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粤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2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处女作《棋王》在文学史的地位。
2.把握人物形象,学会从描写中归纳人物性格,并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写法。
3.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阿城及其作品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曾先后到陕西、内蒙古、云南的农村插队。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表,便震惊文坛,先后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2)人物形象赏析
1.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或间接描写主人公王一生的语句,分析概括其性格。
2.概括明确:
①爱棋、迷棋之人,“精神上自有追求”。
精神上:爱棋——迷棋——成棋王,得棋魂。(王一生没有参赛资格也坚持与比赛的赢家对弈;为下棋不惜同时与九人鏖战,并力克群雄。)
②有棋品、讲棋道之人。
A.不为名利,不做交易,捍卫棋道“纯洁”,不玩物丧志,“为棋不为生”。(不贪图参赛名次,无所谓输赢,绝不用棋艺为自己换取更好的生活,仅仅为了棋艺而下棋。)
B.讲求“中华棋道”,讲求“大道”与“小技”的结合,即道德、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的融合。(“你小小年纪,就有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C.竞争与和谐。(王一生与多人对弈,不仅在于提高技艺,还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既体现出王一生的淡泊名利,又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宗旨。)
③课文中的王一生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雅人,但小说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看重生存前提的人。小说中写道:(学生堂上阅读)
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我可不是这样。”说完就去看窗外。
一路下去,慢慢我发觉我和王一生之间,既开始有互相的信任和基于经验的同情,又有各自的疑问。他总是问我与他认识之前是怎么生活的,尤其是父母死后的两年是怎么混的。我大略地告诉他,可他又特别在一些细节上详细地打听,主要是关于吃。例如讲到有一次我一天没有吃到东西,他就问:“一点儿都没吃到吗?”我说:“一点儿也没有。”他又问:“那你后来吃到东西是在什么时候?”我说:“后来碰到一个同学,他要用书包装很多东西,就把书包翻倒过来腾干净,里面有一个干馒头,掉在地上就碎了。我一边儿和他说话,一边儿就把这些碎馒头吃下去。不过,说老实话,干烧饼比干馒头解饱得多,而且顶时候儿。”他同意我关于干烧饼的见解,可马上又问:“我是说,你吃到这个干馒头的时候是几点?过了当天夜里十二点吗?”我说:“噢,不。是晚上十点吧。”他又问:“那第二天你吃了什么?”我有点儿不耐烦。讲老实话,我不太愿意复述这些事情,尤其是细节。我觉得这些事情总在腐蚀我,它们与我以前对生活的认识太不合辙,总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我说:“当天晚上我睡在那个同学家。第二天早上,同学买了两个油饼,我吃了一个。上午我随他去跑一些事,中午他请我在街上吃。晚上嘛,我不好意思再在他那儿吃,可另一个同学来了,知道我没什么着落,硬拉了我去他家,当然吃得还可以。怎么样?还有什么不清楚?”他笑了,说:“你才不是你刚才说的什么‘一天没吃东西’。你十二点以前吃了一个馒头,没有超过二十四小时。更何况第二天你的伙食水平不低,平均下来,你两天的热量还是可以的。”我说:“你恐怕还是有些呆!要知道,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他说:“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怕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我承认他说得有些道理,禁不住问他:“你总在说你们、你们,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着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说:“我当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我瞧着他说:“你有什么忧?”他仍然不看我,“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概括:王一生爱吃,但并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只是想证明一切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存基础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所以他精确地区分饿与馋,并知足常乐。从这点看,他又是个俗人。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王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大俗与大雅的自然统一体,从而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形象。
3.写法:人物形象意象化——象征式塑造。
①从写作目的分析:思考作者通过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活着要适应环境、知足常乐,但又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才不会迷失自我。
②从人物塑造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本意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爱上象棋后,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穷、外界干扰、无资格参赛,即使在那个年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棋对王一生来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他爱棋、下棋,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呈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熔铸而成的一个棋魂。“瘦小黑魂”的内里,是心智高扬、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人物的外形仅仅是人物精神的陪衬而已,这是阿城寓意于形象的独特描写。
第二课时
(3)体味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①结合课后习题二,小组讨论后回答三个问题。
A. 用言语概括场面,并体味场面的气氛。
(一人单挑象棋大赛冠、亚、季军三人,这场闻所未闻的鏖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作者通过这个场面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
B. 了解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找一找哪些是面上描写,哪些是点上描写。
(面上: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
点上: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傻子呆呆地在街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四五条狗窜来窜去……汪汪地叫着。)
C. 分析此处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其结局也必将惨烈。)
②从文中寻找类似的场面描写,从上面三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一: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一场扣人心弦的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即将打响,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开战前的紧张热闹气氛被这段描写烘托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鏖战已经开始,热闹不复在,而换为安静肃杀的气氛。当时棋局的剑拔弩张一窥便知。)
③总结场面描写的作用——烘托、蓄势、铺垫
(4)堂上写作训练:
写一段简短的场面描写,要求能点面结合,并烘托出一种气氛。350字左右。
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推举出优秀文段当堂展示。
课后研究性学习作业
从下面选题中任选其一,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1.通读《棋王》整部小说,说说王一生、王一生之母、观众以及“我”分别是怎样看待下棋的。
2.《棋王》中的故事发生在风起云涌的十年动乱时期,但小说却营造了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显示了一种含蓄自然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3.在动乱的背景下,王一生这种“以棋解忧”的人生态度究竟是消极遁避的,还是积极乐观的?
4.阅读《棋王》、《树王》、《孩子王》,赏析阿城小说作为知青文学中独特一脉所呈现的艺术特色。
1.了解作者及其处女作《棋王》在文学史的地位。
2.把握人物形象,学会从描写中归纳人物性格,并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意象化的写法。
3.赏析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掌握点面结合的写法及其效果。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阿城及其作品
阿城,原名钟阿城,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人,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十二三岁时就已遍览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雨果等中外文学名著。中学未读完,“文化大革命”开始,曾先后到陕西、内蒙古、云南的农村插队。
阿城于1984年开始创作。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小说一发表,便震惊文坛,先后获1984年福建《中短篇小说选刊》评选优秀作品奖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后又有作品接连问世,并写有杂论《文化制约着人类》。其作品集《棋王》,由作家出版社作为“文学新星丛书第一辑”出版,共包括三个中篇《棋王》、《树王》、《孩子王》和六个短篇《会餐》、《树桩》、《周转》、《卧铺》、《傻子》和《迷路》。
(2)人物形象赏析
1.从课文中找出直接或间接描写主人公王一生的语句,分析概括其性格。
2.概括明确:
①爱棋、迷棋之人,“精神上自有追求”。
精神上:爱棋——迷棋——成棋王,得棋魂。(王一生没有参赛资格也坚持与比赛的赢家对弈;为下棋不惜同时与九人鏖战,并力克群雄。)
②有棋品、讲棋道之人。
A.不为名利,不做交易,捍卫棋道“纯洁”,不玩物丧志,“为棋不为生”。(不贪图参赛名次,无所谓输赢,绝不用棋艺为自己换取更好的生活,仅仅为了棋艺而下棋。)
B.讲求“中华棋道”,讲求“大道”与“小技”的结合,即道德、人格、哲学、智慧、经验、技巧的融合。(“你小小年纪,就有就有这般棋道,我看了,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C.竞争与和谐。(王一生与多人对弈,不仅在于提高技艺,还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冠军老者提出言和,他便毫不犹豫地就说“和”了,既体现出王一生的淡泊名利,又体现出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的宗旨。)
③课文中的王一生是一个有精神追求的雅人,但小说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相反,他是一个非常看重生存前提的人。小说中写道:(学生堂上阅读)
我旁边儿的人说:“据说你下棋可以不吃饭?”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大约能干出什么事儿的人,总免不了有这种傻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我可不是这样。”说完就去看窗外。
一路下去,慢慢我发觉我和王一生之间,既开始有互相的信任和基于经验的同情,又有各自的疑问。他总是问我与他认识之前是怎么生活的,尤其是父母死后的两年是怎么混的。我大略地告诉他,可他又特别在一些细节上详细地打听,主要是关于吃。例如讲到有一次我一天没有吃到东西,他就问:“一点儿都没吃到吗?”我说:“一点儿也没有。”他又问:“那你后来吃到东西是在什么时候?”我说:“后来碰到一个同学,他要用书包装很多东西,就把书包翻倒过来腾干净,里面有一个干馒头,掉在地上就碎了。我一边儿和他说话,一边儿就把这些碎馒头吃下去。不过,说老实话,干烧饼比干馒头解饱得多,而且顶时候儿。”他同意我关于干烧饼的见解,可马上又问:“我是说,你吃到这个干馒头的时候是几点?过了当天夜里十二点吗?”我说:“噢,不。是晚上十点吧。”他又问:“那第二天你吃了什么?”我有点儿不耐烦。讲老实话,我不太愿意复述这些事情,尤其是细节。我觉得这些事情总在腐蚀我,它们与我以前对生活的认识太不合辙,总好像是在嘲笑我的理想。我说:“当天晚上我睡在那个同学家。第二天早上,同学买了两个油饼,我吃了一个。上午我随他去跑一些事,中午他请我在街上吃。晚上嘛,我不好意思再在他那儿吃,可另一个同学来了,知道我没什么着落,硬拉了我去他家,当然吃得还可以。怎么样?还有什么不清楚?”他笑了,说:“你才不是你刚才说的什么‘一天没吃东西’。你十二点以前吃了一个馒头,没有超过二十四小时。更何况第二天你的伙食水平不低,平均下来,你两天的热量还是可以的。”我说:“你恐怕还是有些呆!要知道,人吃饭,不但是肚子的需要,而且是一种精神需要。不知道下一顿在什么地方,人就特别想到吃,而且,饿得快。”他说:“你家道尚好的时候,有这种精神压力吗?恐怕没有什么精神需求吧?有,也只不过是想好上再好,那是馋。馋是你们这些人的特点。”我承认他说得有些道理,禁不住问他:“你总在说你们、你们,可你是什么人?”他迅速看着其他地方,只是不看我,说:“我当然不同了。我主要是对吃要求得比较实在。唉,不说这些了,你真的不喜欢下棋?何以解忧?唯有象棋。”我瞧着他说:“你有什么忧?”他仍然不看我,“没有什么忧,没有。‘忧’这玩意儿,是他妈文人的佐料儿。我们这种人,没有什么忧,顶多有些不痛快。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我看他对吃很感兴趣,就注意他吃的时候。列车上给我们这几节知青车厢送饭时,他若心思不在下棋上,就稍稍有些不安。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得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概括:王一生爱吃,但并不是为了物质的享受,只是想证明一切精神追求必须建立在最基本的物质生存基础之上。正如他自己所说,“一天不吃饭,棋路都乱”,所以他精确地区分饿与馋,并知足常乐。从这点看,他又是个俗人。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王一生就是这样一个大俗与大雅的自然统一体,从而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形象。
3.写法:人物形象意象化——象征式塑造。
①从写作目的分析:思考作者通过王一生这一人物形象传达的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活着要适应环境、知足常乐,但又要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才不会迷失自我。
②从人物塑造的意义分析:作者的本意不在“以文传棋”,而在“以棋写人”。王一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人,他爱上象棋后,青春生命也由此焕发出光彩。穷、外界干扰、无资格参赛,即使在那个年代,也不能割断王一生和象棋的关系。棋对王一生来说是一种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他爱棋、下棋,谦虚、好学、坦诚、刚毅的棋品,持身谨严的人品,呈现出执着的生命热力。作者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尤为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穷境、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王一生“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散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与其说这是一个神情专注的棋手,勿宁说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熔铸而成的一个棋魂。“瘦小黑魂”的内里,是心智高扬、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人物的外形仅仅是人物精神的陪衬而已,这是阿城寓意于形象的独特描写。
第二课时
(3)体味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①结合课后习题二,小组讨论后回答三个问题。
A. 用言语概括场面,并体味场面的气氛。
(一人单挑象棋大赛冠、亚、季军三人,这场闻所未闻的鏖战必然引起轰动,人们巴望着一睹这样的奇观。作者通过这个场面营造出既紧张又热闹的氛围。)
B. 了解并掌握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手法,找一找哪些是面上描写,哪些是点上描写。
(面上:众人都轰动了,拥着往棋场走去。到了街上,百十人走成一片。……上千人跟着跑来跑去……一街人头攒动,尘土飞起多高,轰轰的……
点上:行人见了,纷纷问怎么回事……店员和顾客也都站出来张望……乘客们纷纷探出头来……傻子呆呆地在街心,咿咿呀呀地唱,有人发了善心,把他拖开……四五条狗窜来窜去……汪汪地叫着。)
C. 分析此处场面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作者用浓墨叙写“众人都轰动了”,都“拥着往棋场走去”,写行人的惊讶,傻子的起哄,甚至狗的忙乱,层层蓄势将整个事件的氛围造得很浓,预示着这场车轮大战必是一场鏖战,其结局也必将惨烈。)
②从文中寻找类似的场面描写,从上面三个角度加以赏析。
示例一:人是越来越多。后来的人拼命往前挤,挤不进去,就抓住人打听,以为是杀人的告示。妇女们也抱着孩子们,远远围成一片。又有许多人支了自行车,站在后架上伸脖子看,人群一挤,连着倒,喊成一团。半大的孩子们钻来钻去,被大人们用腿拱出去。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一场扣人心弦的与九人同时下盲棋的车轮大战的即将打响,交战的双方,一边是无名小子,一边是骄气炽盛的高手同盟。开战前的紧张热闹气氛被这段描写烘托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只有自愿服务的人一会儿紧一会儿慢地用话传出棋步,外边儿自愿服务的人就变动着棋子儿。风吹得八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鏖战已经开始,热闹不复在,而换为安静肃杀的气氛。当时棋局的剑拔弩张一窥便知。)
③总结场面描写的作用——烘托、蓄势、铺垫
(4)堂上写作训练:
写一段简短的场面描写,要求能点面结合,并烘托出一种气氛。350字左右。
完成后小组交流,并推举出优秀文段当堂展示。
课后研究性学习作业
从下面选题中任选其一,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1.通读《棋王》整部小说,说说王一生、王一生之母、观众以及“我”分别是怎样看待下棋的。
2.《棋王》中的故事发生在风起云涌的十年动乱时期,但小说却营造了一种平和淡远的艺术氛围,显示了一种含蓄自然的语言风格。试举例分析。
3.在动乱的背景下,王一生这种“以棋解忧”的人生态度究竟是消极遁避的,还是积极乐观的?
4.阅读《棋王》、《树王》、《孩子王》,赏析阿城小说作为知青文学中独特一脉所呈现的艺术特色。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