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 -> 正文

课题《书愤》课堂类型欣赏课(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2阅读:
字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 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 
2 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二 赏析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细读诗歌,品味赏析                结合幻灯片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 拓展延伸 
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    岳飞 
2、课外积累。 
 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赏文字。 
三、课堂小结 
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 
分类作业 A类: 背诵《书愤》。 
B类: 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预习布置 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书设计 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课后反思

 

黄小超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