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论语(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6阅读:
字号:|
谢士霞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终因独子孔鲤去世而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关于为什么要诵读《论语》,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至少有三个理由:一是《论语》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源泉;二是《论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泉;三是《论语》的精华仍然活在当代,对现代人的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
【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说(yuè):同“悦”,愉快,高兴。乐:与说有所区别。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愠(yùn):恼怒,怨恨。君子: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值得高兴的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风度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
【注释】有:同“又”。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成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很多事情而不再受迷惑。五十岁知道万事都有天命,六十岁时,一听别人说什么话,马上就知道他的意思了,七十岁,就是随心所欲也不会超越法度和规矩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阳货篇》)
【注释】巧言、令色:巧言,说着虚假而动听的话。令色,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鲜:少。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一副讨人喜欢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心的。”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相处。”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孔子教人多行仁义者必充实人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篇》)
【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闻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三省:省(xǐng):检查,察看。多次检查反省自己的行为。忠:指为人办事应当尽心尽力。信:诚实。传:指老师的传授。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篇》)
【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贤贤易色:贤贤:尊重贤德。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易:轻视。色,指容貌。致其身:致,意为“献出”。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尊敬贤者,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交结朋友,言谈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诗》《礼》等礼乐知识,我也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张篇》)
【译文】子张说:“实行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而不忠实坚定,(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有,又怎么说他没有?”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
【注释】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调和,和谐,协调。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斯:这。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以前的君主治理国家,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不论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完全不守礼制,一味地为恰当而求恰当,不以礼来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学而篇》)
【注释】患:忧虑,担心。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注释】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得好,住得安逸舒适。一个人做事敏捷,言谈谨慎,善于向道德修养深厚的人学习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
【注释】诗三百:《诗经》共有305首诗歌,“诗三百”是举其整数代指《诗经》。蔽:概括。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没有邪恶的思想’。”

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篇》)
【注释】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操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
【注释】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服其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弟子:晚辈,儿女。先生:长者,父母。馔(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难得的是做子女的要对父母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儿女要替父母代劳;有酒食和饭菜,让父母去吃喝,这难道就算是孝了吗?”
子曰:“君子不器。” (《为政篇》)
【注释】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一定的用途)。”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
【注释】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篇》)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把要说的话去实践,然后再按照所做的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是一个君子。”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
【注释】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
【注释】周:合群。比:勾结。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周围大多数人团结而不是和少数人勾结,小人和周围少数人勾结而不与大多数人团结。”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注释】罔:迷惑,糊涂。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会思考,人就会变得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啊,我教给你的知识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为政篇》)
【注释】子张:孔子的学生。干禄:干,求。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疑:怀疑。寡尤:寡,少。尤,过错。殆:危险。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谋求做官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边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危险而无把握的事情先放在一边,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犯错误,做事减少后悔,谋求做官的办法就在其中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为政篇》)
【注释】輗(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軏(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拉货运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那怎么可以呢?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那怎么行走呢?”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
【注释】约:约束。畔:同“叛”。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五、任重而道远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篇》)
【注释】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谄(chǎn):谄媚,阿谀。
【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正义的事情却不敢挺身而出,这是没有勇气。”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篇》)
【注释】孟敬子:即鲁国大夫孟孙捷。
【译文】曾子有病,孟敬子去探问他。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意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篇》)
【注释】弘毅:弘,弘大。毅,刚毅。弘毅指心胸宽阔,意志坚强。
【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宽阔,意志坚强,因为他身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是很重吗?他要为之奋斗终生,直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
【注释】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指做官。
【译文】孔子说:“读了三年书,没有萌发当官吃俸禄的想法,这是很难得的啊。”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
【注释】见(xiàn):同“现”。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勤奋学习,坚持以‘仁’为核心的治国原则至死不渝。不进入有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处于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从政,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这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篇》)
【注释】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六、仁者必有勇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宪问篇》)
【注释】怀:思念,留恋。居,家居。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而留恋家居生活,那就不足以做读书人了。”
【评析】林觥顺先生读此心得为:士而怀居,则无苛政猛于虎了。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宪问篇》)
【注释】危:直,正直。孙:同“逊”。
【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时,就正直地说话做事;国家政治黑暗时,就正直地做事,但说话却要谦卑谨慎。”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善言,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仁者一定勇敢,而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是很困难的,富贵而不骄傲却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篇》)
【注释】怍(zuò):惭愧。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大言不惭,那么,要他去实践他说的话一定很困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问,今天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谋划那个职位上的政事。”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篇》)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才能,只担心自己没有才能。”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宪问篇》)
【注释】莫我知:即“莫知我”。尤:责怪,怨恨。下学上达:下学学人事,上达达天命。
【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知道我啊!”子贡说:“怎么没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说:“我不怨天,也不责怪别人,下学人事而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大概只有老天了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篇》)
【注释】道:同“导”,引导,管理。齐:整齐,约束。免:避免,躲避。耻:羞耻之心。格:指有“格心”,即归服之心。
【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篇》)
【注释】北辰:北极星。所:处所,位置。共:同拱,环绕。
【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篇》)
【注释】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追远:远指祖先。
【译文】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篇》)
【译文】孔子说:“不知天命,就不能够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身;不辨别言语是非,就不能识别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八佾:佾(yì),行列。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可忍:可以忍心,可以容忍。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居然用了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的话,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篇》)
【注释】林放:鲁国人。易:治。指仪式隆重完备。戚:心中悲哀。
【译文】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仪式,与其隆重周备,不如内心真诚悲哀地悼念死者。”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佾篇》)
【译文】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唤臣下,臣子侍奉君主,该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说:“君主使唤臣子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臣子侍奉君主应当以忠诚相待。”

九、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
【注释】《关睢(jū)》:这是《诗经》的第一篇。此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
【注释】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学生。战栗:恐惧,发抖。
【译文】鲁哀公问宰我,祭祀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让老百姓恐惧得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去追究了。”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篇》)
【注释】《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孔子谈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不十分好。”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篇》)
【注释】恶乎:怎么。终食之间:一顿饭的时间。造次:紧迫的时候。颠沛:颠沛流离的时候。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升官,是人人都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和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君子是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背离仁德,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也不会忘记仁德,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实行仁德。”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晓了真理,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评析】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十、见贤思齐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追求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里仁篇》)
【注释】怀:思念。土:乡土。刑:法律制度。
【译文】孔子说:“君子关注的是道德,小人关心的是故土住宅;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利益。”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注释】喻: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篇》)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里仁篇》)
【注释】游: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方:方位。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远离家乡去游学。如果一定要出游,也必须要有确定的地方。”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篇》)
【译文】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