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拉车,不忘抬头看路(粤教版高三教学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19阅读:
字号:小|大
摘要:高考中,每个人都希望被称为语文“半壁江山”的作文能获得可喜的分数。为此,有相当多的同学不仅认真训练,而且还非常认真地“拜读”前几年各省的满分作文,希望把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甚至有不少同学不辞辛苦地背下来。这种做法,精神可嘉,但如果高考一线的教师还是用这种方法进行作文备课,那么,你已经站在悬崖的边缘上了,还不抬头看路,脚下已是万丈深渊!以手中之笔书心中真情,关注时事,能够有个人见解,逐渐成为高考作文新的“指挥棒”。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模式”怪圈,已成当前作文教学重中之重。本文从早期学生高考作文中模式化(套作)泛滥情况着手,对近年高考中作文的巨大改变,探讨作文备考的方向。结合近几年本人高考备考工作略谈一二。
关键词:高考 作文备考 模式化作文 方向调整
正文: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通过作文,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检验学生对事物理解的程度和深度,每一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对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指挥棒作用更加明显。然而,我们的高中作文在教学中依然举步维艰,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其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来自长期的“模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模式?这是个问题,一个令众多语文老师都感到困惑、感到头疼的问题。1992年制定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十多年来虽作局部调整,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两大框架一直不变。当然,这无可厚非。一种考试,如果没有一种相对客观而稳定的标准,这种考试的权威性就显得大为可疑了。高考阅卷老师据此“标准”给考生作文打分,老师们则会据此“标准”给学生讲作文。如作文的结构“凤头、豹尾、猪肚”,考前背诵一些优美文段,让作文的语言亮丽、出彩。每年高考后,通过各种渠道流出的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更是学生写作的“榜样”,造成高考作文“千篇一面”。
目前高考作文现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注意,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也在思考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而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作文,近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引导着作文的写作方向。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有两篇作文备受关注: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和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由这两篇高考作文给我们带来的相关话题引起全国语文教师探讨和思索,现实意义非同一般。《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改卷,对“套作”(模式化作文)的打击也是特别严厉。主管作文评改的陈妙云教授,明确指出这种“套作”是一种作文的异化。如下是陈教授的原话:
应试时只需套上几句靠近题意的话,便能应对万变的高考作文题。由于年年套作奏效,这种应试技巧,已成为高考作文应试“常识”。
这种弄虚作假的应试行为,异化了考生诚信的品德;异化了高考测试的公平公正性;也异化了写作的本质。它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缺失。它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简单地硬写硬套,写不出切题的应试文。它还导致应试文章的模式化,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表述。同时,它也导致应试文章因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价值性而没有生气和灵气,使写作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本质意义。 (陈妙云《高考作文评价》)
不仅以“低分”严打,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也是紧贴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讲,走出原来高考作文题目设置的“高、大、全”。面对上述情况,给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靠“吃老本”、“套作”写作,必将深陷泥泞而不能自拔。高考作文备考,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在这里浅谈个人几点愚见。
一,学生作文中“套作”情况分析。
结合广东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情况与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略谈几种“套作”的。套作,总体上说,在面对一个话题或标题时,不是认真地思考自己要写什么这个题目,怎么表现出自己的主题,而是把自己熟悉的作文穿衣戴帽,稍微改头换面就“移植”进来。以我教学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套作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况:
1、在写一篇话题内容相似的文章时,凭着记忆把别人文章中的故事叙述出来,全文是叙述和套用别人文章的故事或内容,全文皆用的为抄袭,稍微改变的称为套作。
2、把高分作文中精彩的文段,人物素材,移用过来。这类文章,写作时,作者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而改卷老师看来,总是出现材料与观点不一致,材料的叙述详略欠当,甚至留下原文主题的尾巴,成了典型的“货不对号”的走题内容。
例:你,是一株傲然挺立的翠竹。亡国的臣子早都在敌军利诱威胁下投降了,而你却对敌方的各种手段报以轻蔑的微笑。大宋国运已去,良禽择木而栖,这些常识,你都知道,奈何那一腔忠义的热血却让你沸腾不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你高唱着正气之歌,决定以身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你勇于打破常识,坚守着忠义,历尽四时,终不变节。
选择了坚持,选择了自我,抛下一切常识的束缚,做真正的自己!
3、为体现并列结构的形似,强行扭成结构一致的分论点。不顾语法,不顾话题,以致语法不通,内容不合逻辑,甚至走题。
例1:命题作文:上善若水
分论点一:学习需要上善若水,
分论点二:与人交往需要上善若水,
分论点三:生活需要上善若水。
(点评:不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只是把这一命题像套万能公式一样套进去。)
例2:话题作文:等待
分论点一:只有等待才能成功。
分论点二:只有等待才能完成名著。
(点评:分论点一,结论荒唐可笑,而作者却浑然不觉,分论点二,作者想写曹雪芹十年才完成《红楼梦》,作者只把他的成功归结于等待,明显错误,而且离开原材料,别人根本不知这个论点的含义,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二、如何走出“套作”怪圈。
(一)重视自我思考,根据考题“生成”观点。
据搜狐网调查,对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完全没准备过,全靠现场发挥”的考生占了72.15%。那么还有近28%自以为有了准备的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因为套作而“安乐死”。陈妙云教授明确指出,以后高考题“越出越不能套,文越套越不好写, 评卷越来越鼓励真情实感,越来越重扣套作”。在脑海中洗去以前自以为瑰宝的满分作文,认真审视试卷中的考试,老老实实地审好题目,审准题目,认认真真地从题目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写好这个观点,成了务实作文的唯一做法。在每次作文练习时,树立“每一次考题对你来说都是新的”求新务实的态度,别把本次作文同自己以前练过似曾相识的作文联系起来,那些看似差不多的作文题,只要你认真咬文嚼字地去理解,你会发现,表现上似曾相识,但实质是相差千里的。
如08年高考题:不要轻易说“不”,很多考生把它理解成不要说“不”,于是把此题同平常熟悉的话题“坚持”“执著”联系起来,得出“贵在坚持,绝不说不”等观点。不是“不要说不”,而是强调“不轻易说不”。关键词有两个:不要说‘不’ ;不轻易,但重点是“不轻易”。什么是不轻易?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放弃或拒绝。不能理解成“不要说不”。
(二)选材关注现实,远离古人。
如下是陈妙云教授在09年高考能力要求的评论
广东高考作文题明确设定,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能力。
4.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将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摆在考查的首位,足见“关注社会”有多重要。(陈教授在这里特别把每一点强调出来,可见今年高考改卷对关注现实的重视。)
如下是她对今年改卷情况的总结:
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阅读的迫切性加强了,阅读的量增加了,积累的材料丰富多了。反映在考生的应试作文中,便是雷同的材料大量地减少了,材料的来源拓宽了。考生笔下,既有来自社会的时事,也有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还有出自课本的文理知识,又有源自课外读物的材料,更有考生根据题意而创作的寓言、故事,等等。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呈现出“关注社会”的新气象之后,带来的可喜现象是,套作的文段明显减少,考生勇敢地甩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里胡梢的“排比”,用自己的真实言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从而形成了可喜的第二道写作景观——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同时,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创造性表述” 常蹦出来“撞击”阅卷老师的眼球。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中对使用古人题材,简单排比句进行套作的行为狠狠打击,而对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文章,对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特别推崇。这一点成了今年高考作文评改的导向,2010年高考将会更加张扬这种务实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打击那种虚情假义,假大空的套作行为。
(三)对现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主动关注当前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和现象,并追踪关注社会中对事件现实所持的不同观点,一方面关注社会,另一方面也深化自己的认识。即材料的选用现实性和材料的使用表达带有自我性。以往学生的作文写作,有部分同学完全是把别人叙述好的历史素材直接套用过来,快捷省事,现在一切依靠自己,从零开始。培养自己对现实材料的评价分析能力。结合高考考生常用两种文体浅析学生作文中如何合理使用现实材料。
1 议论文形式:如果以议论文形式来写现实性材料,需要强化的三种能力。
(1)、概述社会现实材料的能力。对社会热点事件能非常精炼地概括,明确中心后,运用相关的现实热点事件来证明,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叙述。
(2)、对事件的分析能力。针对某一现实材料,能够具备分析并得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一能力是考查所用的材料能否很好证明中心的关键,以前,部分学生都是套用现实的排比句,用看似华丽实则华而不实花哨的排比句,用古人材料的形象化描述来代替具体的分体分析。考查考生对事件具体的分析能力,能够达到去伪存真,真正体现一个考生的写作能力。
(3)、围绕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议论是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议论除了事例的论证之外,还有对观点的道理论证,在备考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因果推理,对比论证,假言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2 记叙文形式:如果以记叙文(或散文)来表现现实性题材,那么,就离不开如下几个要素:(1)、把思想变成材料的能力。高考作文应该是立意在前,想清楚了“想到写什么”,再去想“用什么来表现”,这既是一种审题的延续,又是思维的拓宽和联想。这一思维会在先用材料,材料的详略安排,材料的点题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2)、叙述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材料只是概括叙述,而记叙文则需要形象地再现材料,那么,叙述材料一要能根据中心安排详细,二是叙述材料要有清楚的线索,有起伏的情节感。
(3)、生动形象地细节描写能力。记叙文和散文,离开细节,离开描写,就无法做到形象生动。能撑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基本描写方式。
(4)、要能融入感情。议论文重在析理,而记叙文和散文则要求感人。必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改革的号角越来越响,埋头拉车,固然可贵,但也别忘了抬头看路。借助高考作文“指挥棒”的作用,让学生作文回归真实、理性,这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让高考备考工作,既能够为高考服务,同时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路虽艰难,但值得一走。
参考资料:
1 刘月红《对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化”的一点看法》,《考试.中考教师版》2008年第6期
2 储开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由两篇高考“争议作文”引发的思考 》,《语文建设》2008年第2期
3 常海山《浅谈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7期
关键词:高考 作文备考 模式化作文 方向调整
正文:近年来,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作文在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地位也更加凸显。通过作文,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检验学生对事物理解的程度和深度,每一年,各省的高考作文对方方面面的影响越来越大,其指挥棒作用更加明显。然而,我们的高中作文在教学中依然举步维艰,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其中最大的困扰就是来自长期的“模式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模式?这是个问题,一个令众多语文老师都感到困惑、感到头疼的问题。1992年制定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十多年来虽作局部调整,但“基础等级”、“发展等级”两大框架一直不变。当然,这无可厚非。一种考试,如果没有一种相对客观而稳定的标准,这种考试的权威性就显得大为可疑了。高考阅卷老师据此“标准”给考生作文打分,老师们则会据此“标准”给学生讲作文。如作文的结构“凤头、豹尾、猪肚”,考前背诵一些优美文段,让作文的语言亮丽、出彩。每年高考后,通过各种渠道流出的高考满分作文、高考优秀作文,更是学生写作的“榜样”,造成高考作文“千篇一面”。
目前高考作文现状,已经引起有识之士注意,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也在思考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而作为“指挥棒”的高考作文,近年也在不遗余力的引导着作文的写作方向。在2007年高考作文中,有两篇作文备受关注:江苏一考生的《怀想天空》和上海一考生的《这道“坎”若有若无》。由这两篇高考作文给我们带来的相关话题引起全国语文教师探讨和思索,现实意义非同一般。《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3遍,终于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认定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2009年广东高考作文改卷,对“套作”(模式化作文)的打击也是特别严厉。主管作文评改的陈妙云教授,明确指出这种“套作”是一种作文的异化。如下是陈教授的原话:
应试时只需套上几句靠近题意的话,便能应对万变的高考作文题。由于年年套作奏效,这种应试技巧,已成为高考作文应试“常识”。
这种弄虚作假的应试行为,异化了考生诚信的品德;异化了高考测试的公平公正性;也异化了写作的本质。它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缺失。它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低下,简单地硬写硬套,写不出切题的应试文。它还导致应试文章的模式化,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表述。同时,它也导致应试文章因缺乏针对性、时代性、价值性而没有生气和灵气,使写作失去表达与交流的本质意义。 (陈妙云《高考作文评价》)
不仅以“低分”严打,近几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也是紧贴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讲,走出原来高考作文题目设置的“高、大、全”。面对上述情况,给我们的高考作文备考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靠“吃老本”、“套作”写作,必将深陷泥泞而不能自拔。高考作文备考,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在这里浅谈个人几点愚见。
一,学生作文中“套作”情况分析。
结合广东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情况与学生的日常作文训练,略谈几种“套作”的。套作,总体上说,在面对一个话题或标题时,不是认真地思考自己要写什么这个题目,怎么表现出自己的主题,而是把自己熟悉的作文穿衣戴帽,稍微改头换面就“移植”进来。以我教学中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套作表现为如下三种情况:
1、在写一篇话题内容相似的文章时,凭着记忆把别人文章中的故事叙述出来,全文是叙述和套用别人文章的故事或内容,全文皆用的为抄袭,稍微改变的称为套作。
2、把高分作文中精彩的文段,人物素材,移用过来。这类文章,写作时,作者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而改卷老师看来,总是出现材料与观点不一致,材料的叙述详略欠当,甚至留下原文主题的尾巴,成了典型的“货不对号”的走题内容。
例:你,是一株傲然挺立的翠竹。亡国的臣子早都在敌军利诱威胁下投降了,而你却对敌方的各种手段报以轻蔑的微笑。大宋国运已去,良禽择木而栖,这些常识,你都知道,奈何那一腔忠义的热血却让你沸腾不已。“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你高唱着正气之歌,决定以身殉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是你勇于打破常识,坚守着忠义,历尽四时,终不变节。
选择了坚持,选择了自我,抛下一切常识的束缚,做真正的自己!
3、为体现并列结构的形似,强行扭成结构一致的分论点。不顾语法,不顾话题,以致语法不通,内容不合逻辑,甚至走题。
例1:命题作文:上善若水
分论点一:学习需要上善若水,
分论点二:与人交往需要上善若水,
分论点三:生活需要上善若水。
(点评:不理解上善若水的含义,只是把这一命题像套万能公式一样套进去。)
例2:话题作文:等待
分论点一:只有等待才能成功。
分论点二:只有等待才能完成名著。
(点评:分论点一,结论荒唐可笑,而作者却浑然不觉,分论点二,作者想写曹雪芹十年才完成《红楼梦》,作者只把他的成功归结于等待,明显错误,而且离开原材料,别人根本不知这个论点的含义,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二、如何走出“套作”怪圈。
(一)重视自我思考,根据考题“生成”观点。
据搜狐网调查,对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完全没准备过,全靠现场发挥”的考生占了72.15%。那么还有近28%自以为有了准备的考生,在今年的高考中因为套作而“安乐死”。陈妙云教授明确指出,以后高考题“越出越不能套,文越套越不好写, 评卷越来越鼓励真情实感,越来越重扣套作”。在脑海中洗去以前自以为瑰宝的满分作文,认真审视试卷中的考试,老老实实地审好题目,审准题目,认认真真地从题目得出自己的观点,并写好这个观点,成了务实作文的唯一做法。在每次作文练习时,树立“每一次考题对你来说都是新的”求新务实的态度,别把本次作文同自己以前练过似曾相识的作文联系起来,那些看似差不多的作文题,只要你认真咬文嚼字地去理解,你会发现,表现上似曾相识,但实质是相差千里的。
如08年高考题:不要轻易说“不”,很多考生把它理解成不要说“不”,于是把此题同平常熟悉的话题“坚持”“执著”联系起来,得出“贵在坚持,绝不说不”等观点。不是“不要说不”,而是强调“不轻易说不”。关键词有两个:不要说‘不’ ;不轻易,但重点是“不轻易”。什么是不轻易?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绝不会放弃或拒绝。不能理解成“不要说不”。
(二)选材关注现实,远离古人。
如下是陈妙云教授在09年高考能力要求的评论
广东高考作文题明确设定,本题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
1.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2.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的能力。
4.调动语言知识积累的能力。
将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摆在考查的首位,足见“关注社会”有多重要。(陈教授在这里特别把每一点强调出来,可见今年高考改卷对关注现实的重视。)
如下是她对今年改卷情况的总结:
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阅读的迫切性加强了,阅读的量增加了,积累的材料丰富多了。反映在考生的应试作文中,便是雷同的材料大量地减少了,材料的来源拓宽了。考生笔下,既有来自社会的时事,也有发生在身边的现象,还有出自课本的文理知识,又有源自课外读物的材料,更有考生根据题意而创作的寓言、故事,等等。今年广东的高考作文呈现出“关注社会”的新气象之后,带来的可喜现象是,套作的文段明显减少,考生勇敢地甩掉那些华而不实的花里胡梢的“排比”,用自己的真实言语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从而形成了可喜的第二道写作景观——真情实感的表达与交流。同时,我们在阅卷中,还惊喜地发现,考生摆脱了套作的依赖以后,“创造性表述” 常蹦出来“撞击”阅卷老师的眼球。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中对使用古人题材,简单排比句进行套作的行为狠狠打击,而对关注社会热点现实问题的文章,对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特别推崇。这一点成了今年高考作文评改的导向,2010年高考将会更加张扬这种务实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打击那种虚情假义,假大空的套作行为。
(三)对现实材料的合理使用。
主动关注当前社会的各种热点事件和现象,并追踪关注社会中对事件现实所持的不同观点,一方面关注社会,另一方面也深化自己的认识。即材料的选用现实性和材料的使用表达带有自我性。以往学生的作文写作,有部分同学完全是把别人叙述好的历史素材直接套用过来,快捷省事,现在一切依靠自己,从零开始。培养自己对现实材料的评价分析能力。结合高考考生常用两种文体浅析学生作文中如何合理使用现实材料。
1 议论文形式:如果以议论文形式来写现实性材料,需要强化的三种能力。
(1)、概述社会现实材料的能力。对社会热点事件能非常精炼地概括,明确中心后,运用相关的现实热点事件来证明,运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来叙述。
(2)、对事件的分析能力。针对某一现实材料,能够具备分析并得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一能力是考查所用的材料能否很好证明中心的关键,以前,部分学生都是套用现实的排比句,用看似华丽实则华而不实花哨的排比句,用古人材料的形象化描述来代替具体的分体分析。考查考生对事件具体的分析能力,能够达到去伪存真,真正体现一个考生的写作能力。
(3)、围绕观点进行论证的能力。议论是议论文主要的表达方式,议论除了事例的论证之外,还有对观点的道理论证,在备考中让学生学会使用因果推理,对比论证,假言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
2 记叙文形式:如果以记叙文(或散文)来表现现实性题材,那么,就离不开如下几个要素:(1)、把思想变成材料的能力。高考作文应该是立意在前,想清楚了“想到写什么”,再去想“用什么来表现”,这既是一种审题的延续,又是思维的拓宽和联想。这一思维会在先用材料,材料的详略安排,材料的点题方面都会体现出来。
(2)、叙述材料的能力。议论文的材料只是概括叙述,而记叙文则需要形象地再现材料,那么,叙述材料一要能根据中心安排详细,二是叙述材料要有清楚的线索,有起伏的情节感。
(3)、生动形象地细节描写能力。记叙文和散文,离开细节,离开描写,就无法做到形象生动。能撑握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等基本描写方式。
(4)、要能融入感情。议论文重在析理,而记叙文和散文则要求感人。必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改革的号角越来越响,埋头拉车,固然可贵,但也别忘了抬头看路。借助高考作文“指挥棒”的作用,让学生作文回归真实、理性,这是一线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让高考备考工作,既能够为高考服务,同时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路虽艰难,但值得一走。
参考资料:
1 刘月红《对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化”的一点看法》,《考试.中考教师版》2008年第6期
2 储开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之管见及建议——由两篇高考“争议作文”引发的思考 》,《语文建设》2008年第2期
3 常海山《浅谈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7期
钟锦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