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淡的题目到有新意的作文(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09阅读:
字号:小|大
在期中考试中,我们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思想家、哲学家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读后大家一定很受启发,也一定很想谈谈个人的人生追求,那就让我们都来写一篇同题作文吧!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只要抒发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就是好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
从罗素的写法来看,他围绕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拟定了三个分论点,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按照思维顺序,论述了这三点值得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如果一个人采用如此写法无可厚非,可怕的是所有考生都模仿类似写法而写出了大同小异的文章来。因此,在题干语的表述中,我们不但特意提醒告诫考生“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而且还暗示写作的总体思路,即“只要抒发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就是好文章”,紧接着又明确,“文体不限”,不一定选择议论类文体,也可以写成记叙类抒情类文章。
尽管如此,考前我们依旧忧心忡忡,因为从题目本身来看,平淡无奇,毫无新意,而且明显适合于议论类文体。但是,一旦写成议论文,结果必然会落入窠臼:“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亲情、爱情、友情……为理想、情操、价值……为个人、父母、祖国……事实上,无数考生确实如此构思、立意和写作的,大讲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假话;结构上普遍采用“引题(我为什么而活呢)——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总结”的模式,视而不见“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的提示,局限在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里不能自拔,观点大量撞车,论据普遍雷同,少有精彩之笔,鲜有亮眼之作。
考试作文属于创作,可又不同于一般的创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应该独辟蹊径;千万人唱同一首歌,力求不同寻常的唱法;同理,众多考生作同题文章,需要讲究构思的精巧、立意的新颖和选材的独特,强调个性彰显的作文,追求有新意的创造!文贵新意,像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言,文中没有阳光不要紧,但应该有月光;如果没有月光也不要紧,但应该有星光;如果没有星星也不要紧,但至少应该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的那点光亮也没有,那你的文章就太黯淡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星光闪亮呢?文章贵在以情动人,要充分挖掘蕴涵在我们衣食住行和生活交往中的感人素材,说自己心里之话,发自己肺腑之感,抒自己真挚之情,明自己心灵之志……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有许多同学却深感无奈:由于受到考试作文要求的限制,平常积累的素材用不上,心里想说的话不知怎么说,满怀情感无从抒发,只能跟着题目走,因而常常写下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怎样有新意地作文?关键不能跟着题目随大流,洪流滚滚就要学会逆水行舟,像“我为什么而活着”这般题目,无数人乍一看就开始以论述文体发宏篇大论,此时你可能也不例外,这时,你告诉自己,能不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呢?甚至能不能写成记叙文呢?能不能写自己值得一生去铭记的那个故事?如果可以写,那么,就要考虑以何种技巧才能把积累的生活素材和作文的要求娴熟地衔接起来,也就是点题的问题。到了这一步,问题就显得简单了,一是记叙故事,二是结尾点题。故事是自己亲身经历,可以信手拈来;点题只要审清题目、扣住主旨即可。以一位同学的一篇周记为例:
后院的桃树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想来便成了爷爷的宠儿;后来,我最爱的便是爷爷。
依旧记得5岁那年我从楼上摔下来的那件事。那天,天正下着小雨,隔壁阿姨家正在造房子,我和表妹好奇地走到三楼的楼梯口上去看雨,一不小心我便摔了下来,不偏不倚正摔在一只竹匾上,吓得不轻,伤却不重。后来,爷爷总是提起这件事来,他说,离匾不到一米的地方就是一堆乱石,万一不巧,你便去见观音阿姨了……爷爷说着说着,便会笑眯眯地抬手用衣袖抹去眼角的泪花。
还记得我5岁的生日,3月12日,正是植树节,那是我如今记忆最清晰的日子。一大早爷爷便上山去了,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棵树苗,他站在院子里呼唤我,说要我和他一起植树。我兴奋极了,跑到院子里,等到爷爷挖好一个小坑,然后他蹲下来,用手扶住树苗,嘱咐我培土。于是,我便用双手捧起一抔抔土,撒在树坑里,爷爷用手慢慢把土夯实。栽好树,爷爷笑着说:“它是棵小树,你是个小孩,你们比一比,看看谁长得快!”我大声回答:“我长得快,爷爷你看,我比它高!”后院里响起爷爷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晚上,爷爷给我讲了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像小顽童似的问我:“如果你是孙悟空,偷到一只桃子,你会给谁吃呀?”“给爷爷吃!”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爷爷一听,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太好啦!吃了你这个孙猴子的桃子,爷爷也可以长生不老了啦——”顿了顿,爷爷又说:“真那样啊,我就可以看到你和那棵小桃树长大的那一天。”
两年后,后院的桃树长高了许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爷爷却因中风瘫倒在床上,口齿含混不清。有一次我又去看他,他异常兴奋,依依呀呀说着什么,好像是说,他的魂魄依附在那棵桃树上,会永远看见我……眼里溢满泪水,不曾想到,那却是爷爷回光返照……
爷爷离开后,我总是梦见他,他站在桃树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几年后,春天桃树开满一树粉红的花,夏天结出了一树碧绿透红的果子。看着又红又大的桃子,想起不能兑现的承诺,想着想着,我的泪便下来了……
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珍藏在我心里,纵使时光流逝,永不褪色!
这篇周记取材于真实生活,以“后院的桃树”为线索,记叙了爷爷两三则寻常琐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细节,刻画出爷爷慈爱和温厚的形象,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之情;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正是高考作文所需要和倡导的风格;作者娓娓道来,结尾再次点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那么,怎样改动才能衔接到考试作文的题目和要求上呢?首先,题目由《后院的桃树》改为《我为什么而活着》;其次,换一个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结尾。这里的“画龙点睛”,实际上就是“画龙点题”。因此,把“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珍藏在我心里,纵使时光流逝,永不褪色!”改为:“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永远珍藏在我心里,不管未来的路如何艰难曲折,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精彩地活着!”通过这种结尾,点明了题旨:爷爷的爱是我活出生命精彩的基石!故事真挚感人,结尾更是令人动容,相对于议论文,此文在谋篇布局,审题立意上明显高人一筹,当属高分作文!
假如以07年江苏高考作文为题,又怎么衔接呢?首先题目由《后院的桃树》改为《怀想天空》,其次必须通过改动结尾来点题。尤其注意的是,通过审题,应该明白“天空”含有暗喻之意,因此在写法上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喻体是天空,本体是爷爷或者爷爷的那片亲情,构思结尾时,一定要注意喻体和本体在情感意义和语言形式上的牵连。因此稍加改动,结尾可如下:“在我内心纯净的天空上,飘浮着爷爷慈爱温厚的云彩,云彩下面,一棵桃树,枝繁叶茂。那片亲情的天空,我用一生的时光来怀想!”结尾点明喻意和主旨:永远怀想一片天空,一片飘荡着亲情云彩的天空!”
总之,题目可以平淡,但思维却不能平淡;人只要善于创新,不管题目多么陈旧,也能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思想家、哲学家罗素写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读后大家一定很受启发,也一定很想谈谈个人的人生追求,那就让我们都来写一篇同题作文吧!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只要抒发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就是好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
从罗素的写法来看,他围绕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拟定了三个分论点,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按照思维顺序,论述了这三点值得自己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如果一个人采用如此写法无可厚非,可怕的是所有考生都模仿类似写法而写出了大同小异的文章来。因此,在题干语的表述中,我们不但特意提醒告诫考生“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而且还暗示写作的总体思路,即“只要抒发出你自己的真情实感来就是好文章”,紧接着又明确,“文体不限”,不一定选择议论类文体,也可以写成记叙类抒情类文章。
尽管如此,考前我们依旧忧心忡忡,因为从题目本身来看,平淡无奇,毫无新意,而且明显适合于议论类文体。但是,一旦写成议论文,结果必然会落入窠臼:“我为什么而活着?”为亲情、爱情、友情……为理想、情操、价值……为个人、父母、祖国……事实上,无数考生确实如此构思、立意和写作的,大讲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假话;结构上普遍采用“引题(我为什么而活呢)——分论点1——分论点2——分论点3……——总结”的模式,视而不见“不要生硬模仿罗素的写法”的提示,局限在题目《我为什么而活着》里不能自拔,观点大量撞车,论据普遍雷同,少有精彩之笔,鲜有亮眼之作。
考试作文属于创作,可又不同于一般的创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应该独辟蹊径;千万人唱同一首歌,力求不同寻常的唱法;同理,众多考生作同题文章,需要讲究构思的精巧、立意的新颖和选材的独特,强调个性彰显的作文,追求有新意的创造!文贵新意,像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所言,文中没有阳光不要紧,但应该有月光;如果没有月光也不要紧,但应该有星光;如果没有星星也不要紧,但至少应该有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的那点光亮也没有,那你的文章就太黯淡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星光闪亮呢?文章贵在以情动人,要充分挖掘蕴涵在我们衣食住行和生活交往中的感人素材,说自己心里之话,发自己肺腑之感,抒自己真挚之情,明自己心灵之志……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感人的故事,有许多同学却深感无奈:由于受到考试作文要求的限制,平常积累的素材用不上,心里想说的话不知怎么说,满怀情感无从抒发,只能跟着题目走,因而常常写下一些大话、套话、空话、假话、废话……怎样有新意地作文?关键不能跟着题目随大流,洪流滚滚就要学会逆水行舟,像“我为什么而活着”这般题目,无数人乍一看就开始以论述文体发宏篇大论,此时你可能也不例外,这时,你告诉自己,能不能以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写作呢?甚至能不能写成记叙文呢?能不能写自己值得一生去铭记的那个故事?如果可以写,那么,就要考虑以何种技巧才能把积累的生活素材和作文的要求娴熟地衔接起来,也就是点题的问题。到了这一步,问题就显得简单了,一是记叙故事,二是结尾点题。故事是自己亲身经历,可以信手拈来;点题只要审清题目、扣住主旨即可。以一位同学的一篇周记为例:
后院的桃树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想来便成了爷爷的宠儿;后来,我最爱的便是爷爷。
依旧记得5岁那年我从楼上摔下来的那件事。那天,天正下着小雨,隔壁阿姨家正在造房子,我和表妹好奇地走到三楼的楼梯口上去看雨,一不小心我便摔了下来,不偏不倚正摔在一只竹匾上,吓得不轻,伤却不重。后来,爷爷总是提起这件事来,他说,离匾不到一米的地方就是一堆乱石,万一不巧,你便去见观音阿姨了……爷爷说着说着,便会笑眯眯地抬手用衣袖抹去眼角的泪花。
还记得我5岁的生日,3月12日,正是植树节,那是我如今记忆最清晰的日子。一大早爷爷便上山去了,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棵树苗,他站在院子里呼唤我,说要我和他一起植树。我兴奋极了,跑到院子里,等到爷爷挖好一个小坑,然后他蹲下来,用手扶住树苗,嘱咐我培土。于是,我便用双手捧起一抔抔土,撒在树坑里,爷爷用手慢慢把土夯实。栽好树,爷爷笑着说:“它是棵小树,你是个小孩,你们比一比,看看谁长得快!”我大声回答:“我长得快,爷爷你看,我比它高!”后院里响起爷爷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晚上,爷爷给我讲了孙悟空偷蟠桃的故事,像小顽童似的问我:“如果你是孙悟空,偷到一只桃子,你会给谁吃呀?”“给爷爷吃!”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爷爷一听,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太好啦!吃了你这个孙猴子的桃子,爷爷也可以长生不老了啦——”顿了顿,爷爷又说:“真那样啊,我就可以看到你和那棵小桃树长大的那一天。”
两年后,后院的桃树长高了许多,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爷爷却因中风瘫倒在床上,口齿含混不清。有一次我又去看他,他异常兴奋,依依呀呀说着什么,好像是说,他的魂魄依附在那棵桃树上,会永远看见我……眼里溢满泪水,不曾想到,那却是爷爷回光返照……
爷爷离开后,我总是梦见他,他站在桃树旁,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几年后,春天桃树开满一树粉红的花,夏天结出了一树碧绿透红的果子。看着又红又大的桃子,想起不能兑现的承诺,想着想着,我的泪便下来了……
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珍藏在我心里,纵使时光流逝,永不褪色!
这篇周记取材于真实生活,以“后院的桃树”为线索,记叙了爷爷两三则寻常琐事,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细节,刻画出爷爷慈爱和温厚的形象,流露出对亲情的渴望和珍惜之情;文风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正是高考作文所需要和倡导的风格;作者娓娓道来,结尾再次点题,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那么,怎样改动才能衔接到考试作文的题目和要求上呢?首先,题目由《后院的桃树》改为《我为什么而活着》;其次,换一个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结尾。这里的“画龙点睛”,实际上就是“画龙点题”。因此,把“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珍藏在我心里,纵使时光流逝,永不褪色!”改为:“爷爷,慈爱温厚的您和后院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桃树永远珍藏在我心里,不管未来的路如何艰难曲折,我都会勇敢地走下去,精彩地活着!”通过这种结尾,点明了题旨:爷爷的爱是我活出生命精彩的基石!故事真挚感人,结尾更是令人动容,相对于议论文,此文在谋篇布局,审题立意上明显高人一筹,当属高分作文!
假如以07年江苏高考作文为题,又怎么衔接呢?首先题目由《后院的桃树》改为《怀想天空》,其次必须通过改动结尾来点题。尤其注意的是,通过审题,应该明白“天空”含有暗喻之意,因此在写法上要运用比喻的手法。喻体是天空,本体是爷爷或者爷爷的那片亲情,构思结尾时,一定要注意喻体和本体在情感意义和语言形式上的牵连。因此稍加改动,结尾可如下:“在我内心纯净的天空上,飘浮着爷爷慈爱温厚的云彩,云彩下面,一棵桃树,枝繁叶茂。那片亲情的天空,我用一生的时光来怀想!”结尾点明喻意和主旨:永远怀想一片天空,一片飘荡着亲情云彩的天空!”
总之,题目可以平淡,但思维却不能平淡;人只要善于创新,不管题目多么陈旧,也能够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