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方法指导(粤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1阅读:
字号:小|大
【教学目标】
明确现代文阅读(必考)相关考点,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
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解答论述类文本的主观题。
【教学技术】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型】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的2007年高考的必考阅读题中学生作答的难点第14题转入,强调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对解答论述类文本题目的重要性。
(训练一)《突破与跨越》P14[例二]第三题
2007年广东卷第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用幻灯片出示若干学生答案,请其他学生评分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作分析。
【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解答这道试题,可先从分析文章的思路入手:本文围绕“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话题,提出“科学与艺术应该交融”,“既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观点。围绕这一话题和观点,文章安排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事例,分别论述了“科学性对艺术表达的重要性”、“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第四自然段则是对上两段内容的总结与深化,论述“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任何的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从而再一次回应了“创新与想象”的标题。
根据上述结构思路的分析,我们再分析二、四两段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目的是要强调在艺术表达中科学性的重要。这可以从本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和段末的总结句(“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们所理解”)看出。
而第四自然段之所以谈到艺术的科学性,是要从“艺术中常常蕴涵着科学”这一角度来论述“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的观点。文中举出王国维、毛泽东对《木兰花慢》的评说的例子,就是要说明“艺术中蕴涵着科学”这一观点。
据上分析,虽然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两者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它们并不重复。
教师一边分析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结构图。
①→ ② →④ →⑤
③
提问: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创新与想象》一文的结构,把握了作者的思路,请回想我们分析的过程,结合你平时的阅读体验,想一想,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方法导引”部分。
三.方法导引。
提问学生,要求他们解答练习题(1)和(2),并解释自己做答的依据。
训练二:
1.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教师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2..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⑶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⑷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⑾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解题思路: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⑾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训练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
问:本段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答案: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
解释;①②→观点句,③到⑨ →论据(总分关系)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训练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奔马正名(节选)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种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起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作者认为把铜奔马更名为“飞廉铜马”更属不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举。
归纳: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 D、范围词E、过渡词。
参考答案:理由有四:①《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的毛病,其说法不足信;②关于”飞廉”,注家说法不一,古人并无定论;③武威铜马是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一样,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④《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
训练五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读书三境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问: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解读:这道题考查了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分析。本文共7个段落,1-4段为第一部分,5-7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谈读书三境界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谈的是不同读书人的不同的读书境界。要明白“吞”、“啃”、“品”三境界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从全文的整体结构、整体思路来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括性语句。2、3、4段各自的概括性语句都分别在各段落的结尾处,它们分别是:“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仔细分析这就几句话,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5段承上启下,“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这两句话再次揭示了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则是从内容上对三种境界关系的精妙阐释。
归纳:方法3.寻找关键语句。
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方法小结。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 、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训练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岭 南 文 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痛心疾首,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问题:文尾为什么说“岭南文化常处于动态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和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作为岭南文化的推动者,广东人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的特点,是让文化产生动态的先决条件;(2)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而香港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始终处于活跃状态;(3)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关系密切,而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4)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关系密切,而华侨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促成了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答出四个方面的因素给4分,始终结合“动态”来分析给2分,共6分。若分为两方面答,包含上述内容,且结合“动态”来分析的,也可得6分)
五.巩固练习。训练二(2)、训练六
明确现代文阅读(必考)相关考点,掌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的
方法,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
【重点、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解答论述类文本的主观题。
【教学技术】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型】阅读方法指导课
【课 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课前布置学生完成的2007年高考的必考阅读题中学生作答的难点第14题转入,强调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对解答论述类文本题目的重要性。
(训练一)《突破与跨越》P14[例二]第三题
2007年广东卷第14题:“本文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了艺术的科学性问题,这是重复吗?请说明理由。”(4分)
用幻灯片出示若干学生答案,请其他学生评分并说明理由。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并作分析。
【答案】不重复。第二段是说艺术的表达技巧需要适中,符合客观规律,因而有科学性;(2分)第四段则说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有科学性。(2分)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和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解答这道试题,可先从分析文章的思路入手:本文围绕“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话题,提出“科学与艺术应该交融”,“既要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又要不断提高艺术品味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观点。围绕这一话题和观点,文章安排了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事例,分别论述了“科学性对艺术表达的重要性”、“科学发现并不只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还依赖于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依赖于人们的灵感和顿悟”。第四自然段则是对上两段内容的总结与深化,论述“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第五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在上文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任何的创新,都不仅需要科学的逻辑推理,而且需要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需要理性,而且需要感性、直觉、顿悟”,从而再一次回应了“创新与想象”的标题。
根据上述结构思路的分析,我们再分析二、四两段的内容。
第二自然段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目的是要强调在艺术表达中科学性的重要。这可以从本段所举的三个例子和段末的总结句(“无科学性,艺术表达就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们所理解”)看出。
而第四自然段之所以谈到艺术的科学性,是要从“艺术中常常蕴涵着科学”这一角度来论述“艺术与科学有重叠、有交融”的观点。文中举出王国维、毛泽东对《木兰花慢》的评说的例子,就是要说明“艺术中蕴涵着科学”这一观点。
据上分析,虽然第二段和第四段都谈到艺术的科学性问题,两者的角度和目的是不完全相同的,因此它们并不重复。
教师一边分析一边在黑板上板书结构图。
①→ ② →④ →⑤
③
提问:刚才我们一起分析了《创新与想象》一文的结构,把握了作者的思路,请回想我们分析的过程,结合你平时的阅读体验,想一想,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方法导引”部分。
三.方法导引。
提问学生,要求他们解答练习题(1)和(2),并解释自己做答的依据。
训练二:
1.下面这段文字有九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
①今天的改革要求我们这一代人为民族振兴付出代价。②这个代价就是艰苦奋斗,要打算过一段苦日子。③经济学上讲投入产出。④我们今天吃点苦,就是为子孙后代投入。 ⑤有人看改革只顾眼前利益,这是很浅薄的。⑥在世界历史上,任何一个转折时期都是充满动荡和艰苦的。⑦现代人看欧洲的文艺复兴以为是太平盛世,其实那时的人很苦,是在艰苦中开创新纪元的。⑧未来的人看我们今天的改革,也会跟当代人不同。⑨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所处的大变革时代,才能树立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的责任感。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教师分析:细读这个议论性语段,就能体会出它是讲改革对我们的要求及其原因。作者的思路是先摆观点后讲理由。始发句(①②句)提出观点,①句是中心句,②句是对①句的解说,阐明“代价”的具体内容。③至⑨句分析论证,说明道理。这样就可以把这个语段切分为①②|③……⑨两个部分,其间为总分关系。作者在阐述道理时,用了“经济学上”和“在世界历史上”两个短语分别领起两个层次,表明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阐明道理的。这样又可以将阐述理由部分切分为两个部分,即③④⑤||⑥⑦⑧⑨。其间为并列关系。至此可以看出B项正确。
2..阅读下文,给下文分段,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⑴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⑵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⑶只有"精"字当先,"严"字当头,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⑷科学研究中,在同一现象面前,粗心的人不以为然,或视而不见;细心的人则抓住不放,以此为追求新发现的端倪。⑸这粗心和细心,差距如天上地下。⑹德国化学家维勒在研究一种铝矿石时,漫不经心,失掉了研究发现“钒”的机会。⑺瑞典化学家肖夫斯特姆抓住苗头不放,精心研究,终于发现了"钒"。⑻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研究海藻时粗心大意,浅尝辄止,与元素"溴"失之交臂。⑼法国科学家波拉德破除常规,细致钻研,成了"溴"的发现者。⑽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科学是严肃的、严格的、严密的,是不允许马虎的,所以科学工作者必须首先有良好的科学工作习惯,要有条理。"⑾这句话应该成为科技人员的座右铭。
(解题思路:这是一段议论文,第⑴~⑶句话为一层,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反面、正面对论点进行阐释;第⑷~⑼句话为一层,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对论点进行论证;第⑽句、第⑾句是第三层,引钱学森的话论证论点。)
训练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
问:本段由9句话组成。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用“/”表示。
答案: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⑨
解释;①②→观点句,③到⑨ →论据(总分关系)
归纳:方法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
训练四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铜奔马正名(节选)
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东汉铜奔马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的,据云当时被定名为“马踏飞燕”,也有学者引经据典,将其定名为“马超龙雀”。最后可能因为众说纷纭,无奈之下取名为“铜奔马”。“铜奔马”一名虽然简明扼要,但有马无燕,未惬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更考定此物应名“飞廉铜马”。其根据有二:一是《后汉书•董卓传》中有“飞廉铜马之属”的记载,二是“《三才图会》里的飞廉图,便是一只飞鸟”。愚意此说更属不妥。
首先,《三才图会》一书乃明朝嘉靖、万历间人所作,且《四库提要》认为其中采摭浩博,然间有冗杂虚构之病。其次,关于“飞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启使飞廉折金于山川”。《史记•秦本纪》云:“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以上两书显然认为飞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训》高诱注:“飞廉,兽名,长毛有翼。”《楚辞•离骚》王逸注:“飞廉,风伯也。”洪兴祖补注:“飞廉,种禽,能致风气。”可见飞廉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两汉之间神话颇多,汉代画像石中常有人骑神兽、驾龙升天的景象,亦有骑马的形象,但神兽归神兽,马归马,在这些图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铜马是一件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然,所以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至于《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属”一词。
然而,武威铜马足下确有一鸟,其象征之意为人所关注。一提到马,人们很快想到奔腾如飞,而飞燕的速度同样也是无庸置疑的。历朝多有以燕喻良马之诗文,如南朝沈约诗有“紫燕光陆离”句,注:“紫燕,良马也。”梁朝简文帝诗云:“紫燕跃武,赤兔起空”。二句中赤兔指良马,紫燕亦指良马。李善注谢灵运诗云:“文帝自代还,有良马九匹,一名飞燕骝。”在古代,武威铜马足下的飞燕无疑是用来比喻良马之神速,这种造型让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铜马应直截了当取名为“紫燕骝”或“飞燕骝”,此名恰合古意,最为雅致贴切。
作者认为把铜奔马更名为“飞廉铜马”更属不妥的理由是什么?请分点列举。
归纳:方法2.寻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一般是分总关系;“所谓”表示有所解释,是解说关系。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关联词B、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关联词C、顺序词 D、范围词E、过渡词。
参考答案:理由有四:①《三才图会》有冗杂虚构的毛病,其说法不足信;②关于”飞廉”,注家说法不一,古人并无定论;③武威铜马是写实的作品,马足下的飞鸟亦一样,很难将其与神话中的飞廉相提并论; ④《后汉书•董卓传》所说,当是飞廉归飞廉,铜马归铜马,非指一物。
训练五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读书三境
①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②“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③“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a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④“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ihu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⑤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⑥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⑦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问:作者认为“吞”“啃”“品”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意思相符即可)
解读:这道题考查了考生对全文结构思路的分析。本文共7个段落,1-4段为第一部分,5-7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谈读书三境界的具体内容,第二部分谈的是不同读书人的不同的读书境界。要明白“吞”、“啃”、“品”三境界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从全文的整体结构、整体思路来理解。解答此题,要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概括性语句。2、3、4段各自的概括性语句都分别在各段落的结尾处,它们分别是:“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仔细分析这就几句话,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5段承上启下,“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这两句话再次揭示了三者之间是递进关系。“‘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则是从内容上对三种境界关系的精妙阐释。
归纳:方法3.寻找关键语句。
社科文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方法小结。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 、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领起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 。
训练六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岭 南 文 化
岭南文化是一种较能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文化形态。广东人的怀旧情绪相对来说比较弱。比如,中国许多地方曾经在90年代大唱怀旧歌曲,广东人却没有卷入这个热潮。又比如,北京的文化人为浸漫了过去时光的四合院日益减少而痛心疾首,广东的文化人却很少为南国特色骑楼的日渐消失而大声疾呼。怀旧,是一种固守,。怀旧需要某种经历和情感上的认同,,所以,怀旧色彩越浓,越容易陷入自己的窠臼;怀旧色彩淡一些,向前看得多一些,则具有更多的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
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我们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从香港获得了大量投资,在香港找到了走向世界的码头,而且在从香港学得管理模式的同时,也搬来了香港的生活方式,香港的饮食、服饰总是能够一浪接一浪地在广东流行。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实际上,香港是中西文化之间的过渡。它的政体和行政管理是西方式的,它的市民心理和行为方式却依然有浓烈的东方色彩。从某种角度看,香港在人的现代化方面也是发育得不够的。岭南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及文化的相对冷淡、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偏差、享乐主义的盛行以及小富即安的自得等等,大多找得到香港影响的痕迹。
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
广东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在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今天,我们讲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经常处于动态之中。有人说,广东人会生孩子,却不会取名字。而广东人对于这样的冠名倒不很在意。理论总结是升华,但是换一种角度看,它也是束缚。岭南文化乐于为历史写第一稿,而不在乎定稿本上的名字排列,不在于创新是否上纲上线。这种品质,为它与不同文化范式的相处相融作了准备,也为它接受发展中的现代性因素作了准备。
问题:文尾为什么说“岭南文化常处于动态之中”,请结合全文加以理解和分析。(6分)
参考答案:(1)作为岭南文化的推动者,广东人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现代性的特点,是让文化产生动态的先决条件;(2)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而香港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过渡,文化始终处于活跃状态;(3)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关系密切,而澳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文化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4)岭南文化与华侨文化关系密切,而华侨文化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促成了岭南文化的动态特征。(答出四个方面的因素给4分,始终结合“动态”来分析给2分,共6分。若分为两方面答,包含上述内容,且结合“动态”来分析的,也可得6分)
五.巩固练习。训练二(2)、训练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