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3:59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 (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 生存的孤苦无奈 不安悲苦 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5.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7.诗人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 (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 生存的孤苦无奈 不安悲苦 逃亡)
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5.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7.诗人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