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对屈原爱国思想的再认识(人教版高二必修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8阅读:
字号:|
 沙市一中 邓金平
    屈原是一个诗人,尤其是一个爱国诗人;我们现在之所以还有一个专门的端午节来纪念他,并不仅是因为他的诗歌成就,更是因为他忠君爱国的思想。而一个节日的形成,固然有民间的传统,但更离不开统治阶级的支持和推动,否则就会很快消亡。比如建国后许多传统节日都因得不到政府的提倡和推动,民间再怎么传统深厚,结果还是快要失传,要不是前两年出台法令予以保护,不要说清明节、端午节,就是春节还能延续多久都是一个问题。而一个纯民间的节日之所以能够得到统治者的认同甚至不遗余力地大力提倡,也绝不是担心老百姓农闲时分生活空虚,找不到什么乐子耍,而是因为对这个节日的提倡推广,对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国家政权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屈原被统治者相中为忠君的楷模,是因为他至死都不愿离弃自己的祖国,不愿意象张仪苏秦以及当时众多才华之士那样离开生养自己的国土,依附于另一个可以信任重用自己的国家。如果本国的人才因为不得重用,或者如屈原一般也遭受到被疑、被谤、被贬的命运,就如纷纷跑到别国去,那本国的人才不就一个都不剩了吗!所以为了让有才之士就是遭受再大的冤屈甚至致命的打击,也仍然愿意忠诚于本国,历代的统治者们都乐于大力表彰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忠心,甚至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端午节来加大宣传了。这样做不仅满足了百姓娱乐的生活需要,更能够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之中就使屈原的“存君兴国”的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而屈原也就逐渐演变成忠君爱国的符号,端午节也成了封建统治者手中的一个有利的工具了。



    但是屈原不愿效仿张仪等人另投明主,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值得后人永世纪念、永远效法呢?我看也不一定。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忠君”肯定不是爱国的本质,爱国的本质是“爱民”,热爱本国人民;为本国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付出的行为就是爱国的行为。屈原忠君,也是爱民的,他作品中也多次体现了“爱民”的思想,如《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哀郢》中“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但是如果这个国家由于制度的保守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严重遏制了历史车轮的前行以及人类文明的进步的时候,这样的国家就已经失去了被热爱的基础,而对在水深火热中不幸挣扎的百姓,也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绝望中奔走呼号而无所作为。而屈原晚年时期的楚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天下一统、历史进步、文明发展的绊脚石,不仅使楚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他自己也遭到打击流放近二十年,除了在口头上表示一下“哀民生之多艰”外,还能做些什么实际的事情呢?而他还是不听从“何所独无芳草兮”的劝告,抱定“狐死必首丘”决心,就是死也不离开楚国。这不已经是对国家和君王的“愚忠”了吗?这种忠贞,除了对反动腐朽的统治阶级的苟延残喘有益之外,对被奴役驱遣的百姓来说,则只是更延长和加重了他们的痛苦。所以以人类历史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屈原,则他不过是一个阻扼历史、反对统一、愚顽不化的没落贵族、落魄诗人,那还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地对他膜拜纪念不已吗?

    反倒是张仪、李斯等人,虽然他们离开故国,扶助秦国,其人品一直为后世人所诟病,但从促进民族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来看,他们不又是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了吗?如果没有他们超越狭隘的忠君爱国的观念,没有他们这许多所谓的“外国人”的付出,中华民族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不知还要延迟多少年呢。所以自己的祖国虽然被在他们扶助之下变得强大的秦国所灭,但从长远来看,对本国人民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为他们正名,称他们为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共产主义国际战士”,我看也未尝不可!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地球村的形成必将成为现实,正如现在的欧共体,国家之间的界线已经开始淡化一样,到那时,国家之间的界线将逐渐消失,而一国的人才更属于全人类的人才。我们现在信奉科学无国界,其实包括政治军事在内的所有人才,如果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方向的话,又何尝有国界存在呢?“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稍作一下改动,换成是“吾爱吾国,但更爱真理”,“吾爱吾国,但更爱全人类”,这对那些走在历史最前面的优秀者、先觉者来说,也是完全适合的。至于在遥远的将来,是崇尚武功的美国,还是团结一致的西欧,是热爱和平的中国,还是其他一个什么国家,也如秦统一中国一样担当起了统一全球的伟大使命,不同样希望那些具有全球眼光、宽广胸怀,超越国家民族局限的真正“天下为公”的杰出人才汇聚在一起,为全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奋斗吗?

    孙中山先生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楚国违背当时的潮流,不愿进行彻底改革,于是被无情地灭亡。而屈原 “宁溘死以从流兮”,也只有“葬乎江鱼腹中”这条绝路可走了。偏执的观念、狭隘的视野,脆弱的心灵,证明他完全没有一统天下应有的胸襟气度,别说实现统一中原的理想,就是在他自己一个小小的楚国里,也不会有他的容身之处。

    在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今天,立志一展宏图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果不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进行反思,还将他作为忠君爱国的典范来永远崇拜怀念,将会很难有如某些国家一样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全天下的英雄豪杰归心的,而要实现“天下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则将更是变成遥遥无期而且滑稽可笑的事情了。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