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六)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57阅读:
字号:|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辑录

(声明:成语资料辑录未完待续,转载或发表请与作者联系)

柳暗花明

陆游(公元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

由于坚持主张抗金,陆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击。公元1166年,四十二岁的陆游被免了官。

报国无路,带着满腔的悲愤,陆游回到了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他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读书,常常伴着青灯,独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农村里到处打鼓吹萧,准备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欢乐的气氛。陆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于是他柱着手杖出发了。走着走着,山路渐渐盘旋起来。又走了一个多时辰,人烟渐渐稀少。当他登上一处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复,路断人绝,好像无法再前進了。陆游兴致正浓,不肯回头,沿着山坡又走出几十步,转过山角,突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空旷的谷地,一个小村庄掩映在绿柳红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传说中的桃花源。陆游很高兴,走進这个小村庄,衣着简单、性情纯真的村民用自己酿的腊酒款待了这位客人。

有了这次难忘的经历和感受,陆游重新振作起来了。

“柳暗花明”指僵持不下的事情忽然出现了转机。



(出自陆游诗《游山西村》)

附: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残羹冷炙

唐玄宗晚年,不理朝政,只是宠爱杨贵妃。天宝六年,玄宗下诏,应试天下来选拔人才。

三十六岁的诗人杜甫正好在长安,听了消息很高兴。不料,考完后,主考官李林甫宣布无一人入选。李林甫回玄宗说:“天下的英才早被我们网罗光了,没有漏掉一个。”玄宗听了很高兴。

杜甫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十分苦闷。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得以“宾客”的身份,穿梭于达官贵人之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汝阳王府、郑驸马府、韦丞相府都是杜甫经常出没的地方,他常常陪着王公大臣诗酒宴游,大家喝得高兴时,写首诗助助酒兴,大家玩得高兴时,写上首赋助助游兴,这样持续了九年。

在一首诗中他描述自己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就去敲富人的家门,每天晚上跟着人家的高头大马,风尘仆仆的回来。得到的每一碗剩菜和剩饭(残羹与冷炙),都饱含着悲凉和辛苦。”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又开始了更加凄凉的流亡生活。

“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多借指别人的施舍。

(出自《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对牛弹琴

东汉末时,有个学者牟融,对佛学有研究。

一次他向几个儒家学者宣讲佛义。儒家学者们不理解,牟融不用佛经的内容来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用《诗经》、《尚书》中的东西。

牟融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个叫公明仪的音乐家。一天,他对着一头正在吃草的牛,弹了首古曲‘清角之操’,牛没有理会他,仍然自顾吃草。他又弹起一首蚊子、牛蝇和小牛欢叫的乐曲,那牛立刻停止了吃草,摇着尾巴,竖起耳朵听起来。”接着说,

牟融接着说:“我知道你们熟悉儒家经典,所以引用儒家的话和你们谈。你们没有读过佛经,如果和你们直接谈佛经,你们很难明白啊!”

那些儒家学者表示接受。

“对牛弹琴”形容对于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



抱薪救火

战国后期,秦国渐渐强大,它取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向邻近的国家扩张。

从公元前276年到公元前274年,秦国连续三次進攻魏国,占去魏国许多土地。公元前274年,秦国又向魏国出兵。魏国有许多人给打怕了,不敢抵抗。大将段干子建议魏王将南阳的地方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谋士苏代反对,说:“割地求和很危险啊!魏国的地不割完,秦国的野心就不会灭。用土地来侍奉秦国,就好比拿着柴草去救火一样(抱薪救火),柴草不用尽,火是不会灭的。”魏王不听,将南阳割给了秦国。

秦国得了南阳,并不收手,在以后的三四十年,仍不断夺取魏地,魏国越来越弱小,在公元225年,终于被秦国灭了。

“抱薪救火”是形容用错误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出自《史记•魏世家》)



贪天之功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经过一番颠沛流离,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为了报答有功之臣,他将跟随自己流亡的人列为一等功,给过帮助的为二等功,迎接归来的为三等功。赵衰、狐偃等因跟随流亡有功,无采地的封采地,有采地的加封。其他帮助的、迎归的一一有赏,连一般的小臣奴仆也赏钱币,皆大欢喜。

晋侯又贴出诏令:“如果有谁被遗漏了,请自己来报。”有个叫介子推的被遗漏了。

他的邻居看见诏令,便来找介子推。见他正在家里编草鞋,便说:“你以后不用再干这一行了,晋侯出了诏令找有功之人。你只要一露面,晋侯就想到你的好处,按功行赏。”介子推笑着没有回答。

他的母亲说:“你跟着晋侯流亡十九年,晋侯饥不择食时,你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他熬汤喝,没有功劳还有苦劳,你为什么不去见一见呢?”

子推说:“孩儿没有什么要求晋侯的,为什么要去呢?”邻居说:“你去见一见,封个一官半职,也领一些布和米,省得天天打草鞋了。”

子推说:“晋献公有九个儿子,只有主公最贤能。晋国属于主公,这是天意,有些人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功劳。”“偷盗别人财产的人,被人叫盗贼。到晋侯那儿居功求赏等于贪天之功为己有,更加可耻。我愿意终生编草鞋,不愿意去争这份功劳。”

邻居走后,他的母亲说:“你是廉洁的人,我是廉洁的人的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去隐居呢?”

当晚,介子推背着母亲躲到绵山里去了。

“贪天之功”是指把别人的功劳归于自己。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不知所云

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足,兵强马壮。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后方的安定,225年,诸葛亮亲征孟获。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决定出师伐魏。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接受任命,到现在已经21年了。他向刘禅推荐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再三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采纳有益的建议。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刘禅看了很感动,劝他说:“丞相刚刚南征回来,又要北伐,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诸葛亮说:“先帝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从不敢懈怠。今天不北伐,要等到什么时候?”

于是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

“不知所云”现在指人言语混乱,很难让别人理解。

(出自《前出师表》)



老牛舐犊

杨修,三国时曹操的主簿,才思敏捷。

有一次,曹操造了一座花园,造好了,曹操前去观看,看了没说什么,只在园门上写了个“活”字走了。大家都不理解。杨修说:“门内添个活字,是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啊。”于是将园门改小,又请曹操。曹操看了大喜,大家说是杨修的主意。曹操嘴上说好,心里却不舒服。

又一日,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放在桌上。杨修见之,取匙子和大家分着吃了。曹操问他,杨修说:“盒子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敢违背丞相的命令?”曹操大笑,心里却厌恶起来。

曹操害怕遭人暗算,常常对左右说:“我在梦里喜欢杀人。要是我睡着了,你们不要近前。”一日半夜,被子落到地上,一侍卫忙上前拾起给曹操盖上。曹操跳起拔剑把侍卫杀了,又躺在床上睡着了。一会儿醒来,假装吃惊问道:“是谁杀了我的侍卫?”大家把经过告诉了他。曹操痛哭,把侍卫厚葬了。大家皆说曹操梦里能杀人。只有杨修在葬礼上叹道:“丞相不在梦里,是你在梦里啊!”曹操听说了更厌恶了。

曹操的第三子曹植,常常和杨修谈论天下大事,多次谈到深夜。杨修又为曹植写了十几条问题和解答。曹操问曹植军国大事时,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后来曹操的大儿子曹丕把那些问题和解答偷来见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这家伙敢欺骗我!”想杀杨修。

又一次,曹操作战不利,進不能進,退又怕被人耻笑,正在犹豫不决。军士進来问夜间号令,曹操见桌上饭碗中有鸡肋,有感于此说:“鸡肋!”命令传下去。杨修听了,便收拾行装。有人问他,修曰:“鸡肋,吃着没有肉,扔了还有味。现在進不能胜,退又怕人笑话,在这里没有好处,不如早回:魏王一定要班师了!不如早作准备,免得临时慌乱。”于是大家都收拾行装。曹操闻讯,叫来杨修问他,杨修就将鸡肋的意思说了。曹操大怒,说:“你怎敢扰乱军心!”把杨修杀了。杨修死时三十四岁。

他的老父亲杨彪悲痛万分,一次曹操碰上他问:“老先生为何瘦得这么厉害?”杨彪说:“惭愧我没有金日磾那样的先见之明,终究还怀有老牛舔小牛(老牛舐犊)那样的爱子之情。”表达了自己的悲痛心情。(金日磾是汉武帝的大臣,他杀了自己两个行为不端正的儿子,以免产生后患。)

“老牛舐犊”是比喻长辈关爱晚辈。

(出自《三国演义》和《汉书•杨彪传》)



改过自新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的名医,作过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长官,又称太仓公。他年轻时就喜好医术。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向同郡元里的公乘阳庆拜师学习医术。这时阳庆已七十多岁,就把自己掌握的秘方全给了他,并传授给他黄帝、扁鹊的脉书,和观察面部不同颜色来诊病的方法,使他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学了三年之后,为人治病,预断死生,多能应验。然而他却到处交游,不常在家,有时不肯为别人治病,因此许多病家怨恨他。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上书朝廷控告他,根据刑律罪状,要押解到长安去。淳于意有五个女儿,跟在后面哭泣。他发怒而骂道:“生孩子不生男孩,到紧要关头就没有可用的人!”最小的女儿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很感伤,就跟随父亲西行到了长安。

她上书朝廷说:“我父亲是朝廷的官吏,齐国人民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现在犯法被判刑。我非常痛心处死的人不能再生,而受刑致残的人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无路可行,最终不能如愿。我情愿自己入官府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悲悯她的心意,于是赦免了淳于意,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改过自新”指人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纸上谈兵

公元前264年,秦国攻打韩国,沿着黄河北岸向东挺進,两年后(公元前262年),把韩国与其北方领土上党郡隔开。上党郡郡守,向赵国投降。赵国接收了上党郡。

秦国当然不愿已到手的土地被别人抢去,两年后(公元前260年),向上党進攻,等到赵国大将廉颇率援军到达时,上党已经陷落。而秦军仍锐不可当地向赵国進攻,廉颇节节失利,最后退到长平关(山西高平),构筑营垒,坚守不出。廉颇认为秦军远来,一定不能持久,他将等到秦军撤退时,再行出击。秦国看出,如果不去掉廉颇,就不可能歼灭赵军。

秦国派人在赵国首都邯郸(河北邯郸)散布流言说:“廉颇太老了,已经丧失了锐气,所以屡战屡败。他自知不是秦国的对手,已成为一个懦夫,不敢出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只要赵括不出来当统帅,秦国一定赢。”赵王听信流言了把廉颇免职,任命赵括继任。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有绝顶的聪明和口才,自以为他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赵奢在世时,父子间谈论兵法,父亲往往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有人说:“将门虎子,真是不错。”但赵奢不以为然地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他说起来如此轻松,一旦担任大将,必定失败。”

所以当赵括被任命为总司令后,老母立刻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是大将之才,请不要派遣。”赵王以为老母谦让,老母说:“他父亲领兵时,所得到的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命令发布的当天,就住進军营,跟士兵同甘共苦,不再过问家事。遇到困难,必定征求大家意见,从不敢自以为是。可是赵括刚被任命为总司令就威风凛凛,军营之中,没有人敢对他仰视。赏赐给他的财物,全运回家。他父亲死时曾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可让赵括作大将。”赵王还是不肯改变任命,老母请求道:“如果一定要用他,万一丧师辱国,但求赦免我们全家。”赵王允许。

秦王得到赵括当大将的消息后,任命各国最畏惧的白起作大将。唯恐白起的威名使赵括恐惧,不敢出战,那就捕捉不到赵军的主力了,秦王下令,有敢泄露白起姓名者,立即斩首。

  

赵括就任之后,撤除防御工事,亲自率领精锐,采取突破战术向秦军最弱的营垒進攻,白起下令退却。赵括突破秦军阵地之后,仍保持猛烈的攻势以扩大战果,白起下令再退,然后派出部队切断赵括的退路。于是赵国的大军被分割为二,赵括和精锐部队被隔在前方,留守的军队仍在长平关阵地。接着白起又切断赵军的粮道,赵军粮食开始短缺。

赵括发动数次最猛烈的攻击,希望冲出包围圈,但全部失败。赵括那些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军事理论,全部失效,他不得不效法廉颇的办法,改攻为守,等待援兵。可是现在的形势改变,兵力既被分开,粮草又尽,守已不可能。赵括勉强支持了四十六天,弹尽粮绝被迫作最后的冲刺,分兵四队,轮流突围,但还是失败, 自己也死在乱箭之下。赵军还剩有四十万人,全部投降。

白起命这四十万降卒,進入长平关附近一个深谷中,把深谷两端堵塞。预先埋伏在山顶上的秦军,抛下土石,四十万人全被活埋。赵国从此没落。

把赵括打仗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一败涂地的事归纳成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指只懂理论却不会实际应用。

赵括的父母为何知道赵括不是将才呢?赵奢身经百战深知打仗需要慎之又慎,赵括毫不谨慎所以知他领兵必败,想来赵括不谨慎冒進轻敌这一点一定早就出了名,不然秦国也不会挑赵括做对手。赵母不懂军事,但却从赵括不能和下属同甘共苦这一小处知道儿子不是将才。看来将才必是知兵法,慎对敌,拘小节之人。赵王察人不明,临阵换将,不听规劝,终致大败,可谓咎由自取。

白起滥杀降卒,几年之后被秦王赐死,不得善终,真是恶有恶报。在民间传说里白起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呢。



道路以目

《国语•周语上》和《史记•周本纪》中记载有被人们通常称之为“周厉王杀人止谤”的故事。

周厉王统治周朝时把平民赖以谋生的许多行业,改归王室所有,一时间民生困苦民冤沸腾。

厉王不听劝谏却采用特务手段对付人民,他派人去卫国(河南淇县)请了很多巫师,在首都镐京(陕西西安以西)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

不久,镐京再也听不到批评厉王的声音。后来人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在路上见了面也只敢用眼睛示意(道路以目)来表示对厉王的不满。厉王大喜说:“怎么样,我终于使诽谤停止了。”他的大臣召公劝戒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象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厉王不听劝告,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3年后(公元前842年),平民们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组合起来攻入王宫,把暴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这个事件史称“国人暴动”。

“杀戮无辜曰厉”。周厉王的谥号“厉”字,即是概括了他的这段杀人止谤的历史。

道路以目指统治者胡作非为,对人民采用高压政策而导制的不满与怨恨。



前度刘郎

刘禹锡(772-842)是中唐诗人。

由于受王叔文“永贞革新”的牵连,公元805年,他被贬往郎州(湖南常州)任司马。九年后,四十多的刘禹锡才被召回长安。听说玄都观的千数桃花,开得很好看,就和朋友去观赏,并写了首《游玄都观》的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播州(贵州遵义)当刺史,后改为连州(广东连县)刺史,又调任夔(音魁)州(四川奉节)、和州(安徽和县),后被解职。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被召回长安。

当年玄都观的热闹已经没有了:千颗桃花荡然无存,只有青苔上几丛菜花在春风中摇曳。

诗人很感慨,又写了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是说人去人又来。



请君入瓮

武则天在公元690年称帝,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改国号为周朝(史称南周或武周)。当时很多人不认同女人当皇帝,所以酷吏利用这一点,大行其事,把很多人定为谋反,以求升官发财(破获谋反叛国的大案,当然会有重赏。)。

当时的酷吏最有名的是来俊臣和周兴。来俊臣发明了各种酷刑,仅“枷”一项,就有“死猪愁”、“求即死”等十种,其他酷刑,则难以计数。任何人只要由来俊臣逮捕审讯,很少能活着走出狱门。周兴则比来俊臣更残暴。

有一天,武则天把一封密告周兴谋反的检举信交给来俊臣调查。来俊臣跟周兴是最要好的朋友,而且那一天二人又恰恰在一起共進午餐。来俊臣问周兴说:“有一个被告,态度非常顽固,不肯承认谋反,最好用什么办法对付他?”周兴说:“简单的很,把他装到大缸(瓮)里,四周燃起炭火,他就非承认不可。”来俊臣教人如法布置妥当后,对周兴说:“有人告兄谋反,我奉命调查,请君入瓮。”从此,“请君入瓮”一语,成为中国最有名的成语之一。请君入瓮形容教人干坏事,最后反而自作自受。



不求甚解

陶渊明,晋代诗人,喜欢随其自然。

他穷得有时吃饭都成问题,有时冬天还穿着单衣,却怡然自乐,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他当过一个小县令。一次郡守派人来视察。县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饮酒赏菊,有些不情愿。县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带,不可违了体统。陶渊明长叹道:“我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屈身呢?”就辞官回家了。

他家有七八间草屋,门前有五棵柳树,他就自称“五柳先生”。

他喜欢读书,但不抠字眼,只要领会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写的诗就象他的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不求甚解”现在却多指学习不认真,或不深入了解。不过“求甚解”的却很少有谁写出陶渊明那样的诗来。



病入膏肓

晋成公八年时,晋景公杀了赵同、赵括。

两年后,晋景公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

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的一位巫人,巫人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不得吃新麦。”

巫人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医缓来晋为景公治病。秦医未到时,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医术高超,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逃到何处才安全呢?”另一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即使有良医,又怎能奈何我们?”

等到医缓到来,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力也不能到达此处,实在不可治了。”想到医缓的诊断与梦境相符,景公叹道:“你真是良医!” 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

  

到了六月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农户献麦,并吩咐煮好麦粥。景公忽然想起巫人的话,立刻召他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是什么?”并喝令左右将巫人推出斩首。景公刚吃了麦粥,顿觉腹胀,急急起身如厕。没想到,景公竟然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有一小臣凌晨在梦中见到景公已死。等到中午时,见景公被背出厕所,于是知道梦中所见是真实的。

成语“病入膏肓”形容病重无法治好,也比喻事态已经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自《左传•成公》)



秋风过耳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浑厚,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561年,吴王病重,把季札叫来,要把王位传他。季札不受,说:“按理是长子即位,父王请不要对我有什么偏爱!”吴王就将王位传了长子诸樊,要他好好照顾季札。

诸樊当了吴王后,和两个弟弟商量: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袭,最后让季札为王。三个兄弟相继当了吴王。季札都忠诚地辅佐他们,因此贤名远扬。

后来余昧临终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坚决推脱,说:“我早就说过不要王位。做人只求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象耳边吹过的秋风,我是不关心的。”他离开了京城,直到僚被立为吴王,才回来,继续辅佐僚治理国家。

成语“秋风过耳”是指对无关的事情毫不关心。

(自《卡通之窗》)



见怪不怪

宋朝文学家洪迈写了个《姜七家猪》的故事:

有个叫姜七的人,以开旅店为生。

这年春天,姜七常常听到自家后院有隐隐的哭声,很悲伤。开门去看却什么也没有。

一天,有五位贩运药材的商人投宿在他家。夜深人静,五个人都听到悲悲切切的哭声,他们循着哭声来到后院猪圈旁。原来是一头老母猪在哭泣,不由喝斥:“畜生,为什么在这里作怪?”那母猪竟然说起人话来:“我本是姜七的亲母……”客商大为吃惊,那母猪继续说:“我生前以养猪为业,等生了小猪就卖掉,一年要卖几百头,以此发了家。死后受罚投生为猪,现在后悔莫及……”

第二天,客商将昨晚的事告诉了姜七,劝他好好奉养那头猪。不想姜七却恼怒起来:“怎么能相信畜生的话,几个月前我就察觉了。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何必大惊小怪?”客商再三相劝,姜七不听,最后还吵起来了,双方不欢而散。

几天后,姜七病了。他疑心是那母猪作怪,干脆叫人把那头母猪捆去,杀了卖钱。

从此姜七一病不起,死前,发出一阵阵惨叫,象杀猪一样。

成语“见怪不怪”是说看见奇怪的事情,要冷静,不要大惊小怪的。



一饭千金

韩信少年时父母双亡,生活很艰难。

他和下乡县的南昌亭长相熟,到他家住了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厌烦起来,连着几天起大早,做好饭后,就直接与亭长在床上吃完。等韩信起来,锅里啥也没了。韩信只好离开亭长家。

他有时到淮阴城下的河边钓鱼,钓到了就换几文钱,钓不着就只有饿肚子。河边有一个洗衣服的老大娘可怜他,常将自己的饭分给韩信吃。

淮阴城里有一帮无赖经常欺负他。有一次,一个无赖当街拦住韩信,说:“你这么大个子,还挎着剑,好像很厉害。你敢不敢杀我?要是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就从他胯下钻过去了。

后来韩信被汉高祖拜为大将,涉西河,虏魏王,下井陉,定齐赵,最后垓下十面埋伏,灭了项羽,被封为楚王。

韩信派人去淮阴找来那位好心的大娘、南昌亭长和那个无赖。韩信对老大娘谢了又谢,送给她一千金。南昌亭长见了韩信羞愧得不敢抬头,韩信说:“你行好没有行到底啊!”便送给他一百钱打发他走了。那个无赖见了韩信直哆嗦,请求饶命。韩信笑着说:“我看你胆子挺大,就在我这儿做个小头目吧!”那人见韩信如此宽宏大量,又羞愧又感谢。

“一饭千金”是说受人点水之恩,要以涌泉相报。



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

从前有一个人去做客,见主人家把做饭的烟囱砌成直的,正对着旁边的柴薪,很容易失火。就劝主人把烟囱砌成弯的,将柴薪搬得远些(曲突徙薪),可是主人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不久这家失火了。左邻右舍都来救火,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火扑灭,不少人还受了伤。主人过意不去,杀牛买酒,请那些烧焦头发、烧烂额头(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论功排座次。有人提醒主人说:“当初你要听从那位朋友的话,就不会失火了,今天也用不着杀牛买酒待客了。现在,向你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被邀请,反而是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了上席。”

主人明白过来,马上请来那位朋友,让他坐了首席。

曲突徙薪是说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避免不必要损失的。焦头烂额常形容人受伤很重或处境很狼狈。

(出自《汉书》)



三顾茅庐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出自《三国演义》)



叶公好龙

成语“叶公好龙”出自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

春秋时,有一位名叫子高的叶公爱龙成癖。他身上佩带的钩剑、凿刀上都饰有龙纹,家里的梁柱门窗上都雕刻着龙。

上界的天龙听说人间有如此喜欢龙的人,就决定来拜访叶公。一天,天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進窗户里探望,把尾巴伸到堂屋里。

叶公看见这天龙后,吓得面如土色,失魂落魄。原来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似龙非龙的东西而已。

从这个故事演变的成语“叶公好龙”常用来比喻人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



千载难逢

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了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年轻时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

唐朝中期,宪宗即位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韩愈因而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称赞宪宗的作法。在这道表中,韩愈称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禅”。历史上有尧、舜、禹、汤、周成王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视宪宗为有作为的帝王。韩愈还在这道表中写道“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韩愈所说“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后来成为成语“千载难逢”。“载”就是年,“逢”指遇到。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这句成语用来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千载难逢”有时也演变为“万载难逢”或“千年难遇”等词,都是同样的含义。

人生中有“千载难逢”的机缘,如果失之交臂,会成为终身遗憾,所以人们常常讲要珍惜机缘。



巧取豪夺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

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不得了,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擅长模仿古人的画。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别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竟然把真本留下,将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牛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画里却没有。”

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摹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摹本足以乱真,主人往往把摹本当成真本收了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用这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叫人鄙弃和不耻。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利用权力、地位、能力、信息等强势,通过巧立名目等不正当的方法从他人处取得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也。



祸起萧墙

公元前659年季友立公子姬申为国君,即为鲁僖公。同年,季友迫使莒国将鲁国乱臣庆父交还鲁国。由于季友对鲁国王室忠心耿耿,为维护鲁国的安定做出了贡献,僖公便把汶水北面的土地及费这个地方赐给了季友,并命季氏世代为上卿。从此,费地成为季氏的私邑。从此季友的子孙被称为季孙氏。

季孙氏以颛臾国靠近费邑,以后会给子孙造成威胁为借口,要出兵伐颛臾。颛臾在商代即是方国,故址在今平邑县柏林乡,至今平邑镇东还有颛臾村。周成王时颛臾成为鲁国附庸。颛臾地处鲁国首都曲阜和季氏采邑费城之间,周王室曾授权其祭祀少皋和蒙山,季氏要对这样一个处在鲁国疆域之内的附庸国大动干戈,这使孔子十分反感。他说,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季孙氏当时只是一个卿大夫,是不能擅自征伐的。

季孙氏家臣子路和费邑宰冉求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师孔子。孔子讲了一番季氏不应伐颛臾的道理,最后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一语点破了季氏伐颛臾的真正原因。

萧墙,指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或屏风。“萧墙之内”暗指鲁君。当时,季孙氏把持鲁国朝政,担心一旦鲁君起兵收回主权,颛臾会凭借地利帮助鲁君,便想先下手为强,消灭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萧墙之内)。

孔子这句话,以后成为成语“祸起萧墙”,喻指祸乱出自内部。



内助之贤 与 扬扬得意

晏婴,字平仲,人称晏子,春秋时齐国人。他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相国,以节俭、身体力行为齐国人尊重。晏婴去世后,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传世《晏子春秋》,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当晏婴为齐景公的宰相时,有一天晏婴出门,他的车马刚好路过马车夫的家,车夫的妻子从门缝偷看她的丈夫。她那为宰相驾车的丈夫,坐在华丽的车盖下,赶著马车,神气活现、得意扬扬,一副骄傲自满的样子。

等到车夫回家后,妻子请求离去,再也不想回来了。车夫问为什么,妻子说:“晏子身高不到六尺长,却当了齐国宰相,名闻天下,各国诸侯都知道他,敬仰他。今天我看他的时候,志虑深远,不时有着谦虚的神情。你身高八尺,只是人家的车夫,却自鸣得意,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离开你的原因。”

自从听了他妻子的话后,车夫驾车的态度逐渐转变了,处处显得谦虚和蔼。晏子观察到车夫的变化后,觉得奇怪,就问他原因何在,车夫便如实地说了。

晏婴赞赏他听到谏劝,能够马上改过的精神,认为是一个值得任用的人,于是推荐他当了齐国的大夫。

从这则故事引伸而来的成语“内助之贤”,被用来称赞人家有贤淑的妻子。另一则成语“扬扬得意”也是源于这则故事。

〖原文〗: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史记•管晏列传》)



开卷有益

成语“开卷有益”来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76-997年在位,原名匡义,后改为光义气,宋太组赵匡胤的弟弟)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始编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7年),成于八年(公元985年)。由于在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此书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该书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一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都是现在不传之书。因太宗按日阅览,遂更名为《太平御览》,简称《御览》。

  宋太宗对此书的编辑极为重视,每天都亲自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

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既要处理国事,又要读这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劝他少看些,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识渊博,处理国事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也纷纷仿效太宗,勤奋读书。所以当时读书风气盛行,连平常不怎么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后来,“开卷有益”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三人成虎

战国时代,各国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王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国王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接着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我知道。”于是庞葱放心陪太子而去。后来,魏王还是听信谗言没有再重用庞葱。



街市上当然不会有老虎。说街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成语“三人成虎”,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人云亦云。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就像有的人说的那样: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已经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了,它出自西汉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人间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以前在北边的边塞地方有一个人很会养马,大家都叫他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马从马厩里逃走了,越过边境一路跑進了胡人居住的地方,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安慰塞翁不要太难过。不料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走失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这匹马自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回了一匹胡地的骏马。邻居们听说这个事情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塞翁这回反而皱起眉头对大家说:“白白得来这匹骏马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啊!”

塞翁有个儿子很喜欢骑马,他有一天就骑着这匹胡地来的骏马出外游玩,结果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跌断了腿。邻居们知道后,又赶来塞翁家,劝塞翁不要太伤心,没想到塞翁淡淡的对大家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是说不定是件好事呢!”邻居每个人都莫名其妙,他们认为塞翁肯定是伤心过头,糊涂了。

过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被征调去当兵,因为胡人非常的剽悍,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这个时候邻居们才体悟到,当初塞翁所说的那些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注定,一件事情是福是祸,往往不是表象可以判定的,凡事顺其自然,遇到顺心的事不要太得意,遇到沮丧挫折的时候也不要太灰心丧志,淡然处之。

〖原文〗:《淮南子•人间训》:“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记载在《列子•汤问篇》中的一篇古代故事 。

在冀州的南部,黄河的北岸,有两座高山叫做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山占地方圆七百哩,高有数万尺,北山住着一位叫做愚公的老翁,他年纪已经将近九十岁了,他就住在这两座高山的正对面。由于这两座高山阻挡了往北的通道,无论進出都要绕很远的路,愚公对这个情况非常的头痛。

有一天他召集全家人一起商量,他说:“我想和大家一起尽力来铲平这两座山,使这条路一直畅通无阻直到豫州南部,汉水南岸,大家觉得如何?”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但是愚公的妻子有点不以为然地泼冷水,说:“我看以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小小的山您都动不了了,你又能够奈何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高山吗?况且,我们要把那么多土石堆到哪里去呀?”于是家人讨论了一番,决定要将土石堆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面去。

愚公就挑了三个比较能够挑负重担的子孙,跟着他一起去凿石头、挖泥土,然后他们把挖下来的土石,用畚箕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孩,也蹦蹦跳跳的加入他们的行列,通常一个寒暑才能回家一趟呢。

河曲智叟看到愚公他们这么辛苦,就讥笑他说:“你呀也太没有自知之明,太自不量力了吧,你看你这么大把年纪,又这么一点点力气,我看你连山上的一根草都毁不了啊,你怎能奈何得了那么多土石呢?”愚公长叹一声回答他说:“唉,你的思想太顽固了,我看你连寡妇和弱小的孩子都还不如,我就是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孙子,这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但是这两座山又不会长高,又不会长大,我有什么好担心挖不平他们的呢!”河曲智叟听愚公这么一说哑口无言。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情,他真的很担心愚公要领着子孙这样世世代代的挖下去,所以,他把这件事情报告了天帝。天帝知道以后,被愚公的坚毅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儿子各背负一座山,一座放到朔方的东边(山西省的东部),一座放到雍州的南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以九十岁的高龄都还有向不可能挑战的雄心和毅力,人们现在在鼓励人家要勇于面对困难的挑战,要有恒心、有毅力的时候,都会说,要效法愚公移山的精神。



结草衔环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原文〗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

续齐谐记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 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后汉书•杨震传》)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这个成语典故很有趣,把两件原本看起来不相干的事深刻形象地联系了起来。说古时候有座城市,城门楼起了大火,不远处池里的鱼儿们张望着;“看出什么事了?”鱼儿们问。“城门着火了。”一条鱼说:“能救救就好了。”“该你什么事,多管闲事,咱们看热闹吧,我们在水里又烧不到咱们,快看呢,哈哈……”“你这样幸灾乐祸不好吧?”“那有什么的?”话音未落,一群军兵来取水灭火,结果把水都提干了,剩下少许水又浑又脏。鱼儿们苦不堪言。其中一条鱼说:“自私的家伙,你还高兴不高兴了?”“好倒霉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古人的典故都是借一件事情讲清道理,希望人们面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事物的分析持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



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联系地址: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63.net)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