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文言文教学之管见(苏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14阅读:
字号:|
 文言文教学之管见 
张琼
【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使文言文教学陷入僵局,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知人论世法、诵读法、质疑法、比较阅读法、积累法,希望在实践过程中能给予提示和帮助。
【关键词】 知人论世法  诵读法  质疑法  比较阅读法  积累法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究其根本原因是文言文的内容脱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学生自身又对中国历史缺乏一定的理性思考,同时文言文中繁多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面对上述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思索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改善文言文教学的效果。但到底怎样才能切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呢?随着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展开,各种新理念逐渐出现,也颇让我们感到无所适从。下面我就文言文教学提供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重要的文学思想。关于“知人论世”,孟子是这样说的“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是,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认为,要比较正确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就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才比较周全。孟子的这种思想,到今天仍然是阅读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真正透彻地理解文本,就必须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真正做到知人论世,以加深对作家作品和理解。如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如果了解了魏徵这位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的生平经历,了解了唐太宗在天下太平后却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的历史背景,对魏徵奏折中所流露出的不卑不亢,就能更好的理解。又如张溥的《五人墓碑纪》,张溥自身便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评议时政,反对阉党统治,所以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文中通过运用对比、叙议结合的方法为读者阐述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一生要道理。再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学生对文天祥已有一定的认识,对他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早已铭记在心,但为何文天祥在出使元方被俘后却不“引决”,并在逃亡途中写出了诗集《指南录》,这就需要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经历,了解诗集背后的故事。
二、诵读法
诵读法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往往重讲解轻诵读、重翻译轻感悟。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人朱熹也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朗读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由字到词,由词到句,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第一步,亦是关键一步。读可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字里行间中所蕴含的真谛,读还可以不断积累材料。“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能更容易培养和提高语言能力,读还有助于形成语感,多读能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领悟能力。
   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读而读,使诵读有流于肤浅之弊,如果这样即使变换各种花式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
   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朗读教学呢?下面谈几点看法。
   1、读准字音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是学习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而正确的读音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朗读文言文时,最应该重视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和词类活用。如:“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念zhì,通“智”,释为“不明智”的意思。又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念WANG,已由名词转为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之王”。再如“旦日沛公从百余骑”中的“骑”念JI,用作名词,译为“一人一马,骑马的人”。
   2、读准句读
   古人把读准句读作为一门基础课,说明读准句读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已经过专家“点读”,所以我们这里说的“读准句读”是指句中“点读”。
如何确定句中之停顿呢?有以下几种方法。
(1)放在句首的发语词、表敬副词和句中的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要停顿。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又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2)有些词在古文中是两个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一个词,要分开读。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又如“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了解古代的地名、年号、国号、官职、爵位等,否则容易导致停顿错误。
   3、多种形式朗读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调动起学生的朗读兴趣。故事性强又有人物对话,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如《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对于蕴意深刻的议论文,则应让学生反复读,如《谏太宗十思疏》。但在要求学生之前,教师应该先范读,范读一定要准确而富有感染力,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教师也可播放朗读录音,同时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指导和点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纠正了错误的读音,解决了句读问题,体味了文章的句式特点,感悟了文章的情感基调。这就做到了讲解一体化,发挥了朗读的最大价值。
三、质疑法
对全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一部分学生很有可能对文章里面的个别翻译存在一些疑问,教师则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和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并且在全班引发激烈讨论。因为质疑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讨论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
学生如能向课本质疑,向参考资料质疑,更有甚者向老师质疑,那么说明学生已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不再是一只等待填食的鸭子。一番讨论后,达成共识,知识也掌握的更牢。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有学生问:“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一句话中,“以戏弄臣”,有的资料翻译为“来侮辱耍弄我”,有的资料翻译成“把它给侍臣们玩耍”。哪一种更切合文意?通过学生们之间分组激烈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我也适时加以引导,终于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这句话。又如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学生提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以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把“以”当成连词,相当于“而”,译成戒除奢侈来行节俭。另一种是把“以”当成介词,也就是理解为状语后置,语序恢复后为“以俭戒奢”译为用行节俭来戒除奢侈。学生在讨论的时候,可得“人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在其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
四、比较阅读法
学生读一篇课文,有时并不能体味它的精髓,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较的原则可“一言以弊之”:在相同的基础上找不同处,或在不同的基础上找相同处。
1、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
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两篇文章都取材于“六国破灭”的旧事,但两者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论点是“弊在赂秦”,作者目的是借古讽今,饱含忠谏之情;后文则是就史论史,论述了加强团结以图生存的见解。通过比较,两文的特点已不说自明了。
2、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
屈原的《涉江》、《国殇》为同一作者,又都属楚辞,用词、结构等也有不少类似处。但二者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风格也不同。从这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诗歌的全貌。
五、积累法
加强语言积累。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例子就是词语、句法、文化常识等。只有不断积累文言词语和古文化知识,掌握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举一反三”。当然,不能只死记硬背,要在积累中理解、掌握。
我在这一学期一开始,便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积累本,用作文言文的积累。先指导学生给本子里的内容作一个目录以方便查找。在学习第一篇文言文《劝学》时,教师可先做个积累示范,讲清各种要求,以后便可放手让学生去做。但教师要随时抽查,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想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而又讲求方法,引导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文言积累,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两种有效途径》,黄光军
2、《文言文教学的理性思考》,钱吕明,中学语文教学(京),2002,7
3、《激活文言文课堂教学浅谈》,赵长河,中学语文•教师版,2007,11
4、《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