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苏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23阅读:
字号:|
山东滕州一中杨厚典
【考点突破】“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所述人物、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要求学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这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综合能力。考查的内容有:
① 某个论点的依据;
② 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
③ 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
④ 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采用的是选择形式的题型:普通单选式。形式为: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对原文有关内容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对材料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出题者会将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或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义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推敲,很难发现。因此,在阅读时,对有关的词句应特别敏感,可以用笔勾出,在做题时不要只检查选项中所说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实,还要看看是否能够对上。



【典例调研】
【典例1】
阳城,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及受命,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及裴延龄诬逐陆贽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闻者寒惧,城愈厉。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坐是下迁国子司业,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沉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法度。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阳城的品行深受人们的景仰。远近的人都仰慕他的品行,前来求学的人接连不断;当地的人有了争执,就请阳城来裁决。
B.阳城为人宽厚仁慈。对于偷盗他家的树的人,阳城退步避让,以免对方羞愧;对于擅自以米换酒并醉倒于路的仆人,阳城将他背回了家,并宽慰他,让他不必自责。
C.阳城忠于职守,直言敢谏。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但大臣遭陷害,无人敢言时,他却能不惧触犯君威,挺身而出,仗义执言。
D.阳城教化有道,他担任国子司业,对于太学诸生,奖掖孝道德行出众者,斥退酗酒不遵守教化者。在他的教育下,太学诸生都能严守法度。
【分析】“他虽不如其他谏官那样对政务事必躬亲”,错,应是其他谏官都只是就繁杂琐屑的事频频进谏,使得皇帝很厌烦。
【答案】C
【误点警示】准确理解原文,是做对此类试题的关键。本题就是以对“他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的理解而设题,故意误解。
【典例2】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有一次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
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
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
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
【分析】“滥杀无辜”错,是因为他官居丞相而未能负起责任
【答案】D
【误点警示】因对“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理解有误而错。
【强化闯关】
一、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仕郡功曹,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綮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视事七年,政化大行。十四年,会病卒。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升匹。
——《后汉书•卷三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箫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以致死后无葬身之地。
二、袁滋,强学博记,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大理罪人,失其平,惮滋守法,因权势以请,滋终不署奏。韦皋始招来西南夷,德宗选郎吏抚循者,皆惮行,至滋不辞,席嘉之。擢御史中丞,赐金紫,持节位。逾年还,使有旨,进谏议大夫。求外迁,为华州刺史。政清简,流民至者,给地居之,名其里为义合。然专以慈惠为本,未尝设条教,民爱向之。有犯令,时时法外纵舍。得盗贼,或哀其穷,出财为偿所亡。召为左金吾大将军。滋行,耆老遮道,莫不流涕。
刘辟反,诏滋为剑南两川、山南西道安抚大使。是时,贼方炽,又滋兄峰在蜀为辟所劫,滋畏不得全,久不进。贬吉州刺史。未几,徙义成节度使。渭,用武地,东有淄清,北魏博,滋严备而推诚信,务在怀来。李师道,田委安畏服之。性宽易,与之接者,皆自谓可见肺肝,至家人不得见喜愠。
——《新唐书•列传第七十六》
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滋学习勤勉,知识广博,读书悟性很高,以一个普通读书人的身份,未经科举进入仁途。他公正守法,以至大理寺,刑部官员执法不公而畏惧他。
B.西南少数民族归附朝廷,皇上派官员去安抚,官员们都畏葸不前,袁滋却毫不推辞。经过一年的艰苦工作,圆满实现了皇上的意图。
C.袁滋办理政务仁慈宽厚,不订立什么条款规章,安抚流民,法外施恩,深得百姓爱戴,以至离任时“耆老遮道。”
D.袁滋虽然执法如山,政事清明简要,为人又极宽厚,算得上封建社会的一个良吏。但他在受命平叛时却因兄长的缘故,畏敌不进,贻误朝廷大事。
三、田叔者,越陉城人也。高祖时,叔为汉中守十余年。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及景帝,以为鲁相。鲁相初到,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乃尽尝之。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
(《史记•田叔列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者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忠心耿耿。
B.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才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C.田叔刚做鲁相,百姓就上门来,诉讼鲁王掠取他们的财物一事。田叔把他们痛打一顿,还训斥他们不该控告自己的主人。鲁王感到惭愧,亲自全部偿还了百姓的财物。
D.鲁王喜欢打猎,田叔常要跟着到苑囿中去,鲁王让他去馆舍里休息,他终究不肯,坚持在苑囿外等待鲁王。鲁王因为这个缘故不再大举出外游猎。
四、蓝玉,定远人。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溪还。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行总兵官事,寻即军中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
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问道兼程。去海四十里,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令军士穴地而爨,毋见烟火。乘夜至海南,敌营尚在海东北八十余里。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
玉长身赪面,饶勇略,有大将才。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又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侍宴语傲慢,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卷一三二》)
下列对原文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蓝玉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杀败元军,立下战功。后冯胜有罪,朝廷命蓝玉执掌总兵官职务,继而取代冯胜成为大将军。
B.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捕鱼海征元。一开始未能发现敌踪,准备回师,后听取王弼建议,隐匿行踪,冒着大风沙进军,终于击败元军。
C.蓝玉屡有战功,太祖待他很优厚。他渐渐骄纵放肆,在北上征讨元军途中,因喜峰关关吏未能及时开门,他纵容士兵破门而入。
D.蓝玉颇有将才,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又矜功自伐,亦蹇横暴,我行我素。太祖,多次不悦,蓝玉最终被告谋反而遭族灭。
五、薛胄,河东汾阴人也。少聪明,每览异书,便晓其义。常叹训注者不会圣人深旨,辄以意辩之,诸儒莫不称善。高祖受禅,擢拜鲁州刺史。寻除兖州刺史。
有陈州人向道力者,伪作高平郡守,将之官,胄遇诸途,察其有异,将留诘之。司马王君馥固谏,乃听诣郡。既而悔之,即遣主簿追禁道力。有部人徐俱罗者,尝任海陵郡守,先是已为道力伪代之。比至秩满,公私不悟。俱罗遂语君馥曰:“向道力以经代俱罗为郡,使君岂容疑之?”君馥以俱罗所陈,又固请胄。胄呵君馥曰:“吾已察知此人诈也。司马容奸,当连其坐!”君馥乃止。遂往收之,道力惧而引伪。
后迁刑部尚书。时左仆射高颎稍被疏忌,及王世积之诛也,颎事与相连,上因此欲成颎罪。胄明雪之,正议其狱。由是忤旨,械系之,久而得免。
会汉王谅作乱并州,遣伪将綦良东略地,攻逼慈州。刺史上官政请援于胄,胄畏谅兵锋,不敢拒,良又引兵攻胄,胄欲以计却之,遣亲人鲁世范说良曰:“天下事未可知,胄为人臣,去就须得其所,何遽相攻也?”良于是释去,进图黎阳。及良为史祥所攻,弃军归胄。朝廷以胄怀贰心,锁诣大理。
                                                            (《隋书•薛胄传》)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胄小时候就很聪明,读书时自己能够探究前人书中蕴含的深意,赢得了许多读书人的称赞。
B.薛胄在上任途中发现代替徐俱罗假充高平郡守的向道力有些问题,准备留他下来追问。司马王君馥苦苦相劝,薛胄呵斥制止了王君馥,最终使向道力认罪伏法。
C.皇上想借机定大臣高熲的罪,薛胄没有按照皇上的旨意办事,而是公正地讨论高熲的案件,为他洗刷了罪名,因此被皇上降罪,不过不久就得到了赦免。
D.汉王杨谅在并州叛乱,派叛将綦良攻打慈州,薛胄没有增援慈州。綦良攻打薛胄的时候,薛胄用计谋退了敌兵。最后綦良兵败,投奔薛胄。
六、虞愿,会稽余姚人也。元嘉末,为国子生,再迁湘东王国常侍。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番国旧恩,意遇甚厚。帝性猜忌,不信太史,不听外奏,敕灵台知星二人给愿,有异先启,以相检验。
帝以故居起湘宫寺,费极奢侈。新安太守巢尚之罢郡还,见帝,曰:“卿至湘宫寺未?我起此寺,乃大功德。”愿在侧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卖儿贴妇钱,佛若有知,当悲悯愍,罪高浮屠,有何功德?”帝乃怒,使人驱下殿。愿徐去无异容。
帝好围棋,甚拙,去格七八道。物议共欺为第三品。与第一品王抗围棋,依品赌戏。抗每饶借之,曰:“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帝终不觉,以为信然,好之愈笃。愿又曰:“尧以之教丹朱①,非人主所宜好也。”
出为晋平太守。海边有越王石,常隐云雾,相传曰:“清廉太守乃得见。”愿往观视,清彻无隐蔽。以母老解职。除后军将军.褚渊诣愿,不在,见其眠床上积尘埃有书数帙。渊叹曰:“虞君之情,一至此乎。”令人扫地拂床而去。
——节选自《南齐书•虞愿传》
[注]①丹朱:尧的儿子。尧认为他不肖,不足以授天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明帝为湘东王时,虞愿任湘东王国常侍。明帝即位后,虞愿因与他有旧恩,因而受到重用。尽管皇帝生性猜疑,仍让虞愿负责灾异预报。
B.皇帝耗巨资建造寺院,虞愿认为劳民伤财,罪孽比佛塔还高;皇帝爱好围棋,他也当面指责。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C.虞愿生活俭朴,他的卧床上积满了尘埃,还堆有好几卷书籍,这让前拜访的褚渊扫兴而归。
D.王抗说:“皇帝飞棋,臣抗不能断。”虞愿却说:“尧以此教丹朱,非人主所宜好也。”王抗与虞愿的处世态度迥然不同。
七、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诤”)之,及留侯策(计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永巷令)囚戚夫人,而召赵王。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犁(等到)孝惠还,赵王已死。于是乃徒淮阳王友为赵王。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熏)耳,饮瘖(哑)药,使居厕(猪圈)中,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节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原配夫人,因为年纪大,经常留在家中,很少见到高祖,和高祖越来越疏远。
B.高祖认为孝惠帝个性不像自己,常想改立太子,戚姬的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后,有几次几乎被立为太子。
C.吕后处心积虑想害死了赵王,孝惠帝虽然采取了些保护措施但最终赵王还是未能逃过吕后的毒手。
D.孝惠帝知道“人彘”就是戚夫人后放声大哭,此后,孝惠帝终日沉溺于饮酒淫乐,不处理政务。
八、侯蒙,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谏臣,明嫡庶,别贤否,绝幸冀,戒滥恩,宽疲民,节妄费,戚里毋预事,阉寺毋假权。徽宗听纳,有大用意。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泰州逮治。至泰,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穆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恶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也?”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节选自《宋史》)
[注]①王恢:汉将。元光元年设谋于雁门马邑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8、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侯蒙急义好施,仗义疏财,廉明而有才干,他处理政务,能使受罚者不怨而检察无可指责,虽不媚上官却仍得到好评和荐拔。
B.侯蒙忠直宽仁,受命往泰州逮治五路将帅却能依据实情力为申诉,以历史的经验和才识说明皇上,使十八人免于蒙冤,为国家保护了有用之材。
C.侯蒙对北宋末年的政治弊端有清醒的认识,他的“十事”就是涉及吏治、纳言、赏罚、赋税和权政等方面的奏疏。
D.侯蒙不与把持政权的权奸为伍,并且同情农民起义,认为宋江等“其才必过人”,朝廷应该赦免并重用他们,这在官僚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九、施邦曜,余姚人。历工部营缮主事,进员外郎。魏忠贤兴三殿工,诸曹郎奔走其门,邦曜不往。忠贤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适大风拔屋,免谯责。
或馈之硃墨竹者,姊子在旁请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间而尝我,我则示之以可欲之门矣。” 
明年,贼薄近郊。邦曜语兵部尚书张缙彦檄天下兵勤王,缙彦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趋长安门,闻帝崩,恸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带自经。仆救之苏,恨曰:“是儿误我!”贼满衢巷,不得还邸舍,望门求缢,辄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杂浇酒,即途中服之,血迸裂而卒。
鲁时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殁京师。邦曜手治含殓,以女妻其子。尝买一婢,命洒扫,至东隅,捧帚凝视而泣。怪问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时堕环兹地,不觉凄怆耳。”邦曜即分嫁女资,择士人归之。其笃于内行如此。    《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忠贤兴建殿堂,许多部门的官员都到魏府走动,讨好献媚,施邦曜不慕权贵,不去魏府,最后受到魏的刁难。
B.有人送给施邦曜一幅贵重的朱墨竹,他姐姐的孩子在一旁接受了馈赠,施邦曜极力反对,不让姐姐的孩子接受。
C.贼寇兵临城下,施邦曜为救皇上想尽了办法,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他毅然地选择了服毒自尽的方式来报答君恩。
D.施邦曜有同岁的老乡鲁时生,也在京城做官,鲁死后,邦曜亲自为他成殓,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
十、萧瑀,后梁明帝子也。高祖入京师,招之,授光禄大夫,封宋国公,拜吏部尚书。秦王领右元帅,攻洛阳,署瑀府司马。帝委以枢管,内外百务悉关决。或引升御榻,呼曰萧郎。瑀自力孜孜,抑过强违无所惮。上便宜,每见纳用。手诏曰:“得公言,社稷所赖。朕既宝之,故赐黄金一函,公其勿辞。”
初,瑀关内田宅悉赐勋家。至是,还给之。瑀尽以分宗族,独留庙室奉祠。
贞观初,帝问瑀:“朕欲长保社稷,奈何?” 瑀曰:“三代有天下所以能长久者,类封建诸侯以为藩屏。秦置守令,二世而绝。汉分王子弟,享国四百年。魏、晋废之,亡不旋跬。此封建之有明效也。”帝纳之,始议封建。瑀谕议明辩,然不能容人短,意或偏驳不通,而向法深,房玄龄、魏征、温彦博颇裁正之,其言多黜,瑀亦不平。会玄龄等小过失,瑀即痛劾,不报,由是自失,罢为太子少傅。九年,复参预政事。
帝尝曰:“武德季,太上皇有废立议,顾联朕挟不赏之功,于昆弟弗见容,瑀于尔时不可以利怵死惧,社稷臣也。”又曰:“公守道耿介,古无以过,然善恶太明,或有时而失。”卒,年七十四。诏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萧瑀公道耿介,深得高祖的赏识,高祖委以重任,任其便宜从事,并称他为社稷依赖的大臣。
B.萧瑀建议太宗分封诸侯以保国家长治久安,但在讨论的时候,与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人发生了争执,被罢为太子少傅。
C.萧瑀虽然公道耿介,但很急躁,善恶太分明,不能容人短,以致自失。他的家庭在唐代共有八人担任过宰相一职。
D.萧瑀把荣华富贵看着很轻,曾把关内的田宅都给了有功劳的人;后来又把还回来的田宅分给了同宗族的人。
【参考答案】
1、 C(只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2、 D(有两处错,一是“执法如山”,二是“畏敌不前”)
3、 B(孝文帝事先并没有就想起用孟舒。)
4、 C(北征还,夜扣喜峰关,非“北上征讨元军途中”)
5、 C。原文“久而得免”,不是C项中所述的“不久就得到了赦免”。
6、 C(不是“褚渊扫地兴而归”,而是褚渊叫人为他扫地拂床,然后离去)
7、 D
8、 D
9、 B(是施邦曜的外甥请他接受馈赠,而不是“姐子”接受了馈赠)
10、 B(萧瑀并未与房玄龄等人争执)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