务。接着,欧阳修介绍了丰乐亭周围的环境。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与滁人往游其间”,体现了一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是下文生发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作者没有延续上文的思路,而是插入了兵革之事。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到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历史上的滁洲可以说是屡尝战火。欧阳修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作好准备。
第三段又接着介绍滁州现今的情况。地方偏僻,“舟车商贾、四方宾客”极少,当地百姓满足于目前的生活状态,“乐生送死”。作者在简要介绍了目前状况之后,用“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唤起读者思考,如今的安逸日子是臬获得的。作者将功劳归于最高统治者的“功德”,显得很冠冕,实际在言语之间隐约透出一种忧患意识。
第四段是文章的重点。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生活在滁州的心态——“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由于“地僻事简”“其俗安闲”,所以自己得以和当地百姓四时相乐,从容游走于优美的山水间,“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句中的“仰”“俯”,不仅交代了观赏风景的角度,而且也交代了观赏对象的远近,“望”“听”则准确地描写了观赏时的动作,这番描写透着一份悠闲;“掇”字生动地描写了对眼前绽放的鲜花的怜爱之情,“荫”字则流露了休憩之时的惬意的情趣。这两句话用词语准确传神,显现了欧阳修驾驭文字的功底。另外,掇幽芳指春,荫乔木指夏,风霜水雪指秋冬,秋冬草枯叶落,山势岩毕露,故曰“刻露清秀”,作者仅用十五个字就概括了四季景色的特点,尤其让人钦佩。接着,作者又交代了百姓愿意与自己同游的原因,那就是“幸民乐其岁物之丰成”,句中“幸”字,则是作者的自谦之词,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以知道,当地百姓生活富足离不开欧阳修为官的努力,这是不侥幸获取的结果,而是勤于官务的必然结果。
第五段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是对自己的鞭策;第二句话“遂书以名其亭焉”,则交代了“丰乐亭”名称的来历。语言干净利落,简洁经济。与上文详细描写滁州风景、详细描写自己赏玩风景时的心态浍的文字相映成趣,也体现了欧阳修谋篇布局的匠心。
最后一段是“记”的一个组成部分,交代创作的时间以及创作者的姓名。
三、 文章的艺术特色。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极具特色。这灯文章往往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及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丰乐亭记》文约而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同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苏轼因敬仰欧阳修,曾将《醉翁亭记》《相乐亭记》写成了碑帖,这样,文与字可以说是珠联璧合了。
四、 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全文是如何紧扣“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五、 布置作业
教后记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