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语文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14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的]
一、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及核心内容,以及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内容。
二、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中心观点明确——要对传统文化反思。文章的行文思路十分清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十分鲜明。讲读时宜采用整体感知和提取重点语句的方法,训练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筛选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能力。社会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因此迅速而准备地筛选、提取信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本文为例,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教师重点指导阅读方法
要想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必须在阅读文章时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把握文章大意。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1)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思路的钥匙,它常常可以暗示我们文章的文体归类,比如《一件小事》是以记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白杨礼赞》是一篇充满赞誉之情的抒情散文,《苏州园林》是以介绍为主的说明文等,这样有利于我们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文章。其次,题目也常常提示我们文章所写的主体内容。
请同学们试分析本文课题,看看包含了哪些内容,给我们怎样的提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教师明确:本文题目暗示我们文体是议论文,本文内容在谈论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2)提取段落的小标题或首尾句,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请学生自行提取)
2利用文体知识解读文章内容。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行文思路和篇章结构有着鲜明的特征。议论文多是按照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安排。文章多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的写作重心分别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分析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要讨论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文体特点试着将全文划分层次,试分析每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
引论(前言),提出问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本论,(第一、二节)分析问题:(1)回顾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变革,指出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错误的;(2)分析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民族精神的特征和成为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
结论(第三、四节),解决问题:来自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能激励人们前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教师:以上,我们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了疏通和分析。下面我们分析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加以说明。(教师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互动式阅读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通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立场,阐发了观点,使观点得以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重了文章内涵的厚度与力度。
[板书]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古代:春秋→宋:文化发展迅速
↓↓
明→清文化发展缓慢
结论:革故取新能前进因循守旧必落后
近代:中国受列强侵略——人民奋起抵抗
结论:妄自尊大可笑,妄自菲薄可耻。
作者在阐述观点中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作者观点鲜明地展现出来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民族习性(对比)愚昧、散漫、奴性、盲从
反对压迫、奴役,争取自由和人格尊严
儒家思想(对比)三纲五伦(消极)
反独裁、反暴政、重独立、重内在价值
——(积极)
结论:只有受到人们的尊崇,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虽非孔子所著,确是孔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孔子、曾子、尧舜、文王等例证)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质。
四、“中庸”辨析
“中庸”是“为德”而非为道,应是指修养境界。“中庸”体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中庸追求为德的修养境界
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限制恪守君臣之义——西方打倒君权
排斥奇技淫巧——西方实证科学进步
不能推动文化发展,不是民族基本精神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以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为例,围绕着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文章主体的问题,采用了整体阅读和提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一些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明确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本文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使文章中心观点得以突显出来,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的议论文写作手法。
一、把握文章大意、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及核心内容,以及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内容。
二、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中心观点明确——要对传统文化反思。文章的行文思路十分清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十分鲜明。讲读时宜采用整体感知和提取重点语句的方法,训练学生筛选文章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筛选信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阅读能力。社会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来源纷繁复杂,因此迅速而准备地筛选、提取信息,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本文为例,掌握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了解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教师重点指导阅读方法
要想准确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必须在阅读文章时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清作者行文思路,二是把握文章大意。
1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1)从文章题目入手,文章的题目往往是解读文章思路的钥匙,它常常可以暗示我们文章的文体归类,比如《一件小事》是以记事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白杨礼赞》是一篇充满赞誉之情的抒情散文,《苏州园林》是以介绍为主的说明文等,这样有利于我们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文章。其次,题目也常常提示我们文章所写的主体内容。
请同学们试分析本文课题,看看包含了哪些内容,给我们怎样的提示。
给学生充分自由发言的时间。
教师明确:本文题目暗示我们文体是议论文,本文内容在谈论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2)提取段落的小标题或首尾句,从宏观上把握作者行文思路。(请学生自行提取)
2利用文体知识解读文章内容。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行文思路和篇章结构有着鲜明的特征。议论文多是按照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安排。文章多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三个部分的写作重心分别为:提出要讨论的问题、分析要讨论的问题和解决要讨论的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依据文体特点试着将全文划分层次,试分析每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学生充分讨论,形成共识)
引论(前言),提出问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本论,(第一、二节)分析问题:(1)回顾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变革,指出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错误的;(2)分析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的内涵,明确民族精神的特征和成为民族精神的必备条件。
结论(第三、四节),解决问题:来自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能激励人们前进,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
教师:以上,我们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行了疏通和分析。下面我们分析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手法。请同学们举例加以说明。(教师要给同学们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互动式阅读中,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师生共同明确:
作者通篇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通过正与误、是与非的对比,鲜明地表明了立场,阐发了观点,使观点得以鲜明地凸显出来;同时还引用了大量的经典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加重了文章内涵的厚度与力度。
[板书]
一、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变革
古代:春秋→宋:文化发展迅速
↓↓
明→清文化发展缓慢
结论:革故取新能前进因循守旧必落后
近代:中国受列强侵略——人民奋起抵抗
结论:妄自尊大可笑,妄自菲薄可耻。
作者在阐述观点中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使作者观点鲜明地展现出来
二、民族习性与民族精神
民族习性(对比)愚昧、散漫、奴性、盲从
反对压迫、奴役,争取自由和人格尊严
儒家思想(对比)三纲五伦(消极)
反独裁、反暴政、重独立、重内在价值
——(积极)
结论:只有受到人们的尊崇,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能激励人们不断前进,能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观念,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三、“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虽非孔子所著,确是孔学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孔子、曾子、尧舜、文王等例证)
“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结论:来自于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本质。
四、“中庸”辨析
“中庸”是“为德”而非为道,应是指修养境界。“中庸”体现的是“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中庸追求为德的修养境界
无过无不及的处世态度
限制恪守君臣之义——西方打倒君权
排斥奇技淫巧——西方实证科学进步
不能推动文化发展,不是民族基本精神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以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为例,围绕着疏通文章内部层次关系把握文章主体的问题,采用了整体阅读和提取中心句的方法帮助大家掌握一些筛选、提取信息的方法。明确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本文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手法,使文章中心观点得以突显出来,这将是我们要学习的重要的议论文写作手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