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人教版高二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4:55阅读:
字号:小|大
1 药
教学目的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
(略)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瑜(《药》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药---题意 背景简介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
题意(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情节结构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药》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小说写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4.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6.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药》的景物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和“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景物是这样的单调和阴暗,一方面写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
华老栓出发买“药”,“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和买“药”回来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是用景物烘托把华老栓的心理活动“精神兴奋和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突出了,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
第四部分描写了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制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教学目的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
(略)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瑜(《药》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药---题意 背景简介 情节结构 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
题意(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 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 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情节结构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情节的开端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药》的人物形象
作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1.华老栓──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勤劳善良: 经营小茶馆,借以维持一家三口的生活,为了给儿子治病,不惜拿出长期辛勤积攒的钱。但到了买“药”的市场──刑场,却吃了一惊,不敢走近,退到一家铺子屋檐下发愣。看到康大叔像两把刀的眼光,刺得他缩小一半,一再吃惊,在他的眼里,看杀人的闲人竟像“鬼似的”,当刽子手给他“良药”──人血馒头时,他却不敢去接。这是他性格中本质的一面。
愚昧麻木: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买到“药”后,无比兴奋。他对人血馒头来历的态度上表现更为突出,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偏不想一想,手中馒头所蘸的人血不正是来自别人的儿子吗? 对刽子手康大叔是那样地卑躬屈膝,他完全不理解什么是革命,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对敲诈他的骗子,毫无认识,以为是好心,结果上当受骗,人财两空。这是他性格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消极落后的一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夏瑜──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通过刽子手的谈话侧面描写他)
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在狱中坚持斗争,宣传革命,甚至劝“牢头造反”,还要在老虎头上搔痒,声称“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尽管挨打,不但没有丝毫的恐惧和胆怯,反而觉得阿义不觉悟而可怜他。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孤独与寂寞: 但他对如何造反,如何打天下,是不清楚的。他在狱中竟劝极端顽固的牢头阿义造反,把阿义错当群众,而群众在他眼里是“可怜虫”,夏瑜的革命理想和革命行动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为革命牺牲,她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的鲜血竟被贫穷、善良的华老栓当做一种“药”给儿子治病。他宣传的革命道理,二十多岁的人“感到气愤”,他挨了打,驼背、花白胡子感到高兴。他说阿义可怜,茶客们说他疯了。他被杀害时,“潮一般”的人在看热闹。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他脱离群众是孤独与寂寞的。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当然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意义。小说写夏瑜坟顶上“有一圈红白的花”不很整齐,倒也有精神,表明还有人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3.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凶残、暴虐、贪婪无耻: 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总之,从外貌、行动、语言中显示了他的野蛮和凶残的本相、卑鄙的灵魂。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4.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5.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 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6.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药》的景物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和“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景物是这样的单调和阴暗,一方面写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
华老栓出发买“药”,“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和买“药”回来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是用景物烘托把华老栓的心理活动“精神兴奋和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突出了,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
第四部分描写了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制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