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考前选讲 导学案(人教版高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32阅读:
字号:小|大
一小说阅读知识点详析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⑦对比突出
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
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有一定反抗精神,被摧残的劳动妇女。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
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
某一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线索,环境,烘托,暗示,抒情载体(散文)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烘托、暗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②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暗示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及结构安排: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行动。
3、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重要情节(细节) 的作用: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对主题与形式的作用)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或是深化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照应前文情节等。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3)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
《红楼梦》中王熙凤,《故乡》中杨二嫂
(4)先抑后扬法
既可写人,也可写物。文章开始的时候先贬抑,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余音绕梁)
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概括故事情节;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
⑥点明环境,如祝福,在烈日与暴雨下
例题《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合适,说说理由。
《保护人》第四题
(四)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评价:
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把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从标题入手(小说标题的作用见上面)
②从人物形象入手
③从情节发展入手;;
④从环境(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以及环境描写)入手
⑤从小说的精彩构思中把握
考查小说任何一要素,都必须考虑唇齿相依的另两要素。另外,最主要还要考虑小说的灵魂——主旨
(五)小说的语言:
(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③细节描写。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二,散文阅读
理解句子,(许多题目考理解含义,只是说法有别,如2010为什么作者说扬州……)
1从具体的角度理解,(1)具体情境,《阳关古道苍凉美》我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海洋。2具体内容,这些走过生死之劫将军与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2从原因的角度理解。好像这凄凉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从表达方式出发理解,1描写,对象写出的特点是什么,2抒情,抒发了什么情,3说理,什么道理,4说明,对象特点是什么。《老屋》历史以一种难测的高速向前发展
4比喻句理解。抓本体。
5复杂的句子,分点理解,《岳桦》我仿佛……描写桦……,说…理,抒…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是复句,是说…和…,是说明,亦是抒情,抒…情
6抓主体对象,写什么事物,写什么特点,《总想为你唱首歌》走一趟大西北,走不大的孩子也会长大。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太久不去摔打。
5月考18题示例:
㈠从情境角度,表现我对父亲谎言的理解与感动
(二)从原因角度,为啥流泪,为啥微笑,我对生活艰辛初步理解,我有乐观生活态度
(三)从表达方式,描写我的……心情,抒发我的…感情,表达…道理
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答: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一)小说的人物形象
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
2、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3、分析塑造(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神态、外貌);②抓语言(对话/独白);③抓动作(及所做的事);④抓心理;⑤细节描写(神态、语言、动作等);⑦对比突出
其中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白描等。
间接描写(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环境描写、对比)
4、以发展的观点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评价(分析时,从实际出发,不过分拔高人物思想品质;立足原文,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不无中生有;全面分析评价人物,不以偏概全。)
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①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②然后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
③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④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思路:
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顽强,有一定反抗精神,被摧残的劳动妇女。
某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①(人物上)自身形象特点及形象意义;与另一人间的烘托作用:映衬或反衬;
②(情节上)推动某一情节的发展;
③(主题上)凸显某种主题
某一事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
线索,环境,烘托,暗示,抒情载体(散文)
(二)小说的环境描写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表现人物身份、地位,烘托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预示人物命运;
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⑤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⑥烘托、暗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②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暗示主题
(三)小说的情节及结构安排: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结尾来说有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贯穿情节的线索。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行动。
3、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
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
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重要情节(细节) 的作用:
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对主题与形式的作用)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或是深化主题。
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照应前文情节等。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如《睡美人》。小说一开头就说女A角失踪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女A角为什么突然失踪呢?从而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引出下文的情节。因为女A角的突然失踪,才有下文女B角的上台演出。
③突出人物形象。女A角故意失踪,是为了让贤,从而表现了女A角善于发现人才、想方设法使用人才的美好心灵。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女A角故意失踪的故事,告诉人们要了解、重用现实生活中的睡美人。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3)先声夺人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法)
《红楼梦》中王熙凤,《故乡》中杨二嫂
(4)先抑后扬法
既可写人,也可写物。文章开始的时候先贬抑,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颂扬,即作者对描写的对象先有某种看法,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否定了原来的看法,得出一个新的结论的写法。这里的“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欲扬先抑”法是作者思想感情和情感变化的反映,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规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此法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摇曳多姿,曲折动人,使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对象,从而增强对人、物正面肯定的表达效果。要从整体出发,处理好“抑”与“扬”的关系,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应重“扬”轻“抑”。
小说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07海南调研题《界河》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再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们阅读小说,目的是要得到快乐;因为真实的人生,如同月亮一样缺多圆少,所以才希望文学的梦境结局是圆满的,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如《柳毅传》。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如:
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到:“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分析:“书法家”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但是可以看出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
它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余音绕梁)
小说标题的作用:
①设置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贯穿全文;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概括故事情节;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
⑥点明环境,如祝福,在烈日与暴雨下
例题《魔盒》有人建议把标题改为贝格斯太太,你认为哪合适,说说理由。
《保护人》第四题
(四)小说的主题
1、主题的评价:
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2、把握(归纳)主题的方法:
①从标题入手(小说标题的作用见上面)
②从人物形象入手
③从情节发展入手;;
④从环境(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以及环境描写)入手
⑤从小说的精彩构思中把握
考查小说任何一要素,都必须考虑唇齿相依的另两要素。另外,最主要还要考虑小说的灵魂——主旨
(五)小说的语言:
(有表现力、感染力)
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
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
①再现自然风光。
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常见表现手法的分析
①铺垫。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在关公未斩华雄前,作者写了华雄勇猛凶狠,他挫败孙坚,砍杀祖茂等人,这样写实际上是为关公的出现作了铺垫。
②衬托。③细节描写。再如《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中“温酒”(其酒尚温)的细节描写,让人领略到关羽武艺之高超,获胜之快速,从而表现了关羽的神勇
④对比⑤象征。⑥渲染气氛。
⑦制造悬念。⑧照应
二,散文阅读
理解句子,(许多题目考理解含义,只是说法有别,如2010为什么作者说扬州……)
1从具体的角度理解,(1)具体情境,《阳关古道苍凉美》我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海洋。2具体内容,这些走过生死之劫将军与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
2从原因的角度理解。好像这凄凉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3从表达方式出发理解,1描写,对象写出的特点是什么,2抒情,抒发了什么情,3说理,什么道理,4说明,对象特点是什么。《老屋》历史以一种难测的高速向前发展
4比喻句理解。抓本体。
5复杂的句子,分点理解,《岳桦》我仿佛……描写桦……,说…理,抒…情
《烟花三月下扬州》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是复句,是说…和…,是说明,亦是抒情,抒…情
6抓主体对象,写什么事物,写什么特点,《总想为你唱首歌》走一趟大西北,走不大的孩子也会长大。南方的天气太玲珑剔透,太久不去摔打。
5月考18题示例:
㈠从情境角度,表现我对父亲谎言的理解与感动
(二)从原因角度,为啥流泪,为啥微笑,我对生活艰辛初步理解,我有乐观生活态度
(三)从表达方式,描写我的……心情,抒发我的…感情,表达…道理
训练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①。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呜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咸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全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苹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
[注]①洗碑:刻碑。
11.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5分)
答:
12.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答:
13.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6分)
答
1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8分)
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面包
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着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如此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到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总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了。”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还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槽常常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个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啊。”
随后就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了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多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译)
[注]①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陈中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