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案 -> 高三语文教案 -> 正文

浅谈读诗与写作之间的联系(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2阅读:
字号:|
贵州省沿河县官舟中学   毛于贵

[关键词]:读诗 写作 想象 环境 意象 意蕴 抒情 心理 背景 叙事 学生习作
 [内容提要]:诗耐读的原因是诗有形象有韵味,有深邃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读诗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把读诗和写作结合起来至少有几点好处:诗读多的人善写美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读多的人善于抒情,因为诗言志;诗读多的人善于说理,因为诗有更多的言外之一意。方法一:高举想象大旗,强化诗的环境描写;方法二:捕捉好意象,升华其包含着的深广的意蕴;方法三:高举抒情大旗,强化诗的心理描写;方法四 :串连意象,浓重展示背景,强化诗的叙事性。
   


同学们,不要把诗看作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也不要把读诗与写作割离开去,多读诗对你的写作很有帮助。因为文章的写作,无外乎是叙写一个事实,抒发一种感情,传达一定的观念。但是如果在材料缺乏和和语言匮乏的情况下,读诗后再学习写作是一种较为简捷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黛玉道:“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古人写诗大多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对所见之事所见之物有所感悟,通过他们对审美素养、审美情趣的理解,才达到一定的境界的。
诗如茅台,不一定人人能喝,文却是人人能读,生活考试以文为主。诗沉积很深,别人一时无法清醒知晓,那么读诗所得的就是用茅台勾兑成老百姓能喝能品能制的酒。中考高考不能照搬诗,必须行之成文,因为八股取试以诗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况且,你写的诗别人未必能懂。因此,读诗所悟改而成文非常必要。
思路清晰主题鲜明并不代表文章耐读,诗耐读的原因是诗有形象有韵味,有深邃的民族情结和文化底蕴。读诗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把读诗和写作结合起来至少有几点好处:诗读多的人善写美景,因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读多的人善于抒情,因为诗言志;诗读多的人善于说理,因为诗有更多的言外之一意。总之,读诗能有效的提高你的写作水平。现在,我就读诗为写作服务的问题说一说我的看法。
方法一:高举想象大旗,强化诗的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 其中,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读诗,就要运用想象,把诗中的风景画和风俗画再加工,把诗人的时空置于自己的生活时空或自己想象中的时空中,初学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想象的过程加工成散文或小小说。未入门者,把诗进行改写就行了。
诗歌和散文的写作虽然有明显的区别,但联系却很紧密,都注重于想象,所不同的是,诗歌重在文字想象的高度凝缩,散文是重在文字想象的无限扩展。我们何不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呢?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永州位于湖南,附近是重峦叠嶂的南岭山脉,飞鸟尤其少,但大雪下了几日,鸟自然就不飞了。山涧道路曲折,纵横交错,人迹罕至。用此诗加工写作,就可以大肆渲染环境,就可以把人的孤傲脱俗跃然于纸上。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加工写作,可以对浣花溪的环境作想象性的再现,把风与茅草置于其中,结合杜甫的愿望写成一篇好文章。这不是技术写作,而是读后有所思,读多了,自然下笔如神!下面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习作,仅作参考。如果你要练习写作,请找另外一首诗进行艺术加工。
再话茅屋夜雨时(学生习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大约在一千二百四十五年前,好的房屋是那么的多,然而就是没有他的份。天下是那么的大啊!竟单单容不下他这个憔悴的人———杜甫。
    有房屋坐的人,在屋里一家老小坐下一起嘻嘻哈哈的摆龙门阵。然而他这个人只好孤孤单单的露宿街头。抬头仰望天上的繁星。平时在闪烁,可这时却在落泪。
    去流浪吧!又想到身边还有一个不知事的娇儿,就放弃了这个想法。过了几天之后,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找到了一个简陋的茅屋,心想这时可有个落脚的地方了,自己可以干自己的事业了,可是好景不长,“屋漏偏逢连夜雨,”八月里疯狂的秋风吹开挡着它前行的一些东西,他那简陋的茅屋没能逃过这一劫,屋上的三重茅草被风吹得到处招摇。它们似乎在说,老杜,我们都大难临头了,各分东西吧!说完有的茅草飘飞 ,逃难似的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叹气,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哭泣。
他只怪这场不怀好意的秋风,并不责怪比他还穷得连茅草都少得可怜的农家孩子,抢我的茅草,那也是因为穷啊。叫他们不抱吧,尽管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也没有用。我杜甫竟落到这般田地,天下还有那么多百姓的处境又如何呢?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毫不留情的雨水好像得了通行证,从屋顶一直光临他的屋。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啊。他在想: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人们,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夜像墨一般的黑,睡不着的他,忧愤而起,用斑斑血泪写下了人间苦难的绝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历史的风雨已过了一千多年,人类在前行时痛定思痛,应该记下这个不平凡的人的名字,去俯拾草堂里到处都是文化凝成的璀璨璨的黄金!
这位同学语文基础较好,就是写作文写不出来,常常是二三百字匆匆了事。学了这种方法后,写作提高得很快,他把自己置于古人的环境中去想,强化了诗的环境描写,取得很好的效果。美中不足的是该作文加工得还不够,有翻译后扩写的嫌疑,不过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初学者的一种写作路子。

方法二:捕捉好意象,升华其包含着的深广的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读诗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例如:
①植物类的意象: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菊花的坚贞高洁的品质;梅花的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松的坚贞高洁;莲——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②动物类的意象: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鹧鸪鸟——离愁别绪;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③其他意象: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在诗中读到这些意象知道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意象来充分发挥我们的写作才能。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运用到作文中,更应注意对“霜叶”和“二月花”的发挥,霜叶喻老人,二月花喻年轻人,联系生活,写一位老人的生活更比年轻人灿烂。又如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整首诗既写景又抒情,抓住“彩云”“轻舟”等意象,推知李白被赦时的极度开怀的心情。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

轻舟归江陵(学生习作)
 帮助别人反倒连累了自己。这是李白的不幸。
高高在上的肃宗一脸愤怒,将卷宗重重地摔在案几上,哼了一声:“贬谪夜郎!”他当时的头就像重重击了一下,身子一软,整个儿蹲在地上。夜郎地处荒凉,那将是他终生的囚笼。
不用再计算时间,他以为此生已入绝境,哪晓得忽一日肃宗高兴,竟将他赦放了。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织女织着最美丽的锦绣,五彩缤纷的挂在苍穹。阳光射下万道光芒。白帝城似乎也在盼他归去。
今日重获自由,喜不自禁,方晓肃宗也是不错的皇帝。他高兴地踏上轻舟,如鱼儿回到江河。小船似离弦的箭,带着他轻快如飞。岸边打鱼的人大声地叫着:“呦呦—呦呦—”或许他们又是满载而归吧。
许是船夫的歌声动人,引来了河岸上无数猿猴的欢啼,跟着伴奏,清越的猿声直冲云霄。它们时而攀缘在岸边的枝桠上,时而坐在山顶的岩石上。甚至有的还举起手向他打招呼。诗人不再流浪,诗人回来啦!如果人能像猿一样想逍遥就逍遥,无忧无虑,何有贬谪而言?
岸边的每一样东西都令他激动,他似乎忘记了过去所有的不快。因为他早已不再为名所累,为利所往,为情所伤。他高兴都来不及。芸芸众生,等着他李白回去慰藉;这天下事,等着他回去抚平。
在此时,任何事都阻止不了他的归程,任何人都压抑不了他的才气,于是,他挥笔题下一首七绝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的产生,意味着李白又活过一回,重生一次……
该同学在一节课顺利完成,而且完成的质量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是他读诗时能够诗中意象包含着的深厚的意蕴,写作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把李白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方法三:高举抒情大旗,强化诗的心理描写

诗贵抒情,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是最长于抒情的样式。诗的抒情性和生活密切相关。为什么我国至今为止佳作传诵不断,关键在于诗人是用真情和读者进行亲切的对话。即使是帝王的名篇,在普通的人人读来也能引起共鸣,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宇宙有恒人生无常是普遍的规律。读诗就应该猜想作者抒情中的心理空白。诗贵锤炼,跳跃性大,养成这样的读诗习惯,你的心理描写就会变得非同寻常。如:冯延巳的《谒金门》: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在这种画面中,“皱”“闲”“捋”“独”“望”“举”“闻”等词就是最好的心理描写,如果用于写作,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写几段绝妙的心理描写。我班的一位同学仿照我的讲的方法写了一篇习作,仅供参考。

宴席前的绝唱(学生习作)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千二百年前的唐朝,盛极一时,始终没能让他一展抱负的时运。尽管他是千古流芳的诗仙李白。
谢主隆恩吧,虽然这是一个闲官,但至少可以留在京城,升官的可能性更大。本来预想做的官和现在的官相隔甚远,本来可以随同一等官员一起上朝,将自己的治国良方交与君主,使其国盛民乐。然而,残酷的事实却令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朋友们备好了酒席,纷纷向他饯行,但是,他并不觉得有一丝快慰——尽管桌上有金酒杯盛放的十千酒,有玉盘装着的万钱肴。
他将酒杯和筷子拿了又放,转身将剑迅速地拔出剑鞘,在石彻的亭台楼阁上舞起墨子剑法。在狂舞一番之后,将剑竖直向下,望了望四周,眼里流露出一种悲伤的话语。起先,是食欲排挤了他。而后,是他在赌气。好,不食就不食,看我如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反正我李白一生都遭人挤兑。甚至在我想渡过黄河的时候被冰塞住了通道,在我要登太行山的时候又会大雪纷飞。但是,李太白并不是注定悲观的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希翼和假想。他也会效仿前人垂钓于碧溪,也会乘舟梦日边。因为他知道,纵使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寄希望于垂钓与乘舟,把握住转瞬的机会,真正做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接着,他又感叹到他仕途的坎坷,怀想自己一路艰辛,却仍一无所获。以前的他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而今是身在长安,却仍然是怀才不遇,只能在皇上高兴时,写两首诗,让他开心罢了。这时候的老李内心充满矛盾,他写过巴结皇上和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之类的诗句;也写过“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之作;还坚信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他走向台边,向天怒吼一声:天道不公,我李白何苦自寻烦恼?
他记起来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他在赌气——我偏不弃,我偏不忧!他大笑了起来,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酒使人断肠,酒使人麻醉,酒使人兴奋!他的灵感如电花一闪,划过脑际。于是,他拿起一张纸,将它按于砚下,左手提壶,右手握笔,潇洒在《行路难》中写下八十五个字。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感谢李白,在磨砺中为世人写下这不朽的诗篇,也为他朋友的那场宴席的安排叫绝!天地悠悠,我辈自当不怅然而趴下……
记得我讲完《行路难》就布置了这个作业,这位同学在我的书房里借了《李白诗选集》,在我的客厅里读李白的诗,随后一气呵成,真是后生可畏!

方法四 :串连意象,浓重展示背景,强化诗的叙事性
   
 我国的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常常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予以淡化,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如王维的《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我们在写故乡有关的作文时,完全可以根据此诗的关键词,把淡化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加想象,把隐含的背景浓重展示出来。如:这位“君”是谁?是不是作者故乡的朋友?作者的故乡在什么地方?应知故乡的哪些事?故乡的收成如何?邻居家的孩子长大了吗?自己的父母身体怎样?衣食住行可好?考取功名的人有没有?高寿的一个长辈是否健在?来日跟谁在窗前?是妻子、儿女、还是父母朋友?寒梅是诗人亲自栽的还是他人栽的?抑或是友人赠的么?以前共赏寒梅的人都是谁?说了哪些话?这些隐含的背景,对于我们写作文是很有帮助的。下面仅举一例:
血染北地(学生仿作)

 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制止,说,没有用了。陆游的眼里有泪。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
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了,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江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有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湖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熏熏的酒意。
但儿子不敢说。
陆游大吼,叫儿子赶快操家伙,金人杀来了。一句句的诗歌,如一支支复仇的箭,从陆游的嘴中飞射而出。陆游说,诗歌也能抗敌杀敌。
儿子让父亲静一静。
一记响亮的巴掌打在儿子的脸上,陆游吼,十万火急的军情你还能静吗?
儿子不知所措。突然,陆游猛然跃起。随着一声巨吼,一道箭柱向陆游的嘴里冲出,刺破茅屋直射北方的天空。
那是父亲的鲜血啊!儿子惊呼一声追出,但哪里追得上?那些忧愤的鲜血喷向北方的天空,凝成了三十个大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儿子读毕,回头看见已然断气的父亲,一双没有闭上的眼睛正射向地上他刚写的那一首一模一样的诗。
写诗怎么会把人写死呢?儿子心惊胆战。
西湖那边的歌舞仍然绵绵不断。能有好消息在家祭的时候告诉父亲吗?捧着那带血的绝句,儿子一脸茫然……
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像诗这样让人看到作者的自身形象,甚至看到作者跳动的心。在诗中,抒情主体或多愁善感或豪放豁达,或意志坚强或隐忍无为,或积极用世或避世消极,或漠视权贵或关爱民生等等,认知这些或隐或显的抒情主体的形象,进而把握其情感流动的脉搏,才能准确地入境体情,会意思理。串连意象,浮想联翩,结合诗的背景,进行创造性的写作,不愁找不到写作的路子。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方法与技巧固然是破译诗歌鉴赏的利刃,但只有结合实践并熟练指导实践,才能发挥其无穷的威力。只要我们平时广积博览,勤加训练,解读诗歌并运用于写作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资料来源]:1、汉语大词典出版社《诗海拾贝》——古今诗歌艺术谈\孙光萱著
            2、本人上课部分教学设计。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