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写出自己的个性》备课参考(人教版高三必修备课资料)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0阅读:
字号:小|大
关于“话题探究”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个性不同。日常生活,千变万化。纵使平淡无奇的人物事件,也会因为作者的个性、视角、情绪、立场的不同,而呈现斑斓多姿的形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到了我们多数中学生的笔下,生活、世界、人生却成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词的文字堆积呢?
个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冷峻深刻者如鲁迅,热情浪漫者如郭沫若,沉静优雅者如沈从文,泼辣调侃者如王朔,伤感多情者如叶赛宁,甚至颓废悲观者如波德莱尔。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是人格的外化,“写出自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写出“真我的风采”“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按生活的自然真实来写,按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来写。
然而由于中国重共性诛个性的传统文化,因循守旧、盲从顺随、中庸调和的心理的影响,由于作文教学僵化固定的训练模式,导致了“假话、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盛行,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重视技巧的模式文泛滥。不敢讲真话,不敢诉真情,不敢思考,不敢怀疑,不敢我手写我口,不敢书写自己的性灵,没有表现自我个性的自由空间。这样的写作,自我迷失,个性丧失,根本没有创造的乐趣。写作不再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表情达意的工具,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而成为了一种毫无意趣的机械操练,一种缺乏冲动而又不得不完成的沉重负担。作文教学就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写作是和现代社会弘扬个性、崇尚创新的价值追求严重背离的。
新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可见,新课标将写作课程定位在认识社会、自然、人生和自我成长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体现着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其向社会人转化的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体现着当代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的。
虽然教材上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但欲造就一代新人,欲刷新一种文风,先要新一代教师。这部分内容旨在使老师们转变观念,让老师们对于“写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作文,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引入这个话题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要先急于发表宏论或者表态,应该让学生搞清楚“个性文”缺失的社会的、心理的、教学实践上的原因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合作探究,使问题在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的程度上得以展开。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1.“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涵
“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从教育角度讲,个性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是为我所有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又都具有大家共有的“那一些”。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善“这一个”,就是个性展示的基础。
“写出自己的个性”,按教材的说法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其基本内涵就是“自主”“真实”“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就是要学生敞开心扉,抒写性灵,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写“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等等。它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要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鼓励自由表达。
所谓真实,就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让作文成为自己真实情感的载体。真实出个性,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真情出个性,来自生活的真实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真实出自然,真实的东西必然是质朴自然的。古人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真实的,也是个性的。真实出自真人,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原则,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有些夸张、虚构、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基本符合真实的生活。
所谓创新,就是要重视独立思考,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进行创意的表达。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唯有创新,才能改变“千人一腔、万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根除作文中存在的假、大、空病根,最大程度上展示自己的个性,使我们的作文焕发出生命活力。
2.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材认为个性作文的写作有四个阶段:(1)由模糊到清晰;(2)由无序到有序;(3)由残缺到完整;(4)由内容到形式。其实它不仅仅属于“写出作文个性”的要求,这也是一般作文写作的过程和规律。这样安排体现了点线面结合的教材编排思路。
“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学生写作时的运思选材过程。陆机《文赋》中说:“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指的就是作者自由联想、搜集材料的过程。联想愈丰富,材料愈多,选择的余地越大。作者的构思和主题可能和想象联想的过程是交互的,互相制约着的──与此有关的要进一步想象联想,无关的可能就不要“胡思乱想”了。这个过程进行的好,可以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当然,材料的选择和作者的个性心理与爱好密切相关,往往选择好了,个性也就在其中了。“由无序到有序”这个过程就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即如何进行条理化系统化表达的问题。“由残缺到完整”,应该是材料和思维的细致化精确化的过程,它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与修改的过程也是密不可分的。上述选材、立意、表达、修改的过程会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也就是说,“无论你写的是什么,你写的实际上都是你自己──从你笔下的世界中折射出你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种方式。
这一部分是从一般习作的规律出发来阐述的,它不仅仅属于“写出自己的个性”这一章节,也应成为学生以后作文训练的一种程序性知识来实践。
3.个性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要想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在具体操作训练时,首先要注重个性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独特、深刻、新颖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写作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表现出来。要通过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意识,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只有在思维上开放,学生才会冲破习惯思维,才会闪现思维的智慧之光;只有在内容上开放,学生才敢于抒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才能大胆构思,不拘一格作文。其次,个性化的选材、巧妙的构思和多样化的写作手段的运用,这也是实现个性化作文的重要内容。要从选材构思、结构安排、过渡照应、语言表达到标点符号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方面的训练要结合例文和阅读教学“篇章样式”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再次,语言的个性化是作文是否写出个性的直接体现。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驾驭和创造能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引导他们掌握创造性表达的技巧,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和中心。
鉴于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写作理论方面的,知识性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不要过多地发挥,重在启发诱导。今天提倡写作的“个性化”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宜要求过高。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人大约要到25岁左右才进入性格成熟期。除少数外,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应该鼓励他们的个性倾向而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不落俗套”。本节的教学应该让他们有信心──只要写出了自己,就会与别人不同,就有了自己的个性。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这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用科幻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展现的是“美丽一次,表现一次,也就值了”这样一个主题。
对话是这文章的主体部分,它由浅入深,由谈存在,谈经历发展到“当我在身后拉出一条美丽的红飘带划过夜空时,有多少人在关注着我,我实现埋藏了几万亿年的愿望”,然后,过渡到关于作者与陨石的谈话。“我”认为:牺牲自我,忍受磨难,去换取转瞬即逝的辉煌,然后失去了一切自由,是不值得的;而陨石认为:“与其在宇宙中永远漆黑,不如用这多余的身躯,换成瞬间的美丽。”在这里,作者没有进行什么崇高、牺牲、奉献之类的颂扬,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种壮烈的生命选择,袒露了作者对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深沉思考。
本文以说理性的对话为主,表现了作者构思时的一种创新。他借流星的口吻,用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文章,避免冗长的叙述对文章中心的干扰。文章开篇就把读者带到一个奇妙的情境中来,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我凝视着这个天外来客”,然后“我问”“它说”,“我无语”它“沉默”,“它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我也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以这些为线索,就避免了枝枝蔓蔓的叙述带来的累赘感觉。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又不失形象传神。写流星不过“全身漆黑”“不规则的石头”“微笑”等寥寥数语,可他用陨石自我表白的方式,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得同样让人难忘。思辨和论说也使得本文有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深邃而含蓄。
[例文二]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反弹琵琶”的笔法,从人们教导孩子“听话”的现象出发,进行反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口头禅说起,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证。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是叙述,用了铺排的句式列举现象,提出问题。接着,作者进行分析,一句“为什么”“又怎样”引入分析。“固然”采用先退一步的方法,稳固一下自己的后方,避免了论述上的漏洞,然后进行攻辩就有后劲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永远是对的”,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重点分析“听话”的危害性,两个反问句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我们应该冲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不受约束,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和个性”。下面的一系列事例论证,借反问句式,将自己的论点支撑起来。最后,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不听话不等于不尊重”,来防止自己论点的偏颇,这和前面“以退为进”的方法一样都是为了逻辑的严密。
总观本文,立论新颖,持论公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章法严谨,语言铺排,不失为一篇好范文。
[例文三]点评:
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记人的文章在学生习作中比较常见。如果作者没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技巧,一般很难写出新意。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学习:
第一,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和加小标题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即“使人骄傲的爱”“使人厌烦的爱”“使人害怕的爱”来展开,这样一方面简洁醒目,另一方面也给人层次清晰的印象。
第二,内容丰厚和真实。作者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具体细节相结合的手法,从生活、接送、交友、检查作业等生活琐事入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叙来,将一位疼爱女儿无微不至、对待家庭尽心尽责的父亲写得如在眼前,使人感觉有内容、有生活而且真实细致。本文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细节的真实,作者就是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不虚饰,不雕琢,不矫情,有一种朴素真诚的美。
第三,叙议结合,真情流露。作者在叙述时渗透了真挚的感情,不但真实地展现生活,还真实地袒露自我,把读者当做自己的朋友来倾诉交谈。作者这种自我心态的自然把握,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前提之一。这种感情有时以间接的方式,有时以议论的方式,或者直接抒情的方式随文而生,随笔点染,自然贴切。
[补充例文]
考试前后
赵安韬
离期中考试还有六天。“哎,到底什么时候考试?”“是先考语文还是政治?”“政治和历史是开卷还是闭卷?”……班里一片考前的紧张气氛。
还有五天。人人自危。班里就像一个充满了氧气和氢气的集气瓶,似乎一点儿火光就能使之爆炸。而政治老师的一句话──政治全部闭卷,也就成为了导火线,班里立刻炸了锅。
还有四天。我已经沉不住气儿了,可老师还在不紧不慢地讲新课。于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偷偷复习。
还有三天。怎么办?我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没背,语文练习还没做完,数学卷子还没做……
还有两天。算了,练习做了也不一定考得到。我开始自我安慰了。
只有一天了。我害怕高中第一次重要的考试考砸了,我害怕辜负了妈妈的殷切期望,我害怕失去了在同学们中的威信……于是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听着她那一如既往的唠叨,心里竟然宽慰了不少,于是昏昏睡去。在梦里,我好像梦到了考题。
考试第一天。面对试卷,心里懊悔得不得了:最后一题明明是练习册上的,我居然没背过!
第二天。心情阴转小雨。化学考砸了。明明知道那道题做错了,可无论我怎么检查都找不出错来,手心里开始冒冷汗了。
第三天。心情小雨转大雨。物理考砸了。坐在教室里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去荷花池看星星。可是看了一晚上,我都不清楚天上到底有没有星星。
第四天。心情转晴。我担心了很久的数学居然出乎意料的简单。待考完试,把书包一扔,奔回宿舍洗了个澡,爽!
考后第四天。终于熬到公布成绩的时刻了。啊!化学老师少给了我一分,于是急忙去找他。可他却平淡地说一分就不改了,太麻烦。我当时就有点儿闷闷不乐,因为我和第一名就差一分呀!想想自己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几分甚至十几分都不在乎,对于名次也无所谓,而现在居然为了一分跑上跑下,斤斤计较,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只能说:大概我已经成为一个高中生了吧!
(选自《作文》2005年第2期)
[点评]
这是一篇高一学生的习作,所写的也是刚跨进高中的生活,它没有一般高中新生惯于抒写的雄图大志,也没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而是客观真实地记叙了高中第一次考试时的内心活动,展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心灵的压力和阴影。由于抒写的是真情,倾吐的是心声,表达得极富个性,文章就显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感染力。是“货真价实”而不是“包装”出来的真正的“优质产品”。
靠“包装”写作必然会失去作文的本真,也就失去了作文的生命。我们写作文,固然讲究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但是,完全不必刻意甚至牵强地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不必用大话、假话、空话去进行应时的虚伪“包装”。要知道,人们看重的不是华丽的“包装盒”,而是货真价实的“好商品”。
风可以穿越荆棘
李 泽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回首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关于风的故事太多了。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选自2004年6月26日《成都商报》)
[点评]
这是篇考场作文。这位考生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作者还引用了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获得满分,当之无愧。(唐惠忠)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
第一题,设题意图在于通过文本分析来了解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作文与个性的关系。“文如其人”,为人的诚实和为文的诚实是一体的。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写取真实,不虚构,不矫饰,这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第一要着。
这是一篇征文获奖文章,作者是北大附中高中二年级女生翟铭珺,因为与航天员翟志刚同姓,所以就假托其妹写了这封家书。该文获得“特等奖”,并进入“神六”随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本文的个性特点是很突出的。首先,作者以航天员妹妹的身份来与“哥哥”交谈,角度选得巧妙。其次,作者的语言几乎完全摆脱了学生腔,用一种农村家常话来表情达意,显得亲切生动,有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在里面。第三,朴实无华的语言感人至深。有些征文写了很多大道理,用了很多华丽辞藻来赞美航天员,固然表达了对航天员的景仰之情,但与本文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
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材料皆源于生活的观察思考和需要。房屋装饰装修是主人个性特征的体现和展现。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比尔•盖茨的科学之家,演员陈道明的文化之巢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房屋的装修方案当然从自己房屋的户型、面积、职业、爱好、环境、色彩、家具、用料等综合考量,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可以不必太拘泥于具体的实用装修方案,而要从写作的角度,尽情挥洒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房子”的审美观和设想,以体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题,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多样的写作手法是个性化作文的必要手段。记叙、说明、议论是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了解它们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是很有助益的。
叙述:主要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做概括性的交代和描述。它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是说明文的主要表现方式。说明的功能是使人了解一种事物或一种事理,给人以新知识、新认识。
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描写中生发出来,同时又深化叙述或描写的内容。
[参考例文]泰山
1.泰山极顶(记叙)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气,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同伴们都欢喜的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最先露出在画卷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王母池旁边吕祖殿里有不少尊塑像,塑着吕洞宾等一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选自杨朔《泰山极顶》)
2.泰山简介(说明)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东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为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雄伟高大,有数千年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泰山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名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具有崇高的地位。封建帝王视泰山为神的化身,常来泰山封禅祭祀,因而庙宇题刻、古寺亭桥遍布山间。自岱宗坊到南天门,依次可见关帝庙、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回马桥、步天桥、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朝阳洞、对松亭等名胜。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谈泰山封禅(议论)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论高度,泰山只有1524米,不如华山;论灵秀,泰山不如黄山;论宗教文化,泰山不如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为什么唯有泰山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原因在于封禅文化。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代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中国的“国山”。
教学建议
这是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体现了本选修课的目的、宗旨、任务和学习方法。作文教学不应该是知识的教学,而是认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教学,它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色彩。写作能力的提高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学生并改变他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和习惯,形成一定的写作内驱力,一种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最好对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要求对学生做些交代,唤起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关于“写出个性”,有很多文坛掌故和习作案例,在备课时不妨融入进来。导入话题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引”是本课的内容,也是本门课的指导思想。“自主、真实和创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过程部分,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可以照顾到学生写作的个性习惯,灵活处理。
第二,注意例文的借鉴分析和写作实践的点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择一些更贴近学生水平的个例。《瞬间的光芒》应该着眼于构思、立意和语言等方面个性和技巧的分析,适合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借鉴。后两篇文章应该着眼于一般篇章结构和写法的教学,适合于程度稍差的学生模仿借鉴。另外,教参提供了一些参考例文,其中还有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教师可以印发给学生揣摩借鉴。这些文章在立意、题材、文章的技巧和语言方面都富有个性,在形式方面有极大的创新和突破。
第三,本课程的重点是写作实践,因此要多设置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有时可以用一课时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当堂交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要求,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于作文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个性不同。日常生活,千变万化。纵使平淡无奇的人物事件,也会因为作者的个性、视角、情绪、立场的不同,而呈现斑斓多姿的形态,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到了我们多数中学生的笔下,生活、世界、人生却成了千人一面、万口一词的文字堆积呢?
个性本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个人内在的、不同于他人的气质。冷峻深刻者如鲁迅,热情浪漫者如郭沫若,沉静优雅者如沈从文,泼辣调侃者如王朔,伤感多情者如叶赛宁,甚至颓废悲观者如波德莱尔。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文章是人格的外化,“写出自己的个性”其实也就是写出“真我的风采”“写出真实的感受”“写出真实的生活”,其实就是让学生写自己,按生活的自然真实来写,按自己内心的本来面目来写。
然而由于中国重共性诛个性的传统文化,因循守旧、盲从顺随、中庸调和的心理的影响,由于作文教学僵化固定的训练模式,导致了“假话、空话、套话”的不良文风盛行,内容空洞、形式僵化,重视技巧的模式文泛滥。不敢讲真话,不敢诉真情,不敢思考,不敢怀疑,不敢我手写我口,不敢书写自己的性灵,没有表现自我个性的自由空间。这样的写作,自我迷失,个性丧失,根本没有创造的乐趣。写作不再是自我成长的需要,表情达意的工具,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而成为了一种毫无意趣的机械操练,一种缺乏冲动而又不得不完成的沉重负担。作文教学就不但起不到育人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个性,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种写作是和现代社会弘扬个性、崇尚创新的价值追求严重背离的。
新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可见,新课标将写作课程定位在认识社会、自然、人生和自我成长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体现着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促使其向社会人转化的人本主义的教学理念,体现着当代急剧发展变革的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针对性的。
虽然教材上没有对这个问题展开论述,但欲造就一代新人,欲刷新一种文风,先要新一代教师。这部分内容旨在使老师们转变观念,让老师们对于“写出自己的个性”──个性化作文,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引入这个话题时,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就这个问题畅所欲言,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要先急于发表宏论或者表态,应该让学生搞清楚“个性文”缺失的社会的、心理的、教学实践上的原因和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激发、合作探究,使问题在更广泛的角度和更深的程度上得以展开。
“知识导引”的解读与处理
1.“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内涵
“个性”最早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指的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动力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从教育角度讲,个性是指一个人先天遗传和后天在一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体综合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之处。个性是为我所有的,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这一个”,但又都具有大家共有的“那一些”。在保持“那一些”的同时,完善“这一个”,就是个性展示的基础。
“写出自己的个性”,按教材的说法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其基本内涵就是“自主”“真实”“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就是要学生敞开心扉,抒写性灵,以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写“我”的观察,“我”的发现,“我”的感受,“我”的思想,“我”的情感等等。它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不要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鼓励自由表达。
所谓真实,就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看法,让作文成为自己真实情感的载体。真实出个性,假、大、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不到个性。真情出个性,来自生活的真实的感情最容易打动人。真实出自然,真实的东西必然是质朴自然的。古人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真实的,也是个性的。真实出自真人,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原则,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当然,说真话并非怎么想就怎么写,有些夸张、虚构、润色是允许的,但必须基本符合真实的生活。
所谓创新,就是要重视独立思考,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善于采用新的表现方法,进行创意的表达。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唯有创新,才能改变“千人一腔、万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根除作文中存在的假、大、空病根,最大程度上展示自己的个性,使我们的作文焕发出生命活力。
2.个性作文的“写作过程”
教材认为个性作文的写作有四个阶段:(1)由模糊到清晰;(2)由无序到有序;(3)由残缺到完整;(4)由内容到形式。其实它不仅仅属于“写出作文个性”的要求,这也是一般作文写作的过程和规律。这样安排体现了点线面结合的教材编排思路。
“由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学生写作时的运思选材过程。陆机《文赋》中说:“其始也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指的就是作者自由联想、搜集材料的过程。联想愈丰富,材料愈多,选择的余地越大。作者的构思和主题可能和想象联想的过程是交互的,互相制约着的──与此有关的要进一步想象联想,无关的可能就不要“胡思乱想”了。这个过程进行的好,可以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当然,材料的选择和作者的个性心理与爱好密切相关,往往选择好了,个性也就在其中了。“由无序到有序”这个过程就是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即如何进行条理化系统化表达的问题。“由残缺到完整”,应该是材料和思维的细致化精确化的过程,它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与修改的过程也是密不可分的。上述选材、立意、表达、修改的过程会体现出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也就是说,“无论你写的是什么,你写的实际上都是你自己──从你笔下的世界中折射出你自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就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一种方式。
这一部分是从一般习作的规律出发来阐述的,它不仅仅属于“写出自己的个性”这一章节,也应成为学生以后作文训练的一种程序性知识来实践。
3.个性作文的“写作方法”
作文要想做到自主、真实、创新,在具体操作训练时,首先要注重个性化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独特、深刻、新颖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写作应该是浪漫而富有创造性的,应鼓励学生在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他们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表现出来。要通过突破常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多角度思考,逐渐唤起他们的个性意识,激发他们的个性追求,形成他们的个性品质。只有在思维上开放,学生才会冲破习惯思维,才会闪现思维的智慧之光;只有在内容上开放,学生才敢于抒写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才能大胆构思,不拘一格作文。其次,个性化的选材、巧妙的构思和多样化的写作手段的运用,这也是实现个性化作文的重要内容。要从选材构思、结构安排、过渡照应、语言表达到标点符号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个性,这方面的训练要结合例文和阅读教学“篇章样式”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再次,语言的个性化是作文是否写出个性的直接体现。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驾驭和创造能力,如何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引导他们掌握创造性表达的技巧,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着力点和中心。
鉴于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写作理论方面的,知识性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不要过多地发挥,重在启发诱导。今天提倡写作的“个性化”当然是对的,但是不宜要求过高。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般人大约要到25岁左右才进入性格成熟期。除少数外,对大多数中学生而言,应该鼓励他们的个性倾向而不能要求他们一定要“不落俗套”。本节的教学应该让他们有信心──只要写出了自己,就会与别人不同,就有了自己的个性。
“例文借鉴”的点评与交流
[例文一]点评:
这是一篇哲理性的散文,用科幻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展现的是“美丽一次,表现一次,也就值了”这样一个主题。
对话是这文章的主体部分,它由浅入深,由谈存在,谈经历发展到“当我在身后拉出一条美丽的红飘带划过夜空时,有多少人在关注着我,我实现埋藏了几万亿年的愿望”,然后,过渡到关于作者与陨石的谈话。“我”认为:牺牲自我,忍受磨难,去换取转瞬即逝的辉煌,然后失去了一切自由,是不值得的;而陨石认为:“与其在宇宙中永远漆黑,不如用这多余的身躯,换成瞬间的美丽。”在这里,作者没有进行什么崇高、牺牲、奉献之类的颂扬,只是客观地叙述了这么一种壮烈的生命选择,袒露了作者对于人生目的和价值的深沉思考。
本文以说理性的对话为主,表现了作者构思时的一种创新。他借流星的口吻,用对话的方式来结构文章,避免冗长的叙述对文章中心的干扰。文章开篇就把读者带到一个奇妙的情境中来,一块陨石从天而降,“我凝视着这个天外来客”,然后“我问”“它说”,“我无语”它“沉默”,“它的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我也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以这些为线索,就避免了枝枝蔓蔓的叙述带来的累赘感觉。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又不失形象传神。写流星不过“全身漆黑”“不规则的石头”“微笑”等寥寥数语,可他用陨石自我表白的方式,把自己的个性表现得同样让人难忘。思辨和论说也使得本文有一种浓厚的哲理意味,深邃而含蓄。
[例文二]点评:
这篇文章运用“反弹琵琶”的笔法,从人们教导孩子“听话”的现象出发,进行反向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章从人们习以为常的口头禅说起,进行条分缕析的论证。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是叙述,用了铺排的句式列举现象,提出问题。接着,作者进行分析,一句“为什么”“又怎样”引入分析。“固然”采用先退一步的方法,稳固一下自己的后方,避免了论述上的漏洞,然后进行攻辩就有后劲了:“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永远是对的”,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重点分析“听话”的危害性,两个反问句之后得出正面的结论:“我们应该冲破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不受约束,独立思考,充分发展自己的思维和个性”。下面的一系列事例论证,借反问句式,将自己的论点支撑起来。最后,作者又从另一个角度“不听话不等于不尊重”,来防止自己论点的偏颇,这和前面“以退为进”的方法一样都是为了逻辑的严密。
总观本文,立论新颖,持论公允,逻辑严密,论证有力,章法严谨,语言铺排,不失为一篇好范文。
[例文三]点评:
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记人的文章在学生习作中比较常见。如果作者没有创新的思维、方法、技巧,一般很难写出新意。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值得探讨学习:
第一,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和加小标题的形式,从三个方面即“使人骄傲的爱”“使人厌烦的爱”“使人害怕的爱”来展开,这样一方面简洁醒目,另一方面也给人层次清晰的印象。
第二,内容丰厚和真实。作者运用了概括叙述和具体细节相结合的手法,从生活、接送、交友、检查作业等生活琐事入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叙来,将一位疼爱女儿无微不至、对待家庭尽心尽责的父亲写得如在眼前,使人感觉有内容、有生活而且真实细致。本文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细节的真实,作者就是把生活原原本本地说出来,不虚饰,不雕琢,不矫情,有一种朴素真诚的美。
第三,叙议结合,真情流露。作者在叙述时渗透了真挚的感情,不但真实地展现生活,还真实地袒露自我,把读者当做自己的朋友来倾诉交谈。作者这种自我心态的自然把握,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前提之一。这种感情有时以间接的方式,有时以议论的方式,或者直接抒情的方式随文而生,随笔点染,自然贴切。
[补充例文]
考试前后
赵安韬
离期中考试还有六天。“哎,到底什么时候考试?”“是先考语文还是政治?”“政治和历史是开卷还是闭卷?”……班里一片考前的紧张气氛。
还有五天。人人自危。班里就像一个充满了氧气和氢气的集气瓶,似乎一点儿火光就能使之爆炸。而政治老师的一句话──政治全部闭卷,也就成为了导火线,班里立刻炸了锅。
还有四天。我已经沉不住气儿了,可老师还在不紧不慢地讲新课。于是老师在上面讲,我就在下面偷偷复习。
还有三天。怎么办?我的英语单词还有很多没背,语文练习还没做完,数学卷子还没做……
还有两天。算了,练习做了也不一定考得到。我开始自我安慰了。
只有一天了。我害怕高中第一次重要的考试考砸了,我害怕辜负了妈妈的殷切期望,我害怕失去了在同学们中的威信……于是我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听着她那一如既往的唠叨,心里竟然宽慰了不少,于是昏昏睡去。在梦里,我好像梦到了考题。
考试第一天。面对试卷,心里懊悔得不得了:最后一题明明是练习册上的,我居然没背过!
第二天。心情阴转小雨。化学考砸了。明明知道那道题做错了,可无论我怎么检查都找不出错来,手心里开始冒冷汗了。
第三天。心情小雨转大雨。物理考砸了。坐在教室里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去荷花池看星星。可是看了一晚上,我都不清楚天上到底有没有星星。
第四天。心情转晴。我担心了很久的数学居然出乎意料的简单。待考完试,把书包一扔,奔回宿舍洗了个澡,爽!
考后第四天。终于熬到公布成绩的时刻了。啊!化学老师少给了我一分,于是急忙去找他。可他却平淡地说一分就不改了,太麻烦。我当时就有点儿闷闷不乐,因为我和第一名就差一分呀!想想自己原来并不是这样的,几分甚至十几分都不在乎,对于名次也无所谓,而现在居然为了一分跑上跑下,斤斤计较,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我只能说:大概我已经成为一个高中生了吧!
(选自《作文》2005年第2期)
[点评]
这是一篇高一学生的习作,所写的也是刚跨进高中的生活,它没有一般高中新生惯于抒写的雄图大志,也没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豪言壮语,而是客观真实地记叙了高中第一次考试时的内心活动,展示了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心灵的压力和阴影。由于抒写的是真情,倾吐的是心声,表达得极富个性,文章就显得很有特色,也很有感染力。是“货真价实”而不是“包装”出来的真正的“优质产品”。
靠“包装”写作必然会失去作文的本真,也就失去了作文的生命。我们写作文,固然讲究文章主题的深刻性,但是,完全不必刻意甚至牵强地去挖掘什么“微言大义”,不必用大话、假话、空话去进行应时的虚伪“包装”。要知道,人们看重的不是华丽的“包装盒”,而是货真价实的“好商品”。
风可以穿越荆棘
李 泽
生命如风。
好一个亘古的比喻。你也许感慨于它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着一丝痕迹;我却跋山涉水,在时空里淘尽沙砾,找到了这个比喻的真谛: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绘成篱笆墙的内外,我们一层又一层地爬过。事实上,这层层篱笆缀满荆棘,我们通过时,往往遍体鳞伤,身心俱疲。这时,你看到,风在墙外千萦百折,不屈不挠地呼啸而过,空气中凝结下壮观的痕迹。
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烈日暴雨来过,飞沙走石来过,我们布满伤痕,却还要面对一片片荆棘的丛林。
梭罗说:“这儿可以听到河流的喧声。那失去名字的远古的风,飒飒吹过我们的树林。”或许回首远古,能把生命如风的真谛领悟。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心裂肺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寄情山水,最终文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梵高看见了风。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懒散地躺着,纠结于一个难解的疑问与痛苦:耗尽心血的画作,竟是一幅也无人理解,一幅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来说,无人欣赏自己的艺术好比无人重视自己的生命,这是一种被轻视、被鄙弃的巨大痛苦!这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
幸而他看见了一阵风穿过向日葵田地。那阵风被阻挡了,发出愤怒的吼叫。然而它们向前!向前!全然不顾被招摇的枝干划破身躯,它们成功了。于是他也成功了。
《向日葵》等画作在他死后不久,直至今日,都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品……关于风的故事太多了。
在风吹着号角越过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荆棘林时,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已经看到它在昭示着什么。
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
唯有学习风,我们才能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
(选自2004年6月26日《成都商报》)
[点评]
这是篇考场作文。这位考生寄情于“风”,表现了自己要“学习风”,“藐视一切挫折,让痛苦烟消云散,让快乐洒满旅途”的坚定信念。作者让“风”在文中一以贯之,不但打造出一个韵味十足的标题,而且以风设喻,紧密扣题,拟就了一个饱含哲理的开头。然后审视历史,评说古今,议论中外,摆事实,讲道理,作喻证,分别列举狄金森、苏轼和梵高的事例,表明自己钟情于风的理念。所谓“唯有风,可以穿越荆棘”,就是指唯有藐视挫折,才能化解痛苦,让快乐洒满生命的旅途。作者还引用了作家梭罗关于风的名言,使文章更具迷人的芬芳。全文构思新颖,诗意浓郁,首尾呼应,结构严谨,获得满分,当之无愧。(唐惠忠)
“写作实践”的具体操作与参考答案
第一题,设题意图在于通过文本分析来了解作者的个性心理特征。了解作文与个性的关系。“文如其人”,为人的诚实和为文的诚实是一体的。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写取真实,不虚构,不矫饰,这是“写出自己的个性”的第一要着。
这是一篇征文获奖文章,作者是北大附中高中二年级女生翟铭珺,因为与航天员翟志刚同姓,所以就假托其妹写了这封家书。该文获得“特等奖”,并进入“神六”随航天员一起遨游太空。本文的个性特点是很突出的。首先,作者以航天员妹妹的身份来与“哥哥”交谈,角度选得巧妙。其次,作者的语言几乎完全摆脱了学生腔,用一种农村家常话来表情达意,显得亲切生动,有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在里面。第三,朴实无华的语言感人至深。有些征文写了很多大道理,用了很多华丽辞藻来赞美航天员,固然表达了对航天员的景仰之情,但与本文相比,就显得逊色多了。
第二题,旨在让学生了解“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材料皆源于生活的观察思考和需要。房屋装饰装修是主人个性特征的体现和展现。杜甫的草堂,刘禹锡的陋室,比尔•盖茨的科学之家,演员陈道明的文化之巢都是如此。现实生活中房屋的装修方案当然从自己房屋的户型、面积、职业、爱好、环境、色彩、家具、用料等综合考量,在这个练习中,学生可以不必太拘泥于具体的实用装修方案,而要从写作的角度,尽情挥洒自己对于“属于自己的房子”的审美观和设想,以体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第三题,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多样的写作手法是个性化作文的必要手段。记叙、说明、议论是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了解它们的不同特点和作用,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应该是很有助益的。
叙述:主要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做概括性的交代和描述。它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记叙,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是说明文的主要表现方式。说明的功能是使人了解一种事物或一种事理,给人以新知识、新认识。
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议论常常从叙述或描写中生发出来,同时又深化叙述或描写的内容。
[参考例文]泰山
1.泰山极顶(记叙)
我去爬山那天,正赶上个难得的好天气,万里长空,云彩丝儿都不见,素常烟雾腾腾的山头,显得眉目分明。同伴们都欢喜的说:“明儿早晨准可以看见日出了。”我也是抱着这种想头,爬上山去。
一路从山脚往上爬,细看山景,我觉得挂在眼前的不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却像一幅规模惊人的青绿山水画,从下面倒展开来。最先露出在画卷的是山根底那座明朝建筑岱宗坊,慢慢地便现出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山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叠比一叠奇,层层叠叠,不知还会有多深多奇。万山丛中,时而点染着极其工细的人物。王母池旁边吕祖殿里有不少尊塑像,塑着吕洞宾等一些人,姿态神情是那样有生气,你看了,不禁会脱口赞叹说:“活啦。”(选自杨朔《泰山极顶》)
2.泰山简介(说明)
泰山,古名岱山,又称岱宗,东岳。位于山东泰安境内,拔起于鲁中南群山之上。主峰为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雄伟高大,有数千年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泰山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名山,是历代帝王封禅祭祀的山岳,具有崇高的地位。封建帝王视泰山为神的化身,常来泰山封禅祭祀,因而庙宇题刻、古寺亭桥遍布山间。自岱宗坊到南天门,依次可见关帝庙、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回马桥、步天桥、中天门、云步桥、五松亭、朝阳洞、对松亭等名胜。泰山自然景观雄伟绝奇,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和人文景观的烘托,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缩影。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3.谈泰山封禅(议论)
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中国有无数名山大川,论高度,泰山只有1524米,不如华山;论灵秀,泰山不如黄山;论宗教文化,泰山不如峨眉山、五台山、九华山。为什么唯有泰山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原因在于封禅文化。可以这样说,正是由于历史上历代皇帝对泰山的顶礼膜拜,才使泰山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政治象征作用,泰山才逐渐演化成中国的“国山”。
教学建议
这是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体现了本选修课的目的、宗旨、任务和学习方法。作文教学不应该是知识的教学,而是认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教学,它有着极强的实践性色彩。写作能力的提高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学生并改变他们的经验结构、思维模式和习惯,形成一定的写作内驱力,一种创造和表达的欲望。
本节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最好对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和学习方法、要求对学生做些交代,唤起学生选修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比如关于“写出个性”,有很多文坛掌故和习作案例,在备课时不妨融入进来。导入话题可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知识导引”是本课的内容,也是本门课的指导思想。“自主、真实和创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过程部分,不必拘泥于教材的内容,可以照顾到学生写作的个性习惯,灵活处理。
第二,注意例文的借鉴分析和写作实践的点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选择一些更贴近学生水平的个例。《瞬间的光芒》应该着眼于构思、立意和语言等方面个性和技巧的分析,适合于程度较高的学生学习借鉴。后两篇文章应该着眼于一般篇章结构和写法的教学,适合于程度稍差的学生模仿借鉴。另外,教参提供了一些参考例文,其中还有近年来高考满分作文,教师可以印发给学生揣摩借鉴。这些文章在立意、题材、文章的技巧和语言方面都富有个性,在形式方面有极大的创新和突破。
第三,本课程的重点是写作实践,因此要多设置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有时可以用一课时进行快速作文的训练,当堂交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新的要求,体现了时代和社会对于作文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追忆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