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6阅读:
字号:小|大
第二单元 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教学目标】
1.讲解诗歌“抒情”的内涵,引导学生领略抒情诗歌的魅力。
2.纠正对“抒情”的一般误解,展示独白、对话、客观描写等丰富的抒情技巧,让学生体味诗歌中“强烈的情感”如何源于“平静的回忆”。
3.通过抒情文字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升华。
单元教学设想
“抒情”是诗歌的核心特征,但关于“抒情”,可能会有一些简单化的理解,将其等同于情感的直接宣泄。事实上,“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并非意味着不加修饰地“乱写”。本单元编选的是一批抒情性较强的诗作,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对“抒情”的简单化理解,展示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诗人独具的匠心,深入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一单元的学习,以诗人对不同抒情方式的运用为重点:《故乡》《不是死、是爱》采用的是独白的方式,以“我”的口吻展开,在情感表达上富于变化,一波三折,曲折地演绎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当你老了》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将时间拉后几十年,在一个虚构的场景中,对着已经衰老的恋人喃喃低语;《西风颂》《秋颂》两篇则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上天入地,在场景的快速转换中,赞颂西风的伟力,后者则细腻地刻画了秋天诸多丰收的景象,传达出富足、喜悦的情感。同样采用“客观化”的抒情方式,《狗之歌》以叙事的笔法写情,读者在一只母狗的不幸故事中,同样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诵读是一个重点,因为在诵读的过程中,诗中的情感,更容易被学生准确地把握。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抒情”展开的过程,譬如诗人怎样调动情感形成变化的曲线,怎样转换场景扩张抒情的空间,描绘了哪些景物,使用了什么意象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抒情”的奥秘所在。另外,这几首诗作分别以爱情、生命、故乡、自然为题,诗人深沉的情感是与经验的积累、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更高的精神追求密不可分的。讲解的时候,也要结合这些因素,使诗中的“情感”更具广阔的内涵。
1 故乡
赏析指导
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在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尘世之间人的痛苦,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也被转化成神与人之间馈赠与接纳。爱的“痛苦”源于天神的安排,它不能泯除,因为“痛苦”与“爱”一样,都是一个“凡人”真实的生命本质。诗歌的结尾──“因此,让它存在吧。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有一种箴言的力量,让前面汹涌流动的情感突然凝固,获得了一种人生的造型。在“凡人”与“天神”这一宗教性的结构中,心灵因痛苦而显得更加高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虽然是一首独白的情诗,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结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开方式上,诗人也显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饬有序的诗节,配合着内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样舒缓流淌。虽然,诗人使用了感叹、疑问等句式,形成一种咏叹的效果,但一种内省、思辨的声音也贯穿了始终,中和了情感的强度,这使得此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一个丰富而又交错的情感空间得以展现出来。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先让学生诵读此诗,感受舒缓、有力的节奏,体味诗歌深沉的内涵,并考虑这首诗是以谁的口吻写出的,它是否只是一首抒发“爱的痛苦”的情诗。
二、作品讲解
1.给学生介绍此诗的缘起,诗人如何在失恋之后返回故乡,希望故乡的山川、河流抚慰自己的伤痛。
2.说明诗歌的独白特征,强调诗人的独白不是一种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借助咏叹和自我追问,展开一个复杂的情感空间。注意诗歌中情感变化的线索,譬如感叹的句式与内省的句式的交替,肯定语气与否定语气的转换,分析由此形成的波浪一样的情感表现。
3.讨论诗中“痛苦”的含义。为什么诗人将它比作“财宝”?“痛苦”是否只是失恋后的一种个人感受,还是有更多的含义?
4.让学生说说诗人笔下“故乡”的形象,思考“故乡”最后是否能完全抚慰诗人的伤痛;如果不能,是因为什么?最后一段非常重要,诗人引入了一个比故乡更高的视角──“天神”,诗的境界也得到了一种提升:人的“痛苦”在本质上是神的赐予,不能解脱,因而也是“神圣”的。作为个凡人,必须承担这一切,“爱”与“痛苦”都是人的宿命。
三、扩展与比较
这是一首诉说失恋痛苦的情诗,但优秀的抒情诗歌往往能超越一己之情的抒发,触及到更为普遍的命题。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背后蕴涵的人生观,也可以谈一谈诗人对于痛苦与爱的理解是否包含了一种宗教的体验。
参考资料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
1.在《黑格尔通信百封》这本书里,提到了荷尔德林不幸的命运。他两岁失去了生父,九岁失去了继父,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与黑格尔、谢林是同学和好友,1798年秋天因不幸的爱情离开法兰克福。1801年离开德国去法国的波尔多城做家庭教师。次年夏天,他得到了在他作品中被理想化为狄奥蒂玛的情人的死讯,突然离开波尔多。波尔多在法国西部,靠近大西洋海岸。他徒步横穿法国回到家乡,神经有些错乱,后又经亲人照料,大为好转,写出不少著名的诗篇,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精神病后又经刺激复发,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后来住在一个叫齐默尔的木匠家里。有几位诗人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诗集。他于1843年谢世,在神智混乱的“黑夜”中活了36个年头,是尼采“黑夜时间”的好几倍。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和歌德一样,他是德国贡献出的世界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曾专门解说荷尔德林的诗歌。
2.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他写道: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
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
去造访万能的神祇。
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
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命运并不理解/莱茵河的愿望。/但最为盲目的/还算是神的儿子。/人类知道自己的住所,/鸟兽也懂得在哪里建窝,/而他们却不知去何方。”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沙漠上在孤独中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3.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这种漫游是双重的,既是大自然的,也是心灵的。在神圣的黑夜走遍大地“……保留到记忆的最后/只是各有各的限制/因为灾难不好担当/幸福更难承受。/而有个哲人却能够/从正午到夜半/又从夜半到天明/在宴席上酒兴依旧”(《莱茵河》),也就是说,要感谢生命,即使这生命是痛苦的,是盲目的。要热爱生命,要感谢生命。这生命既是无常的,也是神圣的。要虔诚。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景色也是不够的。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你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这些都是不够的。你应该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和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荷尔德林的诗歌。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间的秘密。你必须答应热爱时间的秘密。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4.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这样一些疾病的爱好。
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
5.荷尔德林,忠告青年诗人:“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荷尔德林这样写他的归乡和痛苦:
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
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
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
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开花,风吹过来,火向上升起一样。诗和远方一样。我写过一句诗: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是沉醉的,没有尽头的,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甚至有些枯燥,像大沙漠中废墟和断头台的火砖,整齐,坚硬,结实,干脆,排着,码着。
“ 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
在1800年后,荷尔德林创作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虽然我读到的只是其中几首,我就永远地爱上了荷尔德林的诗和荷尔德林。
1988.11.16
(选自《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教学目标】
1.讲解诗歌“抒情”的内涵,引导学生领略抒情诗歌的魅力。
2.纠正对“抒情”的一般误解,展示独白、对话、客观描写等丰富的抒情技巧,让学生体味诗歌中“强烈的情感”如何源于“平静的回忆”。
3.通过抒情文字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精神的陶冶和升华。
单元教学设想
“抒情”是诗歌的核心特征,但关于“抒情”,可能会有一些简单化的理解,将其等同于情感的直接宣泄。事实上,“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并非意味着不加修饰地“乱写”。本单元编选的是一批抒情性较强的诗作,在引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纠正对“抒情”的简单化理解,展示多种多样的情感表达方式,分析诗人独具的匠心,深入他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这一单元的学习,以诗人对不同抒情方式的运用为重点:《故乡》《不是死、是爱》采用的是独白的方式,以“我”的口吻展开,在情感表达上富于变化,一波三折,曲折地演绎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当你老了》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将时间拉后几十年,在一个虚构的场景中,对着已经衰老的恋人喃喃低语;《西风颂》《秋颂》两篇则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上天入地,在场景的快速转换中,赞颂西风的伟力,后者则细腻地刻画了秋天诸多丰收的景象,传达出富足、喜悦的情感。同样采用“客观化”的抒情方式,《狗之歌》以叙事的笔法写情,读者在一只母狗的不幸故事中,同样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诵读是一个重点,因为在诵读的过程中,诗中的情感,更容易被学生准确地把握。除此之外,还要关注“抒情”展开的过程,譬如诗人怎样调动情感形成变化的曲线,怎样转换场景扩张抒情的空间,描绘了哪些景物,使用了什么意象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抒情”的奥秘所在。另外,这几首诗作分别以爱情、生命、故乡、自然为题,诗人深沉的情感是与经验的积累、对生活的思考,以及更高的精神追求密不可分的。讲解的时候,也要结合这些因素,使诗中的“情感”更具广阔的内涵。
1 故乡
赏析指导
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在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尘世之间人的痛苦,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也被转化成神与人之间馈赠与接纳。爱的“痛苦”源于天神的安排,它不能泯除,因为“痛苦”与“爱”一样,都是一个“凡人”真实的生命本质。诗歌的结尾──“因此,让它存在吧。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有一种箴言的力量,让前面汹涌流动的情感突然凝固,获得了一种人生的造型。在“凡人”与“天神”这一宗教性的结构中,心灵因痛苦而显得更加高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虽然是一首独白的情诗,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结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开方式上,诗人也显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饬有序的诗节,配合着内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样舒缓流淌。虽然,诗人使用了感叹、疑问等句式,形成一种咏叹的效果,但一种内省、思辨的声音也贯穿了始终,中和了情感的强度,这使得此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一个丰富而又交错的情感空间得以展现出来。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先让学生诵读此诗,感受舒缓、有力的节奏,体味诗歌深沉的内涵,并考虑这首诗是以谁的口吻写出的,它是否只是一首抒发“爱的痛苦”的情诗。
二、作品讲解
1.给学生介绍此诗的缘起,诗人如何在失恋之后返回故乡,希望故乡的山川、河流抚慰自己的伤痛。
2.说明诗歌的独白特征,强调诗人的独白不是一种情感的直接宣泄,而是借助咏叹和自我追问,展开一个复杂的情感空间。注意诗歌中情感变化的线索,譬如感叹的句式与内省的句式的交替,肯定语气与否定语气的转换,分析由此形成的波浪一样的情感表现。
3.讨论诗中“痛苦”的含义。为什么诗人将它比作“财宝”?“痛苦”是否只是失恋后的一种个人感受,还是有更多的含义?
4.让学生说说诗人笔下“故乡”的形象,思考“故乡”最后是否能完全抚慰诗人的伤痛;如果不能,是因为什么?最后一段非常重要,诗人引入了一个比故乡更高的视角──“天神”,诗的境界也得到了一种提升:人的“痛苦”在本质上是神的赐予,不能解脱,因而也是“神圣”的。作为个凡人,必须承担这一切,“爱”与“痛苦”都是人的宿命。
三、扩展与比较
这是一首诉说失恋痛苦的情诗,但优秀的抒情诗歌往往能超越一己之情的抒发,触及到更为普遍的命题。组织学生讨论这首诗背后蕴涵的人生观,也可以谈一谈诗人对于痛苦与爱的理解是否包含了一种宗教的体验。
参考资料
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海子)
1.在《黑格尔通信百封》这本书里,提到了荷尔德林不幸的命运。他两岁失去了生父,九岁失去了继父,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与黑格尔、谢林是同学和好友,1798年秋天因不幸的爱情离开法兰克福。1801年离开德国去法国的波尔多城做家庭教师。次年夏天,他得到了在他作品中被理想化为狄奥蒂玛的情人的死讯,突然离开波尔多。波尔多在法国西部,靠近大西洋海岸。他徒步横穿法国回到家乡,神经有些错乱,后又经亲人照料,大为好转,写出不少著名的诗篇,还翻译了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和《俄狄浦斯王》。精神病后又经刺激复发,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后来住在一个叫齐默尔的木匠家里。有几位诗人于1826年出版了他的诗集。他于1843年谢世,在神智混乱的“黑夜”中活了36个年头,是尼采“黑夜时间”的好几倍。荷尔德林一生不幸,死后仍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人们才发现他诗歌中的灿烂和光辉。和歌德一样,他是德国贡献出的世界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曾专门解说荷尔德林的诗歌。
2.荷尔德林的诗,歌唱生命的痛苦,令人灵魂颤抖。他写道:
待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
勇敢的心灵像从前一样。
去造访万能的神祇。
而在这之前,我却常感到
与其孤身独涉,不如安然沉睡。
何苦如此等待,沉默无言,茫然失措。
在这贫困的时代,诗人何为?
可是,你却说,诗人是酒神的神圣祭司,
在神圣的黑夜中,他走遍大地。
正是这种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孤独,使他自觉为神的儿子:“命运并不理解/莱茵河的愿望。/但最为盲目的/还算是神的儿子。/人类知道自己的住所,/鸟兽也懂得在哪里建窝,/而他们却不知去何方。”他写莱茵河,从源头,从阿尔卑斯冰雪山巅,众神宫殿,如一架沉重的大弓,歌声和河流,这长长的箭,一去不回头。一支长长的歌,河水中半神,撕开了两岸。看着荷尔德林的诗,我内心的一片茫茫无际的大沙漠,开始有清泉涌出,在沙漠上在孤独中在神圣的黑夜里涌出了一条养育万物的大河,一个半神在河上漫游,唱歌,漂泊,一个神子在唱歌,像人间的儿童,赤子,唱歌,这个活着的,抖动的,心脏的,人形的,流血的,琴。
3.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这种漫游是双重的,既是大自然的,也是心灵的。在神圣的黑夜走遍大地“……保留到记忆的最后/只是各有各的限制/因为灾难不好担当/幸福更难承受。/而有个哲人却能够/从正午到夜半/又从夜半到天明/在宴席上酒兴依旧”(《莱茵河》),也就是说,要感谢生命,即使这生命是痛苦的,是盲目的。要热爱生命,要感谢生命。这生命既是无常的,也是神圣的。要虔诚。
有两类抒情诗人,第一种诗人,他热爱生命,但他热爱的是生命中的自我,他认为生命可能只是自我的官能的抽搐和内分泌。而另一类诗人,虽然只热爱风景,热爱景色,热爱冬天的朝霞和晚霞,但他所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是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凡•高和荷尔德林就是后一类诗人。他们流着泪迎接朝霞。他们光着脑袋画天空和石头,让太阳做洗礼。这是一些把宇宙当庙堂的诗人,从“热爱自我”进入“热爱景色”,把景色当成“大宇宙神秘”的一部分来热爱,就超出了第一类狭窄的抒情诗人的队伍。
景色也是不够的。好像一条河,你热爱河流两岸的丰收或荒芜,你热爱河流两岸的居民,你也可能喜欢像半神一样在河流上漂泊,流浪航行,做一个大自然的儿子,甚至你或者是一个喜欢渡河的人,你热爱两岸的酒楼、马车店、河流上空的飞鸟、渡口、麦地、乡村等等,但这些都是景色。这些都是不够的。你应该体会到河流是元素,像火一样,他在流逝,他有生死,有他的诞生和死亡。必须从景色进入元素,在景色中热爱元素的呼吸和言语,要尊重元素和他的秘密。你不仅要热爱河流两岸,还要热爱正在流逝的河流自身,热爱河水的生和死。有时热爱他的养育,有时还要带着爱意忍受洪水和破坏。忍受他的秘密。忍受你的痛苦。把宇宙当做一个神殿和一种秩序来爱。忍受你的痛苦直到产生欢乐。这就是荷尔德林的诗歌。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要热爱生命不要热爱自我,要热爱风景而不要仅仅热爱自己的眼睛。这诗歌的全部意思是什么?做一个热爱“人类秘密”的诗人。这秘密既包括人兽之间的秘密,也包括人神、天地之间的秘密。你必须答应热爱时间的秘密。做一个诗人,你必须热爱人类的秘密,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热爱人类的痛苦和幸福,忍受那些必须忍受的,歌唱那些应该歌唱的。
4.从荷尔德林我懂得,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这样一些疾病的爱好。
从荷尔德林我懂得,诗歌是一场烈火,而不是修辞练习。
诗歌不是视觉。甚至不是语言。她是精神的安静而神秘的中心。她不在修辞中做窝。她只是一个安静的本质,不需要那些俗人来扰乱她。她是单纯的,有自己的领土和王座。她是安静的,有她自己的呼吸。
5.荷尔德林,忠告青年诗人:“假如大师使你们恐惧,向伟大的自然请求忠告”。痛苦和漫游加重了弓箭和琴,使草原开花,荷尔德林这样写他的归乡和痛苦:
航海者愉快地归来,到那静静河畔
他来自远方岛屿,要是满载而归
我也要这样回到生长我的土地
倘使怀中的财货多得和痛苦一样
荷尔德林的诗,是真实的、自然的,正在生长的,像一棵树在四月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诗和开花,风吹过来,火向上升起一样。诗和远方一样。我写过一句诗: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是沉醉的,没有尽头的,因为后来生命经历的痛苦──痛苦一刀砍下来──,诗就短了,甚至有些枯燥,像大沙漠中废墟和断头台的火砖,整齐,坚硬,结实,干脆,排着,码着。
“ 安静地”“神圣地”“本质地”走来。热爱风景的抒情诗人走进了宇宙的神殿。风景进入了大自然,自我进入了生命。没有谁能像荷尔德林那样把风景和元素完美地结合成大自然,并将自然和生命融入诗歌──转瞬即逝的歌声和一场大火,从此永生。
在1800年后,荷尔德林创作的自由节奏颂歌体诗,有着无人企及的令人神往的光辉和美,虽然我读到的只是其中几首,我就永远地爱上了荷尔德林的诗和荷尔德林。
1988.11.16
(选自《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