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7阅读:
字号:小|大
(一)知识和能力
1.能整体把握内容,概括主要节,抓住主要矛盾。
2.能从马谡的角度,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能在解读与审视马谡形象中,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
2.教师提供《“失街亭”助读材料》一份,发给学生。
3.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2.能用历史眼光与古人交流,现代观念与同学交流。
3.能领悟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矛盾,进而通过分析马谡的言行,把握马谡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罗贯中的视野来审视,而且置于诸多名人的视野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马谡,并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
3.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联系原著,结合文本,展开专题思辩,客观评价马谡。
5.联系文本,结合前人典型评述,展开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6、思考交流,“失街亭”所引发的人生思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了解街亭之战的全过程。
(二)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明确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
板书设计:
蜀 ---- (守) 【街亭】 (攻) ---- 魏
(进退咽喉) (反攻要地)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矛盾。
1、要求学生按出场的先后顺序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说出感触最深的人物。
2、从马谡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用60个字以内)。
帐前立状,防守街亭,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被魏包围,丢失街亭,狼狈西逃,途中被救,战后回蜀,自缚帐前,痛哭认罪,接受惩处,被斩示众。
3、把握矛盾。
认真阅读,我们会发现文本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文中所有的矛盾几乎是围绕悲剧主人公马谡展开的。以课文1、3、4、5、9为例,加以梳理(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孔明)
第三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王平)
第四、五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司马懿)
第九段:写马谡的愿望与_______的矛盾。(现实)
(渴求建功的意愿与被斩的残酷现实,使第一与第九段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其实,隐藏在文本以下的还有一个更特别的矛盾:马谡之言与马谡_______(之行)的巨大反差的矛盾。
把马谡与他人的矛盾之间的图表画出来(板书设计):
1.外在(与他人的矛盾)
(……)
↑
↓
【孔明】←→ 马谡 ←→ 【司马懿】
↑
↓
【王平】
2.内在(自己的矛盾)
言(守之易) → 马 谡 ← 行(失之快)
↑
↓
愿望(求立功)→ 马 谡 ← 现实(被斩首)
(四)精读课文,分析马谡性格。
那么。马谡是个怎样的人呢?
1、精读课文,从以下的角度找出马谡的言行,感受马谡的形象。
(1)对待自己——(略)
(2)对待上级孔明——(略)
(3)对待战友王平——(略)
(4)对待己方将士——(略)
(5)对待敌人——(略)
(6)在战场上的表现——(略)
(7)战后情况——(略)
(8)在他人眼中:
①孔明眼里——(略)
②在王平眼里——(略)
③在参军蒋琬眼里——(略)
④在对手眼里——(略)
⑤在刘备眼里——(略)
2、思考并讨论交流:
在你眼里,马谡是个怎样的人呢?
3、提问:从本文来看,马谡其人,似乎一无是处。有这么多缺点的人,竟然被委以重任去防守街亭这一军事要地,岂非咄咄怪事?
(五)作业:
(1)在街亭之战前,《三国演义》在85回、87回、91回都写到了马谡,请认真阅读原著或 “助读材料”,认真思考课堂上提的问题。
(2)街亭之失,谁之过?请写200字左右阐述自己的看法,做在课堂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讨论一】马谡:庸才乎?英才乎?
1、(司马)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2、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马谡,天生聪明,前期仕途一帆风顺,他自视极高,狂妄轻敌,人缘极差,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把战争视为儿戏,建功心切,轻易立军令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人生。我们评价马谡,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他有功也有过,他确实是个英才,但他却以庸才的形象降下人生的帷幕,这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二)【讨论二】街亭之失,谁之过?
1.请认真阅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说法的依据,然后讨论发言。
①过在马谡——(略)
②过在孔明——(略)
③马谡与孔明皆有过——(略)
2.从同学的发言来看,这确实难以定论。那么我们来听听先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①先听罗贯中先生的。
从文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罗贯中先生对马谡轻敌自负,违令拒谏,死守教条,致使军事重地丢失的严重错误是加以谴责的。而对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赞赏的情感,但是,同时在街亭丢失的责任上,他认为诸葛亮也有失误。在他看来,马谡有过!诸葛亮有过!
②再听陈寿先生的。
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有这样说法(投影):
1、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列传》)
2、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大家看,这两个“违”所透露出的信息上什么?也是马谡有过!诸葛亮有过!
以上可以归纳为:有过说!
③下面我们也来听听另外的一种说法——
A.明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先生的看法。
毛宗岗先生在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总批中有这样一段话(投影):
请守街亭之马谡,即献计平蛮之马谡也,又即反间司马懿之马谡也。何以前则智而后则愚?曰:此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试以前二事论之:其策南人,则其言果效;其策司马,则其言始效而不终效。岂非天方授魏,天方启晋,而人实不能与天争乎?故知一效一不尽效之故。而街亭之失,不必为马谡咎,更不必为用马谡者咎。(节录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齐鲁书社)
B.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一个人是持“无过说”的,这个人就是蜀后主刘禅!请看以下这段文字,它是接在我们的课文后面的:
却说孔明斩了马谡,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线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于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蒋琬申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琬回成都,入见后主,进上孔明表章。后主拆视之。表曰:“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后主览毕曰:“胜负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节录《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3.提问:同学,倾听了诸多他人的观点,你该如何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教师说:
马谡之罪,而孔明之责,难以一概而论;胜败之事,本兵家常事。只要我们持之有故,言之有据,实事求是即可。“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法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我们的成长,许多看法也会发生改变的。但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思想阵地,即使有时是幼稚或片面的;我们也不要随意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即使有时我们认为无法接受。尊重别人,坚持自己;倾听他人,完善自己。
(三)【讨论三】街亭之战,激发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
古人有所谓的“出入读书法”。入乎内,出乎外,关键在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创作从生活来,欣赏也离不开生活。茅盾说:“他应当一边读,一边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
学了本文,是否唤醒了积淀在你心底深处的某些回忆?或是激发你对未来的某些思考?请用心想想,说出来或写出来,让我们来一次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教学反思和小结:
一份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达到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准确抓住课文的精华,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好的教学设计必须为学习服务,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本课的教学效果看,可以说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实现小说教学的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上抓住马谡这个点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全文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亮点。悲剧人物马谡,在《三国演义》中共出场四次,本文是他最后一次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的亮相,并且是以毁灭悲剧的形象消失的,这与他在前文中的光彩亮相形成鲜明的对照。悲剧,按鲁迅先生的话,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马谡身上是否有值得我们挖掘的有价值的东西呢?应该说是有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设计了八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地让学生精读文本,解读马谡的性格,这是相当合宜的。马谡的建功心切,轻易立军令状,自视极高,狂妄轻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把战争视为儿戏,人缘极差的这种悲剧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从能力的维度,这是着力于文本的细读,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有用信息的能力。从方法的维度,它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要正确地认识或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必须前后贯通,多角度审视。学生可以受到启发,举一反三,在课外运用这种方法解读诸葛亮的特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它启发学生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马谡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
第二个亮点,就是借助于对文本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评析交流,引发师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讨论马谡是英才还是庸才,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与延伸,更是让学生树立评价一个人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念。通过讨论“街亭之战,谁之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与历史名人对话,是课文内容的拓展与深入,更是引导学生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与比较,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第三个问题的思考交流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成长,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人生。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马谡悲剧的价值性的挖掘与感悟,实现了以阅读促成长的课程目标。
1.能整体把握内容,概括主要节,抓住主要矛盾。
2.能从马谡的角度,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能在解读与审视马谡形象中,提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二)过程和方法
1.学生课前阅读课文与《三国演义》的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
2.教师提供《“失街亭”助读材料》一份,发给学生。
3.多媒体教室和课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魅力。
2.能用历史眼光与古人交流,现代观念与同学交流。
3.能领悟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的人生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清本文的情节发展的脉络,把握主要矛盾,进而通过分析马谡的言行,把握马谡形象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把马谡置于《失街亭》中来审视,还要把他置于整部《三国演义》的视野下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罗贯中的视野来审视,而且置于诸多名人的视野来审视;不仅把马谡置于古人的视野来审视,还要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审视马谡,并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人生与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解决办法:
1.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
2.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
3.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4.联系原著,结合文本,展开专题思辩,客观评价马谡。
5.联系文本,结合前人典型评述,展开专题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6、思考交流,“失街亭”所引发的人生思
教学过程设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了解街亭之战的全过程。
(二)出示《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明确街亭重要的战略地位。
板书设计:
蜀 ---- (守) 【街亭】 (攻) ---- 魏
(进退咽喉) (反攻要地)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把握矛盾。
1、要求学生按出场的先后顺序列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说出感触最深的人物。
2、从马谡的角度,用简洁的文字来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用60个字以内)。
帐前立状,防守街亭,坚持己见,屯兵山上,被魏包围,丢失街亭,狼狈西逃,途中被救,战后回蜀,自缚帐前,痛哭认罪,接受惩处,被斩示众。
3、把握矛盾。
认真阅读,我们会发现文本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文中所有的矛盾几乎是围绕悲剧主人公马谡展开的。以课文1、3、4、5、9为例,加以梳理(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孔明)
第三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王平)
第四、五段:写马谡与_______的矛盾。(司马懿)
第九段:写马谡的愿望与_______的矛盾。(现实)
(渴求建功的意愿与被斩的残酷现实,使第一与第九段形成鲜明的对照,产生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其实,隐藏在文本以下的还有一个更特别的矛盾:马谡之言与马谡_______(之行)的巨大反差的矛盾。
把马谡与他人的矛盾之间的图表画出来(板书设计):
1.外在(与他人的矛盾)
(……)
↑
↓
【孔明】←→ 马谡 ←→ 【司马懿】
↑
↓
【王平】
2.内在(自己的矛盾)
言(守之易) → 马 谡 ← 行(失之快)
↑
↓
愿望(求立功)→ 马 谡 ← 现实(被斩首)
(四)精读课文,分析马谡性格。
那么。马谡是个怎样的人呢?
1、精读课文,从以下的角度找出马谡的言行,感受马谡的形象。
(1)对待自己——(略)
(2)对待上级孔明——(略)
(3)对待战友王平——(略)
(4)对待己方将士——(略)
(5)对待敌人——(略)
(6)在战场上的表现——(略)
(7)战后情况——(略)
(8)在他人眼中:
①孔明眼里——(略)
②在王平眼里——(略)
③在参军蒋琬眼里——(略)
④在对手眼里——(略)
⑤在刘备眼里——(略)
2、思考并讨论交流:
在你眼里,马谡是个怎样的人呢?
3、提问:从本文来看,马谡其人,似乎一无是处。有这么多缺点的人,竟然被委以重任去防守街亭这一军事要地,岂非咄咄怪事?
(五)作业:
(1)在街亭之战前,《三国演义》在85回、87回、91回都写到了马谡,请认真阅读原著或 “助读材料”,认真思考课堂上提的问题。
(2)街亭之失,谁之过?请写200字左右阐述自己的看法,做在课堂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讨论一】马谡:庸才乎?英才乎?
1、(司马)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2、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马谡,天生聪明,前期仕途一帆风顺,他自视极高,狂妄轻敌,人缘极差,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把战争视为儿戏,建功心切,轻易立军令状。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悲剧的性格决定悲剧人生。我们评价马谡,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他有功也有过,他确实是个英才,但他却以庸才的形象降下人生的帷幕,这就是他的人生悲剧。
(二)【讨论二】街亭之失,谁之过?
1.请认真阅读课文,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说法的依据,然后讨论发言。
①过在马谡——(略)
②过在孔明——(略)
③马谡与孔明皆有过——(略)
2.从同学的发言来看,这确实难以定论。那么我们来听听先人是怎么看这个问题:
①先听罗贯中先生的。
从文本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罗贯中先生对马谡轻敌自负,违令拒谏,死守教条,致使军事重地丢失的严重错误是加以谴责的。而对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分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赞赏的情感,但是,同时在街亭丢失的责任上,他认为诸葛亮也有失误。在他看来,马谡有过!诸葛亮有过!
②再听陈寿先生的。
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有这样说法(投影):
1、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列传》)
2、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节录《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大家看,这两个“违”所透露出的信息上什么?也是马谡有过!诸葛亮有过!
以上可以归纳为:有过说!
③下面我们也来听听另外的一种说法——
A.明末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毛宗岗先生的看法。
毛宗岗先生在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总批中有这样一段话(投影):
请守街亭之马谡,即献计平蛮之马谡也,又即反间司马懿之马谡也。何以前则智而后则愚?曰:此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试以前二事论之:其策南人,则其言果效;其策司马,则其言始效而不终效。岂非天方授魏,天方启晋,而人实不能与天争乎?故知一效一不尽效之故。而街亭之失,不必为马谡咎,更不必为用马谡者咎。(节录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齐鲁书社)
B.其实,在《三国演义》中也一个人是持“无过说”的,这个人就是蜀后主刘禅!请看以下这段文字,它是接在我们的课文后面的:
却说孔明斩了马谡,将首级遍示各营已毕,用线缝在尸上,具棺葬之,自修祭文享祀;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于是孔明自作表文,令蒋琬申奏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琬回成都,入见后主,进上孔明表章。后主拆视之。表曰:“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后主览毕曰:“胜负兵家常事,丞相何出此言?(节录《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3.提问:同学,倾听了诸多他人的观点,你该如何坚持自己的看法呢?
教师说:
马谡之罪,而孔明之责,难以一概而论;胜败之事,本兵家常事。只要我们持之有故,言之有据,实事求是即可。“横看成岭侧成峰”,看法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许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我们的成长,许多看法也会发生改变的。但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思想阵地,即使有时是幼稚或片面的;我们也不要随意地否定他人的观点,即使有时我们认为无法接受。尊重别人,坚持自己;倾听他人,完善自己。
(三)【讨论三】街亭之战,激发你怎样的回忆或思考?
古人有所谓的“出入读书法”。入乎内,出乎外,关键在运用生活经验去感受。创作从生活来,欣赏也离不开生活。茅盾说:“他应当一边读,一边想他所经验过的相似的人生;或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
学了本文,是否唤醒了积淀在你心底深处的某些回忆?或是激发你对未来的某些思考?请用心想想,说出来或写出来,让我们来一次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
教学反思和小结:
一份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必须达到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准确抓住课文的精华,实现学习的最优化。好的教学设计必须为学习服务,使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从本课的教学效果看,可以说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补充与本文有关的前后情节。指导学生整体阅读,理情节,抓矛盾。着重分析马谡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实现小说教学的目标。特别是在教学上抓住马谡这个点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全文的学习,是本教学设计的亮点。悲剧人物马谡,在《三国演义》中共出场四次,本文是他最后一次在短暂的人生舞台上的亮相,并且是以毁灭悲剧的形象消失的,这与他在前文中的光彩亮相形成鲜明的对照。悲剧,按鲁迅先生的话,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马谡身上是否有值得我们挖掘的有价值的东西呢?应该说是有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中,我设计了八个角度全方位深入地让学生精读文本,解读马谡的性格,这是相当合宜的。马谡的建功心切,轻易立军令状,自视极高,狂妄轻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把战争视为儿戏,人缘极差的这种悲剧的性格,决定了他悲剧的人生。从能力的维度,这是着力于文本的细读,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取文本中有用信息的能力。从方法的维度,它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要正确地认识或评价作品中的人物必须前后贯通,多角度审视。学生可以受到启发,举一反三,在课外运用这种方法解读诸葛亮的特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它启发学生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马谡的悲剧其实是性格悲剧。
第二个亮点,就是借助于对文本人物和事件的思考评析交流,引发师生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讨论马谡是英才还是庸才,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与延伸,更是让学生树立评价一个人要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观念。通过讨论“街亭之战,谁之过”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与历史名人对话,是课文内容的拓展与深入,更是引导学生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与比较,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第三个问题的思考交流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会成长,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完善人生。通过三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和交流,我们基本上完成了对马谡悲剧的价值性的挖掘与感悟,实现了以阅读促成长的课程目标。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