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人教版高二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5:08阅读:
字号:小|大
项羽之死
汉寿二中 王斌
教学目的: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 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 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 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 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 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 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 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 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 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 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 研习课文。
1、 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 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
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我们对项羽的认识【板书设计】
项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多情善感 动作 正面 侧面】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阴陵失道和被困东城。
羽 东城快战: 【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东城溃围:三次行动。【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之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死
七、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汉寿二中 王斌
教学目的:
1、 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3、 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4、 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听过一首“老歌”——“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项羽。
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编纂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司马迁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这为他后来编写《史记》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他是太史令。司马迁后来继承其父太史令之职。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因为“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
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
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
百三十篇,五十多万字。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
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记叙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使得他们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史书体例介绍:
A、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B、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C、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
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D、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E、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F、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
同体例。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等。而《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三、 串讲第一、二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第二节
一、 复习《史记》有关知识。
二、 复习一、二段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
三、 串讲三、四自然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疏通生字新词。
2、学生参看注解疏通文意。
3、检验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4、教师强调重要文言知识。
5、学生自我梳理消化。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第三节
一、 复习前两课时所学内容。
二、 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多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给我们刻画项羽的性格。文中项羽活动的主要地点有哪些?
垓下 东城 乌江
2、 请同学概括这些地点发生的主要事件?
垓下之围 被困东城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3、 所以根据主要事件的地点不同,全文可分为以下三部分。
垓下之围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东城快战
东城溃围
乌江自刎
三、 研习课文。
1、 研习第一部分。
A、学生诵读该段。
B、垓下之围这部分中包含了哪几个连续事件?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
C、四面楚歌是张良和陈平有意设计的,它的目的是让汉军夜晚唱楚地的歌谣,以瓦解楚军的士气,有没有收到预定的效果?
有,项羽听到楚歌后,“大惊”在感叹楚人何其多的时候,他已经预感到败亡的结局。于是项羽在帐中饮酒,慷慨悲歌。
D、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美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不仅只有宝马、美人,还有和他一起过江站死疆场的八千子弟。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的话语表明,他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无一生还的江东子弟,他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E、慷慨悲歌充满了什么情绪?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悲凉和无奈的情绪。
多情善感。【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
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
F、大家思考:本段为了表现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宝马美人,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和侧面描写【“左右”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当时的气氛】烘托项羽的形象。
2、研习第二段。
A、这一段包含了几个情节片段?
阴陵失道 被困东城
B、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后,怎么又会被困东城?
项羽垓下突围成功后,一路逃亡,过了淮水,在阴陵被农夫欺骗,误入沼泽中,结果被汉军追上,项羽只好带兵逃到东城县。此时只剩二十八人,而追兵数千。
C、农夫为什么要欺骗他?从中说明了什么?
农夫把项羽引向绝路,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这是他过去所过无残灭,丧失人心的结果。
从中说明项羽丧失人心;他从来不习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D、项羽轻信别人,直率粗犷的性格在《鸿门宴》中有显现吗?
先轻信曹无伤,后轻信项伯。
E、分析两个“左”字的妙处?
独字成句,节奏短促,纸上如闻其声,显示出当时形势严峻紧张。
F、项羽被陷东城后,自知不能逃脱,会必死无疑,他有没有客观的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这反映他怎样的性格?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G、面对死亡,项羽有没有退缩,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明知必死,项羽没有退缩,愿意拼死决战,这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H、项羽愿意与汉军拼死决战,其目的是什么?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
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仅仅是想再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本领。
这又充分暴露了他的匹夫之勇。
I、这里能不能将“愿为诸君快战”改为“愿为诸君决战”并说明理由。
“快战”是痛快的战斗,而“决战”是双方一决胜负的大战。而此时双方悬殊太大,项羽只图个痛快。
J、这一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语言描写。
3、研习第三段。
A、这一段一共写了几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近损失了两个骑兵。【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勇猛无敌。】
B、这三次行动,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在如此情况下,项羽每次战斗都能给敌军有效的打击,没有丝毫兵败的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难怪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
C、他充满自信的问下属战果如何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极端地自负。
D、这段为了表现项羽的骁勇善战和自负这一性格特征,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些?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4、研习第四段。
A、乌江自刎这段包含了几个场面?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B、项羽本想东渡乌江,但他真正来到乌江岸边,看到拢船等待的亭长,他又否定自己的决定,项羽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语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知耻重义。
C、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心地仁善。
D、故人追之,想杀项羽邀功取赏,而项羽却慷慨赐头,这一对比又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E、本段作者又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性格?
动作、语言、对比。
三、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写一人。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在写法上的不同。
《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如宴会上写项羽、刘邦、范增、张良、项伯、樊哙等,主要通过项羽对刘邦、樊哙的态度表现项羽的思想性格。而《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项羽,写他对失败和死亡时的言行,刻画他的悲剧形象,表现他的英雄末路之悲。
四、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都有评价,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哪个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项羽气势豪壮,令人敬仰。因为从开始至结束都洋溢着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仰。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五、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六、我们对项羽的认识【板书设计】
项 垓下之围: 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多情善感 动作 正面 侧面】
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阴陵失道和被困东城。
羽 东城快战: 【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东城溃围:三次行动。【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之 乌江自刎: 乌江拒渡 赠马亭长 赐头故人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死
七、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6、时间:10分钟。
A、(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 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 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B、(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 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C、(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