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冲刺2009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词类活用重点突破(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1阅读:
字号:|
 一、知识方法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A.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B.遂王天下。(就称王于天下) 
C.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②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B.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③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因此,派官吏修缮宾客所居住的馆舍) 
B.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④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跟着十来个女徒弟,都穿着绸子单衣,站在大巫的背后] 
B.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 


⑤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孔子对公冶长说:“可以娶妻子。”) 
B.左右欲兵之。(武王的近侍要杀他俩) 
C.寡人欲相甘茂,可乎?(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⑥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晋师军庐柳。(晋国的军队驻扎在庐柳) 
B.秦伐韩,军于阏与。[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 
⑦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B.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2、形容词、代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形容词用在“所”字之后,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A.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B.世之所高,莫若黄帝。(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②形容词放在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总是在动词前面与动词结合使用的。因此,如果一个能愿动词跟一个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大多也是活用为动词。例如: 
A.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打听它的深度,就连那些爱游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 
B.自上观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由上看来,一直到子胥比干,都不值得尊崇) 
③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稍出近之。(渐渐地走出树林靠近它) 
④形容词后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形容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 
(2)代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代词活用为动词,同形容词。活用后的词汇意义,仍不失其称代作用。例如: 
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伯丑)见了公卿都不施礼,无论地位高低,都对他以“你”相称] 
(3)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数词活用动词的条件,也与形容词相同。例如: 
A.六王毕,四海一。(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B.不迁怒,不贰过。(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3、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名词作状语只限于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普通名词作状语则比较少。而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却是常见的现象。名词作状语有的很富有修辞色彩,了解这种语法现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句意。 
(1)普通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比喻。例如: 
A.嫂蛇行匍伏。 
B.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C.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简析]A句中“蛇行”的意思是“像蛇一样地爬行”,“蛇”是名词作状语,是用普通名词所代表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修饰动词。B句中“儿啼”是“像小孩一样地啼哭”。C句中“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②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如: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B.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简析]A句的“兄”,名词,在这里作“事”的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可译为我要用招待兄长的方式招待他。B句的“师”与C句的“客”都与此同。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例如: 
A.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简析]AB句的“箕畚”和“船”分别修饰动词“运”和“载”,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箕畚运用渤海之尾”,意思是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载运进来。C句的“目”和“耳”分别修饰动词“见”和“闻”,表示凭借。“目见耳闻”可译为亲眼看到亲耳听到。D句的“面”修饰动词“刺”,表示用面对面、直言不讳的方式进谏。“面刺”可译为当面指责。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A.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B.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C.赵襄王郊迎甘罗。 
[简析]A句的“廷叱”,意思是在朝廷上呵叱。B句的“水陆并进”,意思是从水路和陆路一齐进军。C句的“郊迎”,意思是到郊外迎接。 
⑤普通名词作状语虽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但意思大不一样。 
A.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 
[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 
B.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 
[辨析]分析句法关系,主要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就一般情况来看,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还另有主语,如“嫂蛇行”“老人儿啼”,既然已有“嫂”“老人”作全句的主语,“蛇”“儿”就不可能还是主语,而只能是状语了。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如果是并列关系,就可能是并列主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就先确定谓语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另一名词必然是状语。如果句中主语不容易确定,或根本就是无主语句,那就只能根据上下文意来判断了。例如“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如不结合上下文,就很难确定“犬坐于前”的“犬”是主语还是状语。如果是主语,则是“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如果是状语,则是“其中之一像狗那样坐在前面”。从上下文意看,这一句是说其中一只狼的情况,因而“犬”必然是“坐”的状语。 
(2)时间名词“日”“月”“岁”作状语 
①表示每一。例如: 
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A句的“岁更刀”,意思是每年要更换刀;“月更刀”,意思是每月要更换刀。B句的“日攘其邻之鸡”,意思是天天(或每天)偷他邻居之鸡。 
②表示渐进。例如: 
A.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B.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简析]A句的“日以削”,意思是一天天地削弱。B句的“日密”,意思是一天天地密切起来。 
③表示往昔。例如: 
A.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 
B.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 
[简析]这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是名词的附类。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把这些方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例如: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 
[简析]A句的“南”“西”“东”“北”分别修饰其后的动词,有往南、往西、往东、往北的意思。B句的“右投”“左投”,意思是向右边(西边)投靠,向左边(东边)投靠。
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A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B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简析]A句中的“视”后为“茫茫”形容词,“视茫茫”与“发苍苍”结构应一致,故“视”应解释为“视力”B 句中“至”应解释为“到达的人”。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A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B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简析]A句中的“旧”前为谓语动词“有”而“旧”应为句中宾语,翻译为“老交情”B句中“近”“远”处于宾语位置应分别译为“近的东西”“远的东西”。
二、例题分析 
1、(2008江西卷)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      ”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解释:选B,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A成为病态,动词;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
 
文言文翻译参考: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他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2、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个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知识,主要涉及名词作状语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名词作状语等基本知识。
   【解析】先审查原句。原句中“日”属名词作状语,A项中“群”、B项中“兄”及C项中“背”都属    名词作状语,与原句相同;只有D项“前”为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可译为“走上前”,与原句不同。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把“群聚”看成一个词语,而未注意到“群”的用法。
   【方法技巧】名词作状语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应重点掌握。此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属重点。此方面内容的复习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并密切关照上下文特定语境予以分析和判断。
三、跟踪训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人皆得以隶使之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4.而相如廷叱之            
5.籍吏民,封府库            
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五人墓碑记》)  
7.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9.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10.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11.  六王毕,四海一             
1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3.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永初二年,大将军邓骘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骘召。
   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后临朝,骘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陈之法,故猾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元初二年,上《广成颂》以讽谏。
   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十年不得调。因兄子丧自刻归。太后闻之怒,谓融羞薄诏除,欲仕州郡,遂令禁锢之。
   太后崩,安帝亲政,召还郎署,复在讲部。出为河间王厩长史。时车驾东巡岱宗,融上《东巡颂》,帝奇其文,召拜郎中。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阳嘉二年,诏举敦朴,城门校尉岑起举融,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宗。时西羌反叛,征西将军马贤与护羌校尉胡畴征之,而稽久不进。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朝廷不能用。
   三迁,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先是融有事忤大将军梁冀旨,冀讽有司奏融在郡贪浊,免官,髡徙朔方。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去官。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边方扰乱,米谷踊贵 踊:物价上涨
   B.遂寝蒐狩之礼 寝:停止
   C.融乃感激 感激:感慨
   D.稽久不进 稽:停留
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愚夫不为
   ②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
   ①诣东观典校秘书
   ②征诣公车,对策,拜议郎
   ①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
   ②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赀之躯
   ①不应征聘,名重关西
   ②重在东观著述
3.下列加点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得赦还,复拜议郎             B.欲仕州郡
   C.颂奏,忤邓氏,滞于东观       D.会羌虏飙起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表明因其个性而造成马融仕途不顺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
   ①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
 ②上《广成颂》以讽谏。忤邓氏,滞于东观。
③因兄子丧自刻归。
④及北乡侯即位,融移病去,为郡功曹。
⑤融知其将败,上疏乞自效。
⑥自刺不殊,得赦还,复拜议郎。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融起初的老师挚恂教授儒学,马融随其游学,博通经籍,并受其影响不愿为官。
   B.马融在为饥饿所困时,后悔不应邓骘之召,并因此否定了老庄的思想。
   C.马融在东观负责校对朝廷图书时,与当时的俗懦庸士意见不合,后写文予以讽谏。
   D.马融曾有事触犯了大将军梁冀,因此受诬陷。罢官后,又被剃去头发流放到北方。
  6.翻译下面语句
   ①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译文: 
   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译文: 
参考答案
(一)1隶:像对待奴隶一样   2 舟:用船   3 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4 廷:在朝廷   5 籍:登记   6 函: 用匣子装   7缟素:穿孝服    8穷:看尽   9 高:升高   10 多:推崇,赞许    11一:统一(动词)    12 贰:背离(动词)   13 固:坚固的地势    14 绿、红:绿叶、红花。15 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
(二)1.C(应为“感愤”)
  2.B(A①动词,做;②动词,认为;B两个“诣”均是往的意思;C①用;②因:D①读作“zhòng”表示“敬重”②读作“chóng”意思为“重新”)
3.D(A读作“qì”《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以女嫁人”;B做官;C触犯;D风暴,翻译成“像风暴一样”——名词活用作状语)
4.A(①并未顺其自然步入仕途,乃因其性格好恶所致;②因上疏谏而得罪当权者,方落得“十年不得调”;③去官原因实属“自我弹劾”;④因病而去,不好确定是“个性所为”;⑤其上疏的目的是为了效力朝廷,至于后者“不用”,并非属于“直接原因’;⑥应视为“大顺”)
5.B(“殆非老庄所谓也”应译作“恐怕不是老庄的玄思吧”,并没有否定之意)
6.①左手按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咙,即使愚蠢的人也不这样做。②文武之道,圣贤不弃,就象金木水火土五材一样,没有可以废弃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