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渐教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语文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44阅读:
字号:|
 《渐》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4、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及写作目的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安排: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好好的打量一下自己,今年的你和去年的你有什么不同,相信大家都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个月的你和上个月的你有何不一样,也有些人还能发现;但是,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甚至这一秒的你和上一秒的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大概就没几个人能说出一个所以然来了。然而,两者确实是有不同的,只是用我们的肉眼,看不见这些细微的不同。我们之所以察觉不到,是因为时间对我们每一个人都用了一种圆滑的手段,它就叫¬¬¬——“渐”。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有一种弹指一挥间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生命渐渐流逝,我们该如何对待时间的渐变,生命的渐变?读丰子恺的《渐》,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浙江桐乡人。丰子恺先生是中国现代漫画家、翻译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受业于李叔同(弘一法师),后游学于日本。在东京学习绘画和音乐时,受到了画家竹久梦二画风影响。回国后开始以漫画描绘故事意境、儿童生活等。丰子恺博学多才,除了漫画、散文、翻译,还在美术音乐理论、书法及艺术教育等诸方面取得突出成就。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著有《子恺漫画》、《子恺画集》、《缘缘堂随笔》、《率真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丰子恺既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日本一位评论家曾用“鹤立鸡群”来评价他的散文,比喻他在当时上海作家中的特殊地位。皈依佛教之后,他的为人,从行为到思想,都深受佛家的影响。他的散文集名为《缘缘堂随笔》,缘缘堂是丰子恺居所的名字,从这个名字可见出他的人生取向。他一生淡泊,洁身自好,自称占据他的心灵的,唯有“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他的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奥秘;(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世态炎凉。《渐》写于1928年,收入《缘缘堂随笔》散文中,丰子恺先生后来又整理了一个集子命名为《静观人生》。《渐》这篇文章被放在“人生咏叹”这个专题中,可知《渐》所写的内容与人生感叹相关联。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 )
三、议论性散文阅读要求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此类散文的阅读,注重理解、体味和推敲,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理和观点,也就是弄清楚“为什么写”;推敲作者的行文思路,既要知道是“怎么写”的。最后能对作品的感情倾向作出评价,读完作品后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要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在通读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及时进行交流。 
四、课文解读,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一) 通读课文 
  (二) 生字词学习 
纨绔子弟wán  kù    佣工 yōng   围炉拥衾qīn (被子)    刑笞 chī    
牛犊dú        轧 gá(拥挤)
( gá  )轧(结交)朋友 
轧   ( yà  )倾轧 (排挤)
              ( zhá )轧钢 
  (三)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1、题目解读。“渐”有两个读音,可读第一声也可读第四声,读第四声时意思是“逐步、逐渐”,读第一声时意思是“浸”或“流入”。很明显,文章中的“渐”是逐渐的意思,那么,这个“渐”在文中到底指什么?作者认为这个“渐”有什么作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相信在我们分析完整篇课文之后,就会得到解答。 
  2、刚刚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知道,文章围绕“渐”分别写了四部分的内容。(请同学概括,之后老师再作总结。)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列举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说明人生是由“渐”去维持的,为下文作铺垫。 
  分析: 
  (1)如何理解“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也莫如‘渐’。”中“圆滑”和“微妙”二词? 
“圆滑” 在这里指像圆圈一样滑动;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2)第二句,用了排比手法,可以概说了人一生的整体变化,历经了岁月的洗礼,逐渐改变本质。 
  (3)第三句中“一年一年地……一秒一秒的渐进”,形象地突出了“渐”变过程,进一步说明时间的漫漫流逝。 
  (4)接下来几句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在这里有何作用?(能把抽象的事物写得生动形象,也能让读者更直观的看到“渐”的进程。)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靠“渐”的助力,大自然也遵循这个神秘的原则。 
  分析:人生总会有一些出乎自己意料的事情发生,有时候甚至会突然得让人措手不及,但是,到最后人也总能适应这些变衰,这就是“渐”的力量。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也是用例子来说明问题。首先举了人的例子,再举大自然的例子,通过这种种例子,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渐”这个原则。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告诉我们“渐”的作用,另外用了一个“时辰钟”的例子来说明“渐”是造物骗人的一个手段,表明“渐”的本质就是时间。 
  分析: 
  (1)在第4自然段引用了一个“抱犊跳沟”的故事,该怎样理解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呢?
(证明事物已渐变而人们仍不知不觉的事实,说明“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的道理。这种手法具体通俗,如拉家常,以浅显的事例说明深奥的道理。使“渐”这种无形的时间变化方式,通过牛的不断长大——这一有形的事实而变得可以把握,让人们明白“渐”的背后所蕴含的时间概念。) 
  (2)“时辰钟”其实是时间的一个代表,进一步揭开了“渐”的问题其实是时间的问题这一真相,指出人常常受“渐”的蒙骗的原因,在于人无从把握一直在流逝着的时间,不明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所处的位置,因而难以成为明达之人。 
  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发出呼吁:人不要为“渐”所迷惑,不要为造物主所欺骗,应“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也即把握好时间的生命线,让自己拥有“大人格”、 “大人生”。  
  分析: 
  (1)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人世间就像生活在小小的蜗牛角中,又何必为些微的小利害争论不休呢?人的一生就像石火一样,火光瞬间闪过,连一丝的痕迹也没有啊! 
  (2)英国诗人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一粒沙子可以反映整个世界,一个局部可以看出全部短暂的一瞬间也可以说是永恒。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壳里,空间那样狭窄,还有什么好争论呢?生命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暂,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岸边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无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四)理解重点句子,领悟作者写作目的。
1. 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坐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你如何理解这一段话?)
明确:“乘火车的旅客”这一比喻揭示了人生态度,在短时间内,人们也许能做到明达,谦让,平和,不计较得失;但时间久长,就很少有人能做到。
附板书加强理解:
乘真正火车    短时间    明达    多
乘人生火车    长时间    明达    少
2、“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
分析:影响,认为缺少谦让、和平,与凶险残惨的争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寿命意识“定得太长”。 意这种看法吗?
3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这里的“大人格”,“大人生”指什么人?)
明确:对社会有所助益、明达,谦让,平和,不计个人得失。对社会、对人生有所助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执着追求人生的意义。
4、在文中指什么?作者认为“渐”有什么作用?
文章中的“渐”是一个关于时间推移、事物变化的程度的修饰词,意谓“渐渐”。作者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在“渐渐”的过程中发生的, “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  。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
5、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 做一个有“大人格”、 “大人生”的人。
五、作者用怎样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讲明白?
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举了一些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来分析人生的发展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微妙进行的。“巨富子弟”的变化、昼夜季节的变化、儿女的成长、植物的花开、抱犊过沟等。把看不见的人生变化比喻成人们熟悉的走路,音乐符号、时钟等,说理形象而到位。 
六、写作特点 
1、 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2、 语言平易朴实,分析道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七、思考讨论 
1、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找出一两个你熟悉的历史人物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
3、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能不被“渐”所迷不被“渐”所欺,做到具有大人格和大人生的人?(请结合课文和自身经历来谈谈你的看法)。
八 课堂小结:
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思考了人生,认识了自我,也发表了精彩见解。但是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说的层面上,我们要努力地去实践人生。历史上任何一个取得成就的人都不是只说不做的懒汉,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到的,所悟到的,所收获到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文中布莱克说:“一粒沙里见世界,《渐》就犹如一粒沙,却让我们见着了真的人生,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应该还有很多,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让同学们继续去感悟《渐》,进一步丰盈我们的人生。
教材分析:
《渐》是丰子恺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议论散文,文章以自我的情感体验和观察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主张,作者观点非常独到、深刻,表达含蓄。它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揭示时间的隐秘性和欺骗性,告诫世人要珍惜时间,把握渐变,坚持做一个明达、谦让、平和的人,呼吁社会的谦让与和平。文章不仅从哲理深思方面给学生以启迪,更从处世做学问方面给学生以点睛。因此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的人生启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文章在写法上铺得开,挖得深,横向铺陈,联想丰富,纵向挖掘,深刻厚实。结构上看似笔随兴致,仔细分析,却可见处处关联。文章谈论的话题不离“人生”:时间的渐进中,人的不知不觉的渐变;文章中所举的事例都是集中于一个事物——不自觉变化而真正发生渐变的“人”本身。
    文章在内容上虽然是以日常生活中事物——“渐变”为写作对象,但作者的感情、寄寓的哲理较隐晦,学生较难理解,而作者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到即止,并不赘言,加之举了一些寓言性的事例,增加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先讲述一个与渐有关有趣实验,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渐变事例:小孩—老人,“纨绔子弟”—“偷儿”,季节转变……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现象,让学生对渐先有感性认识。但由于本课哲理性蕴涵较深,学生可能无法顺利的挖掘出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后半部分,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说:“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理解作者所赞扬的“大人格”,“大人生”。由这些事例的寓意归纳出文章的写作目的。另外新课标语文强调学有所悟,但更注重学有所获和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提升自我。因此在教学最后我巧设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畅所欲言,把所学到的,所悟到的,所收获到的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