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3阅读:
字号:小|大
05年高考文言文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C】解析:C."怪"应为"奇怪"之意。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D】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C】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D】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06年湖南高考文言文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节选)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第Ⅱ卷 (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语文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1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答案:C
解析: 倡:通“唱”,唱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A:之,前后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前“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它们的;后“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C前“则”表假设,那么;后“则”表转折,却
D前“于”连词,表比较;后“与”,介词,和,与。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B
解析:“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解 析:三个计分点:“虽” “ 瘁臞”“犹未有益”,每个计1分。
评分细则:虽,译为“即使”,表让步,答成“即便”“就算”等相近表述,也给1分;答“虽然”,不给分。
“瘁”,憔悴;“臞”,消瘦。“瘁臞”两字均有“瘦”这层意思,答成“消瘦”“瘦弱”“枯瘦”等也给1分。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解 析:三个计分点:“从”“衣文”“媵”,第个计1分。
“从”有使动意味。如《鸿门宴》“从沛分百余骑来见项王”。
“衣文”,“衣”为动词,穿着;“文”,取其本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此处是指有花纹和图形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
“媵”译为“陪嫁的侍妾”。如遗漏了“陪嫁的”这个消息,不给分;如答“妾”,也给1分。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解 析:三个计分点:“其”“入”“已己疾”,每个计1分。 “其”指示代词,代前文“良药”。
“入”,“喝下”之意。
“已己疾”,译为“使自己的病治好”。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3分)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解 析:这里考查的是代词“此”所代指的内容,结合上文“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加以概括可得。
评分细则:如仅答出“若辩其辞“,没有行为主体“墨子”,只给2分;如答“墨子之说”,则与标准答案相反,不给分;
考生如引用原文作答,以“若辩其辞”或“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作答,均给2分;如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则给1分;
如果虽出现“若辩其辞”这个关键词,但还引用了“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或“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句作答,则只能给1分。
译文:
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像有若回答宓子时所说的那样,治国要有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的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这个地方,有若来拜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宓子贱说:“国君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治理单父,政事紧急,心里忧虑,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虞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之诗,天下就太平了。现在单父这样小,治理它还忧虑,治理天下将怎么样呢?所以掌握术来统治国家,身子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的红润气色,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妨害;不掌握术而治理国家,即使身体劳累、消瘦,还是没有什么益处。”
楚五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是可行的,但是他的言论却多而不动听,这是为什么?”田鸠说:“从前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让晋国修饰打扮他的女儿,随着陪嫁去的衣着华丽的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妾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说是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关于嫁女。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珠子。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匣子又用肉桂和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玫瑰来装饰,积聚起绿色的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珠子。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可以说是善于卖珠子。现在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到他的文辞华丽却忘记了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生之道,论述圣人之言,以宣示人们。如果修饰他的言辞,担心人们就会流连于文采而忘记了它的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楚国人卖珠子,秦伯嫁女儿是同类的事,所以他的言论虽多却并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修筑武宫。一个名叫癸的歌手唱着歌,行人停下来观看,修筑的工人不知疲倦。宋王听说此事,就召见歌手癸并赏赐他。歌手癸回答说:“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见射稽让他唱歌,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宋王说:“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呢?”歌手癸回答说:“您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的功效。”癸唱歌时修筑的人只筑了四板,而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检查墙的坚度,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戳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修筑墙能戳进去二寸。
良药苦口,可聪明的人都鼓励自己喝下去,知道喝下去以后自己的病能痊愈。忠言逆耳,可英明的君主却愿意听取,知道它可以达到功效。
08年、湖南卷
原文: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3鞠(jū):审讯。
文言文翻译参考: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消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担任州级长官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错。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历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闻听到别人的一点点阴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语,慢慢的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把进入监狱戴脚镣手铐,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着啊。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答理,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此处所取出他们所偷盗某些物件时,大家才认为欧阳颖公是对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欧阳颖公刚毅果断很有气质,外表严厉内里聪明,有不可侵犯的气质,分是凭这些来治理地方政务,也是凭这些来洁持他的本身。当初,曾祖父颖以侍郎的身份担任许田县县令,当时丁晋公尚且年少,客居在曾祖父治理的县内。曾祖父见到丁晋公,认为他有贵人的气质,就让欧阳颖公与丁晋公交游,给予丁晋公的帮助非常多。到欧阳颖公治理峡州的时候,丁晋公推荐欧阳颖公,于是任命为著作之职。自这以后,丁晋公担任非常显赫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为攀上丁晋公而得到荣显的地位,但欧阳颖公却退避不与丁晋公过多接触。所以欧阳颖公在仕途上,从担任著作佐郎开始、到秘书丞、到太常博士、到尚书屯田、到都官、到职方三员外郎、到郎中,都是凭借着年年岁岁考核评介,按次第升迁,担任万州、峡州、鄂州、歙州、彭州、岳州、阆州、饶州、嘉州的知府,都是他劳绩所应当得到的。到丁晋公败落,其他士人大多不免受到牵连,惟独欧阳颖公没有牵连到。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因为年老乞求到陪都任职,在荆南有田产,于是就告老归乡。在景祐元年(1034)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C】
1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 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 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 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 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C】解析:C."怪"应为"奇怪"之意。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D】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C】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D】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06年湖南高考文言文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节选)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非缛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 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 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 薄:接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
第Ⅱ卷 (114分)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赏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
(2)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译文: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
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南语文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宓子也。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
宓子贱治单父。有若见之曰:“子何臞1也?”宓子曰:“君不知贱不肖,使治单父,官事急,心忧之,故臞也。”有若曰:“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今以单父之细也,治之而忧,治天下将奈何乎?故有术而御之,身坐于庙堂之上,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无术而御之,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楚王谓田鸠曰:“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多而不辩,何也?”曰:“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此可谓善嫁妾,而未可谓善嫁女也。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桂椒之椟,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
宋王与仇齐也,筑武宫。讴癸倡,行者止观,筑者不倦。王闻,召而赐之。对曰:“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王召射稽使之讴,行者不止,筑者知倦。王曰:“行者不止,筑者知倦,其讴不胜如癸美,何也?”对曰:“王试度其功。”癸四板,射稽八板;擿其坚,癸五寸,射稽二寸。
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处女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 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 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 度:衡量
答案:C
解析: 倡:通“唱”,唱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B.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C.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臣师射稽之讴又贤于癸 故燕王欲结于君
答案:A:之,前后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前“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它们的;后“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
C前“则”表假设,那么;后“则”表转折,却
D前“于”连词,表比较;后“与”,介词,和,与。
1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在本文中阐述了“明主之道”,他指出,作为“明主”。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治国有“术”,而不在于事必躬亲。
B.在作者看来,“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以及“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都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C.韩非子认为,君主“听言观行”,应注重其“功”“用”,而不应被事物的种种表象迷惑,去追求不切实用的东西。
D.文中作者连用三个有关进言的事例说理,进言者有若的论“治”、田鸠的谈“文”和讴癸的说“讴”都极为生动。
答案:B
解析:“人主之听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身虽瘁臞,犹未有益
译文: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
解 析:三个计分点:“虽” “ 瘁臞”“犹未有益”,每个计1分。
评分细则:虽,译为“即使”,表让步,答成“即便”“就算”等相近表述,也给1分;答“虽然”,不给分。
“瘁”,憔悴;“臞”,消瘦。“瘁臞”两字均有“瘦”这层意思,答成“消瘦”“瘦弱”“枯瘦”等也给1分。
(2)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解 析:三个计分点:“从”“衣文”“媵”,第个计1分。
“从”有使动意味。如《鸿门宴》“从沛分百余骑来见项王”。
“衣文”,“衣”为动词,穿着;“文”,取其本义,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此处是指有花纹和图形的衣服,即华丽的衣服。
“媵”译为“陪嫁的侍妾”。如遗漏了“陪嫁的”这个消息,不给分;如答“妾”,也给1分。
(3)知其入而已己疾也
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
解 析:三个计分点:“其”“入”“已己疾”,每个计1分。 “其”指示代词,代前文“良药”。
“入”,“喝下”之意。
“已己疾”,译为“使自己的病治好”。
14.原文说“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此”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作答。(3分)
答:指墨子“若辩其辞”
解 析:这里考查的是代词“此”所代指的内容,结合上文“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也”加以概括可得。
评分细则:如仅答出“若辩其辞“,没有行为主体“墨子”,只给2分;如答“墨子之说”,则与标准答案相反,不给分;
考生如引用原文作答,以“若辩其辞”或“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作答,均给2分;如仅引用“则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或“以文害用”,则给1分;
如果虽出现“若辩其辞”这个关键词,但还引用了“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或“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句作答,则只能给1分。
译文:
英明君主的治国原则,就像有若回答宓子时所说的那样,治国要有术。君主听取言论时,欣赏说话人的口才;君主观察行动时,赞赏他们的远离实际。所以群臣、士人、百姓讲话都深远阔大,行为也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这个地方,有若来拜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宓子贱说:“国君不知道我没有才能,让我治理单父,政事紧急,心里忧虑,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虞舜弹奏五弦琴,歌唱《南风》之诗,天下就太平了。现在单父这样小,治理它还忧虑,治理天下将怎么样呢?所以掌握术来统治国家,身子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的红润气色,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妨害;不掌握术而治理国家,即使身体劳累、消瘦,还是没有什么益处。”
楚五对田鸠说:“墨子,是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是可行的,但是他的言论却多而不动听,这是为什么?”田鸠说:“从前秦伯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让晋国修饰打扮他的女儿,随着陪嫁去的衣着华丽的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妾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这可以说是善于嫁妾,不能说是关于嫁女。楚国有个人到郑国去卖珠子。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匣子又用肉桂和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用玫瑰来装饰,积聚起绿色的翡翠。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退还了他的珠子。这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可以说是善于卖珠子。现在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到他的文辞华丽却忘记了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播先生之道,论述圣人之言,以宣示人们。如果修饰他的言辞,担心人们就会流连于文采而忘记了它的价值,因为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楚国人卖珠子,秦伯嫁女儿是同类的事,所以他的言论虽多却并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修筑武宫。一个名叫癸的歌手唱着歌,行人停下来观看,修筑的工人不知疲倦。宋王听说此事,就召见歌手癸并赏赐他。歌手癸回答说:“我的老师射稽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见射稽让他唱歌,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宋王说:“行人不停步,修筑的人感到疲倦,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呢?”歌手癸回答说:“您可以检查一下我们的功效。”癸唱歌时修筑的人只筑了四板,而射稽唱歌时却筑了八板;检查墙的坚度,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戳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修筑墙能戳进去二寸。
良药苦口,可聪明的人都鼓励自己喝下去,知道喝下去以后自己的病能痊愈。忠言逆耳,可英明的君主却愿意听取,知道它可以达到功效。
08年、湖南卷
原文:
(欧阳)公讳颍,字孝叔。成平三年,举进士中第,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能名,即州拜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建宁县。未半岁,峡路转运使薛颜巡部至万川,逐其守之不治者,以谓继不治非尤善治者不能,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以治闻。由万川相次九领州而治之,一再至日鄂川。二辞不行: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最后嘉州,以老告,不行。实治七州,州大者繁广,小者俗恶而奸,皆世指为难治者。其尤甚曰歙州,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毫发,坐起语言,日时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狴①牢就桎梏,犹冠带偃箦②,恬如也。盗有杀其民董氏于市,三年捕不获,府君至,则得之以抵法。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有司百计捕之甚急,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公曰勿捕与购,独召富家二子,械付狱,鞫3之。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大怪之,更疑互谏。公坚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及取其所盗某物于某所,皆是,然后欢曰:“公,神明也。”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公刚果有气,外严自明,不可犯,以是施于政,亦以是持其身。初,皇考侍郎为许日令,时丁晋公尚少,客其县。皇考识之,曰贵人也,使与之游,待之极厚。及公佐峡川,晋公荐之,遂拜著作。其后,晋公居大位,用事,天下之士往往因而登荣显,而公屏不与之接。故其仕也,自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三员外郎、郎中,皆以岁月考课,次第升,知万、峡、鄂、歙、彭、岳、阆、饶、嘉州,皆所当得.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
明道二年,以老乞分司,有田荆南,遂归焉。以景佑元年正月二十六日终于家,年七十有三。
(选自《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版,有删节。)
【注】①狴(bì) :监狱.。②箦(zé):竹席:。3鞠(jū):审讯。
文言文翻译参考:
(欧阳)公名颍,字孝叔。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考上了进士,开始担任峡州军事判官,因为有治理的才能而名声远扬,就被州中任命为秘书省著作佐郎,担任建宁县知县。不到半年时间,峡路转运使薛颜巡视检查到万州,撤消那些不称职的官吏,认为要替代那些不称职的官吏没有那些能力特别突出的官员是做不到的。因而上奏朝廷从建宁县派遣欧阳颖前往担任。到任后又因为治理得力而闻名,从万州担任州级长官连续九次担任州级长官并且都治理得很不错。一迁再迁而到那叫做鄂州的地方,他两次推辞没有到任:第一次是安排在彭州,因为母亲老夫人年岁太老,没有真正到任;最后安排在嘉州,因为年岁已老,而告老还乡,也没有到任。真正治理的是七个州,大州繁杂宽广,小州民俗恶劣而奸窄,都是世人所指的难于治理的地方。其中特别历害的是歙州,这地方的百姓都熟悉法律令法,本性就喜欢诉讼,家家户户自备有簿书,凡是闻听到别人的一点点阴私,日常的行坐起立的句言片语,慢慢的都记录下来,等到有诉讼的时候就拿出来作为证据。他们把进入监狱戴脚镣手铐,就好象戴帽子束腰带,在竹席上睡觉一样,泰然着啊。有强盗把当地百姓董氏杀死在大街上,捕捉了三年还是没有捉到,州太守一到,就把这强盗逮捕了并将他按法律处置了。又有一富家有盗贼夜晚进入他家仓库偷盗东西,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想要尽快捕捉到,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欧阳公说不要追捕和悬赏捉拿,只是召来了富家的两个儿子,把他两人戴上刑具关进监狱,审讯他们。州里的官吏百姓都说“这两人一贯是好孩子呀”,感到非常奇怪,还有的疑虑弄错而相互到欧阳颖公处谏劝。欧阳颖公坚持没有答理,审讯更加急迫,这两个富家儿子认罪服法。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等到在某此处所取出他们所偷盗某些物件时,大家才认为欧阳颖公是对的,然后欢呼着说:“欧阳颖公,真有如神明啊。”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能)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想而知道了。
欧阳颖公刚毅果断很有气质,外表严厉内里聪明,有不可侵犯的气质,分是凭这些来治理地方政务,也是凭这些来洁持他的本身。当初,曾祖父颖以侍郎的身份担任许田县县令,当时丁晋公尚且年少,客居在曾祖父治理的县内。曾祖父见到丁晋公,认为他有贵人的气质,就让欧阳颖公与丁晋公交游,给予丁晋公的帮助非常多。到欧阳颖公治理峡州的时候,丁晋公推荐欧阳颖公,于是任命为著作之职。自这以后,丁晋公担任非常显赫的地位,掌握着国家的大权,天下的士人往往因为攀上丁晋公而得到荣显的地位,但欧阳颖公却退避不与丁晋公过多接触。所以欧阳颖公在仕途上,从担任著作佐郎开始、到秘书丞、到太常博士、到尚书屯田、到都官、到职方三员外郎、到郎中,都是凭借着年年岁岁考核评介,按次第升迁,担任万州、峡州、鄂州、歙州、彭州、岳州、阆州、饶州、嘉州的知府,都是他劳绩所应当得到的。到丁晋公败落,其他士人大多不免受到牵连,惟独欧阳颖公没有牵连到。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因为年老乞求到陪都任职,在荆南有田产,于是就告老归乡。在景祐元年(1034)正月二十六日在家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世指为难治者 指:指称,称
B州之吏民皆曰“是素良子也” 素:一向,平素
C公坚不回 回:返回
D亦以是持其身 持:约束【C】
1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奏自建宁县往代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B初彭州,以母夫人老,不果行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又富家有盗夜入启其藏者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D使与之游,待之极厚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颜之所以推荐欧阳颍自建宁县往万州代职,是因为他认为万州难治理,需任
用非常善于治理的人的缘故。
B歙州民风不正,人们好打官司,不畏牢狱。入狱之时,尚穿戴整齐,且自带凉
C欧阳颍认为富家失盗是富家二子所为,将其抓获,严加审问,二子供认不讳, 后又起获了赃物,百姓叹服。
D欧阳颍初任峡州军事判官,有才干,经丁晋公推荐拜著作佐郎,其后多次任知 州之职,景祜元年在家去世。【B】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且又人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 苦恼。
(2)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
译文:然而官吏百姓还是怀疑他们(是因为)经受不住(审讯之苦)而自己承 认强加给他们的罪名。
(3)其治尤难者若是,其易可知也
译文:他治理最难治理的地方(都像)这样,那些容易的(就)可以知道了。
14文中说“及晋公败,士多不免,惟公不及”,请根据文意,说明“惟公不及”的原因。
答:(1)欧阳颍品行端正,持身谨严。(2)丁晋公居高位时,欧阳颍有意同他保持距离。(3)欧阳颍靠自己的能力和政绩升迁,不是靠晋公提拔。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