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民为贵》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7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阐述你对孟子民本观点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四、探究创新: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以民为本”是何等重要。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和一系列民本思想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更是把“以民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明确: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三、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四、探究创新: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尚书》也说:“民惟邦本,本固君宁。”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
改用现代的口号,那就是—— 人民万岁!
这一段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有必要提出的是,“民”是一个集合概念,“民”作为一个集合的整体是贵的,重于国君的,但“民”当中的每一个个体,普普通通的一介小民又怎么样呢?孟子这里没有说,也就很难说了。不过,就我们的了解来看,个体的小民是不可能与国君的重要性相抗衡的,不仅不能抗衡,而且还不知道要轻了多少倍哩。
或许,孟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也有所局限。其实,又何止是孟子有所局限,就是进化到两千多年后的民主时代,我们不也仍然在花大力气清除封建主义思想的严重影响和桎梏吗?
五、深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它的萌生可追溯到“五帝”与夏禹传说期,它最早发端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成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孔孟儒家创立仁学,标志民本思想成熟阶段的到来。汉代以后民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传统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了对人的关注,重视民众作用和地位,治国之要在于富民、利民。传统民本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借鉴的思想资源、伦理道德支撑与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
第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是作为一种反对君主暴政的主张提出的。“民本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稳定人民生活,发展生产,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思想无疑是进步的。
第二、在“民本思想”的发展史上有许多学者是为此做出贡献的。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黄宗羲、顾炎武等。他们对“民本思想”有继承有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传统政治--“民本思想”它是中华民族认识史上的宝贵成果。
第四、我们认为今天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划时代的发展。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在于“民贵君轻”、“民为邦德”、“天下为公”、“厚德载物”、“富之教之”等思想的真理性和人民性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发生了历史传承的关系.
张彩云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