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39阅读:
字号:小|大
《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 老子思想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
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教学难点: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 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
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四 学生讨论解析课文
要求: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
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 教师归纳板书
《有无相生》板书
1,2——认识自然——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
善始善终
7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六 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教学目标: 老子思想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
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教学难点: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 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2 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
3 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四 学生讨论解析课文
要求:1 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
2 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 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 教师归纳板书
《有无相生》板书
1,2——认识自然——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
善始善终
7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六 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