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小石城山记(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09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2、感受小石城山的特点。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4、感受言志载道的风格与物我相融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教学难点】
1、古代被贬文人在作品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
2、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文人们在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不可避免得要渗入个人的情感、意识或品行,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走进柳宗元的情感世界!(板书文题和作者)
二、作者作品相关简介:


1、对于柳宗元,大家已不陌生了。而一提到他,很多人都说他是个诗人,这毋庸置疑。其实,他首先是散文家。
众所周知,柳宗元与韩愈,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家。柳宗元对散文贡献巨大。在唐中叶,他就与韩愈发起领导了古文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文学主张。他们主张“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在形式上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务去陈言等。
2、而柳宗元散文最大成就的取得,恰恰就是在他被贬永州之后。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为了医治心灵的创痛,他经常流连山水,正如他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
可以说,柳宗元将自己的心放入了山水,也将自己的命运交付给了山水,于是,中国散文史上,游记散文第一次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登上了历史舞台,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更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扛鼎之作,其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灵有性,不仅寄托了情怀,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而山水游记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在初中,我们曾学过《小石潭记》,这是作者写水的。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永州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记》,看看作者是如何写山的!
三、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注意一些字音)
2、师: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游记散文,全文由两个段落构成。请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听MP3朗读。在听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课文的旁批,思考一下这两个段落各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第一段,记叙和描写,描绘了小石城山的景致;
      第二段,议论和抒情,作者面对景物时,引发的联想和思索。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写景和议论抒情两个部分(板书:景    情)
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则是对写景的点化。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无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从《岳阳楼记》到《醉翁亭记》,从《游褒禅山记》到《石钟山记》,无不从柳宗元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四、品读课文
(一) 品景
1、在山水游记散文中,作者,描绘景物的关键,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那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抓住了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请大家自由阅读第一段,然后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奇(板书)
2、那么,小石城山的“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四个方面
(1) 土堡的形状: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2) 山洞的深窈: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3) 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其疏数偃仰。
(4) 树竹的奇坚: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这四个方面板书,而表现小石城山的“奇”的语句,先让学生翻译,之后其重点字词、句式大致讲解)
3、小石城山的美景,在作者眼里,真是天然造化,鬼斧神工。在这样偏僻的地方,发现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好似智者的有意安排)
(二) 品情
面对如此的奇丽之景,作者不仅发出了“类智者所施设也”这样的感叹,而且,更进一步地在第二段通过议论而引发联想、思索和抒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议论的。
1、现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在该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其余同学重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以什么作为议论的话题?
明确:“造物者的有无”
2、设问:此句中的“智者”与第二段中的“造物者”所指是否同一呢? 
明确:第一段的“智者”和第二段的“造物者”所指应该一样,都指创造美景的神灵或上苍,还包括“神者”,这样可以避免行文的重复。可以看出,“类智者所施设也”一句在文中起到了过渡的作用。 
3、设问:作者在本段中对造物者有无的怀疑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课文的原字句回答。 
明确: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久疑;二是诚有,三是果无乎。 
4、设问:既然作者曾很长时间怀疑造物者的有无,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城山后会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呢?如果思考不出来,请大家到第一段中寻找答案 
明确:那是因为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是“类智者所施设也”,这么鬼斧神工的奇丽风景只有神灵才能创造得出来,绝非人力所能为,所以作者相信造物者确实有。 
5、设问: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由相信造物者确实“有”又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呢?思考时,请大家抓住句中表达作者对造物者态度的那个字,“怪”,作者为什么要怪造物者? 
明确:那是因为造物者将本来应该放置在中州的山水放置在了偏僻的永州,这种安排对于像小石城山这样的美景来说是不公平的,作者由造物者这种不公平的安排怀疑造物者是否真的存在。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在为小石城山有这样的美景却被弃置而愤愤不平。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给出关于造物者有无的确切答案,也许作者的用意并不在于讨论造物者的有无。
6、设问: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思考这个问题,请大家回到本段的第一句,为什么作者说“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作者为什么要怀疑造物者的存在?人在什么时候才会怀疑上苍的存在,对上苍发出疑问和呼喊?请大家调动平时的阅读经验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个问题。 
    参考: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中用文学性的话概括了这种现象,这样一段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 
请大家想,与柳宗元的身世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相联系,什么样的事情才会让柳宗元这样有远大抱负的革新家感到身心疲惫“劳苦倦极”以致于要向上苍发出疑问? 
明确:被贬官。因为柳宗元遭遇到这么不公平的待遇,在永州的十年都愤懑之极。所以,“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一句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以小石城山的奇石自比,抒发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柳宗元在议论中以造物者的有无为话题,但他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在于借这个话题,用曲笔表达个人内心的身世之叹愤懑之情。[板书:愤] 
五、总结全文,提升境界
  古代被贬文人,具有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更为中国文学增添绚烂的光彩。
  我想,被贬的文豪们,他们真正把写作当成了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超越了功利。写作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真不知道,没有写作习惯的人,不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情志的人,怎么渡过这样寂寞、悲愤、抑郁的谪居生活啊!
  同学们,让我们像古人那样,我手写我心,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当成生命的一部分吧!
  我又想,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确实是这样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由此,我想到著名史学家史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段精彩论述。让我们一起背诵这一著名的论断来结束这一课吧?
(学生集体背诵《报任安书》中“盖文王拘¨¨¨”一段。)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