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目(品味时尚)解读及优秀作文(1)(人教版高三选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6:42阅读:
字号:小|大
2009年江苏卷作文题目:品味时尚
【解读】
经典素材
时髦解
(时尚溯源)
时髦就是毛发,常常是在失去了以后才能真切地感觉到。
汉字的“髦”,最初指的就是毛发,或毛发中偏长的部分,后来演变成杰出人物的代称,如“士之俊选者譬为髦也”以及“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当然,他们全部都是男性。
因此,所谓“时髦”的意思,即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语境之下的“成功之士”(髦士)及其倡导的一种风气。“时髦”与“时贤”几乎可以成为同义词,而陈寅恪先生“不与时贤争短长”之句,“短长”之间似乎隐然有毛发存焉。
此外,“髦”字还是一种俗称“天门冬”的植物的古称。这种百合科的多年蔓生植物,形态极为繁密,能开白色的花,会结绿色的浆果,生命力分外旺盛;宜观赏,可食用,能入药,作用十分广泛。
因此,我觉得“时髦”那样立竿见影地提供一种杂糅着草和毛发的丰富联想,长短,枯荣,繁茂,飘逸,稀疏,杂乱,坚强,轻浮,蔓延,脱落。
这样的一缕毛发,可以是一种思想、行为、语言、句子,也可以是一种装扮、技术、质材、颜色、器具、声音、气味等等。人是地球上惟一懂得制造时髦并且会赶时髦的生物,尽管有毛发的动物不独人类。与动物相比,毛发之于人类的象征性远高于实用性,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毛发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赫尔岑不听流行音乐
(流行的不一定是高尚的)
俄国著名文学批判家赫尔岑年轻时,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住耳朵。“演奏的是流行音乐乐曲。”主人解释到。“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哈狗帮”肆虐上海校园
(另类时尚有隐忧)
最近,“哈狗帮”的音乐在中学生中流行开来,他们认为是另类、时尚,谁把其中的脏歌唱得最响,谁就是“孩子王”。尽管上海坚决制止这样的色情暴力文化流进,但“聪明”的盗版音像店老板竟然以此为商机,通过非法渠道积极进货。
“唱得越响越英雄”
,讲起“哈狗帮”,学生们都眉飞色舞,谁不听“哈狗帮”谁就落伍了。据学生说,“哈狗帮”是台湾一支乐队,他们的饶舌音乐特别刺激,歌词满是脏话和色情描写,真过瘾。
教育专家认为,这些所谓另类时尚的文化其实杀伤力很大。学生们在接触色情暴力思想时,会逐渐减弱心理抵抗能力,慢慢接受其中的心理暗示,扭曲正确的世界观,还可能走上犯罪之路。学生喜欢寻找“刺激”是青春期叛逆心理在作怪。“哈狗帮”满足了学生对“另类文化”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不妨和他们聊聊,引导他们重新回到主流文化。
科特勒换表
(看似时尚,实为实用)
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透露了自己3年中4次换表的经历。第一次看中了一款带计算器的日本表,不到半年,这款日本表出了可储存50个电话号码的新款式,他又换了新表;又过了大半年,这款表增加了世界时功能,他又把旧表换下。他说,手表增加新的功能,他还会换。
科特勒换表,不是为了时尚。他是感到新换的手表,可以降低办事成本。他的这种需要,被日本手表生产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当然,并不是他一人有这种需求,而是有无数的消费者潜伏着这种需求。当我们面对一位营销大师也被日本商人引导着消费的时候,不得不对日本企业家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引发市场消费的能力表示钦佩。
际上,日本生产商对产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不仅表现在手表、汽车这类高端产品上,也表现在生活中每天使用的日常用品上。几年前,就曾见到一位中国教授从日本带来的一把切菜刀,菜刀的一面贴有一层薄片,防止菜刀粘住食品。这类小改革,打开了一片市场。
因此,无论是什么产品,只要按照消费需求实行新的功能开发,它的市场就存在不断开拓的可能。
酷文化在流行
(酷与时尚)
在日前公布的一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时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是:我要“酷”。
在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进行的这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所认为的酷的主要含义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力,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
调查显示,近7成的学生想酷,但并没有按照酷的标准去实践。
调查列出的前卫活动中,流行程度最高的是上网和染发,边上学边打工也被很多学生认为是“将要尝试”的。
酷的标志:得票率最高的是“刺激”类的极限运动(如攀岩、滑板等)。其次是“不同凡响的生活质量和形象”
,再往下是“追星”和“扮靓”。接受冷色调流行色: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是浅黄、天蓝、白色,而几乎无人喜欢砖红、橘红、土黄、深紫等色调。女生喜欢白色的多,而男生喜欢黑色的居多。男生喜欢冷色调的比例占到了47%,女生则仅为36.9%。调查认为,喜欢冷色调也是中学生酷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以冷傲色调反衬出一种内心向往的格调。
他们卷入电子化生活,中意创意型职业。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很多想法比较幼稚,但中学生的时尚性思维,应该得到大人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他们所具备的梦想、创造、前卫、挑战的能力,可能正是现代中国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机会的真正能力和心理素质。
Punk与Hip-Hop
(反传统成为时尚)
在现代社会中,上流阶层仍然占据着社会时尚潮流的主导地位,而工薪劳动阶层则有着自己的一套认同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Punk利用自己独特的穿着和装扮方式挑战着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与传统的社会秩序分庭抗礼。他们穿破烂衣服,佩带金属链子,将头发黏合成尖状并染成鲜艳的颜色。服饰装束不再是篱笆或桥梁,而成为与主流社会时尚价值观相抗争的武器。这一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Hip-Hop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一种街头亚文化,Hip-Hop首先体现于服装及言行独特的欧美都市年轻人身上,他们模仿摇滚乐手的装扮,喜爱唱快板歌,跳霹雳舞,沿街涂鸦。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和多数人群对此抨击不断,但始终没有能够彻底阻止Punk与Hip-Hop一族的大胆示威和公开挑战。Run-D.M.C.在Rock
Box中宣称:“Calvin
Klein从来就不是我的朋友,我不想让任何人的名字印在我的衣服后面。”20多年来,在西方乐坛Punk与Hip-Hop
装束成为了大多数流行乐手的典型特征,他们以自己怪异的穿着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向占据社会时尚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挑战。他们的形象成为反叛精神的象征,被众多青少年争相仿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unk与Hip-Hop作为当时一种反时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如今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当代西方社会流行开来。在伦敦、纽约的著名商业街上,你会不断发现有许多受Punk和Hip-Hop启发的时装式样。20世纪90年代中期,Chanel和Tommy
Hilfiger都采用了Punk和Hip-Hop服饰的一些元素,使之逐渐融入到主流时尚潮流中来。
戴安娜王妃的时尚
(名人效应引领时尚)
在谈到知名人士对时尚文化的巨大影响时,英国戴安娜王妃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从公开宣布与查尔斯王子订婚直到1997年与多迪•阿里•哈罗德双双命丧巴黎,戴安娜王妃始终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媒体明星。从她那高价兜售的结婚礼服到弃置不穿而捐献给慈善拍卖会的名牌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戴安娜本人可以说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时尚潮流变迁的一个缩影。戴安娜超越了英国皇室长期沿袭的保守的穿衣品位,大胆尝试当代新的流行时尚,在沉郁乏闷的皇室成员中显得格外光彩照人,因而成为各类媒体聚焦的中心。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报道,全世界的年轻女性都在以羡慕的眼光关注着这位英国王妃风姿绰约的穿着打扮,并热中于追随仿效她的服饰风格,发型样式和举止神态,名人效应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的作用在此可见一斑。以至于戴妃仙逝以后,仍有众多善男信女来到时尚之都伦敦的顶级百货商店Harrods的其灵位前凭吊纪念。
历史的毒与现代的酷
(要分辨时尚的好坏)
IZZUE是香港著名时装集团I.T.旗下的自创品牌,在它的专卖店中,记者采集到这样一组镜头:床单大小的军旗从天垂到地;售货员戴的红色臂章印有反万字标识;年轻的顾客正在试衣——自然也是军旗装。看来,亚洲的时装设计师居然在纳粹帝国时代找到了灵感。
橄榄绿的军用书包也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时髦一族还别出心裁地在书包面上秀出点花样:党卫军士兵高昂着头颅,顶上一行口号:“Keep it
up brother, there’s a lot of countries to invade.”
令人费解的是,阿道夫•希特勒在一些亚洲年轻人心中颇具蛊惑力,他的罪恶、凶残反而成为性感的想像力的源泉。就像西方青年崇拜拉美的民族英雄切•戈瓦拉,为人所不齿的纳粹头子竟然在中国有了追星族。可是切•戈瓦拉从未发动过世界大战,也没有谋杀过无辜的民众,二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正因如此,德国大使馆谴责了时装集团混淆是非、不负责任的游戏态度,一些顾客群体也表示抗议。在舆论压力之下,时装店撤换了柜台摆设。
意林故事
追逐时尚的螃蟹
一天,风和日丽。一只螃蟹晒完太阳,懒洋洋地向沙滩走去。“嗨!朋友,你为什么横着走哟?”螃蟹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只乌龟。螃蟹答道:“我向来都是横着走的,可能是有利于攻击和逃跑吧。”乌龟说:“那你不妨试试直着走。这样才好看,才时尚!”螃蟹不语,默默走开了。这时,迎面走来一只大虾。“嗨,兄弟,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为啥老横着走?”螃蟹说:“我们祖宗都这样走。”大虾说:“如果你敢于创新,直着走,你会成为明星的。”螃蟹听了,有些心动。回到家,想着乌龟与大虾的话,下定决心当一回明星。第二天,螃蟹开始学习直走,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总算学会了。刚想出去炫耀一番,听到一个同类大呼小叫:“嗨,兄弟,没病吧?”螃蟹被骂得莫名其妙。恼怒地说:“你才有病呢!”“没病怎么直着走?”螃蟹不屑:“难道我非得像你一样吗?直走的姿势不是更优美吗?这才叫时尚呢!你懂不?”螃蟹说完,径直走了。这时一个男孩飞快跑来,看到螃蟹,两眼放光。螃蟹现在只能直走,怎么也爬不快。男孩一下子就抓住了它。小男孩举着螃蟹问:“哥,你说,这螃蟹为何直着走呀?”哥哥说:“这可能是一只时尚的蟹吧!”盲目地追赶时尚,追求标新立异,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摆脱时尚,留住自我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了。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阴才最可惜。
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
一切经典的,都曾是时尚的。几百年前的大明年间,平头百姓们最 I
N的时尚是到街头去听评书,说书人唾沫星子乱飞之后,孙猴子、刘关张、梁山上的好汉都活灵活现起来。但这些贩夫走卒们的时尚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根本不屑一顾。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样的时尚在数百年之后会成为“经典名著”。还有更经典的《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句子,在当时也不过是时尚的民歌而已。时尚的,却未必都能成为经典。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全民都是绿军装,蓝工装,数亿人着了魔似的追捧这种时尚。人性解放的风吹过,这些东西都成了昙花一现,人们回忆起来时只留下一丝悲怆。什么样的时尚能成为经典?自觉地打动人心并在整个时代流行的,才可能成为经典,因为它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状态。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这几十年来的顶级时尚,至今仍长盛不衰。虽然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些不入流的东西,但也许在数百年后,这些作品就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成为经典名著。
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辨析时尚与经典,保持自己的清醒。因为,有时时尚可以杀人。赵飞燕在掌上轻舞,肌肤如雪,秀发如黛,盈手可握的腰肢摇摆出深刻入骨的诱惑。自此,赵飞燕的身材、衣装、动作成了时尚,当皇上也爱极了这种时尚的时候,后宫里许多女人为了保持一个小蛮腰而饿死。
轻薄若蝉翼,只与时尚为伴,生命里必定会少了些许雄浑;厚重如青铜,一直沉浸在经典之中,岁月里便难有轻松的意趣。还是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经典的角度敬畏生命,用时尚的眼光享受生活。
经典与时尚
“文革”时代的绿军帽、红宝书曾被人们奉为“经典”,可再长也不过十年,而今如果再有人和你说话前背一段“毛主席语录”,你非认为他是神经病不可。前些年,看到一个女孩裤子上的洞时还着实感叹了一下子,说现在的年轻人多知道节省,裤子都这样了还……没能等我继续“叹”下去,便看到了远近大小不下几十个洞洞,唉,原来还是我老土了。后来才知道这还有名,叫什么“丐服”。
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旗袍,我想那正是一件可称之为“经典”的东西,看看一个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像模像样地穿着我们的旗袍,我知道,这只东方的巨龙已经被世界接纳。几千几百年来,历经世代更替,旗袍依然保留了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是中国的精神与灵魂,它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文明与辉煌。
正是因为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流行与时尚,它固然是现代生活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但我想说的是,何必费尽心力去追求那终会逝去的片刻呢?不如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在明白了“时尚”与“经典”并不可相提并论时,去追求永恒的美丽,缔造属于自己的经典之笔。
幽默自己的“流氓兔”
最早看到“流氓兔”是在网上,后来就在玩具市场上看到它坏笑的真容。眯着眼睛坐在马桶上,头上斜缠着一条围巾。从私家车的玻璃上、女孩子的手机上、学生的书包上等都能够找到这个“坏家伙”。从十几岁的小妹妹到二三十岁的“大女生”,都被它倾倒,成为年度最时尚的娃娃。
其实从流氓兔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人诸如喜欢恶作剧、推卸责任、小心眼、懒惰、胡思乱想等弱点。这些从流氓兔身上找到的故事,何尝不是幽默自己的范例?从喜欢孙悟空的英雄主义、洋娃娃的纯情、花仙子的美丽、变形金刚的血腥、丑娃的可爱……到流氓兔,玩具代表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偶像。玩具当然不是偶像,关键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每个年长一点的大哥大姐,小时候玩木头手枪、玩泥坦克、玩弹球、玩胳喇哈……不也健康地成长吗?关键看玩玩具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个玩具叫流氓兔,其实只是我们利用语言,对玩具进行的词语宣泄而已。
玩具是人的折射,古怪的人喜欢古怪的玩具。流氓兔的卡通形象,诱惑了青年人。
青年人的流行语
当今的青年人,在语言上幽默化、网络化,也是年长的人无法理解的。比如他们说你是“天才”其实是在挖苦你天生的蠢材;“神童”则是神经病儿童;“偶像”是呕吐的对象……这些青年人的语言代码有今天的时代特征。是青年人之间自我解压和娱乐的语言。有这一代人自我创造的精神,这种强大的表现欲望,是青年人要求自我独立的体现。
流行语言造就了特殊一代的心理状态。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污染,会给中国的语言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他们作为特定年龄、特定范围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完全宽容地对待。就像以前王朔小说一样,我们可以宽容地对待青年人这种特殊的流行语。
每个年龄段的青年人,都有这种叛逆。但每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的特殊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留下的少,被淘汰的多,就像今天的青年人不再说王朔的语言一样。这些特殊语言,是他们内心的折射,我们只要引导,就足够了。
别害怕时尚,也别陷入时尚,和时尚保持距离的感觉最好。
自我形象设计大赛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都市的流行时尚蔓延开来的时候,往往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爱美的心灵。当女生对染发跃跃欲试的时候,当男生对抽烟感到新奇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我想,但我可以吗?”这是他们最敏感的问题。是啊,学生的形象应该怎样具有外表美和内在美,这是我们发起这次“自我形象设计大赛”的主要原因。
学生对自我服饰的设计、为人处世的态度、言谈举止的追求,以及各种特长的展示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报名者近百名,经过预赛、复赛和层层筛选,最后,六位同学以其得体大方的学生打扮、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诚实奋发创新的处世态度以及自身的多才多艺,在决赛中取胜。
学生从“自我形象大赛”中找到了应该具有的外表美,这种外表美毕竟是以内在美为基础和前提的,展现了作为新世纪人才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真正达到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形象工程的教育目标
从时尚说起
天下哪有人不爱美。同样,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在制造时尚。
歌曲是一种能表达人的心情的东西,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好的。歌曲还可以让人在心情复杂或心里难受时,听几首节奏快的歌,也能使心情慢慢变好。可现在有的学生也盲目地追求流行音乐,那也是不好的。这也会使学生们分心,建议学生还是少听为妙。
第二个是发型,从当年的学生头,到流行男人婆,又转到如今的女人味。每天人们的行为在变、思想在变、发型同样在变,如今女孩飘逸的长发似乎成了男孩们追求的标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许就是女孩发梢上丝丝香味才让千千万万的英雄,宁愿放弃江山,也要和心爱的人共度一生。可现在的学生也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也要去染发、打耳洞……这样是不对的,学生还是朴实点好,要知道小孩就是小孩,永远和大人有区别,所以染发适合大人,而不是学生。
第三是衣着,衣着不单是外表美,也能体现时尚的和人们性格的东西。衣着从古到今也一直在变,从当初的列宁装,到色泽鲜艳的唐装,又变换到今天的穿出自我穿出性格的休闲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正统:那要算唐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朴实:那就是列宁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时尚:那就是又时尚又流行的休闲装了。我也同样是一个向往时尚的女孩,在衣服穿着方面,也想穿流行时尚的衣服,可我还小,有些衣服也不适合我。但我还好,没强迫妈妈买过分时尚的衣服给我。可是,我没有,那别人呢?其他和我一样的学生可能就向妈妈要漂亮的衣服,可这样也要适可而止的。
时尚可以追求,但也要留神——可不要“中毒”太深。
应用与创新
另类语文是对经典的亵渎
孔乙己是因为偷光盘而被打断了腿;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上爬过去,还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另类语文”,最近竟受到许多中小学生的追捧,中小学生模仿此类文章改写课本更是已成“时尚”。
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价值,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另类语文”,实际就是对经典的低俗化加工,借用经典的名气,追求商业炒作和市场卖点。当这种“低俗”和教育结合到一起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另类语文”让经典课文建立在人间真情基础上的阅读美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笑话式的、嬉皮笑脸的、完全低级趣味的“无厘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已经被无情地瓦解。不仅如此,倘若“另类语文”中很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还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掌握。
别让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
少儿时装设计师埃莱娜•桑斯说:“以前人们也重视品牌,但这种观念影响不大。现在人们对时装和品牌的兴趣日益增加。追求时尚已不再是和别人穿一样的鞋,而是要穿最为独特和名贵品牌的衣服。”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高档品牌的大众化行动,时尚业将衣服的品牌能够界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一观念灌输给大众,而幼稚的少儿则简单地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这使他们早早地就成为时尚的受害者。纳瓦拉大学的心理学家塞•贝尼尼奥说:“目前在少儿中的确存在着强烈的跟随和追求时尚的倾向。整个社会都以年轻模特的身材为美,所有的人都以瘦为美。同样,这些模特身上所穿的时装也被认为是最美的,能标志个人社会地位的东西。”事实上,跟随和追求时尚可能会长期对少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少儿长大后往往对时尚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时尚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丰富生活的点缀,是表现自我的方式和一种娱乐的手段。他们只会将时尚作为判断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并可能对时尚产生病态的依赖。
孩子偶尔的小要求并不能说明他对时尚的盲从。但是如果这已经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那么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
【解读】
经典素材
时髦解
(时尚溯源)
时髦就是毛发,常常是在失去了以后才能真切地感觉到。
汉字的“髦”,最初指的就是毛发,或毛发中偏长的部分,后来演变成杰出人物的代称,如“士之俊选者譬为髦也”以及“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当然,他们全部都是男性。
因此,所谓“时髦”的意思,即某个特定时代或特定语境之下的“成功之士”(髦士)及其倡导的一种风气。“时髦”与“时贤”几乎可以成为同义词,而陈寅恪先生“不与时贤争短长”之句,“短长”之间似乎隐然有毛发存焉。
此外,“髦”字还是一种俗称“天门冬”的植物的古称。这种百合科的多年蔓生植物,形态极为繁密,能开白色的花,会结绿色的浆果,生命力分外旺盛;宜观赏,可食用,能入药,作用十分广泛。
因此,我觉得“时髦”那样立竿见影地提供一种杂糅着草和毛发的丰富联想,长短,枯荣,繁茂,飘逸,稀疏,杂乱,坚强,轻浮,蔓延,脱落。
这样的一缕毛发,可以是一种思想、行为、语言、句子,也可以是一种装扮、技术、质材、颜色、器具、声音、气味等等。人是地球上惟一懂得制造时髦并且会赶时髦的生物,尽管有毛发的动物不独人类。与动物相比,毛发之于人类的象征性远高于实用性,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毛发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
赫尔岑不听流行音乐
(流行的不一定是高尚的)
俄国著名文学批判家赫尔岑年轻时,被轻佻的音乐弄得非常厌烦,便用双手捂住耳朵。“演奏的是流行音乐乐曲。”主人解释到。“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很是吃惊:“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流行呢?”赫尔岑笑了:“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
“哈狗帮”肆虐上海校园
(另类时尚有隐忧)
最近,“哈狗帮”的音乐在中学生中流行开来,他们认为是另类、时尚,谁把其中的脏歌唱得最响,谁就是“孩子王”。尽管上海坚决制止这样的色情暴力文化流进,但“聪明”的盗版音像店老板竟然以此为商机,通过非法渠道积极进货。
“唱得越响越英雄”
,讲起“哈狗帮”,学生们都眉飞色舞,谁不听“哈狗帮”谁就落伍了。据学生说,“哈狗帮”是台湾一支乐队,他们的饶舌音乐特别刺激,歌词满是脏话和色情描写,真过瘾。
教育专家认为,这些所谓另类时尚的文化其实杀伤力很大。学生们在接触色情暴力思想时,会逐渐减弱心理抵抗能力,慢慢接受其中的心理暗示,扭曲正确的世界观,还可能走上犯罪之路。学生喜欢寻找“刺激”是青春期叛逆心理在作怪。“哈狗帮”满足了学生对“另类文化”的好奇心,教师和家长不妨和他们聊聊,引导他们重新回到主流文化。
科特勒换表
(看似时尚,实为实用)
国际营销大师科特勒在上海的一次演讲中,透露了自己3年中4次换表的经历。第一次看中了一款带计算器的日本表,不到半年,这款日本表出了可储存50个电话号码的新款式,他又换了新表;又过了大半年,这款表增加了世界时功能,他又把旧表换下。他说,手表增加新的功能,他还会换。
科特勒换表,不是为了时尚。他是感到新换的手表,可以降低办事成本。他的这种需要,被日本手表生产商敏锐地捕捉到了。当然,并不是他一人有这种需求,而是有无数的消费者潜伏着这种需求。当我们面对一位营销大师也被日本商人引导着消费的时候,不得不对日本企业家善于发现市场需求、引发市场消费的能力表示钦佩。
际上,日本生产商对产品功能重要性的认识,不仅表现在手表、汽车这类高端产品上,也表现在生活中每天使用的日常用品上。几年前,就曾见到一位中国教授从日本带来的一把切菜刀,菜刀的一面贴有一层薄片,防止菜刀粘住食品。这类小改革,打开了一片市场。
因此,无论是什么产品,只要按照消费需求实行新的功能开发,它的市场就存在不断开拓的可能。
酷文化在流行
(酷与时尚)
在日前公布的一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时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是:我要“酷”。
在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进行的这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所认为的酷的主要含义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力,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
调查显示,近7成的学生想酷,但并没有按照酷的标准去实践。
调查列出的前卫活动中,流行程度最高的是上网和染发,边上学边打工也被很多学生认为是“将要尝试”的。
酷的标志:得票率最高的是“刺激”类的极限运动(如攀岩、滑板等)。其次是“不同凡响的生活质量和形象”
,再往下是“追星”和“扮靓”。接受冷色调流行色: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是浅黄、天蓝、白色,而几乎无人喜欢砖红、橘红、土黄、深紫等色调。女生喜欢白色的多,而男生喜欢黑色的居多。男生喜欢冷色调的比例占到了47%,女生则仅为36.9%。调查认为,喜欢冷色调也是中学生酷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以冷傲色调反衬出一种内心向往的格调。
他们卷入电子化生活,中意创意型职业。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很多想法比较幼稚,但中学生的时尚性思维,应该得到大人和社会的更多关注,他们所具备的梦想、创造、前卫、挑战的能力,可能正是现代中国人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抓住机会的真正能力和心理素质。
Punk与Hip-Hop
(反传统成为时尚)
在现代社会中,上流阶层仍然占据着社会时尚潮流的主导地位,而工薪劳动阶层则有着自己的一套认同方式。20世纪70年代末期,Punk利用自己独特的穿着和装扮方式挑战着上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并与传统的社会秩序分庭抗礼。他们穿破烂衣服,佩带金属链子,将头发黏合成尖状并染成鲜艳的颜色。服饰装束不再是篱笆或桥梁,而成为与主流社会时尚价值观相抗争的武器。这一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Hip-Hop文化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为一种街头亚文化,Hip-Hop首先体现于服装及言行独特的欧美都市年轻人身上,他们模仿摇滚乐手的装扮,喜爱唱快板歌,跳霹雳舞,沿街涂鸦。尽管西方主流媒体和多数人群对此抨击不断,但始终没有能够彻底阻止Punk与Hip-Hop一族的大胆示威和公开挑战。Run-D.M.C.在Rock
Box中宣称:“Calvin
Klein从来就不是我的朋友,我不想让任何人的名字印在我的衣服后面。”20多年来,在西方乐坛Punk与Hip-Hop
装束成为了大多数流行乐手的典型特征,他们以自己怪异的穿着和独特的演唱风格向占据社会时尚主流的白人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和挑战。他们的形象成为反叛精神的象征,被众多青少年争相仿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Punk与Hip-Hop作为当时一种反时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如今竟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在当代西方社会流行开来。在伦敦、纽约的著名商业街上,你会不断发现有许多受Punk和Hip-Hop启发的时装式样。20世纪90年代中期,Chanel和Tommy
Hilfiger都采用了Punk和Hip-Hop服饰的一些元素,使之逐渐融入到主流时尚潮流中来。
戴安娜王妃的时尚
(名人效应引领时尚)
在谈到知名人士对时尚文化的巨大影响时,英国戴安娜王妃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从公开宣布与查尔斯王子订婚直到1997年与多迪•阿里•哈罗德双双命丧巴黎,戴安娜王妃始终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媒体明星。从她那高价兜售的结婚礼服到弃置不穿而捐献给慈善拍卖会的名牌设计师所设计的服装,戴安娜本人可以说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时尚潮流变迁的一个缩影。戴安娜超越了英国皇室长期沿袭的保守的穿衣品位,大胆尝试当代新的流行时尚,在沉郁乏闷的皇室成员中显得格外光彩照人,因而成为各类媒体聚焦的中心。通过报纸杂志和电视报道,全世界的年轻女性都在以羡慕的眼光关注着这位英国王妃风姿绰约的穿着打扮,并热中于追随仿效她的服饰风格,发型样式和举止神态,名人效应在引领时尚潮流方面的作用在此可见一斑。以至于戴妃仙逝以后,仍有众多善男信女来到时尚之都伦敦的顶级百货商店Harrods的其灵位前凭吊纪念。
历史的毒与现代的酷
(要分辨时尚的好坏)
IZZUE是香港著名时装集团I.T.旗下的自创品牌,在它的专卖店中,记者采集到这样一组镜头:床单大小的军旗从天垂到地;售货员戴的红色臂章印有反万字标识;年轻的顾客正在试衣——自然也是军旗装。看来,亚洲的时装设计师居然在纳粹帝国时代找到了灵感。
橄榄绿的军用书包也在中国都市大行其道,时髦一族还别出心裁地在书包面上秀出点花样:党卫军士兵高昂着头颅,顶上一行口号:“Keep it
up brother, there’s a lot of countries to invade.”
令人费解的是,阿道夫•希特勒在一些亚洲年轻人心中颇具蛊惑力,他的罪恶、凶残反而成为性感的想像力的源泉。就像西方青年崇拜拉美的民族英雄切•戈瓦拉,为人所不齿的纳粹头子竟然在中国有了追星族。可是切•戈瓦拉从未发动过世界大战,也没有谋杀过无辜的民众,二者根本不具备可比性。正因如此,德国大使馆谴责了时装集团混淆是非、不负责任的游戏态度,一些顾客群体也表示抗议。在舆论压力之下,时装店撤换了柜台摆设。
意林故事
追逐时尚的螃蟹
一天,风和日丽。一只螃蟹晒完太阳,懒洋洋地向沙滩走去。“嗨!朋友,你为什么横着走哟?”螃蟹循声望去,原来是一只乌龟。螃蟹答道:“我向来都是横着走的,可能是有利于攻击和逃跑吧。”乌龟说:“那你不妨试试直着走。这样才好看,才时尚!”螃蟹不语,默默走开了。这时,迎面走来一只大虾。“嗨,兄弟,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你为啥老横着走?”螃蟹说:“我们祖宗都这样走。”大虾说:“如果你敢于创新,直着走,你会成为明星的。”螃蟹听了,有些心动。回到家,想着乌龟与大虾的话,下定决心当一回明星。第二天,螃蟹开始学习直走,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总算学会了。刚想出去炫耀一番,听到一个同类大呼小叫:“嗨,兄弟,没病吧?”螃蟹被骂得莫名其妙。恼怒地说:“你才有病呢!”“没病怎么直着走?”螃蟹不屑:“难道我非得像你一样吗?直走的姿势不是更优美吗?这才叫时尚呢!你懂不?”螃蟹说完,径直走了。这时一个男孩飞快跑来,看到螃蟹,两眼放光。螃蟹现在只能直走,怎么也爬不快。男孩一下子就抓住了它。小男孩举着螃蟹问:“哥,你说,这螃蟹为何直着走呀?”哥哥说:“这可能是一只时尚的蟹吧!”盲目地追赶时尚,追求标新立异,反而失去了自己的本色,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
摆脱时尚,留住自我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了。办公室有个新来的年轻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因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学文章,想不到刚觉得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高,就要被迫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不难过?”
研究学问、学习技能,应该是为充实自己,千万不能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代潮流而盲目地进行,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宝贵的光阴才最可惜。
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
一切经典的,都曾是时尚的。几百年前的大明年间,平头百姓们最 I
N的时尚是到街头去听评书,说书人唾沫星子乱飞之后,孙猴子、刘关张、梁山上的好汉都活灵活现起来。但这些贩夫走卒们的时尚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根本不屑一顾。当时谁也不曾想到这样的时尚在数百年之后会成为“经典名著”。还有更经典的《诗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句子,在当时也不过是时尚的民歌而已。时尚的,却未必都能成为经典。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全民都是绿军装,蓝工装,数亿人着了魔似的追捧这种时尚。人性解放的风吹过,这些东西都成了昙花一现,人们回忆起来时只留下一丝悲怆。什么样的时尚能成为经典?自觉地打动人心并在整个时代流行的,才可能成为经典,因为它记录了这个时代的状态。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是这几十年来的顶级时尚,至今仍长盛不衰。虽然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些不入流的东西,但也许在数百年后,这些作品就会像三国、水浒一样,成为经典名著。
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辨析时尚与经典,保持自己的清醒。因为,有时时尚可以杀人。赵飞燕在掌上轻舞,肌肤如雪,秀发如黛,盈手可握的腰肢摇摆出深刻入骨的诱惑。自此,赵飞燕的身材、衣装、动作成了时尚,当皇上也爱极了这种时尚的时候,后宫里许多女人为了保持一个小蛮腰而饿死。
轻薄若蝉翼,只与时尚为伴,生命里必定会少了些许雄浑;厚重如青铜,一直沉浸在经典之中,岁月里便难有轻松的意趣。还是在时尚与经典中轻舞飞扬,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经典的角度敬畏生命,用时尚的眼光享受生活。
经典与时尚
“文革”时代的绿军帽、红宝书曾被人们奉为“经典”,可再长也不过十年,而今如果再有人和你说话前背一段“毛主席语录”,你非认为他是神经病不可。前些年,看到一个女孩裤子上的洞时还着实感叹了一下子,说现在的年轻人多知道节省,裤子都这样了还……没能等我继续“叹”下去,便看到了远近大小不下几十个洞洞,唉,原来还是我老土了。后来才知道这还有名,叫什么“丐服”。
不禁想起了中国的旗袍,我想那正是一件可称之为“经典”的东西,看看一个个金发碧眼的老外像模像样地穿着我们的旗袍,我知道,这只东方的巨龙已经被世界接纳。几千几百年来,历经世代更替,旗袍依然保留了下来,同时保留下来的,是中国的精神与灵魂,它向世界证明着我们的文明与辉煌。
正是因为人们审美观的不断变化,才会有一次又一次的流行与时尚,它固然是现代生活一道不可缺少的风景,但我想说的是,何必费尽心力去追求那终会逝去的片刻呢?不如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在明白了“时尚”与“经典”并不可相提并论时,去追求永恒的美丽,缔造属于自己的经典之笔。
幽默自己的“流氓兔”
最早看到“流氓兔”是在网上,后来就在玩具市场上看到它坏笑的真容。眯着眼睛坐在马桶上,头上斜缠着一条围巾。从私家车的玻璃上、女孩子的手机上、学生的书包上等都能够找到这个“坏家伙”。从十几岁的小妹妹到二三十岁的“大女生”,都被它倾倒,成为年度最时尚的娃娃。
其实从流氓兔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人诸如喜欢恶作剧、推卸责任、小心眼、懒惰、胡思乱想等弱点。这些从流氓兔身上找到的故事,何尝不是幽默自己的范例?从喜欢孙悟空的英雄主义、洋娃娃的纯情、花仙子的美丽、变形金刚的血腥、丑娃的可爱……到流氓兔,玩具代表了人们内心世界的偶像。玩具当然不是偶像,关键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每个年长一点的大哥大姐,小时候玩木头手枪、玩泥坦克、玩弹球、玩胳喇哈……不也健康地成长吗?关键看玩玩具的人,是怎么想的。这个玩具叫流氓兔,其实只是我们利用语言,对玩具进行的词语宣泄而已。
玩具是人的折射,古怪的人喜欢古怪的玩具。流氓兔的卡通形象,诱惑了青年人。
青年人的流行语
当今的青年人,在语言上幽默化、网络化,也是年长的人无法理解的。比如他们说你是“天才”其实是在挖苦你天生的蠢材;“神童”则是神经病儿童;“偶像”是呕吐的对象……这些青年人的语言代码有今天的时代特征。是青年人之间自我解压和娱乐的语言。有这一代人自我创造的精神,这种强大的表现欲望,是青年人要求自我独立的体现。
流行语言造就了特殊一代的心理状态。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污染,会给中国的语言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他们作为特定年龄、特定范围的语言表述,我们可以完全宽容地对待。就像以前王朔小说一样,我们可以宽容地对待青年人这种特殊的流行语。
每个年龄段的青年人,都有这种叛逆。但每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的特殊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留下的少,被淘汰的多,就像今天的青年人不再说王朔的语言一样。这些特殊语言,是他们内心的折射,我们只要引导,就足够了。
别害怕时尚,也别陷入时尚,和时尚保持距离的感觉最好。
自我形象设计大赛
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当都市的流行时尚蔓延开来的时候,往往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爱美的心灵。当女生对染发跃跃欲试的时候,当男生对抽烟感到新奇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我想,但我可以吗?”这是他们最敏感的问题。是啊,学生的形象应该怎样具有外表美和内在美,这是我们发起这次“自我形象设计大赛”的主要原因。
学生对自我服饰的设计、为人处世的态度、言谈举止的追求,以及各种特长的展示都表现出了空前的兴趣,报名者近百名,经过预赛、复赛和层层筛选,最后,六位同学以其得体大方的学生打扮、彬彬有礼的言谈举止、诚实奋发创新的处世态度以及自身的多才多艺,在决赛中取胜。
学生从“自我形象大赛”中找到了应该具有的外表美,这种外表美毕竟是以内在美为基础和前提的,展现了作为新世纪人才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真正达到了“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形象工程的教育目标
从时尚说起
天下哪有人不爱美。同样,在追求美的同时也在制造时尚。
歌曲是一种能表达人的心情的东西,用这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情,是非常好的。歌曲还可以让人在心情复杂或心里难受时,听几首节奏快的歌,也能使心情慢慢变好。可现在有的学生也盲目地追求流行音乐,那也是不好的。这也会使学生们分心,建议学生还是少听为妙。
第二个是发型,从当年的学生头,到流行男人婆,又转到如今的女人味。每天人们的行为在变、思想在变、发型同样在变,如今女孩飘逸的长发似乎成了男孩们追求的标准。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许就是女孩发梢上丝丝香味才让千千万万的英雄,宁愿放弃江山,也要和心爱的人共度一生。可现在的学生也慢慢开始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也要去染发、打耳洞……这样是不对的,学生还是朴实点好,要知道小孩就是小孩,永远和大人有区别,所以染发适合大人,而不是学生。
第三是衣着,衣着不单是外表美,也能体现时尚的和人们性格的东西。衣着从古到今也一直在变,从当初的列宁装,到色泽鲜艳的唐装,又变换到今天的穿出自我穿出性格的休闲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正统:那要算唐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朴实:那就是列宁装。如果说哪种衣着最时尚:那就是又时尚又流行的休闲装了。我也同样是一个向往时尚的女孩,在衣服穿着方面,也想穿流行时尚的衣服,可我还小,有些衣服也不适合我。但我还好,没强迫妈妈买过分时尚的衣服给我。可是,我没有,那别人呢?其他和我一样的学生可能就向妈妈要漂亮的衣服,可这样也要适可而止的。
时尚可以追求,但也要留神——可不要“中毒”太深。
应用与创新
另类语文是对经典的亵渎
孔乙己是因为偷光盘而被打断了腿;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因为开价太高才卖不出去;《背影》中的老父亲是因为懒得走路才从铁轨上爬过去,还被“红袖章”抓住罚了款;《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是因为垂涎过路女子的美色才特意把她绊倒……这类令人哭笑不得的“另类语文”,最近竟受到许多中小学生的追捧,中小学生模仿此类文章改写课本更是已成“时尚”。
经典是一个民族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价值,是心灵的滋养,是精神的升华,是文化的深厚积淀。而“另类语文”,实际就是对经典的低俗化加工,借用经典的名气,追求商业炒作和市场卖点。当这种“低俗”和教育结合到一起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来说,无疑是危险的。“另类语文”让经典课文建立在人间真情基础上的阅读美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笑话式的、嬉皮笑脸的、完全低级趣味的“无厘头”,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作用已经被无情地瓦解。不仅如此,倘若“另类语文”中很不规范的词句成为学生的常用语,还非常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不利于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掌握。
别让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
少儿时装设计师埃莱娜•桑斯说:“以前人们也重视品牌,但这种观念影响不大。现在人们对时装和品牌的兴趣日益增加。追求时尚已不再是和别人穿一样的鞋,而是要穿最为独特和名贵品牌的衣服。”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一些高档品牌的大众化行动,时尚业将衣服的品牌能够界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一观念灌输给大众,而幼稚的少儿则简单地模仿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这使他们早早地就成为时尚的受害者。纳瓦拉大学的心理学家塞•贝尼尼奥说:“目前在少儿中的确存在着强烈的跟随和追求时尚的倾向。整个社会都以年轻模特的身材为美,所有的人都以瘦为美。同样,这些模特身上所穿的时装也被认为是最美的,能标志个人社会地位的东西。”事实上,跟随和追求时尚可能会长期对少儿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少儿长大后往往对时尚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识不到时尚只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是丰富生活的点缀,是表现自我的方式和一种娱乐的手段。他们只会将时尚作为判断人的社会地位的手段,并可能对时尚产生病态的依赖。
孩子偶尔的小要求并不能说明他对时尚的盲从。但是如果这已经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那么一定要小心,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时尚的受害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