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咏物诗赏析——穷形尽相拟物移情遗貌取神明志寓理(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9阅读:
字号:|
 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咏物诗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即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最早的咏物诗可追溯到《诗经》。如《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的“伊人”就是作者感于心、形于外的物象,只不过还非完整意义上的咏物。又如《硕鼠》诗中“硕鼠”这一典型形象,是指“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的君王,这依然非严格意义上的咏物。
    屈原的《九章·橘颂》才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的咏物诗。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温宜修,垮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对橘树的生活所在(南国)、花叶(绿叶白花,缤纷可爱)、形状(纷披,丰茂)、果实(圆而多汁)、色泽(青黄相杂)等外在生态作了细致传神的刻画,并融入自己的深厚感情,借以表达纯洁忠贞的人格,这是诗人的自信与自励。《橘颂》也因此标志着中国古代咏物诗的正式诞生。只可惜秦汉时期是“诗思消歇,诗人寂寥的时代”(郑振铎语),留存下来的诗作极其有限,而咏物诗更是少得可怜。班婕妤的《怨歌行》算是难得的咏物佳作: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玉台新咏》有序云:“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于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可见此诗不仅描绘了宫中女子的愁苦悲凉,而且道出了当时普通女子的普遍命运。
     唐代之前又以建安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咏物诗写得好。
     如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寄寓的是眼见朋友遇难而无力救援的痛苦无奈之情。又如刘祯的《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怆,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松柏之姿恰是人之独立不倚之质的写照。
    南北朝时期以王融的《咏幔》、虞炎的《咏帘》、柳恽的《咏席》、萧绎的《咏风》、谢朓的《咏席》等诗作为代表,数量增多,题材广泛,创作中更偏重刻画工细、摹写入微,俨然成为时代风尚。但也反映出立意雷同、缺乏个性的明显缺陷。
   咏物诗发展到有唐一代,才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 晚唐3556首)。光白居易和李商隐就各有100多首咏物诗。而成就最高的当属杜甫。这里就不赘述,当专章论析。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是其特征。 
   鉴赏咏物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古人说写咏物诗要做到“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古人激赏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因为作者通过月下水边的梅枝横斜的侧影,写出它凛然冰清的神态品格。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咏物诗既是托物言志,就要表达自己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用心体味。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诬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心声;仕途蹇滞的李商隐,慨叹的是“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的“牢骚人”的遭际;而身居高位的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的“高贵人”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却都揉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作者明确的寄托,但不管有没有寄托,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整体构思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具体描写上,咏物诗通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就是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来。 如: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菊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一首《题菊花》这样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此诗咏菊,一反文人笔下菊花孤高绝俗、落落寡合之传统,赋予菊花以顶风傲寒,战天斗地之精神,读来感人肺腑,动人心魄。秋风瑟瑟,万木凋零,满院菊花沐寒挺立,迎风怒放,其香幽冷,其艳生辉。尽管开不逢时,缺蜂少蝶,颇有几分冷落凄清,可是菊花幽香冷艳不减分毫,铮铮傲骨不少分寸。也许百花逢春是大鸣大放,浓香竞发,蜂飞蝶舞,满眼春光,可是菊花却高昂头颅,笑傲风霜,清香劲发,冷艳逼人,表现出一股坚如磐石,硬如钢铁的不屈精神。实际上这是隐喻农民起义军意志坚定,作风顽强,信念不倒,具有一种挑战权贵,敢做敢为的战斗精神。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浪漫幻想,颇能见出诗人的豪情壮志。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开放,共享春光。这种激情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宏伟抱负。诗中的菊花,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寒而放的顽强生命力,又为他们的环境命运鸣抱不平,立志要战天斗地,改变劳苦大众的悲苦命运,让他们翻身解放,共享美好生活。值得注意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还体现了作者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桃花可以沐浴春光,吐艳争辉,菊花却独立寒秋,蕊寒香冷,这实在是上天极大的不公平。另外,“他年我若为青帝”尽管是一种假设,一种想象,一种幻想,可是却表现出诗人不屈从命运的摆布,不甘心当牛做马,发誓要当家作主,主宰自我的豪情;实际上也是农发起义领袖要推翻旧政权,为大众谋幸福的理想写照。当然其间也可看出诗人一往无前,抗争到底,乃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战斗精神。全诗出语豪壮,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附录: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马诗》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