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山水诗的诗画为一特色(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6阅读:
字号:小|大
福建省仙游侨中 林庆丁
[内容摘要]王维精通书画和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把握诗的意境。他的山水诗气象阔大、飘渺空灵、色彩丰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本文试图对王维的山水诗画面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象美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艺术探美。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诗画为一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保留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举进士,王维早年锐意进取,仕途顺利,诗作表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随 着张九龄罢相遭贬,他的思想趋向消极隐退,最初隐居在终南别业,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 问的别墅,以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逃遁,在山林溪壑之中,寄托着诗人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间的 闲情逸志,虽反映社会生活狭窄些,但由于其感受深刻和描绘细腻,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王维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信奉佛教,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了一体,创造出了纯美的诗境。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乐和禅法,所以他的诗中往往不自觉地运用其它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富有诗情画意,王维善于使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种种静境因为动态反衬面显出生机盎然而不流于枯寂。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无论是幽静凄独,还是闲恬,淡泊都能表现他那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空虚和孤寂的情怀,都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的激情,也正能充分表现出他那“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真实情感,在短短的诗句中虽言语已尽,但情意无穷。诗人善于用诗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融在诗的物象之中,使大自然景物有了人的气质、人的精神、人的情感”。① 《唐诗鉴赏辞典》P155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仅能诗善画,而且能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给以融化。这诗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其绘画创水墨渲澹法,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②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画面美
回顾中国文坛,诗画具佳者,当首推王维,北宋阮阅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诗而 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王右丞也” ( 《诗话总龟》 ) 。至于王维之诗得画之助,《史鉴类编》说:“王 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 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 ? ”刘士鏻在《文致》中也说:“晁补之云:右丞 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余渭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钟伯敬有云:画者有烟云养其胸中,此是性情文章之助。” “诗中有画”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 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他从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这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为诗下的定义。他还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若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云散去了。”(《诗论》第5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葛晓音在《王维•神韵说•南宗画》一文中探讨王维山水诗与绘画之关系时,更是提出了一些十分独到的观点。她认为,王维的诗画堪称盛唐艺术的代表,但他的造诣和成就并不限于明清人所标榜的虚和、萧散、简约、淡远的风格和意境。从现存唐宋人观王维图的记载看,王维的画是非常注意写实的。同样,他在山水田园诗中,“既注重对景物的精确描绘,又善于融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创造优美的意境,其中一部分风格近似于北宗画的精工和雄伟。““王维诗的意境正是凭着一个诗人兼画家对自然美的特殊敏感,通过辩证地处理形的虚实、主次、繁简等关系构成的,而不是舍形求意的结果。““王维诗常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表现深长的含意,并不如明清人所说来自天籁,不用人巧。“
王维的山水诗首先展示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读之可使人感受并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又善于用画家和音乐家的眼光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因而他对自然审美价值的展现有与众不同之处。他写苍苔:“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苍苔入诗,视角细微独特,又捕捉到了绿色弥漫的视觉印象与寒湿的身心感觉的重合。而像“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这样的诗句,则诗境如画,画中的光色对比非常明显。并且,这种光色印象还常与音响效果相通会,如《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绘声绘色,声色的感觉相互重叠,展现出大自然丰富的立体美感。
王维在《青溪》诗写道:“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首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②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以及《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4]宋朝晁说之(以道)认为:“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可以说,追求可睹可感的画面美正是诗歌取得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原因。[5] 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王维的《戏赠张五弟》中有这样的怡人诗章:“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6]
二、色彩美
王维善于将各种色彩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白鹭和黄鹂形成色彩对照,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既有色彩映衬又有明暗对比,组成了情调统一,完整和谐的画面。
山水画的主要形式有青绿、金碧、浅绛、水墨等,王维能水墨,善以“破墨”画山水。“破墨”是 中国水墨画的一种用墨技法,后世所谓破墨有用浓墨破淡墨,或用淡墨破浓墨,其要求为使墨 色浓淡相互掩衬渗透,达到鲜润的效果。王维水墨山水之韵,他的诗与 画同样,以清淡见长,描绘山水,田野风景,充分体现大自然的静穆闲适。诗歌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令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构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从而生动如画地抒发了诗人的各自的情怀。王维是个画家,对大自然光的明暗和色的浓淡有敏锐的感受,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语言文 字对光和色的描摹是柔和淡雅的,画意是恬静的。
用光上,王维较喜欢描绘水光、夕阳光和月光。 水光倒映景物的上下成趣,波光粼粼的相映成辉,一直是绘画对象,王维常用“映”、“明”来 写水光,如“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青溪》 )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 《辋川闲居》 ) 、“闲 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 《韦侍郎山居》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等。
日光中,王维喜写夕阳光。从今天透视角度讲,夕阳与地球入射角小,光线斜射到地面,穿 过的介质层厚,傍晚地面散发的水汽也多,且常有暮霭,故与白天相比,最容易表现空气透视效 果。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可见他也注意到了夕阳光的画 意,其诗如“寒山转苍翠”、“日色冷青松”、“落日满秋山”、“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高城眺 落日,极浦映苍山”、“寂寞掩柴扉,苍茫对暮色”、“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 ( 《田园乐》其 三 ) 等。王维还很注意光的入射方向,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终南山》 ) ,取侧光中的千 岩万壑,描绘其远近明暗的变化,立体感很强;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鸣》 ) ,则似几 束侧逆光射入幽暗的深林,在青苔上投映的斑驳树影,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用有光的幽暗显 示空山深林的幽静,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月光朦胧幽静,契合王维淡泊闲适之心境,故其也好写月光及月下人物的活动。“明月松间 照”是明写,“清泉石上流”是暗示;“浣纱明月下” ( 《白石滩》 ) 是明写月光之亮,而“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则以暗示手法写出月夜的光线,光线稍弱,绿会发暗,现蒲绿之可爱,正见月光之 亮。其他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酬张少府》 )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涧》 ) 等。
日光中,王维喜写夕阳光。从今天透视角度讲,夕阳与地球入射角小,光线斜射到地面,穿过的介质层厚,傍晚地面散发的水汽也多,且常有暮霭,故与白天相比,最容易表现空气透视效 果。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可见他也注意到了夕阳光的画 意,其诗如“寒山转苍翠”、“日色冷青松”、“落日满秋山”、“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高城眺 落日,极浦映苍山”、“寂寞掩柴扉,苍茫对暮色”、“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 ( 《田园乐》其 三 ) 等。王维还很注意光的入射方向,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终南山》 ) ,取侧光中的千 岩万壑,描绘其远近明暗的变化,立体感很强;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鸣》 ) ,则似几 束侧逆光射入幽暗的深林,在青苔上投映的斑驳树影,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用有光的幽暗显 示空山深林的幽静,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月光朦胧幽静,契合王维淡泊闲适之心境,故其也好写月光及月下人物的活动。“明月松间 照”是明写,“清泉石上流”是暗示;“浣纱明月下” ( 《白石滩》 ) 是明写月光之亮,而“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则以暗示手法写出月夜的光线,光线稍弱,绿会发暗,现蒲绿之可爱,正见月光之 亮。其他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酬张少府》 )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涧》 ) 等。
有光就有色,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词语色彩也体现了绘画的特色。根据色彩学原理。色彩的感染力在许多时候是利用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互相烘托来增强的。色别的对比是色彩对比 之一,包括邻近色、三原色和互补色对比,而消色 ( 黑、白、灰 ) 和光泽色 ( 金、银色 ) 与其他色彩配 合得当都能产生和谐的效果。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色彩常有一种恬静闲逸的和谐感,其一是消色中的“白”与其他色 彩配合得当,常与“绿”、“青”、“蓝”、“黄”相配合而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 《春日上方即事》 )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歌湖》 )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 《田家》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终南山》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辋川庄作》 )
其二,相邻色对比、有助于强化画面淡雅、和谐、悦目的效果,王维诗常用“青绿”色,而绿色 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完全平静而不向任何方向移动,给人的视觉心理感受是恬静、平和, 没有热情、紧张、悲哀、恐怖的感受力,绿色本即山水田园的象征色,王维描绘景物以此为基色。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青溪》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 )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 《萍池》 )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 《田园乐》之四 )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 《登辨觉寺》 )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 《别辋川别业》 )
其三,也有少数诗运用红、绿、蓝三原色对比,和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冷清的诗相比, 觉有生气,但这种对比配合不当易产生不和谐的刺目感。王维在颜色的面积和明暗上注意相 衬,画意亦盎然。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红”和“翠” 本是原色对比,但山色清翠欲滴占画幅面积大,山间红叶数片 ( “稀”字乃点缀之意 ) ,占画幅面 积小,万绿丛中数点红,又以白石相衬,画面即蕴有耐看的和谐效果。又如“雨中草色绿可染,水 上桃花红欲然” ( 《辋川别业》 ) ,“绿”“红”两色映视本刺眼,因有雨丝和水气,颜色显得迷濛,减 低了亮度,故以明暗之变产生和谐效果。余诗也如此: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田家乐》之六 )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 《田家》 )
王维善于敷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如《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和《白石滩》的“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涣纱明月下”等等。他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日落时江湖上反射出一片白光,下句写潮水涌来时,碧波滚滚,天地似乎要被它染青。《北垞》“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前人说王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15]、“典丽靓深”[16]等等,都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而《积雨輖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前者色调光亮,后者色调沉着;白鹭和黄鹂,色彩对比鲜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等,更是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
三、构图美
构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对诗歌而言,指的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结构手段,把自然景物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映衬的立体画面,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诗歌的构图也是构成诗歌绘画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法来描绘自然景物,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种特点被融汇到了诗歌创作当中,并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王维讲究构图布局,如著名的《终南山》可说是很好的实例。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头两句作者以远眺的视角定位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然后视角一变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在平视的基础上五六句又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的角度“分野中峰变”,使得庞大的山区尽收眼底。接着,又在山前山后游动着看到“阴晴众壑殊”了,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移步换景地变换视角给人们以强烈的立体感受;这不仅不会影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透彻,而且还有助于诗情画意的创造,因为它克服了焦点透视所容易产生的狭小单调的局限性。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17]
另外,在对“散点透视”这个传统绘画构图法的运用中,除了在同一画面中详尽描绘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外,诗人还非常善于把许多个别的,即在不同时间地点角度得到的感受最深的物象放在一起,使之熔炼组合,以更好地摆脱具体事物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为了求得诗中构图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
像《淇上即事田园》“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取景上也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
丰富的层次感也是诗歌构图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突出地描摹那景物层次,以突出绘画艺术那种从层次的角度观察自然、处理自然景物的意图,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绘画艺术的强烈层次感。例如《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田。
正是“望”眼欲穿,一望到“郭门临渡头”,二望到“村树连溪口”,三望到“白水明田外”,四望到“碧峰出山后”。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为了突出景物层次,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所运用的正是绘画的技法。这首诗强烈如画的艺术效果,也正是通过鲜明的层次来完成。[18]
四、意象美
诗歌大发展的唐朝,诗体风格千姿百态,绚丽缤纷。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高岑之雄浑粗犷,王孟之冲淡空灵,可谓百花争艳,各有千秋。其中,王维山水诗的那种闲静淡远,空灵自然的意境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诗歌所描绘的事物,不是现实中的物象,而是一种意象。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意象,指的是感官意识的记忆,即任何外部世界或自身的现象通过感官而被感知和意识的结果,通常有各种具体的感官印象构成:色彩、声音、味道、气味、冷热、动静、触离等。从汉语的构成词法来看,作为一个先抽象后具体的的复合名词,意象显然主要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物和场景)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是物象的升格,它赋予诗人更多的主观色彩,它比形象更少了临摹,更多了创造,它是诗人的人格和情绪的能动力量和万事万物的交融,是被诗人全面改造并且重新组装过的美学形象。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思,从而以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艺术形象,达到牵引读者感情的目的。[19]如《辛夷坞》无怪胡应麟要说此诗是“入禅” 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20]了。再如《山居秋暝》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只描绘景物,而把情思全部寄托在景物中,一点也不直接流露出来的表现的方法,即是“以实代虚,象中藏情”的方法,它往往能收到“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的美学效果。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1]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闲静淡远,这是王维诗歌意境美的主要表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当诗人闲暇无事,漫游于桂树林中,花瓣不知是由于人来而欢愉抑或是由于人来而羞涩,竟漱漱地向下垂落,可以设想,在树下,偶有一两片花瓣落在诗人身上或者竟落得全身,而且香气四溢,空中弥漫了一种柔和的情调,这时夜是沉静的,满目青山因夜色而遮盖了绿树青草,从而显得幽幽然、悠悠然,一种怎样的朦胧意境。人、花是动态的,夜、春山却是静态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人在静夜徜徉,扑漱漱垂落的桂花衬得春山更加空寂。此时,明月从东方升起,或者说从云层中钻出,整个天地变得一片朗清,正栖息于树枝上的鸟儿,由于这意外的变故而受惊,不由得在空中回旋往复的飞舞,几声鸣叫在山谷间回荡,如游丝钻进人的耳管,清脆动人,“鸟鸣山更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近(人、花)及远(夜山),又由远(鸣声)及近(人),面对此景,人的心是空淡安闲的,景色是清朗雅致的,人在其中又超然于物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诗人以己观物,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意境美。踏入寂静清冷的山林,苍翠幽深的景致弥漫了诗人的双眼,大自然的生机正悄悄地滋长,虽没有看到人影,但分明从山中传出了人语声,朦胧中似见出真景。也正是“人语响”打破了青山的宁静。我们可以不去设想是些什么人,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但只要大自然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也就够了。因为人主宰了世界,没有了人类,那么即使景物再美,也会是一种死寂。而且夕阳在缓缓西行,柔和的阳光在林中漫铺开来,照射到那幽静的青苔之上,可以想见,色彩的叠加,使林中不再显得幽暗清冷,暖色的调子和冷色的调子消融着,呈现了一种恬淡清雅的韵味美。由空山人语到林中夕照,由声音到颜色,由听觉到视觉,层次分明,显得意境闲淡而空灵。这里,诗人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或藏于它的背后,通过自己所观、所听、所感来集中表现自然的美,表露自己对自然的那种朴素而真挚的爱。
当然,空山不是说山中一无所有,而是因为“不见人”才显得空,这个“空”字写出了山中的寂静,但这静不是死寂,不是万籁无声,“但闻人语响”,空中分明有人声,正是由于“静”才能听到看不见的人的声响。
意境空灵,是王维诗歌的又一特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主人或去远方云游或出门办事,久闭门扉,只剩下房前屋后的山林,几朵白云在它上方漂浮,如果说山林空寂,也只是因为暂时没有了主人陪伴它了,诗中洋溢出一种清丽的境界。“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秋天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碧蓝如洗,这首先给人一种开阔而悠远的感觉,但紧接着诗人笔下的夕阳西下时的澄江,虽然铺满了夕阳的光辉,但由于行人不再徜徉于江边或者连渔船也早已回归而出现了一种静穆、温和的气象,但却更加空灵。这里,“澄江空”也不是一无所有,当江边上的行人足迹延伸到远方或沙滩上停泊了一条或几条渔船,有谁还会说这是一种空寂、呆板的风景?这难道不是一幅蕴含了人的因素的绝好山水画吗?只要你尽情想象,红彤彤的夕阳普照,高远的蓝天衬出了一种辉煌,碧绿的江水上铺满了一层金色的光彩,一条船在静泊着,整个画面是闲静远逸的,因无人而显得空灵,因人已归于自然而有了灵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大江奔流到远方,几乎和天地相连,进而自然使人想到它要流向天地之外,这表现了一种雄壮美。但一登上山顶,原来的那种呈现于目前的山色又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禁思索,诗境竟是如此的迷离而缥缈。所以,即使前面白云弥漫,但走上前又看不见了,回头一看,身后偏又聚一片茫茫云海;远处似有青雾,渐近又不复看见,这是空灵的意境,却也是真实的境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达到一种诗化的哲学高度,使人不得不佩服其笔力之雄厚、思维之旷远。
王维诗歌注重冲淡空灵的意境,这虽然和他政治上、仕途上受挫有关,和他崇信佛老禅宗有关,但是,这些都不会成为他创作此种意境的唯一原因。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诗人,他还是一个画家,他深谙绘画技巧,特别是中国画中所包蕴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价王维诗歌,是中肯的。
其次王维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使其山水诗别具一番独特的审美韵味。
1、云
王维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云”的意象,作为世事人事变幻虚无的象征。如:《双黄鹄歌送别》“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一“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瓜园诗》“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等等。王维描写景物时,注重探究外在形式所蕴涵的意味,从而写出实际事物虚幻的特质。而“云”这一意象正能极巧妙地取得这一效果,如《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千里,那似是而非似有而无的白云和青霭给他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虚幻的轻纱,即使云雾消散,终南山呈现出来的本来面目仍是变幻多端捉摸不定。终南山的崇高与虚幻,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人的渺小与孤独,感到人世的虚无变幻。
2、月
王维禅诗中常运用“动”来表现“静”,以动写静,动中求静,喧中得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而这种静的境界王维诗中经常用“月”的意象来表现,例如《鸟鸣涧》中所写。前两句即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中极静的境界使鸟也受不了,随着升起的月亮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极静的境界演进到更加寂静的境界。再看王维的另一首诗《竹里馆》诗中那与世隔绝的、超然物外的主人公在竹林深处,独自弹琴,口中不时长啸。对于他而言那个外人所知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跟他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王维诗中用到“月“的意象的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等。
3、 钟
王维山水诗中,钟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可以说是所有声响中最能体现禅意诗思的声响了,它使静谧的山水世界变得更空灵、更悠远。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这在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境。[22]
4、山水
王维有不少好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类。气定神闲,从容宁静,诗也写得清澈见底。再看《终南山》这样一种心无尘埃的境界,不是那种为养家糊口而焦虑的人能有的。
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代具有浪漫气质的总体文化氛围仍有相一致之处。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如《辛夷坞》。
当然,这几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共同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世界。
综上所述,诗与画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它既不能取代画,也不应该停留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王维的诗描绘景物,不仅有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之长,而且善于表达微妙的心理感觉,传达绘画所不可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袁行霈在《王维的禅意和画意》一文中就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是因为他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具体地说,他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部分,抓住其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表现,并且总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把绘画“经营位置“的技巧,运用到诗歌中来,特别注意所描写的景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处理画面虚实的布置,以达到“诗中有画“。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yuwen/gdsg6/KZZL/zhyj/wwsssyj.htm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盛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唐诗鉴赏辞典》P155
②《唐诗鉴赏辞典》第138页
参考文献:
[1]张伟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编文于泰山 ,
[2]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P354/ P447,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年。
[3]卢善庆《门类艺术探美》 P25-26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年。
[4][6]张景岗《佛教文化—佛教与文学 禅悦的诗人王维》,
[5]同[3],P26 ;晁以道《景迂生集》,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
[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P46-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8]李泽厚《美的历程》 P12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9]郭丹、陈节《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下册)》 P24 ,学林出版社 2003年。
[10]《唐诗鉴赏辞典》P136-197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
[11]同[7] , P49-50 。
[12]沈德潜《说诗啐语》。
[13]田惠刚《王维和他的山水田园诗,》转自《中华诗词》网站。
[14]同[3] , P29-P31。
[15]引自殷璠《河岳英灵集》。
[16]引自范梈《木天禁语》。
[17]引自沈括《梦溪笔谈》。
[18]同[3],P31-P34 。
[19]同[3],P6-P7 。
[20]引自胡应麟的《诗薮》。
[21]引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22]《禅意诗情---王维禅诗中的特殊意象》,
[23]引自王维的《偶然作》其六。
[内容摘要]王维精通书画和音乐,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善于处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把握诗的意境。他的山水诗气象阔大、飘渺空灵、色彩丰富,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本文试图对王维的山水诗画面美、色彩美、构图美和意象美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艺术探美。
[关键词] 王维 山水诗 诗画为一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保留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二十一岁举进士,王维早年锐意进取,仕途顺利,诗作表现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随 着张九龄罢相遭贬,他的思想趋向消极隐退,最初隐居在终南别业,后又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 问的别墅,以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作为自己精神上的逃遁,在山林溪壑之中,寄托着诗人不与世俗合流的人生态度,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间的 闲情逸志,虽反映社会生活狭窄些,但由于其感受深刻和描绘细腻,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王维的思想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有一定的向往开明政治的热情,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信奉佛教,他对自然观察得极为细致,审美的感受又非常敏锐。他的山水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山水景物,更传达了他的感情,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了一体,创造出了纯美的诗境。王维多才多艺,精通诗,书,画,乐和禅法,所以他的诗中往往不自觉地运用其它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富有诗情画意,王维善于使用反衬手法,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种种静境因为动态反衬面显出生机盎然而不流于枯寂。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无论是幽静凄独,还是闲恬,淡泊都能表现他那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空虚和孤寂的情怀,都能反映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向往的激情,也正能充分表现出他那“水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的真实情感,在短短的诗句中虽言语已尽,但情意无穷。诗人善于用诗把人物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融在诗的物象之中,使大自然景物有了人的气质、人的精神、人的情感”。① 《唐诗鉴赏辞典》P155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宋苏轼《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不仅仅能诗善画,而且能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给以融化。这诗画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以其句法,皆所画也“。其绘画创水墨渲澹法,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②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画面美
回顾中国文坛,诗画具佳者,当首推王维,北宋阮阅说:“顾长康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诗而 不能画,从容二子之间,王右丞也” ( 《诗话总龟》 ) 。至于王维之诗得画之助,《史鉴类编》说:“王 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 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 ? ”刘士鏻在《文致》中也说:“晁补之云:右丞 妙于诗,故画意有余;余渭右丞精于画,故诗态转工。钟伯敬有云:画者有烟云养其胸中,此是性情文章之助。” “诗中有画”正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与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 发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艺术。
清代画家方熏说“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山静居画论》)如《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四句写远景的诗句,就用“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面之宽,江流之长,十分耐人寻味。而一个“浮”字,似乎把群邑描写成海市蜃楼,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表现在“前浦”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风貌。王维把水墨山水的造境和运笔,用到了诗歌的创作上。他从画,尤其是山水画是非常讲究意境的,画家要用心“经营”他眼中的物象和手中的色彩去表达他深远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诗也是应该创造意境的。王维的诗之所以诗中有画,也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言可尽而意不可穷的境界。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这是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为诗下的定义。他还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若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一切憎爱悲喜,都象在这霎时间烟云散去了。”(《诗论》第5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葛晓音在《王维•神韵说•南宗画》一文中探讨王维山水诗与绘画之关系时,更是提出了一些十分独到的观点。她认为,王维的诗画堪称盛唐艺术的代表,但他的造诣和成就并不限于明清人所标榜的虚和、萧散、简约、淡远的风格和意境。从现存唐宋人观王维图的记载看,王维的画是非常注意写实的。同样,他在山水田园诗中,“既注重对景物的精确描绘,又善于融入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创造优美的意境,其中一部分风格近似于北宗画的精工和雄伟。““王维诗的意境正是凭着一个诗人兼画家对自然美的特殊敏感,通过辩证地处理形的虚实、主次、繁简等关系构成的,而不是舍形求意的结果。““王维诗常借助精心结构的画面表现深长的含意,并不如明清人所说来自天籁,不用人巧。“
王维的山水诗首先展示了大自然的审美价值,读之可使人感受并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王维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又善于用画家和音乐家的眼光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因而他对自然审美价值的展现有与众不同之处。他写苍苔:“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苍苔入诗,视角细微独特,又捕捉到了绿色弥漫的视觉印象与寒湿的身心感觉的重合。而像“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这样的诗句,则诗境如画,画中的光色对比非常明显。并且,这种光色印象还常与音响效果相通会,如《青溪》“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绘声绘色,声色的感觉相互重叠,展现出大自然丰富的立体美感。
王维在《青溪》诗写道:“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这首诗大约是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甚知名的溪水,却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形”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②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栾家濑》“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以及《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澹宁和的无尽遐思。[4]宋朝晁说之(以道)认为:“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可以说,追求可睹可感的画面美正是诗歌取得绘画美的一个重要原因。[5] 王维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常常独树一帜,就是舍弃了片面,孤立地去写寂静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攫取动意和音响去相反相成地写空廓与寂静,使诗中静谧的意象荡涤了那种死沉沉的气氛,呈现出独特的、优美的画面,大大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
王维的《戏赠张五弟》中有这样的怡人诗章:“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人在大自然中,原来是可以那样的物我相亲,任运自在,一幅人与自然万物泯然无间、尽善尽美的和谐画卷,尽收眼底,感人至深。[6]
二、色彩美
王维善于将各种色彩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如《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两句,白鹭和黄鹂形成色彩对照,漠漠水田与阴阴夏木,既有色彩映衬又有明暗对比,组成了情调统一,完整和谐的画面。
山水画的主要形式有青绿、金碧、浅绛、水墨等,王维能水墨,善以“破墨”画山水。“破墨”是 中国水墨画的一种用墨技法,后世所谓破墨有用浓墨破淡墨,或用淡墨破浓墨,其要求为使墨 色浓淡相互掩衬渗透,达到鲜润的效果。王维水墨山水之韵,他的诗与 画同样,以清淡见长,描绘山水,田野风景,充分体现大自然的静穆闲适。诗歌虽然不能象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使诗歌呈现出绚丽多姿、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令人如见其形,如睹其色,构成了一个个迥然不同的艺术境界,从而生动如画地抒发了诗人的各自的情怀。王维是个画家,对大自然光的明暗和色的浓淡有敏锐的感受,在其山水田园诗中,语言文 字对光和色的描摹是柔和淡雅的,画意是恬静的。
用光上,王维较喜欢描绘水光、夕阳光和月光。 水光倒映景物的上下成趣,波光粼粼的相映成辉,一直是绘画对象,王维常用“映”、“明”来 写水光,如“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青溪》 )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 《辋川闲居》 ) 、“闲 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 ( 《韦侍郎山居》 )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等。
日光中,王维喜写夕阳光。从今天透视角度讲,夕阳与地球入射角小,光线斜射到地面,穿 过的介质层厚,傍晚地面散发的水汽也多,且常有暮霭,故与白天相比,最容易表现空气透视效 果。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可见他也注意到了夕阳光的画 意,其诗如“寒山转苍翠”、“日色冷青松”、“落日满秋山”、“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高城眺 落日,极浦映苍山”、“寂寞掩柴扉,苍茫对暮色”、“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 ( 《田园乐》其 三 ) 等。王维还很注意光的入射方向,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终南山》 ) ,取侧光中的千 岩万壑,描绘其远近明暗的变化,立体感很强;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鸣》 ) ,则似几 束侧逆光射入幽暗的深林,在青苔上投映的斑驳树影,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用有光的幽暗显 示空山深林的幽静,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月光朦胧幽静,契合王维淡泊闲适之心境,故其也好写月光及月下人物的活动。“明月松间 照”是明写,“清泉石上流”是暗示;“浣纱明月下” ( 《白石滩》 ) 是明写月光之亮,而“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则以暗示手法写出月夜的光线,光线稍弱,绿会发暗,现蒲绿之可爱,正见月光之 亮。其他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酬张少府》 )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涧》 ) 等。
日光中,王维喜写夕阳光。从今天透视角度讲,夕阳与地球入射角小,光线斜射到地面,穿过的介质层厚,傍晚地面散发的水汽也多,且常有暮霭,故与白天相比,最容易表现空气透视效 果。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说“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可见他也注意到了夕阳光的画 意,其诗如“寒山转苍翠”、“日色冷青松”、“落日满秋山”、“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高城眺 落日,极浦映苍山”、“寂寞掩柴扉,苍茫对暮色”、“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 ( 《田园乐》其 三 ) 等。王维还很注意光的入射方向,如“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终南山》 ) ,取侧光中的千 岩万壑,描绘其远近明暗的变化,立体感很强;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鹿鸣》 ) ,则似几 束侧逆光射入幽暗的深林,在青苔上投映的斑驳树影,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用有光的幽暗显 示空山深林的幽静,画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月光朦胧幽静,契合王维淡泊闲适之心境,故其也好写月光及月下人物的活动。“明月松间 照”是明写,“清泉石上流”是暗示;“浣纱明月下” ( 《白石滩》 ) 是明写月光之亮,而“清浅白石滩, 绿蒲向堪把”则以暗示手法写出月夜的光线,光线稍弱,绿会发暗,现蒲绿之可爱,正见月光之 亮。其他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竹里馆》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 《酬张少府》 ) 、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 《蓝田山石门精舍》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鸟鸣涧》 ) 等。
有光就有色,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词语色彩也体现了绘画的特色。根据色彩学原理。色彩的感染力在许多时候是利用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和谐,互相烘托来增强的。色别的对比是色彩对比 之一,包括邻近色、三原色和互补色对比,而消色 ( 黑、白、灰 ) 和光泽色 ( 金、银色 ) 与其他色彩配 合得当都能产生和谐的效果。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色彩常有一种恬静闲逸的和谐感,其一是消色中的“白”与其他色 彩配合得当,常与“绿”、“青”、“蓝”、“黄”相配合而用: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 《春日上方即事》 )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 《歌湖》 )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 《田家》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 《终南山》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 《辋川庄作》 )
其二,相邻色对比、有助于强化画面淡雅、和谐、悦目的效果,王维诗常用“青绿”色,而绿色 是所有颜色中最安定的,它完全平静而不向任何方向移动,给人的视觉心理感受是恬静、平和, 没有热情、紧张、悲哀、恐怖的感受力,绿色本即山水田园的象征色,王维描绘景物以此为基色。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 《青溪》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 《渭川田家》 )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 《萍池》 )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 《田园乐》之四 )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 《登辨觉寺》 )
“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 《别辋川别业》 )
其三,也有少数诗运用红、绿、蓝三原色对比,和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冷清的诗相比, 觉有生气,但这种对比配合不当易产生不和谐的刺目感。王维在颜色的面积和明暗上注意相 衬,画意亦盎然。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红”和“翠” 本是原色对比,但山色清翠欲滴占画幅面积大,山间红叶数片 ( “稀”字乃点缀之意 ) ,占画幅面 积小,万绿丛中数点红,又以白石相衬,画面即蕴有耐看的和谐效果。又如“雨中草色绿可染,水 上桃花红欲然” ( 《辋川别业》 ) ,“绿”“红”两色映视本刺眼,因有雨丝和水气,颜色显得迷濛,减 低了亮度,故以明暗之变产生和谐效果。余诗也如此: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田家乐》之六 )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 《田家》 )
王维善于敷彩并非是单纯的消极的涂饰,而是活跃地晕染着整个画面,清新鲜润,给人以愉悦之感。如《辋川别业》的“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和《白石滩》的“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涣纱明月下”等等。他还着意在动态中捕捉光与色变幻不定的组合,如《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上句写日落时江湖上反射出一片白光,下句写潮水涌来时,碧波滚滚,天地似乎要被它染青。《北垞》“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送方尊师归嵩山》“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等,都富有灵妙的生气。前人说王维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15]、“典丽靓深”[16]等等,都指出了他的诗特别富于视觉之美的艺术个性。而《积雨輖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漠漠水田和阴阴夏木,前者色调光亮,后者色调沉着;白鹭和黄鹂,色彩对比鲜明。《春园即事》中的“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等,更是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
三、构图美
构图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景物的布局和取舍。对诗歌而言,指的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结构手段,把自然景物巧妙而自然地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映衬的立体画面,使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诗歌的构图也是构成诗歌绘画美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中国传统绘画常用“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法来描绘自然景物,捕捉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这种特点被融汇到了诗歌创作当中,并发展成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王维讲究构图布局,如著名的《终南山》可说是很好的实例。
诗中的视角一直在变化:头两句作者以远眺的视角定位概述山的绵延广袤的总貌;然后视角一变三四句由进山前的眺望,变为置身山中的环顾;在平视的基础上五六句又采用居高临下的俯视的角度“分野中峰变”,使得庞大的山区尽收眼底。接着,又在山前山后游动着看到“阴晴众壑殊”了,极写溪涧萦回曲折之致。移步换景地变换视角给人们以强烈的立体感受;这不仅不会影响作者观察的细致和透彻,而且还有助于诗情画意的创造,因为它克服了焦点透视所容易产生的狭小单调的局限性。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把这座耸立在中原的山岭的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这种不固定在一个视点而力求把握景物整体境界的方法,正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构图方法,如宋人沈括所说:“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17]
另外,在对“散点透视”这个传统绘画构图法的运用中,除了在同一画面中详尽描绘一个事物的不同侧面外,诗人还非常善于把许多个别的,即在不同时间地点角度得到的感受最深的物象放在一起,使之熔炼组合,以更好地摆脱具体事物对自己的束缚,从而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为了求得诗中构图美,王维调动了各种手段。善于表现景物的空间层次,每每通过一些点睛之笔写出错落有致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如《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前者以“孤烟”、“独树”的细节勾勒拉开景的距离,后者则以群山连绵和数峰高耸构成横向与纵向的配合。
像《淇上即事田园》“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等,取景上也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
丰富的层次感也是诗歌构图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突出地描摹那景物层次,以突出绘画艺术那种从层次的角度观察自然、处理自然景物的意图,从而使自己的诗歌具有绘画艺术的强烈层次感。例如《新晴野望》:
新晴野望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田。
正是“望”眼欲穿,一望到“郭门临渡头”,二望到“村树连溪口”,三望到“白水明田外”,四望到“碧峰出山后”。特别是后两句,诗人为了突出景物层次,有意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一层层烘染开去,所运用的正是绘画的技法。这首诗强烈如画的艺术效果,也正是通过鲜明的层次来完成。[18]
四、意象美
诗歌大发展的唐朝,诗体风格千姿百态,绚丽缤纷。李白之豪放飘逸,杜甫之沉郁顿挫,高岑之雄浑粗犷,王孟之冲淡空灵,可谓百花争艳,各有千秋。其中,王维山水诗的那种闲静淡远,空灵自然的意境美,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王维的诗描绘形象、气韵生动,往往在短小的诗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显示出浑然的意境与隽永的诗意。诗歌所描绘的事物,不是现实中的物象,而是一种意象。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意象,指的是感官意识的记忆,即任何外部世界或自身的现象通过感官而被感知和意识的结果,通常有各种具体的感官印象构成:色彩、声音、味道、气味、冷热、动静、触离等。从汉语的构成词法来看,作为一个先抽象后具体的的复合名词,意象显然主要包括: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两个方面,是“意”(诗人主观的审美思想与审美感情)与“象”(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景物、事物和场景)的和谐交融和辨证统一。意象是物象的升格,它赋予诗人更多的主观色彩,它比形象更少了临摹,更多了创造,它是诗人的人格和情绪的能动力量和万事万物的交融,是被诗人全面改造并且重新组装过的美学形象。融虚实于一体,化景物为情思,从而以虚实结合、情景相生的艺术形象,达到牵引读者感情的目的。[19]如《辛夷坞》无怪胡应麟要说此诗是“入禅” 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20]了。再如《山居秋暝》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种只描绘景物,而把情思全部寄托在景物中,一点也不直接流露出来的表现的方法,即是“以实代虚,象中藏情”的方法,它往往能收到“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的美学效果。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21]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闲静淡远,这是王维诗歌意境美的主要表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当诗人闲暇无事,漫游于桂树林中,花瓣不知是由于人来而欢愉抑或是由于人来而羞涩,竟漱漱地向下垂落,可以设想,在树下,偶有一两片花瓣落在诗人身上或者竟落得全身,而且香气四溢,空中弥漫了一种柔和的情调,这时夜是沉静的,满目青山因夜色而遮盖了绿树青草,从而显得幽幽然、悠悠然,一种怎样的朦胧意境。人、花是动态的,夜、春山却是静态的,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人在静夜徜徉,扑漱漱垂落的桂花衬得春山更加空寂。此时,明月从东方升起,或者说从云层中钻出,整个天地变得一片朗清,正栖息于树枝上的鸟儿,由于这意外的变故而受惊,不由得在空中回旋往复的飞舞,几声鸣叫在山谷间回荡,如游丝钻进人的耳管,清脆动人,“鸟鸣山更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由近(人、花)及远(夜山),又由远(鸣声)及近(人),面对此景,人的心是空淡安闲的,景色是清朗雅致的,人在其中又超然于物外,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诗人以己观物,通过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这种意境美。踏入寂静清冷的山林,苍翠幽深的景致弥漫了诗人的双眼,大自然的生机正悄悄地滋长,虽没有看到人影,但分明从山中传出了人语声,朦胧中似见出真景。也正是“人语响”打破了青山的宁静。我们可以不去设想是些什么人,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但只要大自然有了人类的活动,这也就够了。因为人主宰了世界,没有了人类,那么即使景物再美,也会是一种死寂。而且夕阳在缓缓西行,柔和的阳光在林中漫铺开来,照射到那幽静的青苔之上,可以想见,色彩的叠加,使林中不再显得幽暗清冷,暖色的调子和冷色的调子消融着,呈现了一种恬淡清雅的韵味美。由空山人语到林中夕照,由声音到颜色,由听觉到视觉,层次分明,显得意境闲淡而空灵。这里,诗人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或藏于它的背后,通过自己所观、所听、所感来集中表现自然的美,表露自己对自然的那种朴素而真挚的爱。
当然,空山不是说山中一无所有,而是因为“不见人”才显得空,这个“空”字写出了山中的寂静,但这静不是死寂,不是万籁无声,“但闻人语响”,空中分明有人声,正是由于“静”才能听到看不见的人的声响。
意境空灵,是王维诗歌的又一特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早秋山中作》),主人或去远方云游或出门办事,久闭门扉,只剩下房前屋后的山林,几朵白云在它上方漂浮,如果说山林空寂,也只是因为暂时没有了主人陪伴它了,诗中洋溢出一种清丽的境界。“秋天万里净,日暮澄江空”(《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秋天是天高云淡,晴空万里,碧蓝如洗,这首先给人一种开阔而悠远的感觉,但紧接着诗人笔下的夕阳西下时的澄江,虽然铺满了夕阳的光辉,但由于行人不再徜徉于江边或者连渔船也早已回归而出现了一种静穆、温和的气象,但却更加空灵。这里,“澄江空”也不是一无所有,当江边上的行人足迹延伸到远方或沙滩上停泊了一条或几条渔船,有谁还会说这是一种空寂、呆板的风景?这难道不是一幅蕴含了人的因素的绝好山水画吗?只要你尽情想象,红彤彤的夕阳普照,高远的蓝天衬出了一种辉煌,碧绿的江水上铺满了一层金色的光彩,一条船在静泊着,整个画面是闲静远逸的,因无人而显得空灵,因人已归于自然而有了灵性。“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大江奔流到远方,几乎和天地相连,进而自然使人想到它要流向天地之外,这表现了一种雄壮美。但一登上山顶,原来的那种呈现于目前的山色又到哪里去了呢?我们不禁思索,诗境竟是如此的迷离而缥缈。所以,即使前面白云弥漫,但走上前又看不见了,回头一看,身后偏又聚一片茫茫云海;远处似有青雾,渐近又不复看见,这是空灵的意境,却也是真实的境界,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达到一种诗化的哲学高度,使人不得不佩服其笔力之雄厚、思维之旷远。
王维诗歌注重冲淡空灵的意境,这虽然和他政治上、仕途上受挫有关,和他崇信佛老禅宗有关,但是,这些都不会成为他创作此种意境的唯一原因。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诗人,他还是一个画家,他深谙绘画技巧,特别是中国画中所包蕴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在他的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所以宋代大文豪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价王维诗歌,是中肯的。
其次王维诗中常见的几个特殊意象使其山水诗别具一番独特的审美韵味。
1、云
王维特别喜欢在诗中使用“云”的意象,作为世事人事变幻虚无的象征。如:《双黄鹄歌送别》“天路来兮双黄鹄,云上飞兮水上宿”,《送友人归山歌二首》其一“入云中兮养鸡,上山头兮抱犊”,《瓜园诗》“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华岳》“西岳出浮云,积雪在太清”等等。王维描写景物时,注重探究外在形式所蕴涵的意味,从而写出实际事物虚幻的特质。而“云”这一意象正能极巧妙地取得这一效果,如《终南山》,高耸入云,连绵千里,那似是而非似有而无的白云和青霭给他披上了一件神秘的虚幻的轻纱,即使云雾消散,终南山呈现出来的本来面目仍是变幻多端捉摸不定。终南山的崇高与虚幻,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人的渺小与孤独,感到人世的虚无变幻。
2、月
王维禅诗中常运用“动”来表现“静”,以动写静,动中求静,喧中得寂,表现充满禅意诗情的境界。而这种静的境界王维诗中经常用“月”的意象来表现,例如《鸟鸣涧》中所写。前两句即刻画出一个静寂的氛围,第三句中极静的境界使鸟也受不了,随着升起的月亮而飞起,末句的鸟鸣声则使本已极静的境界演进到更加寂静的境界。再看王维的另一首诗《竹里馆》诗中那与世隔绝的、超然物外的主人公在竹林深处,独自弹琴,口中不时长啸。对于他而言那个外人所知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有天上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跟他能“心有灵犀一点通“。王维诗中用到“月“的意象的又如:《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等。
3、 钟
王维山水诗中,钟声尤其是暮钟、晚钟,可以说是所有声响中最能体现禅意诗思的声响了,它使静谧的山水世界变得更空灵、更悠远。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无心访寺而深入云峰,云雾缭绕之处,忽闻钟声而始知有寺。这飘忽而来的钟声似乎蕴涵了某种神奇的召唤与暗示,而山则显得更清幽、更寂静。平缓而悠扬动听的钟声,似乎将禅意转化为诗情,而悠远无穷的禅意又在这袅袅不绝的余音中回荡。这在静寂中响起、又在静寂中消失的钟声,传达出来的是永恒的静。同时又似禅家欲向世人敲响警钟:世间万物皆是虚幻的,必将归于空无。从而把读者引入“空无合一“之境。[22]
4、山水
王维有不少好句:“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类。气定神闲,从容宁静,诗也写得清澈见底。再看《终南山》这样一种心无尘埃的境界,不是那种为养家糊口而焦虑的人能有的。
王维的诗与盛唐时代具有浪漫气质的总体文化氛围仍有相一致之处。在山林溪壑之中,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不与俗世合流的人生理想,也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包括那些体现禅宗哲理、给人以极端幽静之感的诗篇,同时也有生趣盎然、鲜洁明丽的意境。如《辛夷坞》。
当然,这几种特殊意象并非完全独立的,它们在王维的诗中往往相互交融,创造出清幽、空灵的境界,闲澹冷寂、悠然自在的情趣,共同构成王维那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禅诗世界。
综上所述,诗与画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它既不能取代画,也不应该停留在视觉形象的描绘上。王维的诗描绘景物,不仅有观察细致、感受敏锐之长,而且善于表达微妙的心理感觉,传达绘画所不可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袁行霈在《王维的禅意和画意》一文中就认为,王维的“诗中有画“是因为他虽用语言为媒介,却突破了这种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具体地说,他善于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略去次要部分,抓住其主要特征,摄取最鲜明的一段和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加以突出表现,并且总是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使他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还把绘画“经营位置“的技巧,运用到诗歌中来,特别注意所描写的景物之间的关联,善于处理画面虚实的布置,以达到“诗中有画“。http://course.shufe.edu.cn/course/yuwen/gdsg6/KZZL/zhyj/wwsssyj.htm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个性,也还是中国山水诗高度成熟的标志。王维承袭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长处,又融合进自己独特的手法,创造出一种情景相偕、理意俱融的新型山水田园诗,为盛唐的田园诗派形成奠定了基础。以王维为首,还有孟浩然、裴迪、常建等一大批诗人,开创了唐代的一大诗派,又影响到中唐“大历十才子”,尤其是刘长卿和钱起,及至韦应物、柳宗元,形成了王孟韦柳并称的局面,对宋以后的历代山水田园诗的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注释:①《唐诗鉴赏辞典》P155
②《唐诗鉴赏辞典》第138页
参考文献:
[1]张伟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编文于泰山 ,
[2]孙绍振《审美形象的创造---文学创作论》P354/ P447,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0年。
[3]卢善庆《门类艺术探美》 P25-26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9年。
[4][6]张景岗《佛教文化—佛教与文学 禅悦的诗人王维》,
[5]同[3],P26 ;晁以道《景迂生集》,见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
[7]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二)》P46-47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
[8]李泽厚《美的历程》 P126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9]郭丹、陈节《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下册)》 P24 ,学林出版社 2003年。
[10]《唐诗鉴赏辞典》P136-197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92年 。
[11]同[7] , P49-50 。
[12]沈德潜《说诗啐语》。
[13]田惠刚《王维和他的山水田园诗,》转自《中华诗词》网站。
[14]同[3] , P29-P31。
[15]引自殷璠《河岳英灵集》。
[16]引自范梈《木天禁语》。
[17]引自沈括《梦溪笔谈》。
[18]同[3],P31-P34 。
[19]同[3],P6-P7 。
[20]引自胡应麟的《诗薮》。
[21]引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
[22]《禅意诗情---王维禅诗中的特殊意象》,
[23]引自王维的《偶然作》其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