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病句(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0阅读:
字号:小|大
第五章 辨析并修改病句教案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练落到实处。特别要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乏语言存储,语感迟钝的特点,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语感审读法、筋脉输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一直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之一。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
二、知识结构
1.辨析病句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 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2.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要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妥善的处理。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 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修改时可采用增、删、 调、换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语病,采取恰当的方法。
三、 病句的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①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领属+数量+动词短语+形+名)
②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③这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要按逻辑排顺序)
④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定语误放状语位置)
(2)动词修饰语: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①我为表敬意昨天在电台又为你点了一首歌。(目的+时间+地点+副词+形容+对象)
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3)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判不及格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判不及格,不是作品判不及格。)
2.搭配不当: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
②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注: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搭配不当常常出现在联合短语中。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5)前后词语顺序搭配不当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菜篮子”工程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长期短缺、品种单调”与“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不搭配)
3.成分残缺或赘余
A.成分残缺
(1)缺主语: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使用介词“由于、鉴于、使”等容易造成缺乏主语。)
②三月三日,抱着向王平超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错题也开始积累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错题”,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开始积累错题了”。)
(2)缺谓语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认识禽流感,了解禽流感,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达到……的目的”)
B.赘余
(1)堆砌词语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关注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关注”应删去。)
(2)重复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非常酷爱”“否则不这样”等也是类似的错误。)
(3)可有可无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4.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高考常考的类型之一。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
(1)举棋不定: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下的同学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①我们向学校提意见是学生的责任。(把“我们向学校提意见”和“向学校提意见是学生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改换主语,重来一句。
迷茫失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世界充满了怨言与不满的人,零永远是一个令人消沉的符号。
(4)反客为主: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①你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他们吗?
②当匪徒们偷袭警察的时候,被警察反包围,抓获了很多黑社会成员。(“被警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徒”,但“抓获了无数黑社会成员”的主语只能是警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丢盔卸甲,损伤过半”等语,这样是接着“被警察”下来的,就连贯了。)
5.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倒是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①他请几个班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班”还是“干部”?)
②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1)自相矛盾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滥用否定造成矛盾。“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2)范围不清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4)主客倒置
①我生在崂山,长在崂山,石老人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四、辨析病句歌(每天早晨读两遍,高考必胜)
辨析病句要认真,雾里看花莫慌神;基础知识先到位,再察病源记类型。
语序颠倒结构乱,搭配失调意不明;成分残缺或累赘,逻辑荒唐理不真。
辨识从来有标准,合符规范当乎心。或凭语感漫审读,多年经验不可轻;
或将枝干勤疏理,删繁就简看得清;或造样句多类比,伪装识破现原形;
或推事理查判断,偶向逻辑求救兵。见到长句莫心急,定状叠加有章程;
见到短句莫大意,赘语多从此处生;见到“是”“否”找对应,小心双提与单承;
见到“无”“不”快相乘,多重否定迷宫深。语修逻上功夫到,确保辨句不失分!
五、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第一部分:牢记六种病句类型的特点
一).语序不当
方法1、记典型句子各一个,找出对应词性,逐一套用――查中心词前多层修饰语的语序(中心词可以是全句的主谓宾,也可以是句中的某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或动词)
1. 多层定语的次序。(记句子――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牢记类句: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例句①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方法”的前面有一个长定语,“有效的”是一个形容词,相当于例句中的“优秀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是两个动词性短语,相当于例句中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对照例句,可见位置不对,应为“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有效的”方法。
2. 多层状语的次序。(记句子――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态,“怎样”--表对象“同谁”)。
牢记类句: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例句① 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床上。
运用:句中谓语中心词“睡”的前面有三个修饰语,“甜蜜地”表情态,相当于例句中的“热情地”,“都”表范围,应放在数量词“一个一个”的后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运用:句中动词“享有”前有两个修饰语,“在娱乐场所”相当于例句中的“在休息室里”,“与白人”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方法2、一般来说,修饰语和虚词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要查看修饰得是否合适。
例句①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工作,就可能会出问题。
运用:原名想表达的意思是要“趁现在赶快检查工作”,“不”是虚词,现在放在“赶快“的前面,成了修饰“赶快检查一下工作”,而遗漏了“趁现在”的意思,所以语序不当。
例句②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运用: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方法3、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①+关联词+主语
例如: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例句① 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学校就有开除他的危险。
运用:读句子,确定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再犯错误,他将被开除。属于同一主语的情况,而原句后一句的关联词“就”的前面用的是“学校”,格式不对,应改为“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有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才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天气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他还是坚持到体校去锻炼。
运用:读句子,可以看出原句有两个需要陈述的主语,一是“天气”,一是“他”,应用第二种格式,而原句用的是第一种,故应把“他”放到“但”的前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二).搭配不当
方法4、简化成分,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查是否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①本世纪末,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本世纪末是目标。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本世纪末”是一个时间,很显然不能和“是目标”搭配,故这个句子是一个主谓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②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呀!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他渴望机会。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渴望机会”显然不成立,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动宾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③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运用:简化成分,去年长定语,只保留中心词,则全句变为“劳动是一天”,很显然不恰当,属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5、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关系――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例句① 鲁迅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思想。
运用:修饰语“极大的”和“爱国主义思想”不能搭配,应为“极强的”或“高度的”。
例句② 他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手“前有两个修饰语――“聪明”和“能干”,“能干”可以修饰“手”,而“聪明”则不可以,构成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
方法6、注意抓重点词(是否、能否、有无、和、与、以及等),一些并列短语和“、”――查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例句①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运用:看到有“是否”,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而前面的“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只有一个方面,后面的“是否”却是两个方面。
例句② 他能密切联系和关心群众的痛痒。
运用:看到有“和”,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两个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关心痛痒”可以,而“联系痛痒”则讲不通,故是病句。
例句③ 作家敏锐地察觉、扶植新生的幼芽。
运用:看到有“、”,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敏锐地察觉、扶植”这一短语,“敏锐地察觉”可以,“敏锐地扶植”则不可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残缺:
方法7 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抓重点介词(由于、通过、经过、由于、为了、在等)――查主语残缺。
例句 经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运用:全句的谓语是动词“使”,而“经过学习”是一个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做主语,这样就使得全句没有了主语,成为病句。改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介词“经过”去掉,让“学习”做主语;一是将“使”去掉,让“我”做主语,“提高”做谓语。
方法8 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简化成分,改换说法,自己补充――查谓语、宾语残缺。
例句① 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
运用:第一步:注意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简化成分,可能有的同学化简成“我们按照指导”,似乎也能讲得通。但
第二步:改换说法,将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改为“老师的话”,则应简化为“我们按照话”,则难以讲通,而应为“我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从而判断出原句缺谓语,是病句
多余:
方法9、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注意抓近义词(重要的有左右、大约、近、上下等)看句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查语句重复。
例句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运用: “工作”在句中三次出现,造成了语句重复。
例句② 现在同学们已选出了班长,负责掌握班级的日常事务。
运用: 句中“负责”与“掌握”是近义词,用一个即可表达句意,同时用则是语句重复。
例句③ 老师看上去年纪近30岁上下。
运用 句中“近”和“上下”是近义词,发现同用,即可判定该句为语句重复的病句。
例句④ 今天是除夕之夜。
运用:“除夕”是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已包含“晚上”之意,后再加“之夜,则构成了语句运用:重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凯旋而归”,“过虑的想法”等,须注意。
四).结构混乱:
方法10 感觉语句不通,查对不通的句子两头是否用了两种讲述的句式,改换或去掉一端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查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群众也觉悟起来。
运用: 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被……束缚下的”,应或为“被……束缚的”,或为“在……束缚下的”,交叉使用,则构成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② 这次网络班的学员外,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运用:感觉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通顺,查对这一句的两头,用了“还有来自……”和“……参加了学习”两种句式,去掉一端后,句子则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方法11 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改换或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重新理顺――查中途改换话题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是”“设在”“举行”三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考场设在大厅里”,一是“考场在大厅里举行”
第三步:重新理顺:全句应为“考场设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确定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一位社员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赠献”、“具有”两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社员赠献玉佛珠”,一个是“玉佛珠有很高的价值”。
第三步:补充后一句省略的主语。很显然,后一句没有主语,只能是承前省略主语,让“一个社员”作主语,则全句成了“一个社员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明显不合作者语意,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五).表意不明。
方法12 注意三类词:多音、多义词,指代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查语句歧义。
例句① 还欠款1000元。
运用:句中有一个多音词“还”,即可以理解为“仍然欠款1000元”,也可理解为“归还欠款1000元”,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类似的句子还有“这话说重了”。
例句② 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这句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词“黑”,“黑”是一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既可以说是一个人长得黑,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心肠黑。
例句② 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运用:句中有一个指代词“她”,既可以理解为“死者”,也可以理解为“死者的母亲”,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③ 三个学校的校长都去开会了。
运用:句中有一个数量词的组合“三个学校的校长”,既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④ 他在火车上画广告。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在火车上画广告”,既可以为“把广告画在火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坐在火车上画广告”。
六).不合逻辑。不合逻辑有两种,一是不合逻辑规律,一是不合生活实际。
方法14 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并列的概念――查概念不清。
例句① 今天来开会的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高校教师。
运用:句中出现了几个概念,而“高校教师”中也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其余概念并不是并列概念。
方法15、注意句中的一些表示范围(尤其是带有绝对意义的词如“全”“都”“凡”“从来”“历来”等)表示判断、表示程度的词语――查不合逻辑。
例句①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裂总是短暂的。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历来”这样的含有“绝对”意思的词,而句中又说“分裂总是短暂的(短暂也是有)”,从而判断出原句是不合逻辑的病句。
例句②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只要有……就”“是”这样的表判断的词,其意思是表示“水是作物存活的充分条件”,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水只是作物存活的必要条件,作物要存活,还需要土壤、肥料等别的条件,从而确定原句不合逻辑,是病句。
方法16 看到多“不”,确定语意,负负得正不(反问句亦算负)――查前后肯定否定颠倒。
例句①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运用:第一步:先根据前一句确定说话者的本意,是想表达“能想象得出”的意思,应画“+”号。
第二步:查后一句表“不”意的个数,共有“没有”“不会”“不出”,共是三个负号,最后表达的意思应画“-”号。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前后肯定与否定不统一的病句
例句② 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运用: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号。
第二步: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否认”、“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共有三个负号,应画一个“-”号,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7 注意抓因果关系关联词,主要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查强拉因果;
例句①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运用: 句中有“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但细杳原句,对“学科有所偏重”,也可能恰恰会喜欢数理化,可见“学科有所偏重”与“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原句犯了强拉因果的语病。
方法18 注意抓表前后关系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与”“和”等,确定原句意思,施动者“主”在前,受动者“客”在后――查主客颠倒。
例句①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运用: 第一步:“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在表示主客之间关系时,二者恰恰相反,“对”是“主在前,客在后”,“对于”是“客在前,主在后”。
第二步:分析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了解爱迪生这个名字”。“我们”是“主”,“爱迪生的名字”是“客”,而原句用的是“对”,却是客在前,主在后,显然是病句。
例句② 老师来了,小明正和他谈论一个数学问题。
运用: 句中有“和”,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老师”,是全句的“主”,小明是“客”,本着用“和”时“主在前,客在后”的原则,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9 联系现实生活――查不合生活逻辑。
例句① 凡到过济南的人,无不去趵突泉一游。
运用:从生活的逻辑上讲,不可能所有到济南的人必去趵突泉,所以这样的句子虽然从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因其不合生活逻辑,故仍是病句。
例句②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运用:“死难者”就指已死的人,“幸免”就是没死,“没死的死人”很显然不和生活实际。
例句③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运用: 全句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联系现实生活就会知道,雨后的彩虹应出现在与太阳相反的方向上,原文说的是下午,故彩虹应在东方,而不是西方,原句不合生活逻辑。
第二部分:横向总结,形成题感
横向总结:上面我们从病句类型的角度,从纵的方向上为大家介绍了应采取怎样的办法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但做题感觉的形成,还有赖于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横向的总体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条:
题感1、看到长句子,注意运用简化成分法――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语序不当(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搭配不当(方法4)、成分残缺(方法8)。
题感2、感觉语句不通,读起来别扭――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中心词的修饰语不当(方法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方法5)、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
题感3、抓重点词,见相应词,想到相应类型病句
1. 见关联词――判断句子关联词的语序(方法3)强拉因果(17)
2. 见特定介词:“经过”判断句子是否主语残缺(方法7)、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表意不明)
3. 见判断词(是否,有无,能否,等)――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不合逻辑(方法15、方法16)
4. 见 “和”“与”“以及”等连词及“、”这一标点符号――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概念不清(方法14)主客颠倒(方法18)
(3和4有时可综合进行判断)
5. 见指代词――判断句子是否表意不明(方法12)主客颠倒(方法18)
6. 见近义词――判断句子是否重复(方法9)
第三部分:以法解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3年全国卷)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较长,但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毛病,也没有成分残缺,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一组近义词,“万一”就是“若”,很显然语意重复,排除。C句中,有“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介词,看有无成分残缺的情况,发现“针对……”后面没有跟上“情况”之类词,显然有残缺,排除;D句中,有连词“和”,查有无前后不对称,发现没有;再,这个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词都比较长,查有无搭配不当,发现宾语中心词“作品”的修饰语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显然不搭配,排除。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1996年全国卷)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句子较长,长在哪里,会发现长在宾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且修饰语中有“和”这样一个特殊的连词,引导我们查看有无搭配不当的情况,查看会发现几个修饰语都可和“义务”搭配,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能不能”这一判断词,想到“一面对两面”的问题,查看,果然有,排除;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人物”,其实相当于几个代词,引导我们想到语句歧义,查看,果然,是对“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气愤,没有交待清楚。D句中,和连词“和”,想到“一面对两面”或“搭配不当”的问题,查找,果然,“批评教育”与主语“事件”不搭配。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六、词语辨析:
(一)、词语错用
名词误用:
1、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你这种行为就不中国了。(“中国”是名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不是中国人的行为”)
动词误用:
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2、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是动词,此处使用显得繁冗,可去掉)
形容词误用 :
l、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2、这本书,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数量词误用:
1、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俩”)。
2、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俩”应改为“俩”)
3、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50%等)
4、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5、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6、我们外科的治愈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应改为“到”)
7、他那身汗溃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副词误用:
1、 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谓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介词不当:
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助词误用:
l、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友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连词误用:
l、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义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词义不当
词义误解: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词义轻重不当 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词义范围不当 l、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当
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嗷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一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关联词语误用 (见优化设计)
七、辨识和修改语病
除了了解常见语病的六种类型外,还应进一步掌握辨识语病的方法,注意审读句子中易致病的部位---关键词(或短语),这样即使句子的信息容量很大,也可以较快地发现病因。这些易致病的部位包括:"和"字短语(并列短语语病)、列举式表述(词序不当)、多重否定句和反问句、两面词(如"能否"、"是否")、介词结构、表约数和估量的句子、多重修饰语排列、具有兼类性特点的量词、固定短语构成的句式(关联词语和句式杂糅)等。
(一)分类列举不当
例1: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一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例3: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例4.我们中国电影人,包括跨国的资本,共同打造了古典历史影片《英雄》,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分类列举失当,"包括"可改为"连同""联合"等。)
(二)否定词。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1994年)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
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
附:多重否定句句意的断定技巧:
将句中的反问和每一个否定词,都用"-1"表示,最后将所有的"-1"相乘,如果积为"1"则为肯定,否则为否定。但要注意:如句中有否定意义的词,如:"防止"等,也作"-1"处理;"无时无刻"是没有一分钟的意思,也用"-1"表示。
例○4望见句中有"否则", 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拿不出软件"多余)
(三)否定句、反问句连用
否定句、反问句连用的敏感,这种句式,常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了。
例1.难道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例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例3.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例4.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例5.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四)两面词。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五)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如: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1993年)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
例①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或"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例②"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例③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六)介词。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
例①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例②"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例③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七)表约数和估量的句子
例1经过刻苦学习,期末考试,他6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都"矛盾。
例2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八)多重修饰语排列
1、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九)判断词“是”的敏感。句中有判断词"是",常出现的错误或主宾不搭配,或句式杂糅,或由于主宾的外延不当造成判断不明。
1.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2001年)"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要么是"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2001年春季)"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是个杂糅句,要么就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要么就说"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3.今年,我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人数"与"年"不搭配)
4.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该句中"自留地"与"劳动"显然不搭配,可把"符合政策"前的"的"去掉。)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应掌握一些固定搭配,如"受……欢迎"、"以……为出发点"、"从……出发"、"由……决定"、"由……组成"、"以……为成员",和一些习惯用法,如能愿、频率类副词要放在介宾短语前面。
例5:你把这个意思应该跟王厂长说说。(句中"应该"作为能愿动词要放到介宾短语"把这个意思"前面。)
例6:我的思绪被窗外搅拌机的轰鸣声不时地打断。(句中"不时"是频率副词,需放在"被窗外搅拌机的轰鸣声"前面。)
(十)并列词组。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在高考语言知识和运用的考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语病现象,即由于并列短语运用不当而造成语病。这种语病现象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历年都要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列短语语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列短语同有关成分不完全搭配
并列短语同有关成分搭配时,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如: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1999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的主语"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是并列短语,其中的"210辆消防车"与谓语"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不能搭配。
2. 多个并列短语前后照应不当
有的句子中会有多个并列短语,稍不注意,这些短语前后可能会不照应,如: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1994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并列短语,即"理论上和政策上"和"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这两个并列短语前后失去照应。"理论上"应该与"深刻的说明"照应,"政策上"应该与"详细的规定"照应,因此,应该将"理论上和政策上"改为"政策上和理论上",或者将另一个并列短语的顺序改一下。
3.并列短语不能并列
从逻辑上来说,两个概念如存在种属关系,是不能并列的;如果疏忽大意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造成语病,如: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2000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的"报刊"是指"报纸杂志",自然不能与"杂志"并列;另外,"报刊"也好,"杂志"也好,都是出版物,自然又不能同"一切出版物"并列在一起。如果删去"杂志",并将"一切"改为"其他",就可以避免并列不当的毛病了。
4.并列短语顺序不当
并列短语中的几个短语虽然是并列的,但也有个逻辑上的前后顺序,请看下面句子:
制作精良、选料上乘的"葵花牌"动物粉含有强化人体机能的多种营养成分。(1989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的"制作精良、选料上乘"是个并列短语,按产品的制作程序,应该是先"选料",后"制作"。因此说成"选料上乘、制作精良"才符合逻辑。
5.并列短语造成歧义
并列的多个人或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的对象不明确,就使句子有多种理解,产生了歧义,如: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发表存入了两家银行。(1998年高考题)
从字面上看,"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是个并列短语,由于"和"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所以这个句子有两种理解:一是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去存钱,一是他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背着总经理一个人去存钱。
总之,大凡句子当中出现并列短语,我们要全面考察它是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病。
(十一)歧义句形成原因:
1.兼类词造成 如:这辆车没有锁。
2.多义词造成 如: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因而形成歧义。
3.代词表意不明 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4.量词既可表人,又可表物造成歧义
例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
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5.对句子结构层次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6.语意含混,造成歧义 如:他谁都瞧不起。
7.这种歧义句以书面表达居多
例如,"人多病少财富"就有意思截然不同的两种标点。A 人多,病少,财富。(大吉大利) B 人多病,少财富。(倒霉透顶)消除办法: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标点。
例:A 稿件不用,退回。(退稿) B 稿件不用退回。(不退稿)
(十二)句式杂糅 这类病句可以分为这样两种现象:两句混杂、前后牵连。两句混杂的特点是,既用这种说法,又用那种说法:如:
例1.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
例2.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例1.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例2.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是自信心不够"和"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句的杂糅。)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如:
例3.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例4.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3.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例4.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再列举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以……为目的的; 是为了……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经过……;在……下
是出于……决定的----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
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是原因
有……组成----有……;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九、作业布置:1、专题复习的配套练习;2、重新温习以前各综合练习中有关病句的考练题.
【教学要点】
1、依据教学大纲,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把练落到实处。特别要针对学生平时阅读量小,缺乏语言存储,语感迟钝的特点,积极培养语感,努力汲取优秀作品的语言营养,夯实语言基础。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应试技巧:语感审读法、筋脉输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和步骤】
一、导入: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一直是语文高考的必考点之一。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
二、知识结构
1.辨析病句首先要明确语病的类别,主要是考纲中规定的六种类型。其次要掌握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 ①找出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如果句子主干没问题 ,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②体会语意。如果结构 没问题,可体味句子的意思,情趣和表达习惯,看逻辑方面是否有问题,否定是不是太多,指代是否明确,是否有歧义,用词是否妥贴,是否重复,词序是否正确,修辞得当与否等等 。③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2.修改病句。修改病句,首先要查出句子的毛病所在,再进行妥善的处理。修改时既要改正句子的错误, 又要充分体现句子的原意而且还要尽量保留原句的基本结构和词语。修改时可采用增、删、 调、换等方法,根据不同的语病,采取恰当的方法。
三、 病句的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1.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①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领属+数量+动词短语+形+名)
②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③这是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要按逻辑排顺序)
④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定语误放状语位置)
(2)动词修饰语: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①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例:①我为表敬意昨天在电台又为你点了一首歌。(目的+时间+地点+副词+形容+对象)
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3)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判不及格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判不及格,不是作品判不及格。)
2.搭配不当: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①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
②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注: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搭配不当常常出现在联合短语中。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5)前后词语顺序搭配不当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菜篮子”工程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菜篮子”产品由长期短缺、品种单调到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折。(“长期短缺、品种单调”与“品种丰富多样、供求基本平衡”不搭配)
3.成分残缺或赘余
A.成分残缺
(1)缺主语: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使用介词“由于、鉴于、使”等容易造成缺乏主语。)
②三月三日,抱着向王平超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错题也开始积累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错题”,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开始积累错题了”。)
(2)缺谓语
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3)缺宾语
认识禽流感,了解禽流感,是为了从科学的角度达到对禽流感进行预防,减少禽流感造成的损失。(“达到……的目的”)
B.赘余
(1)堆砌词语
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关注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关注”应删去。)
(2)重复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非常酷爱”“否则不这样”等也是类似的错误。)
(3)可有可无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4.结构混乱(句式杂糅)高考常考的类型之一。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
(1)举棋不定: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多年来曾被应试教育思想束缚下的同学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①我们向学校提意见是学生的责任。(把“我们向学校提意见”和“向学校提意见是学生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改换主语,重来一句。
迷茫失望,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对世界充满了怨言与不满的人,零永远是一个令人消沉的符号。
(4)反客为主: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①你们的父母省吃俭用,为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对得起他们吗?
②当匪徒们偷袭警察的时候,被警察反包围,抓获了很多黑社会成员。(“被警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徒”,但“抓获了无数黑社会成员”的主语只能是警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丢盔卸甲,损伤过半”等语,这样是接着“被警察”下来的,就连贯了。)
5.表意不明:(1)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倒是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①他请几个班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班”还是“干部”?)
②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不合逻辑: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
(1)自相矛盾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滥用否定造成矛盾。“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2)范围不清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
(4)主客倒置
①我生在崂山,长在崂山,石老人的传说对我并不陌生。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四、辨析病句歌(每天早晨读两遍,高考必胜)
辨析病句要认真,雾里看花莫慌神;基础知识先到位,再察病源记类型。
语序颠倒结构乱,搭配失调意不明;成分残缺或累赘,逻辑荒唐理不真。
辨识从来有标准,合符规范当乎心。或凭语感漫审读,多年经验不可轻;
或将枝干勤疏理,删繁就简看得清;或造样句多类比,伪装识破现原形;
或推事理查判断,偶向逻辑求救兵。见到长句莫心急,定状叠加有章程;
见到短句莫大意,赘语多从此处生;见到“是”“否”找对应,小心双提与单承;
见到“无”“不”快相乘,多重否定迷宫深。语修逻上功夫到,确保辨句不失分!
五、解答六种病句类型的技巧
第一部分:牢记六种病句类型的特点
一).语序不当
方法1、记典型句子各一个,找出对应词性,逐一套用――查中心词前多层修饰语的语序(中心词可以是全句的主谓宾,也可以是句中的某个带修饰语的名词或动词)
1. 多层定语的次序。(记句子――谁的-多少-怎样的-属性)
牢记类句: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例句①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方法”的前面有一个长定语,“有效的”是一个形容词,相当于例句中的“优秀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是两个动词性短语,相当于例句中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对照例句,可见位置不对,应为“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有效的”方法。
2. 多层状语的次序。(记句子――何时-何地-何范围-何种情态,“怎样”--表对象“同谁”)。
牢记类句: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例句① 留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一个一个甜蜜地睡在床上。
运用:句中谓语中心词“睡”的前面有三个修饰语,“甜蜜地”表情态,相当于例句中的“热情地”,“都”表范围,应放在数量词“一个一个”的后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运用:句中动词“享有”前有两个修饰语,“在娱乐场所”相当于例句中的“在休息室里”,“与白人”相当于例句中的“同他”,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个修饰语的位置应对调过来,才符合次序,从而判定原句语序不当。
方法2、一般来说,修饰语和虚词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要查看修饰得是否合适。
例句① 如果趁现在不赶快检查一下工作,就可能会出问题。
运用:原名想表达的意思是要“趁现在赶快检查工作”,“不”是虚词,现在放在“赶快“的前面,成了修饰“赶快检查一下工作”,而遗漏了“趁现在”的意思,所以语序不当。
例句② 李老师呼哧呼哧累得直喘粗气。
运用:句中“呼哧呼哧”是为了修饰“直喘粗气”的样子,而不是修饰“累得”,根据“修饰语放在谁的前面就修饰谁”的原则,应放在“直喘粗气”的前面。
方法3、复句中关联词语序分两种情况,同一主语,主语在前,格式为:主语+前关联词+主语+后关联词。不同主语,关联词在前,格式为:关联词+主语①+关联词+主语
例如:①你因为不努力学习,(你)所以成绩下降。(同一主语)
②因为你不好好学习,所以老师很为你的成绩担心。(不同主语)
例句① 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学校就有开除他的危险。
运用:读句子,确定原句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再犯错误,他将被开除。属于同一主语的情况,而原句后一句的关联词“就”的前面用的是“学校”,格式不对,应改为“他如果再犯类似的错误,就有被学校开除的危险”才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天气不管发生怎样的变化,但他还是坚持到体校去锻炼。
运用:读句子,可以看出原句有两个需要陈述的主语,一是“天气”,一是“他”,应用第二种格式,而原句用的是第一种,故应把“他”放到“但”的前面,从而判断出原句是病句。
二).搭配不当
方法4、简化成分,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查是否主谓、动宾、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①本世纪末,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本世纪末是目标。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本世纪末”是一个时间,很显然不能和“是目标”搭配,故这个句子是一个主谓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②他多么渴望一个学习的机会呀!
运用: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或长状语,则全句为:他渴望机会。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渴望机会”显然不成立,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动宾不搭配的病句。
例句③ 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
运用:简化成分,去年长定语,只保留中心词,则全句变为“劳动是一天”,很显然不恰当,属主宾搭配不当。
方法5、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关系――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搭配不当。
例句① 鲁迅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思想。
运用:修饰语“极大的”和“爱国主义思想”不能搭配,应为“极强的”或“高度的”。
例句② 他有一双聪明能干的手。
运用:句中宾语中心词“手“前有两个修饰语――“聪明”和“能干”,“能干”可以修饰“手”,而“聪明”则不可以,构成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
方法6、注意抓重点词(是否、能否、有无、和、与、以及等),一些并列短语和“、”――查一面与两面的搭配不当。
例句① 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
运用:看到有“是否”,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而前面的“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只有一个方面,后面的“是否”却是两个方面。
例句② 他能密切联系和关心群众的痛痒。
运用:看到有“和”,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两个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关心痛痒”可以,而“联系痛痒”则讲不通,故是病句。
例句③ 作家敏锐地察觉、扶植新生的幼芽。
运用:看到有“、”,即想到一面与两面不搭配的问题,仔细分析“敏锐地察觉、扶植”这一短语,“敏锐地察觉”可以,“敏锐地扶植”则不可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残缺:
方法7 介宾短语不能作主语,抓重点介词(由于、通过、经过、由于、为了、在等)――查主语残缺。
例句 经过学习,使我提高了文化水平。
运用:全句的谓语是动词“使”,而“经过学习”是一个介宾短语,介宾短语不能做主语,这样就使得全句没有了主语,成为病句。改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介词“经过”去掉,让“学习”做主语;一是将“使”去掉,让“我”做主语,“提高”做谓语。
方法8 注意长句子(多层定语,多层状语),简化成分,改换说法,自己补充――查谓语、宾语残缺。
例句① 我们必须按照毛主席关于“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的教导。
运用:第一步:注意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简化成分,可能有的同学化简成“我们按照指导”,似乎也能讲得通。但
第二步:改换说法,将句子后半部分的内容改为“老师的话”,则应简化为“我们按照话”,则难以讲通,而应为“我们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从而判断出原句缺谓语,是病句
多余:
方法9、分析中心词,对照修饰词,注意抓近义词(重要的有左右、大约、近、上下等)看句中是否有重叠的意思――查语句重复。
例句① 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运用: “工作”在句中三次出现,造成了语句重复。
例句② 现在同学们已选出了班长,负责掌握班级的日常事务。
运用: 句中“负责”与“掌握”是近义词,用一个即可表达句意,同时用则是语句重复。
例句③ 老师看上去年纪近30岁上下。
运用 句中“近”和“上下”是近义词,发现同用,即可判定该句为语句重复的病句。
例句④ 今天是除夕之夜。
运用:“除夕”是指“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已包含“晚上”之意,后再加“之夜,则构成了语句运用:重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凯旋而归”,“过虑的想法”等,须注意。
四).结构混乱:
方法10 感觉语句不通,查对不通的句子两头是否用了两种讲述的句式,改换或去掉一端后句子是否通顺,尤其要注意介词短语中介词结构是否完整,――查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群众也觉悟起来。
运用: 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被……束缚下的”,应或为“被……束缚的”,或为“在……束缚下的”,交叉使用,则构成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例句② 这次网络班的学员外,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运用:感觉句子的后半部分不通顺,查对这一句的两头,用了“还有来自……”和“……参加了学习”两种句式,去掉一端后,句子则通顺,从而判断出原句是句式杂糅型结构混乱。
方法11 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改换或补充省略的主语或谓语,重新理顺――查中途改换话题型结构混乱。
例句① 考场是设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是”“设在”“举行”三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是“考场设在大厅里”,一是“考场在大厅里举行”
第三步:重新理顺:全句应为“考场设在古色古香的大厅里,考试就在这儿举行”,确定原句是病句。
例句② 一位社员向国家赠献了一枚古代玉佛珠,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
运用:第一步:查看句中的主要动词,有“赠献”、“具有”两个。
第二步:确定作者的要表达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社员赠献玉佛珠”,一个是“玉佛珠有很高的价值”。
第三步:补充后一句省略的主语。很显然,后一句没有主语,只能是承前省略主语,让“一个社员”作主语,则全句成了“一个社员具有很高的工艺美术价值”,明显不合作者语意,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五).表意不明。
方法12 注意三类词:多音、多义词,指代词,数量词,介宾短语及词语间的关系――查语句歧义。
例句① 还欠款1000元。
运用:句中有一个多音词“还”,即可以理解为“仍然欠款1000元”,也可理解为“归还欠款1000元”,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类似的句子还有“这话说重了”。
例句② 小李说:“老王这人真黑。”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这句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词“黑”,“黑”是一个多义词,在这句话中既可以说是一个人长得黑,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心肠黑。
例句② 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运用:句中有一个指代词“她”,既可以理解为“死者”,也可以理解为“死者的母亲”,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③ 三个学校的校长都去开会了。
运用:句中有一个数量词的组合“三个学校的校长”,既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也可以理解为“三个学校的”“校长”,从而确定原句是表意不明型病句。
例句④ 他在火车上画广告。
运用:粗看全句似乎并无毛病,但句中有一个介词短语“在火车上画广告”,既可以为“把广告画在火车上”,也可以理解为“人坐在火车上画广告”。
六).不合逻辑。不合逻辑有两种,一是不合逻辑规律,一是不合生活实际。
方法14 注意句中出现的多个并列的概念――查概念不清。
例句① 今天来开会的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高校教师。
运用:句中出现了几个概念,而“高校教师”中也有数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其余概念并不是并列概念。
方法15、注意句中的一些表示范围(尤其是带有绝对意义的词如“全”“都”“凡”“从来”“历来”等)表示判断、表示程度的词语――查不合逻辑。
例句①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分裂总是短暂的。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历来”这样的含有“绝对”意思的词,而句中又说“分裂总是短暂的(短暂也是有)”,从而判断出原句是不合逻辑的病句。
例句② 只要有了水,作物就可以存活,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运用:注意到句中有“只要有……就”“是”这样的表判断的词,其意思是表示“水是作物存活的充分条件”,而这是不合生活事理的,水只是作物存活的必要条件,作物要存活,还需要土壤、肥料等别的条件,从而确定原句不合逻辑,是病句。
方法16 看到多“不”,确定语意,负负得正不(反问句亦算负)――查前后肯定否定颠倒。
例句① 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的?
运用:第一步:先根据前一句确定说话者的本意,是想表达“能想象得出”的意思,应画“+”号。
第二步:查后一句表“不”意的个数,共有“没有”“不会”“不出”,共是三个负号,最后表达的意思应画“-”号。故这个句子是一个前后肯定与否定不统一的病句
例句② 谁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呢?
运用:第一步:看到句中有多个“不”,确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好成绩靠勤奋”,应画一个“+”号。
第二步:找原句中表“不”意的个数,“否认”、“不是”再加上反问句式,共有三个负号,应画一个“-”号,和原句意不通,从而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7 注意抓因果关系关联词,主要有“因为……所以”、“由于”“因此”--查强拉因果;
例句① 因为他对学科有所偏重,所以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
运用: 句中有“因为……所以”的关联词,但细杳原句,对“学科有所偏重”,也可能恰恰会喜欢数理化,可见“学科有所偏重”与“对数理化,他不感兴趣”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原句犯了强拉因果的语病。
方法18 注意抓表前后关系的介词,主要有“对”“对于”“与”“和”等,确定原句意思,施动者“主”在前,受动者“客”在后――查主客颠倒。
例句① 爱迪生这个名字,对我们青年学生是不陌生的。
运用: 第一步:“对”和“对于”在多数情况下是通用的。但在表示主客之间关系时,二者恰恰相反,“对”是“主在前,客在后”,“对于”是“客在前,主在后”。
第二步:分析原句,想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了解爱迪生这个名字”。“我们”是“主”,“爱迪生的名字”是“客”,而原句用的是“对”,却是客在前,主在后,显然是病句。
例句② 老师来了,小明正和他谈论一个数学问题。
运用: 句中有“和”,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老师”,是全句的“主”,小明是“客”,本着用“和”时“主在前,客在后”的原则,确定原句是病句。
方法19 联系现实生活――查不合生活逻辑。
例句① 凡到过济南的人,无不去趵突泉一游。
运用:从生活的逻辑上讲,不可能所有到济南的人必去趵突泉,所以这样的句子虽然从语法上并无毛病,但因其不合生活逻辑,故仍是病句。
例句② 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运用:“死难者”就指已死的人,“幸免”就是没死,“没死的死人”很显然不和生活实际。
例句③ 下午,一阵雷雨过后,在西边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运用: 全句在语法上并无毛病,但联系现实生活就会知道,雨后的彩虹应出现在与太阳相反的方向上,原文说的是下午,故彩虹应在东方,而不是西方,原句不合生活逻辑。
第二部分:横向总结,形成题感
横向总结:上面我们从病句类型的角度,从纵的方向上为大家介绍了应采取怎样的办法判断一个句子是病句。但做题感觉的形成,还有赖于在做题的过程中,形成横向的总体判断。主要有以下几条:
题感1、看到长句子,注意运用简化成分法――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语序不当(多层定语,多层状语)、搭配不当(方法4)、成分残缺(方法8)。
题感2、感觉语句不通,读起来别扭――注意去判断句子是否中心词的修饰语不当(方法2)、修饰语和中心词的搭配不当(方法5)、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
题感3、抓重点词,见相应词,想到相应类型病句
1. 见关联词――判断句子关联词的语序(方法3)强拉因果(17)
2. 见特定介词:“经过”判断句子是否主语残缺(方法7)、结构混乱(方法10、方法11)表意不明)
3. 见判断词(是否,有无,能否,等)――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不合逻辑(方法15、方法16)
4. 见 “和”“与”“以及”等连词及“、”这一标点符号――判断句子是否一面与两面不搭配(方法6)概念不清(方法14)主客颠倒(方法18)
(3和4有时可综合进行判断)
5. 见指代词――判断句子是否表意不明(方法12)主客颠倒(方法18)
6. 见近义词――判断句子是否重复(方法9)
第三部分:以法解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003年全国卷)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较长,但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的毛病,也没有成分残缺,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一组近义词,“万一”就是“若”,很显然语意重复,排除。C句中,有“针对”这样一个特殊的介词,看有无成分残缺的情况,发现“针对……”后面没有跟上“情况”之类词,显然有残缺,排除;D句中,有连词“和”,查有无前后不对称,发现没有;再,这个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中心词都比较长,查有无搭配不当,发现宾语中心词“作品”的修饰语是“平均年龄仅20岁的”显然不搭配,排除。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1996年全国卷)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解析:
第一步: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A句,句子较长,长在哪里,会发现长在宾语中心词的修饰语,且修饰语中有“和”这样一个特殊的连词,引导我们查看有无搭配不当的情况,查看会发现几个修饰语都可和“义务”搭配,可暂定为答案。B句中有“能不能”这一判断词,想到“一面对两面”的问题,查看,果然有,排除;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人物”,其实相当于几个代词,引导我们想到语句歧义,查看,果然,是对“林业局长带头偷运木料”气愤,还是对“护林员揭发”气愤,没有交待清楚。D句中,和连词“和”,想到“一面对两面”或“搭配不当”的问题,查找,果然,“批评教育”与主语“事件”不搭配。
第二步: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答案:A。
六、词语辨析:
(一)、词语错用
名词误用:
1、李大夫总是耐心地指导她把病历写得完整、清晰、条理。(“条理”本是名词,此使用为形容词,与“完整、清晰”并列,可改为“有条理”)
2、你这种行为就不中国了。(“中国”是名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不是中国人的行为”)
动词误用:
1、这是一个多么感动的场面啊!(“感动”是一个动词,此使用为形容词,可改为“感人”)
2、思维这个词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使用。(“使用”是动词,此处使用显得繁冗,可去掉)
形容词误用 :
l、他简简单单的两句话。顿时使我心中有一种无可名状的沉重。(“沉重”是形容词,此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2、这本书,精装本与普及本的定价悬殊一半多。(“悬殊”本是形容词,此使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数量词误用:
1、上午,他吃了二个馒头和一碗粥。(“二”应改为“俩”)。
2、在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上,他们俩个人又在一起交流经验。(“俩”应改为“俩”)
3、收音机的价格一阵再降,有的甚至下降了一倍。(将“一倍”改为50%等)
4、赵家坡这个小山庄,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座蓄水近十万多立方米的水库。(“近”与“多”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5、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和“以上”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6、我们外科的治愈率已由80%增加了93%。(“了”应改为“到”)
7、他那身汗溃的劳动布单帽和半新的家做黄布褂都早已湿透了。(量词“身”可修饰“黄布褂”,但不能修饰“单帽”,应将“身”改为“顶”,并在“半新”前加“那件”)
副词误用:
1、 新的政委和老政委一样,更会体贴战士。(“更”与语境不符,应删去)
2、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偶尔”是副词,不能作谓语,此将其误用为形容词,应改为“偶然”)
介词不当:
1、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误用,应去掉)
2、我关于美学很感兴趣。(“关于”误用,应改为“对”或“对于”)
3、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在”和“上”多余,并导致了语法错误。应删去)
助词误用:
l、广东农村正在掀起了科学种田的新高潮。(“正”和“了”矛盾,应酌情删去一个)
2、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前后不能重复,否则,将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将”和“了”矛盾。应删去“了”)
3、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友射的首枚运载火箭圆满成功。(因多用“的”字,使本为主谓短语作主语变为名词性偏正短语作主语,与谓语部分不能配捕,应删掉“的”)
连词误用:
l、他的话明确和有力。(“和”应改为“而”)
2、大家主动地批判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使本不为并列关系的词语变为了并列关系,应改为“等”)
3、欣逢这个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政府及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第一个“及”误用,应改为“并”)
4、怎么?他到现在还没拿定主义学历史或者学地理。(“或者”应改为“还是”)
(二)词义不当
词义误解:这种鼓吹有钱便是万能的说法简直是不刊之论。(“不刊之论”是不更改、磨灭的言论,可改为“极端错误”等)
词义轻重不当 1、小王经过三年的艰苦拼搏。高考取得了优异的成就。(“成就”词义过重。应改为“成绩”) 2、对于这种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我们必须很好批评。(“批评”词义太轻,应改为“斗争”等)
词义范围不当 l、社会主义建设时候,需要大批杰出的科学家。(“时候”范围太小,应改为“时期”) 2、我们应很好控制改革开放的场面。(“场面”范围大小,应改为“局面”)
3、我们班上今天发生了不好的事变。(“事变”一词范围太大,应改为“事件”或“事情”)
(三)色彩不当
1、我军经过多次的冲锋,终于打嗷了敌人的顽强进攻。(“顽强”是褒义词,此使用为贬义词,应改为“顽固”)
2、要想大家都有高昂的斗志,我们应该做仔细的煽动工作。(“煽动”是贬义词,此误为褒义词,应改为“鼓动”)
3、老大娘虽然一字不识,但她一进屋便敏锐地感觉到:屋里弥漫着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专业术语,用于一字不识的老大娘是不恰当的,应改为“煤气”)
4、我们在全世界再次郑重地说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明”用于此不合庄重严肃语境,应改为“声明”)
(四)关联词语误用 (见优化设计)
七、辨识和修改语病
除了了解常见语病的六种类型外,还应进一步掌握辨识语病的方法,注意审读句子中易致病的部位---关键词(或短语),这样即使句子的信息容量很大,也可以较快地发现病因。这些易致病的部位包括:"和"字短语(并列短语语病)、列举式表述(词序不当)、多重否定句和反问句、两面词(如"能否"、"是否")、介词结构、表约数和估量的句子、多重修饰语排列、具有兼类性特点的量词、固定短语构成的句式(关联词语和句式杂糅)等。
(一)分类列举不当
例1:出席这次铁路职工代表大会的有青年工人、老工人和妇女。
("青年工人"和"老工人",是同一标准划分,而"妇女"是不同标准,不能与前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可去掉"妇女")
例2:全体共青团员特别是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用"特别"一词加以强调的对象应是前面所提概念的一部分,与前面形成范围的大小关系,而"中学生"与"共青团员"只能是交叉关系。应将"中学生"改为"中学生团员"。)
例3: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牙膏"、"牙刷"、"日用品"间不是并列关系,是从属关系,不能并列表述,应将"和"改为"等")
例4.我们中国电影人,包括跨国的资本,共同打造了古典历史影片《英雄》,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分类列举失当,"包括"可改为"连同""联合"等。)
(二)否定词。一个句子,如果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很有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如:
①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1993年)
②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挡风。(1994年)
③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1998年)
例①中的"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应表达的意思相反。例②中的"忌"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否定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否定词"不可",也形成双重否定,使得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例③中否定词有"否认"和"不",另外还有一个反问词,也相当于否定词。这样,句子含三重否定,即等于一重否定,从而将句意搞反了。
附:多重否定句句意的断定技巧:
将句中的反问和每一个否定词,都用"-1"表示,最后将所有的"-1"相乘,如果积为"1"则为肯定,否则为否定。但要注意:如句中有否定意义的词,如:"防止"等,也作"-1"处理;"无时无刻"是没有一分钟的意思,也用"-1"表示。
例○4望见句中有"否则", 检查是否患同义重复症。
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软件,否则,拿不出软件,我们就会失去市场。("拿不出软件"多余)
(三)否定句、反问句连用
否定句、反问句连用的敏感,这种句式,常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了。
例1.难道能否认培养国家建设人才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例2.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例3.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可将"否认"改为"承认",也可去掉第二个"不")
例4.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句的答案在句意的反面。此句如不用反问句。否定是恰当的,但用了反问句。语意恰好相反•可将"不"去掉)
例5.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即"任何时候都'"句子表述刚好相反。可将"忘"改为"在")
(四)两面词。一个语句,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之类的两面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句子可能犯有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①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1993年)
②机器质量的好坏,是保证生产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1995年上海卷)
③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1996年)
例①前半句中"能否"是两面词,是从两个方面来说的;后半句中"要"是一面词,只是从"能"的方面来说的,这就造成"一面对二面"的毛病。例②和例③同样有这样的语病。
(五)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等。如: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
②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了顶峰。(1993年)
③其实,细究起来,"华夏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稳定的范畴。(2000年春季卷)
例①中"无论"是表无条件的关联词语,后面不能带并列性的词组,只能带选择性的词组,"干部和群众"应说成"干部或群众"或"无论干部还是群众"。例②"不管"相当于"无论",故例②有与例①一样的毛病,可以将"不管"改为"尽管"。例③中"并非"意思是"并不是",后面自然不能再加上"是"了。
(六)介词。介词的运用上,极容易出现语病。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1992年)
②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1997年)
③《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它强化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在大限度的保护。(1999年)
例①前半句和后半句都有介词,使得整个句子缺少主语,要或去掉"经过",或去掉"才使"才可以。例②"在"应改为"从",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来源或由来的往往用"从……中"。例③中介词"所"是多余的,因为"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即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后面应带动词或主谓词组。
(七)表约数和估量的句子
例1经过刻苦学习,期末考试,他6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平均都"矛盾。
例2为精简字数,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一些"与前"略加"重复。可其删掉)
(八)多重修饰语排列
1、多层定语语序不当:
2、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九)判断词“是”的敏感。句中有判断词"是",常出现的错误或主宾不搭配,或句式杂糅,或由于主宾的外延不当造成判断不明。
1.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2001年)"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要么是"关键的问题是知识",要么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2001年春季)"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是个杂糅句,要么就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要么就说"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3.今年,我校参加高考的人数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人数"与"年"不搭配)
4.农民耕种的符合政策规定的自留地是一种正当的劳动。(该句中"自留地"与"劳动"显然不搭配,可把"符合政策"前的"的"去掉。)
除上述几种类型外,还应掌握一些固定搭配,如"受……欢迎"、"以……为出发点"、"从……出发"、"由……决定"、"由……组成"、"以……为成员",和一些习惯用法,如能愿、频率类副词要放在介宾短语前面。
例5:你把这个意思应该跟王厂长说说。(句中"应该"作为能愿动词要放到介宾短语"把这个意思"前面。)
例6:我的思绪被窗外搅拌机的轰鸣声不时地打断。(句中"不时"是频率副词,需放在"被窗外搅拌机的轰鸣声"前面。)
(十)并列词组。并列词组的运用上,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如:
在高考语言知识和运用的考查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语病现象,即由于并列短语运用不当而造成语病。这种语病现象在高考试题中几乎历年都要出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并列短语语病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列短语同有关成分不完全搭配
并列短语同有关成分搭配时,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如: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1999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的主语"210辆消防车、300多名消防官兵"是并列短语,其中的"210辆消防车"与谓语"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值勤的岗位上"不能搭配。
2. 多个并列短语前后照应不当
有的句子中会有多个并列短语,稍不注意,这些短语前后可能会不照应,如: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1994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并列短语,即"理论上和政策上"和"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这两个并列短语前后失去照应。"理论上"应该与"深刻的说明"照应,"政策上"应该与"详细的规定"照应,因此,应该将"理论上和政策上"改为"政策上和理论上",或者将另一个并列短语的顺序改一下。
3.并列短语不能并列
从逻辑上来说,两个概念如存在种属关系,是不能并列的;如果疏忽大意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造成语病,如: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2000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的"报刊"是指"报纸杂志",自然不能与"杂志"并列;另外,"报刊"也好,"杂志"也好,都是出版物,自然又不能同"一切出版物"并列在一起。如果删去"杂志",并将"一切"改为"其他",就可以避免并列不当的毛病了。
4.并列短语顺序不当
并列短语中的几个短语虽然是并列的,但也有个逻辑上的前后顺序,请看下面句子:
制作精良、选料上乘的"葵花牌"动物粉含有强化人体机能的多种营养成分。(1989年高考题)
这个句子中的"制作精良、选料上乘"是个并列短语,按产品的制作程序,应该是先"选料",后"制作"。因此说成"选料上乘、制作精良"才符合逻辑。
5.并列短语造成歧义
并列的多个人或物同时出现,可能导致涉及的对象不明确,就使句子有多种理解,产生了歧义,如: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发表存入了两家银行。(1998年高考题)
从字面上看,"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是个并列短语,由于"和"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所以这个句子有两种理解:一是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去存钱,一是他和副总经理两个人背着总经理一个人去存钱。
总之,大凡句子当中出现并列短语,我们要全面考察它是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病。
(十一)歧义句形成原因:
1.兼类词造成 如:这辆车没有锁。
2.多义词造成 如:这本书是黄色的。"黄色"既可指颜色,又可指内容,因而形成歧义。
3.代词表意不明 如:开刀的是我父亲。
4.量词既可表人,又可表物造成歧义
例如:两个学校的教师都来了。这句话既可理解为两个学校,又可理解为学校的两个教师。
消除办法:选择语义明确,修辞正确的量词。
5.对句子结构层次划分不同,造成歧义. 如:咬死了猎人的狗。
6.语意含混,造成歧义 如:他谁都瞧不起。
7.这种歧义句以书面表达居多
例如,"人多病少财富"就有意思截然不同的两种标点。A 人多,病少,财富。(大吉大利) B 人多病,少财富。(倒霉透顶)消除办法:根据所要表达的意思,正确标点。
例:A 稿件不用,退回。(退稿) B 稿件不用退回。(不退稿)
(十二)句式杂糅 这类病句可以分为这样两种现象:两句混杂、前后牵连。两句混杂的特点是,既用这种说法,又用那种说法:如:
例1.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
例2.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例1.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例2.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是自信心不够"和"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句的杂糅。)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如:
例3.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例4.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例3.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例4.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再列举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
本着……为原则----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以……即可----以……为宜;……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以……为目的的; 是为了……
对于……问题上----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经过……;在……下
是出于……决定的----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
借口……为名----借口……;以……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是原因
有……组成----有……;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是由于……;是……的结果
九、作业布置:1、专题复习的配套练习;2、重新温习以前各综合练习中有关病句的考练题.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