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选读(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7阅读:
字号:小|大
1、在哈金森工厂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情况,分析邓小平同志高贵的精神品 质。
2、归纳要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归纳分析邓小平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归纳文中所写的有关传主的事情,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进行组材的?
【主要是以时间为序。】
(三)学生抽取文中的主要信息,讨论文中写了邓小平的几件事?从中可见出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
◎借此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概括,教师便形成板书。
(四)讨论:文章是由传主的女儿写的,你认为由传主的亲人写传好不好?
【提示:1长处:①资料更为详实可靠。②叙述更真实生动。2、可能存在的不足:难免有所偏爱,作品的客观性或许会受到影响。】
(五)你所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总结写法,与影片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找出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邓小平1922-1923年的年谱。
【具体的档案资料见课文。提示:好处:使用文献资料,使传记内容真是可靠,可信度高。 邓小平1922-1923年的年谱:1922年2月14日,进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6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0月17日,辞去哈金森工作。11月3日,离开夏莱特。】
(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历程,表现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正面与侧面相结合。2、引用文献资料,增强真实感。3、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让学生课外自行观看这部影片,引发影视片《我的法兰西岁月》资料,试与本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铁肩担道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初步了解人物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撰写的一副对联。明·杨继盛与奸臣严嵩对立,置生死于度外。据说,杨继盛临刑前曾在监狱中的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对此只改了一字,便可见出他的志向和追求。上联"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党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一、讲述李大钊被捕前国内的大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二、讲述李大钊被捕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三、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评价。】
(三)研读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李大钊被捕前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
【李大钊当时所处的国内局势是军阀混战,敌人白色恐怖极为严重,但他仍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主要的工作有:①参加抗议示威游行;②从事地下活动;③在《政治生活》发表文章;④从事北方统战工作。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的品质。】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李大钊被捕后,他的表现怎样?从何见出?
【提示:从他在监狱里的《狱中自述》,法庭上(审讯处)的"供词"绞刑架下的表现,可以看出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大智大勇,舍己救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3、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绝不提家事,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对妻子、女儿说一句话,从这种做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 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齐读11-19段,思考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提示:从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休的崇高革命境界。】
(三)找出文中作者的评论性文字,谈谈其作用。
【具体文字见课文。提示:评论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四)找出文章中李大钊的一些文章,被捕后的自述及新闻报道等资料,说说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从李大钊写的《自然与人生》《牺牲》《狱中自述》的有关段落,引用《北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及新闻报道等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
(五)概括写法:
【文章截取了李大钊革命活动的最后一段时光,记述了他的革命活动及被捕表现出的无私无畏革命精神,阐述他的生死观,表达了他的生死观,表达他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六)归结写作特点。
【1、引用资料充实课文,真切表现人物的精神。2、于记叙中穿插评论,有助读者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沈从文先生的生活经历,及其对这段生活经历的认识,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2、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学习传记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是指什么?
【提示:"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理清层次。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主要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二、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三、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三)精读课文。讨论思考。
1、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②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或简单说:私塾的虐待、教育方式僵化;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渴望了解(好奇心)】
2、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提示:①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②玩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③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谈体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文中的细节描写比较多,可以然学生择要而谈。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的展现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的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三)讨论: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于大字染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示例: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色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四)表达交流:谈谈你从沈从文逃学、读书经历中得到的体会。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一、教学要求:
1、找出文章的要点主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永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 ;、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分为四部分:一、交代袁隆平随时调整自我、不急不躁的研究心态,为下文写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作铺垫。二、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在1970年仲秋季节的研究情况。三、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找到"野败"的过程。四、评述"野败"发现的意义。】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绘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苦、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治学精神。】
(三)找出文中能反映袁隆平性格特点的有关描写及其相关的议论。
(四)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物精神品质方面起衬托作用的地方。
【示例:文中的第7、8段,以环境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反映袁隆平等乐观的精神--将单调枯燥写成了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12-14段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袁隆平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美质与环境的美相谐。30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人物见到“野败”前急切而激动的心情,31段用拟人手法反映袁隆平对“野败”的情有独钟。】
(五)“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袁隆平是怎样抓住机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你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提示:“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只要能抓住就会带来人生的转机,担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付出过努力的人,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他们之所以能发现“野败”,是和他们长期艰苦的努力分不开。】
(六)学生归结写法特点。教师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 遨游建筑天地间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
2、感受梁思成、林徽因两人对中国建筑的挚爱深情。
3、 学习文中引用资料的多样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学习文中引用资料的多样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情况。二、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分歧与妥协。三、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学业收获。】
(二)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讨论思考: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从中可见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提示: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因为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面对难题,她“不肯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学年春季班开始,林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费慰梅在课文是这样叙说的,“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 此外,两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但在工作方面,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坐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猝然去世,对她也是一个考验。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本文采择了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说说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具体内容见课文。提示: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 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 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地的性格。】
(三)表达交流: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里提到的情形,正是所有人在追求学问和事业当中会遇到的疑问。任何人的学问都不可能仅靠天赋一蹴而就,做学问离不开勤奋严谨的精神。勤奋有时候就表现在重复练习,耐心探究上。这个过程表面上似乎是磨损人的兴趣和灵感,但实际上它却是天分的必要补充,学问的进步必须扎根于这种反复甚至枯燥的练习中。】
(四)归结写法:本文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资料(书信、笔记、同时同学、国际友人等),从材料的角度各异的观察中,可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力度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6、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一、教学要求:
了解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从中得到教益。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一、讲述自己如何攻克色彩的难关。二、讲述自己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障碍。三、讲述自己如何在学画的跑道上赢得自己。四讲述自己如何忍痛作画。五、讲述自己作画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三)精读文章。讨论思考:
1、从文中描写的来看,谢坤山是怎样赢得自己,克服困难的?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想想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细节主要有:学画开始,学调颜料;为了坚持听课,憋尿;用嘴咬笔开始作画,更是艰辛异常等。(具体见课文)从中可见出他从不放弃,严格要求,勤奋好学,就这样,谢坤山赢得了自己。】
2、讨论交流:谢坤山的身体是残疾的,但心灵没有残疾。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体是健康的,但心灵却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使得这些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请你结合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示例:健康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灵残疾”。人的自我局限,自我限定就是残缺。精神贫乏就是残疾,生命中缺乏激情和爱,缺少对他人、朋友,对民族以至于自己生命的热爱,是生命中很大的贫血状态。活着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没有热力,生命常常处于昏睡麻木状态,活得浑浑噩噩,不清不醒,不明不白,无光无彩,无趣无动,这是比身体残疾更为可怕的心灵残疾。】
(四)试模仿史铁生评价谢坤山的话,用一个简短优美的句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像。(“当灵魂在他的画中铺展,处处显示着一个生命的辽阔与强大。”)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7、为世界工作
一、教学要求:
1、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2、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文章的一二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本文从什么角度选材展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据此理清层次。
【从日常生活琐事落笔:体格、饮食、业余阅读、儿女家事等,他的伟大,不是脱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本文由此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主要讲述马克思晚年的健康状况以及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二、主要介绍马克思对文学和数学的爱好与看法。三、描述了马克思独特的人际交往情形。四、简说1875年马克思迁居以后的情况。】
(三)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
1、马克思生命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作者为什么认为是过分夸张?
【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身体健康十分糟糕,几乎无法挽回,这确实是在逐步走向死亡,但马克思这十年里仍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这又决不能说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
2、从文中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
【马克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以工作需要为准的,为了工作,他会尽量锻炼身体保持体力;但同样也是为了工作,他又无暇顾及身体健康,过度工作以致损害身体的健康。这是一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只要生命不息,就战斗不止的献身精神。】
3、从文章第5段的这些细节看,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从文中细节看,马克思的体质本来是很好的,有一个相当强壮的身体,且自己也很懂得休息的作用以及如何休息,并且绝不缺乏这样的能力。但在他心里,革命事业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的重要性压倒一切,他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与休息都服从工作的需要。】
(四)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
马克思在文学、数学方面有怎样的观感?他评判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把欣赏文学当作精神上的休息,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爱好反映时代的文学家,精通上至中世纪的德国文学,对法国文学、英国文学都有精到的认识。他阅读评判文学的标准和他的革命思想紧密联系着。他也很喜欢数学,“在精神痛苦和遭遇重大不幸的日子里,他常到数学中趣寻求逃避,因为数学对他有一种镇静的效力。”】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四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三、四部分,思考:
1、在13段中,介绍了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世界工作”,“他总是一个最随和、愉快而有风趣的谈伴”,“是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
2、“当他激怒地谈到自由党、特别是谈到它的爱尔兰政策的时候,这位老战士的深邃的小眼睛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他皱着浓眉,宽大而坚强的鼻子和整个面孔都由于激动而抽搐……他盛怒时的激动同他转而阐述自己对当代经济事件时的宁静态度恰成鲜明的对照。他毫不费力地从预言家和猛烈的谴责者一变而为宁静的哲学家。”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马克思怎样的特点?
【他的激怒,表现了他作为革命者、战士,对敌人的疾恶如仇,说明他性格热烈,富于感性,表明马克思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的宁静,表明了他作为学者和科学家所具有的冷静、沉着、专注乃至痴迷的品格。】
3、马克思为何能这样轻易的从激动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
【这种由盛怒的激动轻而易举的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说明他性格热情,但很能自我克制,这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拥有的素质。】
4、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提示:仍旧远离所谓的社交生活,但他的家却成了一个极其活跃的交往的中心,成了公社流亡者的一种“正义避难所”;对自己的不同女婿也有不同的情感。】
(三)表达交流:阅读这篇传记后,你对马克思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四)归结中心及写法。
◎本文主要描述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一些片段,从中显示出马克思忘我的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8、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教学目标:
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体会自传中富兰克林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文风。
3、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4、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演讲能力
“听”的能力——快速捕捉演讲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传主的主要业绩展开演讲,拓宽学生对传主的认识:
由三位学生分别从学习、道德和科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富兰克林展开介绍,拓宽学生对富兰克林的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兴趣。
(通过听讲学生的复述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听演讲时要集中注意力,适当做笔记以增强听的效果,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引导演讲者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相关细节的描写来强化人物的性格,而非泛泛而谈,此外,也可适当引导演讲者适当运用重音、重复、语调的变化来强化重点内容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演讲成为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导语:
在《从文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本“大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沈从文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谢坤山对绘画那种执着不辍的狂热对他的艺术人生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优秀的富兰克林呢?我们只要认真地读他的自传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借助他的自传节选部分的学习,来感受一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富兰克林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三)预习检测:——多媒体课件显示
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泥淖nào 弥漫mí 酬金chóu 羸弱léi 碾踏 niǎn 渲染xuàn 炽热chì 喝令hè 毗邻pí 体己tī
(四)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的题目。
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与文题相对应的语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明确全文的主旨句。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3、请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请用几个短语来概括这几件事。
参考答案:路面的修整、路灯的改造、街面的清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在文中提取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几篇自传的结构展开横向的对比,比如《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在写作自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巧妙的构思谋篇,也即在“学习链接”中提到的“手巧”。并暗示学生同自己写作的传记在结构上展开对比。)
(五)重点研读:——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传主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自传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融入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已的性格特点。)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了这篇传记之后,富兰克林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对自己的现实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传记之后,对传主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传记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3、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观察敏锐,对公众利益十分关心的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之外之,通过文本的的阅读,还能感受到富兰克林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上了解了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之后,能够更加深入到文本之中。因为对于传记的阅读,不同的人从文本中所受到的启发是不尽相同的,很多时候是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取己之所需,所以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此希望借此引导学生能够从传主身上得出自己人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自传写作的引导重点在“眼细”上,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挖掘出一些细节来刻画自己的性格,使传主的形象能够更加丰满突出。)
(六)从比较中明确自传的写法并加以小结:——多媒体课件显示
1、借助所学过的自传,谈对创作自传的看法。
写自传文应做到“心诚”、“眼细”、“手巧”。(见“学习链接”)
(1)写自传的目的:
明确:刻画真实的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记录自己独特的人生及情感体验,传达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促使自己反观人生,规划人生。
(2)写好自传的方法:
(先由学生借助所学的自传,谈这些自传对自己的启发,在学生谈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
明确:要选择和组织好材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应蕴涵一定的人生哲理。
2、从学生的自传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明确在自传的写作中存在怎样的不足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为修改自已的传记做准备。
参考:没有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刻画自已的性格,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没有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在自己原来所写的自传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提示的问题进一步加以修改,并定稿。
9、一个学派的诞生
教学要求:
1、 费米学派形成的特点。
2、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3、 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 费米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形成的过程:首先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参议员柯尔比诺有一个雄心--复兴意大利的物理学,为此,他着手建立罗马学派。其次,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尤其是费米,拥有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天才,以及对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而他们的学生阿马尔迪、塞格雷和马约拉纳,也被导师们的天才和热情、被物理学本身吸引到学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洋溢中一种热情,对物理学的热情,对富于挑战和创造性的人生的热情。
特点:由于年龄、性格的相近,这个团体充满了欢乐与活力。拉赛蒂、费米阿马尔迪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尽管学派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但在这个团体里,这些个性都能得到发扬,各得其所,教学和研究的方式都十分个性化。】
◎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吗?为什么?
【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认真的态度。但严肃认真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相反,科学研究是最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而创造力的发挥与一个人的个性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米学派的成员都拥有鲜明的个性,并把这带进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格,这对学派的成长是有益的。值得一提的是,费米等人的玩笑仍然是紧紧围绕这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问题的并不是空虚无聊的游戏。如课文中他们问焦韦内小姐的问题,就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这表明费米等人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仍然是十分认真、十分执着的。】
◎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很少是单个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常常需要若干科学家的合作。根据费米学派的情形,谈谈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有何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团体的合作,像上个世纪后半期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很多都是几个研究伙伴共享。科学学派更是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派是指在学术上围绕集中的问题、聚集了优秀的人才、采取了新颖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的研究群体。重要的科学学派不仅是做出奠基性、里程碑式和开拓性的工作的群体,而且也是涌现新的学界领袖的摇篮;既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基地,又是培植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温床。像李比希学派在有机化学领域、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领域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费米学派也是如此。它不仅培养了费米这样划时代的科学家,也培养了拉赛蒂、阿马尔迪等科学骨干,导致了一系列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发现。这是费米学派通力协作的成果。】
◎写作特色。
【一、文章的叙述紧紧围绕着罗马学派的形成这条线索,主干十分清晰。二、文章先按人物的主次、出场的先后,分别介绍学派的成员。三、在宏观描述整个学派的共同活动的同时,又散点凸显出各个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这不仅使记叙笔法统一中有变化,严整中有散漫多姿的韵致,而且令这篇费米学派的合传既有全面的宏观观照,又不失个性的亮点渲染】
10、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问:节选部分写的是贝多芬哪个阶段的哪些人生经历?
提示:生命前期(1770-1802)—— 艰苦的童年(2-4)
法国大革命的他的影响(5-7)
耳聋 (8-11)
失恋 (12-15)
三、问题探究,领悟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
1、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直非常敬仰。他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这种力是贝多芬坚毅的性情、蓬勃的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分组讨论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
提示:(1)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
(3)童年时担起家庭的重任
(4)与疾病作斗争
(5)在失恋的痛苦中挣扎并最终战胜
2、讨论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小结:(1)性格特征——性格倔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富于责任心,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同时也充满忧郁。
(2)根源——童年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1、让学生结合本册所学的传记人物及课外的积累,谈谈最欣赏的“人生的英雄”是谁?为什么?
2、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畅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五、总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评传文章,1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扼住命运的咽喉
性格倔强
热爱生活
富于责任心
不屈不挠、积极进取
充满自信,同时也充满忧郁
↓
来源于童年生活
11、远行希腊
一、教学要求:
1.学会从细节分析传记人物的性格与气质(重点)
2.他传与自传的区别
3.感受不同的叙事风格(难点)
二、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三、基本解读。
本文选自邓肯的《自传》。邓肯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本人个性十分鲜明,生活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邓肯的现代舞一向被看成是对西方传统的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断裂。恰恰相反,邓肯的现代舞正是在融会消纳了西方文明结晶的基础上才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影响尤其突出。古希腊艺术的自然、朴实曾是她对抗僵化的经典芭蕾舞程式的有力武器。《远行希腊》便记录了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强烈吸引和深刻影响。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来有些散漫。但“形散神不散”,作者的情感——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穿始终。
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像。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旅行的宗旨。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12、电脑神童盖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传记快速阅读法。
2.体会本文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重点)
3.向伟大人物学习,吸收富有教益的养料,更好把握自我人生航向。
二、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三、基本解读。
比尔·盖茨是当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成功与财富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本单元选人他的这篇传记,意在顺应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选自《富豪之王——盖茨传奇》。盖茨是以其财富而引起世人瞩目的。但与其他富豪相比,这位富豪中的富豪有个特点,他是靠自己的知识致富的。因此,这位富豪之王的成长之路,也就较其他富豪有所不同。精明的商业头脑、大胆的冒险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这些在其他富豪身上最为重要也最被他们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品质,在盖茨身上就退居二线了。在他身上,更为光辉熠熠的是他的创新意识与天才之举。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述这个青年富豪的人生旅程的。本文展现了盖茨少年时代的生活。其中重点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他的阅渎情况以及他与电脑的结缘。前者着重突出盖茨阅读兴趣的广泛,以及他对想像力丰富、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钟爱.反映了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后者主要讲述了两个事件: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这两个事件表明,盖茨与电脑结缘靠的是他对电脑的兴趣,这个崭新的事物,给予了盖茨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好奇心与创造性的无穷空间。如此一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盖茨的阅读兴趣与他对电脑的热衷之间一条清晰连贯的线,那就是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盖茨的基本精神,也是他成功与财富的源泉。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材料丰富,并且在文中穿插了大量的电脑知识。这对烘托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拓展深化文章的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少年盖茨身边的人的共同看法”,讲述少年盖茨的阅读与学习情况,从中看以看出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部分,为余下的部分,讲述盖茨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的情形,从中看以看出他对电脑具有浓烈的兴趣和超常的掌握能力。
13、项羽本纪
教学要求:
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 对项羽少年时代描写的作用 。
教学重难点:
(要求中的1、3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本文中“少怀壮志”一节中,项羽的壮志是在何处体现的?
【1、项羽少时不满足于学一人敌,要学万人敌。2、秦王出游时,项羽羡慕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的气派和威风,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
※在“少年壮志”中对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司马迁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从而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不成”“不肯竟学”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揭示了项羽性格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粗和暴。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也是其“不成”之中潜藏最终的失败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最终酿成了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
※“叱咤风云”一节中,项王的威风八面是怎样体现的?
【1、楼烦慑于项王的气势不敢复出。2、围钟离昧之汉军畏项王而退走。3、攻城略地势如破竹。】
※“该下悲歌”一节,泪别虞姬对表现项王性格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威武勇猛的项王也有柔情的一面。既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写“该下悲歌”有何作用?
【正如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恶,至此极矣。”“该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于特定的环境中。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高潮。】
※体会文中层层对比的手法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以“该下悲歌”为例:1、多处突出楚军与汉军及诸侯兵人数的对比,衬托出项羽的神勇善战。开篇即写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突围时只率八百余人,追兵却达五千人之多,汉军追上项王时,项王部下亦只有二十八骑,而追兵仍有数千人。这种对比,显示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之大,更是为下文写项羽的神勇张本,在与数千敌军的往来厮杀冲突中,项羽凭借四支每部七人的“部队”斩杀汉军两员将领,数十百名士兵,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及其部下的战斗力之强于此可见一斑。 2、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态度与乌江自刎时态度的对比。在垓下,面对美人与宝马,禁不住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引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气氛何等悲凄。而在乌江边,面对生路,主动放弃,谈笑自若。有生不求生,与亭长谈,与故人谈,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将个人名节视为至上,毫无悲色,从容坦荡。 3、项羽与赤泉候等的对比。赤泉候为汉军骑将,在追赶项王时,项王未及动手,只是瞪眼大吼一声,赤泉候便连人带马退避了几里路。赤泉候非等闲之辈,而在项羽面前竟像老鼠见猫,项王杀汉军一都尉及数十百人。这些对比都显出项王的勇武。 4、项王与吕马童的对比。吕马童作为追兵,项王是被追者,两相对峙时,吕马童竟不敢正视项羽,见出吕马童作为一个叛徒的卑劣、胆怯,项王的光明磊落,正气凛然。】
14、苏武传
一、教学要求: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课前预习:
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有关知识,阅读《左传》里的其他人物传记,了解人物历史事实,学习传记的学作技巧。
15、马钧传
教学要求:
1.掌握文言知识。
2.从马钧革新和发明的事例中,理解马钧身上刻苦钻研的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的正确运用。
2.正确认识传主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当今社会,深刻地理解马钧的实践精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置疑,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
一、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幅图是什么?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向的一种轮车式机械,又称“司南车”。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为此,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部落,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因未能见到实物,这个迷一直蒙盖了两千年,到三国时期才被解开。我们可以在《三国志》里看到马钧复原指南车的记载。
二、简介《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马钧传》(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裴松之注),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原文开头还有这样几句话:“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然后才是“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这篇传记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物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作了批判。
三、学生置疑,师生共同答疑(重点难点见练习)
四、课文梳理
1.总概传主出身
2.科学革新精神
3.叹息未得重视
五、小结
六、作业:
你是如何评价马钧的科学实践精神的?请写一篇600字的小短文表达你的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评价传主
一.导入:
我们昨天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来对传主进行评价。
二.学习本文的一些写法。
1.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注意为下层人物立传,更注重情节和效果,颇有小说的意味。
2.表述带有主观色彩。传记除了在叙述传主事迹的字里行间直接表明作者的爱憎感情外,文末常有一段文字,供作者作总结性的评价用。本文的结尾处说:"用人不当其才,闻闲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便表现了作者对马钧身怀绝技而不被世用的愤慨。
三.问题探讨:
1.课文中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裴先生: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检验,空谈理论。
安乡候:虚心接受意见。
武安候:不重视,也不去考验制作。
傅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不应随意听信人言,应给机会人才去实践展示。】
2.从众人的态度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重玄学和谈玄论道,导致了一股不注重实际而空谈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多数轻视科学技术,或者说,注重理论多于实践。
马钧,天下莫不服其工巧,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然而执政者“用人不当其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文学家傅玄曾几次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也还是没有受到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
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
四.课堂练兵
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马钧这个人,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五.作业。素材积累:积累有关注重实践而成功的人和相关的事例。
18、 谭嗣同传
【教学目标】
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深探。 心法:思想方法。 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
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宾语前置。故事:旧例。无所为计: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在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情况,分析邓小平同志高贵的精神品 质。
2、归纳要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记的相关知识,归纳分析邓小平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归纳文中所写的有关传主的事情,分析人物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进行组材的?
【主要是以时间为序。】
(三)学生抽取文中的主要信息,讨论文中写了邓小平的几件事?从中可见出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
◎借此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概括,教师便形成板书。
(四)讨论:文章是由传主的女儿写的,你认为由传主的亲人写传好不好?
【提示:1长处:①资料更为详实可靠。②叙述更真实生动。2、可能存在的不足:难免有所偏爱,作品的客观性或许会受到影响。】
(五)你所了解的邓小平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总结写法,与影片作比较。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找出文中使用的档案资料,说说使用这些资料有什么好处?并根据文章的内容,制作邓小平1922-1923年的年谱。
【具体的档案资料见课文。提示:好处:使用文献资料,使传记内容真是可靠,可信度高。 邓小平1922-1923年的年谱:1922年2月14日,进哈金森橡胶工厂做工。6月,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0月17日,辞去哈金森工作。11月3日,离开夏莱特。】
(三)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用亲人的眼光,讲述了邓小平1921年来到巴黎一直到1923年离开哈金森工厂的打工历程,表现邓小平坚强不屈的意志,坚忍不拔的毅力,勤奋好学的品质和开朗乐观的个性。】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正面与侧面相结合。2、引用文献资料,增强真实感。3、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让学生课外自行观看这部影片,引发影视片《我的法兰西岁月》资料,试与本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铁肩担道义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分析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了解他的生死观。 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初步了解人物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解题。"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钊撰写的一副对联。明·杨继盛与奸臣严嵩对立,置生死于度外。据说,杨继盛临刑前曾在监狱中的墙上题了两句述志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李大钊对此只改了一字,便可见出他的志向和追求。上联"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党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2、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层次。
【全文可分三部分:一、讲述李大钊被捕前国内的大局势及其所做的主要工作。二、讲述李大钊被捕后的遭遇及其思想历程。三、对李大钊的精神进行总体评价。】
(三)研读课文。
1、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李大钊被捕前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
【李大钊当时所处的国内局势是军阀混战,敌人白色恐怖极为严重,但他仍然积极投身于革命活动;主要的工作有:①参加抗议示威游行;②从事地下活动;③在《政治生活》发表文章;④从事北方统战工作。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临危不惧,坚守战斗岗位的品质。】
2、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李大钊被捕后,他的表现怎样?从何见出?
【提示:从他在监狱里的《狱中自述》,法庭上(审讯处)的"供词"绞刑架下的表现,可以看出李大钊一心为革命,大智大勇,舍己救人,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从容就义。】
3、李大钊被捕后,在狱中绝不提家事,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对妻子、女儿说一句话,从这种做法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大钊在死亡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气概,来自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来自他对人生的透彻认识。虽然最后也是唯一一次见到自己的妻子女儿时,李大钊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内心对亲人是饱含真情的。传记里提到他"静静地看了看她们",在镇定与 沉默中含有关怀与保护之意。他相信他的亲人能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事业,他的这种镇定与沉着,其实是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的。】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全文,分析文章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齐读11-19段,思考李大钊是怎样思考生死问题的?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提示:从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到李大钊对于生死处之泰然,渴求生命超越的精神。他的慷慨赴死体现了用真理化解生死,用精神赢得不休的崇高革命境界。】
(三)找出文中作者的评论性文字,谈谈其作用。
【具体文字见课文。提示:评论性的文字评价公允,既是对事实的阐释,同时也是作者自我态度的呈现,这些文字对理解传主的性格、思想,对认识传主的精神价值具有重要的点睛作用。】
(四)找出文章中李大钊的一些文章,被捕后的自述及新闻报道等资料,说说李大钊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从李大钊写的《自然与人生》《牺牲》《狱中自述》的有关段落,引用《北京档案史料》中的《李大钊狱中供词》及新闻报道等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个超越生死、革命意志坚定、百折不挠、大智大勇,富有崇高社会声望的人。】
(五)概括写法:
【文章截取了李大钊革命活动的最后一段时光,记述了他的革命活动及被捕表现出的无私无畏革命精神,阐述他的生死观,表达了他的生死观,表达他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
(六)归结写作特点。
【1、引用资料充实课文,真切表现人物的精神。2、于记叙中穿插评论,有助读者理解人物的精神境界。
(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沈从文先生的生活经历,及其对这段生活经历的认识,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2、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学习传记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正确认识沈从文的这一段逃学经历 。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是指什么?
【提示:"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理清层次。
【提示:本文可分为三部分。一主要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生活。二、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三、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三)精读课文。讨论思考。
1、从文中看,沈从文逃学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对旧式教育的本能的反抗,因为旧式教育对孩子是一种虐待。②我认为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以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或简单说:私塾的虐待、教育方式僵化;对外面的社会生活渴望了解(好奇心)】
2、逃学对沈从文有哪些影响?
【提示:①同一切自然相亲近,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形成了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②玩水,使我认识美、学会思索,造就了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③使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凝眸。】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谈体会。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默读课文,并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其作用。
【文中的细节描写比较多,可以然学生择要而谈。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经历的人事富有情趣的展现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的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三)讨论: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捕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于大字染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你如何看待本文所写到的儿童身上表现出来的"野性"?
【示例:从作者的描述看,作者观察敏锐,记忆超强,对现象世界十分倾心,对大自然的声光、色味、社会上的人与事怀有浓厚兴趣。他把大自然与社会生活称为一本"大书",他从这本"大书"中得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他在自然和社会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的做法,对高中生的学习与生活仍然是有积极意义的。沈从文的逃学并非不爱学习,而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从沈从文的经历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行。孩童的天性是游戏,儿童身上的"野性"正是其天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了适当的"野性",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敏感、好奇,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造力。】
(四)表达交流:谈谈你从沈从文逃学、读书经历中得到的体会。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4、在寻找“野败”的日子里
一、教学要求:
1、找出文章的要点主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永不放弃,对生活充满希望,用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切。 3、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科学工作者为科研的勇于献身的精神 ;、掌握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1、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分为四部分:一、交代袁隆平随时调整自我、不急不躁的研究心态,为下文写他进行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作铺垫。二、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在1970年仲秋季节的研究情况。三、描写袁隆平及其助手找到"野败"的过程。四、评述"野败"发现的意义。】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描绘了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寻找"野败"的艰辛历程,从中表现了他和他的助手不怕艰苦、积极进取、勇于突破、认真执着的治学精神。】
(三)找出文中能反映袁隆平性格特点的有关描写及其相关的议论。
(四)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尤其是对人物精神品质方面起衬托作用的地方。
【示例:文中的第7、8段,以环境衬托人物愉悦的心情,反映袁隆平等乐观的精神--将单调枯燥写成了趣味盎然的生活场景。12-14段的环境描写,反映了袁隆平对工作的执着精神,为工作而献身的精神美质与环境的美相谐。30段的景物描写表现出人物见到“野败”前急切而激动的心情,31段用拟人手法反映袁隆平对“野败”的情有独钟。】
(五)“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袁隆平是怎样抓住机会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你是否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提示:“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机会面前人人均等,只要能抓住就会带来人生的转机,担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付出过努力的人,像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他们之所以能发现“野败”,是和他们长期艰苦的努力分不开。】
(六)学生归结写法特点。教师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5、 遨游建筑天地间
一、教学要求:
1、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
2、感受梁思成、林徽因两人对中国建筑的挚爱深情。
3、 学习文中引用资料的多样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梁思成、林徽因知难而进的可贵品质;学习文中引用资料的多样性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描述梁思成与林徽因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些情况。二、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分歧与妥协。三、讲述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的学业收获。】
(二)学生阅读相关段落,讨论思考:
1、林徽因在求学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从中可见出她是怎样的女子/
【提示:林徽因先遇到的难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只收男生,因为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面对难题,她“不肯就此妥协”,结果“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学年春季班开始,林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费慰梅在课文是这样叙说的,“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这点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 此外,两人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但在工作方面,却达到了很好的和谐。“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为激烈的争吵。他们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坐在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在林徽因读书期间,父亲猝然去世,对她也是一个考验。上述难题,她都克服了,并且她的个性还得以保存。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聪慧能干、有个性、有事业心的现代女性。】
2、本文采择了梁启超的家信、梁思成的作业、林徽因的访问记,说说这些素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具体内容见课文。提示:梁启超的家信既反映了梁思成在追求学问过程中的困惑,也表达了梁启超对于勤奋与天才关系的正确认识。 梁思成的作业说明了他成绩优秀、学习刻苦、做事细腻认真。 对林徽因的访问记则从侧面反映了林徽因的活泼聪明以及热爱自由地的性格。】
(三)表达交流: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里说:“你觉得自己的天才不能符合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工夫生怕会变成工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问在进步的象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梁思成是怎样做的?从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这封信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提示:梁启超给梁思成的家信里提到的情形,正是所有人在追求学问和事业当中会遇到的疑问。任何人的学问都不可能仅靠天赋一蹴而就,做学问离不开勤奋严谨的精神。勤奋有时候就表现在重复练习,耐心探究上。这个过程表面上似乎是磨损人的兴趣和灵感,但实际上它却是天分的必要补充,学问的进步必须扎根于这种反复甚至枯燥的练习中。】
(四)归结写法:本文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资料(书信、笔记、同时同学、国际友人等),从材料的角度各异的观察中,可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增强作品历史深度与情感力度的作用。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6、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
一、教学要求:
了解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从中得到教益。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传主顽强、拼搏的精神,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一、讲述自己如何攻克色彩的难关。二、讲述自己如何克服生理上的障碍。三、讲述自己如何在学画的跑道上赢得自己。四讲述自己如何忍痛作画。五、讲述自己作画中获得的人生启迪。】
(三)精读文章。讨论思考:
1、从文中描写的来看,谢坤山是怎样赢得自己,克服困难的?找出文中相关的细节描写,想想从中可见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细节主要有:学画开始,学调颜料;为了坚持听课,憋尿;用嘴咬笔开始作画,更是艰辛异常等。(具体见课文)从中可见出他从不放弃,严格要求,勤奋好学,就这样,谢坤山赢得了自己。】
2、讨论交流:谢坤山的身体是残疾的,但心灵没有残疾。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身体是健康的,但心灵却有各种各样的毛病,而这些毛病使得这些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请你结合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示例:健康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心灵残疾”。人的自我局限,自我限定就是残缺。精神贫乏就是残疾,生命中缺乏激情和爱,缺少对他人、朋友,对民族以至于自己生命的热爱,是生命中很大的贫血状态。活着不能创造价值,没有创造,没有热力,生命常常处于昏睡麻木状态,活得浑浑噩噩,不清不醒,不明不白,无光无彩,无趣无动,这是比身体残疾更为可怕的心灵残疾。】
(四)试模仿史铁生评价谢坤山的话,用一个简短优美的句子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像。(“当灵魂在他的画中铺展,处处显示着一个生命的辽阔与强大。”)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7、为世界工作
一、教学要求:
1、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2、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马克思具有的普通人的一面,了解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品质,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学习文中的一些写法。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文章的一二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思考:本文从什么角度选材展现马克思的伟大之处?据此理清层次。
【从日常生活琐事落笔:体格、饮食、业余阅读、儿女家事等,他的伟大,不是脱离世俗、不食人间烟火,而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中。本文由此可分为四个部分:一、主要讲述马克思晚年的健康状况以及他本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二、主要介绍马克思对文学和数学的爱好与看法。三、描述了马克思独特的人际交往情形。四、简说1875年马克思迁居以后的情况。】
(三)学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
1、马克思生命最后十年曾被称为"慢性死亡",作者为什么认为是过分夸张?
【马克思生命的最后十年,身体健康十分糟糕,几乎无法挽回,这确实是在逐步走向死亡,但马克思这十年里仍在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工作,这又决不能说是一种慢性死亡的状态。】
2、从文中看,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健康?
【马克思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态度是以工作需要为准的,为了工作,他会尽量锻炼身体保持体力;但同样也是为了工作,他又无暇顾及身体健康,过度工作以致损害身体的健康。这是一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只要生命不息,就战斗不止的献身精神。】
3、从文章第5段的这些细节看,马克思是如何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的?
【从文中细节看,马克思的体质本来是很好的,有一个相当强壮的身体,且自己也很懂得休息的作用以及如何休息,并且绝不缺乏这样的能力。但在他心里,革命事业才是第一位的,工作的重要性压倒一切,他让自己的身体健康与休息都服从工作的需要。】
(四)阅读第二部分,讨论思考:
马克思在文学、数学方面有怎样的观感?他评判文学的标准是什么?
【马克思把欣赏文学当作精神上的休息,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爱好反映时代的文学家,精通上至中世纪的德国文学,对法国文学、英国文学都有精到的认识。他阅读评判文学的标准和他的革命思想紧密联系着。他也很喜欢数学,“在精神痛苦和遭遇重大不幸的日子里,他常到数学中趣寻求逃避,因为数学对他有一种镇静的效力。”】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学习第三、四部分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三、四部分,思考:
1、在13段中,介绍了马克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世界工作”,“他总是一个最随和、愉快而有风趣的谈伴”,“是一个谈笑自若的俗世的人”。】
2、“当他激怒地谈到自由党、特别是谈到它的爱尔兰政策的时候,这位老战士的深邃的小眼睛像火一般地燃烧起来。他皱着浓眉,宽大而坚强的鼻子和整个面孔都由于激动而抽搐……他盛怒时的激动同他转而阐述自己对当代经济事件时的宁静态度恰成鲜明的对照。他毫不费力地从预言家和猛烈的谴责者一变而为宁静的哲学家。”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马克思怎样的特点?
【他的激怒,表现了他作为革命者、战士,对敌人的疾恶如仇,说明他性格热烈,富于感性,表明马克思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他的宁静,表明了他作为学者和科学家所具有的冷静、沉着、专注乃至痴迷的品格。】
3、马克思为何能这样轻易的从激动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
【这种由盛怒的激动轻而易举的转换为哲学家的宁静,说明他性格热情,但很能自我克制,这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才能拥有的素质。】
4、马克思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提示:仍旧远离所谓的社交生活,但他的家却成了一个极其活跃的交往的中心,成了公社流亡者的一种“正义避难所”;对自己的不同女婿也有不同的情感。】
(三)表达交流:阅读这篇传记后,你对马克思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受?
(四)归结中心及写法。
◎本文主要描述马克思晚年生活的一些片段,从中显示出马克思忘我的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
8、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教学目标:
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体会自传中富兰克林简朴凝练、准确明了的文风。
3、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4、训练学生的“说”的能力——演讲能力
“听”的能力——快速捕捉演讲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从文中细小处感悟幸福。
(2)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教学难点:
了解自传的特点,掌握自传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围绕传主的主要业绩展开演讲,拓宽学生对传主的认识:
由三位学生分别从学习、道德和科学三个不同的角度对富兰克林展开介绍,拓宽学生对富兰克林的了解,进而引起学生对富兰克林的兴趣。
(通过听讲学生的复述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听演讲时要集中注意力,适当做笔记以增强听的效果,这样才能有所收获。另一方面引导演讲者在介绍人物的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通过相关细节的描写来强化人物的性格,而非泛泛而谈,此外,也可适当引导演讲者适当运用重音、重复、语调的变化来强化重点内容的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演讲成为课堂有机的组成部分,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导语:
在《从文自传》中,我们看到了一本“大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沈从文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在《画布里搏斗的人生》中,我们看到了谢坤山对绘画那种执着不辍的狂热对他的艺术人生所产生的影响。那么,又是什么造就了如此优秀的富兰克林呢?我们只要认真地读他的自传就可以读到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借助他的自传节选部分的学习,来感受一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富兰克林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幸福从细小处开始》
(三)预习检测:——多媒体课件显示
朗读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泥淖nào 弥漫mí 酬金chóu 羸弱léi 碾踏 niǎn 渲染xuàn 炽热chì 喝令hè 毗邻pí 体己tī
(四)整体感知:
1、分析文章的题目。
从分析文章的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寻找文中与文题相对应的语句,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2、明确全文的主旨句。
明确:“人类的幸福,并不是由百年难遇的巨大机遇带来的,而是由每天产生的细小利益汇集而成。”
3、请细读全文,找出作者是从哪些事情上得出这个结论的?请用几个短语来概括这几件事。
参考答案:路面的修整、路灯的改造、街面的清扫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在文中提取取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在完成了这个环节的教学之后,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几篇自传的结构展开横向的对比,比如《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和《画布里搏斗的人生》,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确在写作自传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巧妙的构思谋篇,也即在“学习链接”中提到的“手巧”。并暗示学生同自己写作的传记在结构上展开对比。)
(五)重点研读:——多媒体课件显示
1、从文中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非常注重细小之处的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传主的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写作自传的时候能够有意识地融入细节描写来突出自已的性格特点。)
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了这篇传记之后,富兰克林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对自己的现实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了传记之后,对传主的人格精神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传记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从中获得人生启迪。)
3、我们除了可以感受到富兰克林是一个观察敏锐,对公众利益十分关心的具有实干精神的政治家之外之,通过文本的的阅读,还能感受到富兰克林其他方面的性格特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在基本上了解了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之后,能够更加深入到文本之中。因为对于传记的阅读,不同的人从文本中所受到的启发是不尽相同的,很多时候是从个人的实际出发,取己之所需,所以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因此希望借此引导学生能够从传主身上得出自己人性化的理解,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
(在这一环节中,对于自传写作的引导重点在“眼细”上,希望学生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挖掘出一些细节来刻画自己的性格,使传主的形象能够更加丰满突出。)
(六)从比较中明确自传的写法并加以小结:——多媒体课件显示
1、借助所学过的自传,谈对创作自传的看法。
写自传文应做到“心诚”、“眼细”、“手巧”。(见“学习链接”)
(1)写自传的目的:
明确:刻画真实的自己,让他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记录自己独特的人生及情感体验,传达对人生的思考感悟,促使自己反观人生,规划人生。
(2)写好自传的方法:
(先由学生借助所学的自传,谈这些自传对自己的启发,在学生谈的基础上由教师小结。)
明确:要选择和组织好材料;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应蕴涵一定的人生哲理。
2、从学生的自传习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两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明确在自传的写作中存在怎样的不足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修改意见,为修改自已的传记做准备。
参考:没有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来刻画自已的性格,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没有折射出一定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在自己原来所写的自传的基础上围绕老师提示的问题进一步加以修改,并定稿。
9、一个学派的诞生
教学要求:
1、 费米学派形成的特点。
2、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
3、 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 费米学派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形成的过程:首先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参议员柯尔比诺有一个雄心--复兴意大利的物理学,为此,他着手建立罗马学派。其次,费米和他的朋友拉赛蒂,尤其是费米,拥有出类拔萃的物理学天才,以及对物理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超乎寻常的热情。而他们的学生阿马尔迪、塞格雷和马约拉纳,也被导师们的天才和热情、被物理学本身吸引到学派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洋溢中一种热情,对物理学的热情,对富于挑战和创造性的人生的热情。
特点:由于年龄、性格的相近,这个团体充满了欢乐与活力。拉赛蒂、费米阿马尔迪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尽管学派中每个人的个性都很鲜明,但在这个团体里,这些个性都能得到发扬,各得其所,教学和研究的方式都十分个性化。】
◎文中说费米学派的成员“共同具有一种顽皮的态度,那是一种对开玩笑和无聊行为的天真爱好,他们把这一点带进了他们的严肃工作里”。你觉得科学工作中可以容许这样的态度吗?为什么?
【科学研究是严肃的,需要认真的态度。但严肃认真并不意味着不能拥有自己的个性。相反,科学研究是最需要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而创造力的发挥与一个人的个性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费米学派的成员都拥有鲜明的个性,并把这带进了自己的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气和研究风格,这对学派的成长是有益的。值得一提的是,费米等人的玩笑仍然是紧紧围绕这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的问题的并不是空虚无聊的游戏。如课文中他们问焦韦内小姐的问题,就是一个物理学问题。这表明费米等人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仍然是十分认真、十分执着的。】
◎现代科学研究工作很少是单个科学家独立完成的,常常需要若干科学家的合作。根据费米学派的情形,谈谈科研团体对培养学者、推动学术发展有何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越来越依赖团体的合作,像上个世纪后半期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项很多都是几个研究伙伴共享。科学学派更是对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派是指在学术上围绕集中的问题、聚集了优秀的人才、采取了新颖的视角、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的研究群体。重要的科学学派不仅是做出奠基性、里程碑式和开拓性的工作的群体,而且也是涌现新的学界领袖的摇篮;既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基地,又是培植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温床。像李比希学派在有机化学领域、哥本哈根学派在量子力学领域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费米学派也是如此。它不仅培养了费米这样划时代的科学家,也培养了拉赛蒂、阿马尔迪等科学骨干,导致了一系列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发现。这是费米学派通力协作的成果。】
◎写作特色。
【一、文章的叙述紧紧围绕着罗马学派的形成这条线索,主干十分清晰。二、文章先按人物的主次、出场的先后,分别介绍学派的成员。三、在宏观描述整个学派的共同活动的同时,又散点凸显出各个人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这不仅使记叙笔法统一中有变化,严整中有散漫多姿的韵致,而且令这篇费米学派的合传既有全面的宏观观照,又不失个性的亮点渲染】
10、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梳理文章,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2)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3)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思考传主的生命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学生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
(3)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的精神魅力,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1)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2)学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贝多芬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汲取人生教益。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命运交响曲》,让学生感受贝多芬作品中的生命激情。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主要情节,了解贝多芬的生活经历。
问:节选部分写的是贝多芬哪个阶段的哪些人生经历?
提示:生命前期(1770-1802)—— 艰苦的童年(2-4)
法国大革命的他的影响(5-7)
耳聋 (8-11)
失恋 (12-15)
三、问题探究,领悟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精神。
1、罗曼·罗兰对贝多芬一直非常敬仰。他尤其倾心于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这种力是贝多芬坚毅的性情、蓬勃的生命激情的集中体现。分组讨论在文章中从哪些方面来体现贝多芬身上的那种“力”。
提示:(1)语言描写
(2)外貌描写
(3)童年时担起家庭的重任
(4)与疾病作斗争
(5)在失恋的痛苦中挣扎并最终战胜
2、讨论分析贝多芬的性格特征及其根源。
小结:(1)性格特征——性格倔强,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富于责任心,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同时也充满忧郁。
(2)根源——童年的生活
四、拓展延伸,从中获取人生启示。
1、让学生结合本册所学的传记人物及课外的积累,谈谈最欣赏的“人生的英雄”是谁?为什么?
2、学生结合自身的体会,畅谈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五、总结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罗曼·罗兰的《巨人三传》
2、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成就突出的音乐人,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以自己的视角为他写一篇评传文章,1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扼住命运的咽喉
性格倔强
热爱生活
富于责任心
不屈不挠、积极进取
充满自信,同时也充满忧郁
↓
来源于童年生活
11、远行希腊
一、教学要求:
1.学会从细节分析传记人物的性格与气质(重点)
2.他传与自传的区别
3.感受不同的叙事风格(难点)
二、 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三、基本解读。
本文选自邓肯的《自传》。邓肯是现代舞蹈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的先驱。她本人个性十分鲜明,生活经历富有传奇色彩。
邓肯的现代舞一向被看成是对西方传统的叛逆。但这并不意味着她的舞蹈是传统文化的断裂。恰恰相反,邓肯的现代舞正是在融会消纳了西方文明结晶的基础上才创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影响尤其突出。古希腊艺术的自然、朴实曾是她对抗僵化的经典芭蕾舞程式的有力武器。《远行希腊》便记录了古希腊文化对她的强烈吸引和深刻影响。
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的文明成就一向被西方传统视为至高无上的典范。邓肯远游希腊,目的是“朝圣”,也就是到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去与西方文化传统的经典做一次“亲密接触”。这并不是猎奇,也不是单纯的怀旧,而是去追随她一直追求着的艺术与美的理想,追寻艺术与美的永恒的秘密的答案。
邓肯的希腊之行是在对古希腊文化的熟悉和向往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她对整个旅程的描述充斥着一种热烈的情绪:不厌其烦的赞美,天马行空的想像,一发而不可收拾的抒情……文章的结构因此看来有些散漫。但“形散神不散”,作者的情感——她的率真、浪漫、热烈,贯穿始终。
这篇文章实际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邓肯实际的旅行线路,另一条是她的回忆以及想像。这样,不同的时空就交织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复式结构。另外,文中还穿插了大量的诗歌,这对所描绘的事物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并且赋予了文章一个浓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了作者的旅行的宗旨。
本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加上城里的许多百姓都想来瞧瞧我们”,讲述自布林迪希港至卡瓦萨拉斯之行的见闻及感想。第二部分,自“我们天一亮即启程离开”到“在小轮船的甲板上看着这座城市渐渐变模糊、遥远,而我们开始航向帕特拉”,讲述自卡瓦萨拉斯至帕特拉之行的见闻及感慨。第三部分,为余下的段落,讲述自帕特拉至雅典之行的见闻与审美感受。
12、电脑神童盖茨
一、教学要求:
1.掌握传记快速阅读法。
2.体会本文善于选择和运用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法。(重点)
3.向伟大人物学习,吸收富有教益的养料,更好把握自我人生航向。
二、教学时数:
二课时
三、基本解读。
比尔·盖茨是当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的成功与财富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神话。本单元选人他的这篇传记,意在顺应时代潮流,激发学生的兴趣。
本文选自《富豪之王——盖茨传奇》。盖茨是以其财富而引起世人瞩目的。但与其他富豪相比,这位富豪中的富豪有个特点,他是靠自己的知识致富的。因此,这位富豪之王的成长之路,也就较其他富豪有所不同。精明的商业头脑、大胆的冒险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等等,这些在其他富豪身上最为重要也最被他们的传记作者所关注的品质,在盖茨身上就退居二线了。在他身上,更为光辉熠熠的是他的创新意识与天才之举。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讲述这个青年富豪的人生旅程的。本文展现了盖茨少年时代的生活。其中重点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他的阅渎情况以及他与电脑的结缘。前者着重突出盖茨阅读兴趣的广泛,以及他对想像力丰富、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钟爱.反映了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后者主要讲述了两个事件: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这两个事件表明,盖茨与电脑结缘靠的是他对电脑的兴趣,这个崭新的事物,给予了盖茨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好奇心与创造性的无穷空间。如此一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盖茨的阅读兴趣与他对电脑的热衷之间一条清晰连贯的线,那就是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盖茨的基本精神,也是他成功与财富的源泉。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材料丰富,并且在文中穿插了大量的电脑知识。这对烘托人物事件的时代背景、拓展深化文章的主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本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是少年盖茨身边的人的共同看法”,讲述少年盖茨的阅读与学习情况,从中看以看出他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部分,为余下的部分,讲述盖茨在湖边中学超时使用“电脑时间”和为“电脑中心”公司“捉虫”的情形,从中看以看出他对电脑具有浓烈的兴趣和超常的掌握能力。
13、项羽本纪
教学要求:
1、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2、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3、 对项羽少年时代描写的作用 。
教学重难点:
(要求中的1、3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速读文章, 思考:
※本文中“少怀壮志”一节中,项羽的壮志是在何处体现的?
【1、项羽少时不满足于学一人敌,要学万人敌。2、秦王出游时,项羽羡慕秦始皇作为一国之君的气派和威风,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也”的豪言。】
※在“少年壮志”中对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司马迁对项羽少年时代的描写,揭示了人物性格,从而具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不成”“不肯竟学”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揭示了项羽性格方面的两个主要特点:“万人敌”的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粗和暴。是“不成”“又不成”导致了项羽以后的“大成”;也是其“不成”之中潜藏最终的失败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项羽的这种性格决定了他后来的命运,最终酿成了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
※“叱咤风云”一节中,项王的威风八面是怎样体现的?
【1、楼烦慑于项王的气势不敢复出。2、围钟离昧之汉军畏项王而退走。3、攻城略地势如破竹。】
※“该下悲歌”一节,泪别虞姬对表现项王性格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威武勇猛的项王也有柔情的一面。既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性,又使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写“该下悲歌”有何作用?
【正如吴见思在《史记论文》中所说:“可奈何''奈若何,若无意义,乃一腔怒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恶,至此极矣。”“该下悲歌”渲染了浓烈的悲剧气氛,将项羽定格于特定的环境中。把项羽演出的人生悲剧推向高潮。】
※体会文中层层对比的手法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以“该下悲歌”为例:1、多处突出楚军与汉军及诸侯兵人数的对比,衬托出项羽的神勇善战。开篇即写项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羽突围时只率八百余人,追兵却达五千人之多,汉军追上项王时,项王部下亦只有二十八骑,而追兵仍有数千人。这种对比,显示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之大,更是为下文写项羽的神勇张本,在与数千敌军的往来厮杀冲突中,项羽凭借四支每部七人的“部队”斩杀汉军两员将领,数十百名士兵,二十八骑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及其部下的战斗力之强于此可见一斑。 2、项羽在垓下之围时的态度与乌江自刎时态度的对比。在垓下,面对美人与宝马,禁不住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引得“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气氛何等悲凄。而在乌江边,面对生路,主动放弃,谈笑自若。有生不求生,与亭长谈,与故人谈,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将个人名节视为至上,毫无悲色,从容坦荡。 3、项羽与赤泉候等的对比。赤泉候为汉军骑将,在追赶项王时,项王未及动手,只是瞪眼大吼一声,赤泉候便连人带马退避了几里路。赤泉候非等闲之辈,而在项羽面前竟像老鼠见猫,项王杀汉军一都尉及数十百人。这些对比都显出项王的勇武。 4、项王与吕马童的对比。吕马童作为追兵,项王是被追者,两相对峙时,吕马童竟不敢正视项羽,见出吕马童作为一个叛徒的卑劣、胆怯,项王的光明磊落,正气凛然。】
14、苏武传
一、教学要求: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传主的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魅力。
3、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4、对传主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课前预习:
运用古汉语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很多同学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拿起容易放下难,总想一口气把文章读完,因为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那么我们现在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这样一来,曲折复杂的情节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文章的脉络也就出来了。
方法:同学们先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然后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小标题概括文章情节,因此我们从小标题中就能概括出苏武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从小标题概括出的苏武的性格只是其性格特征的概貌,如果要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我们还需从细节的分析入手。
◎ 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3、既然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文章的重头戏,那么我们且仔细研读这部分。
这部分主要是人物对话,找几个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务必读出每个人物各自特有的语气。
4、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每个人物极具个性的语言,那么这些语言都表现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他先是"威逼"苏武,用杀死虞常的行为企图"杀鸡儆猴"结果吓倒了张胜,却吓不倒苏武。接着他又用死亡来威胁苏武投降,谁知苏武毫无畏惧。卫律见"威逼"不行,于是就"利诱",想用荣华富贵来打动苏武的心,谁知苏武不但不吃这一套,还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通敌叛国的可耻行径。卫律恼羞成怒,悻悻离去。】
【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因此李陵对苏武的劝说不像卫律那样威逼利诱,而是企图以情动人,用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他先是说汉武帝年高而昏庸,苏武的兄弟为国尽忠却枉死,苏武自己也已是妻离子散,而后他又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刚刚投降时的心情和调整过程。李陵企图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肺腑之言打动苏武,但苏武却始终忠贞如一,不为所动。李陵见状,惭愧不已,更加自责于自己的背叛祖国的行为,痛哭而去。】
【 由此可见,李陵从情感上是赞同甚至是崇拜苏武的宁死不屈,只可惜,他由于自己意志不坚已经投降了匈奴,铸成大错,所以他一直处在这种矛盾、痛苦的状态中。李陵的矛盾、痛苦在苏武归汉之际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他且饮且歌,且歌且舞,长歌当哭,泪如雨下,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的坚贞让他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自己叛国变节的可耻卑劣,羞愧悲痛之情无以复加。这就是李陵,一个矛盾痛苦的悲剧人物。】
【苏武: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而且对盛气凌人的卫律反唇相讥,义正词严地指责卫律的卖国行径,用南越、大宛和朝鲜杀汉使而终遭汉朝惩罚的历史教训来警告卫律,多行不义必自毙,使得卫律的威风一下子就没了,灰溜溜地走掉了。在这场劝说的斗争中,苏武取得了精神上的胜利。】
【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苏武向李陵再一次表明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信念,使得李陵羞愧而去。】
【 不管是威逼利诱,死的威胁,还是肺腑之言的劝说,都打动不了忠贞如一的苏武,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子,爱国忠诚的真君子!】
5、除了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一)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二)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二】: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
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二、了解《左传》及其作者的有关知识,阅读《左传》里的其他人物传记,了解人物历史事实,学习传记的学作技巧。
15、马钧传
教学要求:
1.掌握文言知识。
2.从马钧革新和发明的事例中,理解马钧身上刻苦钻研的实践精神。
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的正确运用。
2.正确认识传主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当今社会,深刻地理解马钧的实践精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置疑,掌握文言知识,疏通课文内容。
一、图片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这幅图是什么?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向的一种轮车式机械,又称“司南车”。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在与蚩尤作战时遇到大雾,黄帝的部落虽然英勇善战,却也无法取胜。为此,黄帝特意制造了一辆指南车,利用它来识别方向,终于打败了蚩尤部落,为统一华夏奠定了基础。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因未能见到实物,这个迷一直蒙盖了两千年,到三国时期才被解开。我们可以在《三国志》里看到马钧复原指南车的记载。
二、简介《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
《马钧传》(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九《杜夔传》裴松之注),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原文开头还有这样几句话:“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傅玄序之曰”,然后才是“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这篇传记记载了一位古代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反映了作者对善于创造发明的科技人物的同情,对那些只说空话、不重视科学实践的豪门贵族作了批判。
三、学生置疑,师生共同答疑(重点难点见练习)
四、课文梳理
1.总概传主出身
2.科学革新精神
3.叹息未得重视
五、小结
六、作业:
你是如何评价马钧的科学实践精神的?请写一篇600字的小短文表达你的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评价传主
一.导入:
我们昨天已经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来对传主进行评价。
二.学习本文的一些写法。
1.这个时期的作者更注意为下层人物立传,更注重情节和效果,颇有小说的意味。
2.表述带有主观色彩。传记除了在叙述传主事迹的字里行间直接表明作者的爱憎感情外,文末常有一段文字,供作者作总结性的评价用。本文的结尾处说:"用人不当其才,闻闲不试以事,良可恨也。"便表现了作者对马钧身怀绝技而不被世用的愤慨。
三.问题探讨:
1.课文中众人对马钧的发明创造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裴先生:以表面看人,不重实践检验,空谈理论。
安乡候:虚心接受意见。
武安候:不重视,也不去考验制作。
傅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认为执政者不应随意听信人言,应给机会人才去实践展示。】
2.从众人的态度和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马钧的革新和发明在当时得不到重视的原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是重玄学和谈玄论道,导致了一股不注重实际而空谈的社会风气。历史上的封建统治者多数轻视科学技术,或者说,注重理论多于实践。
马钧,天下莫不服其工巧,马钧在手工业、农业、军事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然而执政者“用人不当其才”,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腐败没落,马钧的许多发明创造没有得到重视。也没能制造和推广。他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一直不得志,虽然他曾作过给事中官,但他的工作仍然受到阻挠和蔑视,技巧一直未得到顺利发展的机会。尽管文学家傅玄曾几次在魏国贵族安乡侯曹义、武安侯曹爽那里推荐他,也还是没有受到重视。傅玄对此感慨颇深地说:“马先生的巧,虽古时的公输般(鲁班)、墨翟,以及近代的张衡,也比不过,但公输般和墨翟都能见用于时,张衡和马钧的一生却不能发挥其长,真是最可痛心的事。”傅玄的话道出了在封建社会里多少发明家被埋没了的事实。其云“虚争空言,不如试之易效也”,所指亦不仅在为政,更着眼于经济与技术。在古代社会,尤其在崇尚虚无放诞之论的晋世,博玄的讲求实际、注重实效,是难能可贵的。
马钧对人类的贡献,虽然没有被封建贵族所重视,但他的发明创造却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几千年来,他的功绩和美名一直被劳动人民所传颂。】
四.课堂练兵
联系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马钧这个人,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五.作业。素材积累:积累有关注重实践而成功的人和相关的事例。
18、 谭嗣同传
【教学目标】
学习谭嗣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认识人物思想的局限性;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新文体"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念俱灰的人就是谭嗣同(字复生)。 二. 作者、背景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创办维新团体“强学会”,与康有为共倡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作为改良派的主将,与革命派论战,遭到反对。
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运动,成为“五四”文体改革的先导,创造了一种新的散文体裁“新文体”,将小说提高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地位。作品结集为《饮冰室文集》。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三. 解读课文
(一)介绍谭嗣同的出身、性情,交代其初学新学的情况。
倜傥:豪爽洒脱。淹通:深通。故操心危,虑患深:语出《孟子·尽心上》,内云:“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意思是说,受疏远的大臣和地位卑贱的儿子,经常操心着危难的事,深深忧虑着祸患的降临,所以能通达事理。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二)介绍谭嗣同撰述《仁学》的由来及其在湖南从事新政的情况。
需次:挨着次序,等待补官。 冥探:深探。 心法:思想方法。 衍绎:发挥。
提倡桑梓:(在)家乡提倡(新学)。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三)介绍谭嗣同北上从事新政的情况。
国是:国事,国家大事。 辟:由君王征辟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大病:名词活用作动词。患重病。
入觐:朝见皇上。超擢:破格提拔。少:同“稍”,稍微。锐意:意志坚决,勇往直前。
问题讨论:
1.课文写光绪与慈禧矛盾紧张,有两个字十分传神,是哪两个字?
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
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课文写光绪破格提拔谭嗣同有什么作用?
一是表明光绪急切地推行新政,实施变法。二是交代光绪与慈禧之间的矛盾必然激化。三是为谭嗣同自甘牺牲“以酬圣主”埋下伏笔。
四、总结本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四、五、六段。
1、第四段:介绍谭嗣同密谋袁世凯,以图解救光绪帝的情况。
君不之信:他不相信这件事。宾语前置。故事:旧例。无所为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