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成语备考:成语故事汇编(三)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7:07:56阅读:
字号:小|大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辑录
何去何从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 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屈原问:“我应该刚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贵?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择。
(出自屈原《卜居》)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進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進,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進,又派兵五万進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進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出《《晋书.谢玄传》)
枭将东徙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一种猛禽)遇到鸠(一种水鸟)。鸠问它:“你要去哪里?”枭说:“我要搬到东方去住。”鸠问它为什么,枭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方去。”鸠说:“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声吧,如果你不改的话,你到了东方,东方的人也会讨厌你的。”
“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出自刘向《说苑•谈丛》)
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来到了秦国,劝说秦王,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诸侯大臣,收买不了的,就派人刺杀;离间六国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后,秦王统一了天下。李斯又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進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现在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办了。
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欺上瞒下。
(出自曹邺《读李斯传》)
风吹雨打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比喻对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出自杜甫•《三绝句(一)》)
感戴二天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
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猛志常在
《山海经•北海经》中记载: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出自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自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冻浦鱼惊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东晋道士许逊,还有晋时为母卧冰求鲤的王祥,等等。后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个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待他不慈,数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不好,于是失去了父爱。他每天被责命清扫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地事奉他们,毫无怨色。
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当时天寒冰冻,王祥不顾严寒,来到河中,解开衣服,卧冰求鲤。这时,冰忽然自动裂开,一双鲤鱼跃出河面,王祥持鱼而归。一片孝心,如愿得偿。
乡人惊叹,以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出《晋书•王祥传》)
卖刀买牛
龚遂是汉朝平阳人。
汉宣帝时,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官府无法制服。宣帝就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龚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军队来迎接他。龚遂打发他们回去,命令郡中各县: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等到龚遂来到郡府时,许多抢劫的都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纷纷拿起了锄头镰刀。于是龚遂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廉洁的地方官吏,安抚百姓。
渤海一带风俗奢侈、不喜农业生产,龚遂就下令:郡中每个人要种一株榆树、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猪、5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劝他们卖掉刀剑买牛。他说:“为什么把牛带在身上呢?” 春夏农忙季节鼓励百姓下地劳动,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教百姓多种植瓜果。不久人们都有了积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卖刀买牛” 比喻弃恶从善。
(出自《汉书卷八十九》)
饮鸩止渴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 “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 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饮鸩止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后汉书•霍諝传》)
来处不易
朱柏庐是明末昆山人。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
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的人最下贱。”“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恶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经过了艰苦努力。
(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同心同德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
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出自《周书•泰誓中》)
心灰意冷
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不识妖怪红孩儿变化,不听孙悟空再三劝阻,非要搭救。红孩儿乘机使神通压住孙悟空,弄起一阵旋风,走石扬沙,摄了唐僧,去得无踪无影。
等行者甩去重负,风已经停了。只见白龙马战兢兢嘶叫,行李丢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前叫唤。行者忙上前扯住二人问道:“师父呢?”八戒说:“好大的风,我们各自掩面低头,师父也伏在马上吧。”行者说:“兄弟们,我们自此散了吧!”八戒说:“正是,趁早散了!想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到得了!”沙僧吃惊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们因为前生有罪,蒙观音菩萨劝化,皈依佛门,保护唐僧上西方取经,将功折罪。千辛万苦到此,今天半途而废,岂不是违了菩萨的好意,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行者说:“兄弟说的也是,我火眼金睛,奈何师父不听我的,故我有些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八戒,你说说看?”八戒说:“我刚才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行者喜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行李马匹,上山找那妖怪,搭救师父去。”
“心灰意冷”指失去希望和勇气,意志消沉。
(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为善最乐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進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声望也越来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请求辞去职务,想回他的封地东平国(今山东东平县),汉明帝拖了很久才答应。
回东平后,刘苍仍对国家大事提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
“为善最乐”是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二》)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万里长城
檀道济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时,道济当先锋,仗打得很艰苦,占领洛阳时,抓了四千名俘虏。众将想杀了他们示威,道济说:“我们是来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滥杀无辜呢?” 全都放了,为南宋军赢得了民心。
宋文帝七年,南宋军在滑台受挫。文帝派道济去救援,在寿张大破北魏军,20多天打了30多场仗,终于進抵历城(山东济南)。这时滑台已经失守,而且道济部队的粮食没了,有人报告了北魏军,大家都很害怕。道济却不慌不忙,命令士兵夜里在大帐中用斗量沙子,在沙子上洒上仅有的粮食,这样量了一夜,第二天命令众将士身穿重甲南撤,自己穿着布衣,坐在马车上,谈笑自若跟在最后,南宋军安全返回。自此北魏军很怕他,士兵们用他的像来避邪。
后来文帝听信谗言把道济杀了。死时,道济瞪圆着眼,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道济死后十四年,北魏军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头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不会让他们这样的。”
“万里长城”原指长城,喻指国家的依靠。
(《南史•卷十五》)
笑比河清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砚台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来巴结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一次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却被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進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后来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一年时间就把开封治得井井有条。权贵们都收敛了许多,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老百姓却很喜欢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笑比河清”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出自《宋史》卷三一六)
心血来潮
明朝陈仲琳写了部《封神演义》,说纣王失道失天下、文王、武王得道得天下,其中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商纣王荒淫无道,逼死了黄飞虎的妻子,摔死了黄飞虎的妹妹、西宫娘娘,黄飞虎去投奔西岐姜子牙。一路历尽艰辛,闯过了五关,逃到潼关,潼关守将、他的父亲黄滚不认他,要他去自首,但飞虎逃出。不料在汜水关前,被韩荣抓获。黄滚来见韩荣,愿意和黄家几百口人服罪,只求留下一个孙子,韩荣不答应,将他们全部押解去见纣王请功。
这天太乙真人在乾元山金光洞静坐,忽然心血来潮,因为神仙都是没有烦恼、嗔怒、爱欲的,他们的心坚如石,不再动摇。真人就知道了,于是叫过徒弟哪吒,说:“黄飞虎父子有难,你下山救他一救,送出汜水关。”哪吒下了山,在汜水关前打败了韩荣,救了黄飞虎全家。
“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
夏雨雨人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夏雨雨人”喻指及时给人以帮助。
欲罢不能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
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出自《论语》)
疾风知劲草
王霸是西汉末年颍阳人。刘秀起兵路过颍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奔。入伍后王霸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在昆阳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军事行动遭到了重大挫折。王郎重金悬赏捉拿刘秀,形势很危急。
这时王霸的朋友们都悄悄溜走了,只剩下王霸。刘秀对王霸说:“在颍阳投奔我的人现在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来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封王霸为偏将军,始终都很器重他。
“疾风知劲草”比喻在重大考验面前不变心。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
不治之症
刘德夫妻是宣德年间天津河西务镇人,在运河边开了个小酒店,老两口六十多岁了,膝下无子。一日,寒天大雪,一个叫方勇的老军士带着十二岁的儿子方申回山东老家,来店里躲避风雪。刘公不嫌弃他们穷,用酒肉款待他们,还挽留他们过夜,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方勇受了风寒,半夜发作起来。刘公夫妇又是端汤、又是加被。一早刘公冒雪请来医生。此时方勇已是不醒人世,医生诊了脉,说:“这叫‘双感伤寒’,是不治之症,只有七日了。”刘公夫妻把店中生意歇了,全力照料方勇。几天后方勇死了,刘公夫妇将方勇葬在自家祖坟里,将无依无靠的方申收为义子,改名刘方。刘方辛勤帮家、奉侍义父母,家业渐渐兴隆。大家都说这是阴德报应。
几年后,义父母患病,刘方衣不解带服侍。义父母相继亡故,刘方将他们葬了,又回山东迁来将自己母亲的墓,两家合葬在一处,自己守着酒店安心过活。
“不治之症”指绝症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后,趁势南下打败了刘备,占领了荆州,给东吴孙权的信说:“奉皇帝的命令,我带领百万大军、千员上将,想和将军共同讨伐刘备。”
为了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这时东吴人心惶惶,孙权犹豫不决。诸葛亮对孙权说:“我们地小、兵微、将寡, 两把火就烧得曹军心惊胆惊:曹军虽众,不过是乌合之众。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现在只要我们同心同力,一定能破他。”周瑜说:“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乱贼,我们怎能投降他呢?曹操有后顾之忧、北军不熟水战、不服水土,一定会失败。其实他们只有十五六万人,收降的也只有七八万。我只要五万兵,就可以破他。”孙权终于稳下心来,封周瑜为大都督,起兵抗曹。
孙刘双方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运筹帷幄,最后在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指齐心协力可以打败强敌。
单枪匹马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的楚军是最强大的,可是在与汉军争夺中,渐渐走了下坡路。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没了。夜里从汉营里传来楚歌声,项羽伤心地唱道:“力气拔山盖世,可是时机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我们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们该怎么办?” 半夜项羽突围,逃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士兵,但是追兵却有几千。 项羽说:“我起兵八年,打过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输过。今天这是老天要亡我!” 逃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有只船,可渡一人一马,可是项羽说:“当初八千子弟随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刎颈乌江边。
五代诗人汪遵写道:“在兵败、弓折、威风扫地后,项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江东已经可以看见了,可是却不能回去,英雄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忧在。”
“单枪匹马”比喻一个人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出自五代•楚•汪遵《乌江》)
远走高飞
卓茂是汉末南阳人。他在丞相府当差时,一次坐车出去,有人说那马是他走失的,卓茂就给了他,自己拉着车走,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到丞相府还我。”后来失马找到了,那人来丞相府把马还了。
卓茂任密县县令时,有人来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求他?”那人说:“因为我害怕他,去送他的。亭长不能接受馈赠,所以来告他。”卓茂说:“你做得不对啊。乡里之间还讲究礼尚往来,相互表示亲近。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你又不修行,如何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是个好官,过年送些米肉也是应该的。”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吗?”卓茂说:“我给你讲道理,你不会有怨恨之心。我要讲法律,就没有手足之情可言了。接受这次教训呢,还是接受法律惩处,希望你回去三思!”那人知道错了,那亭长也很感激。
开始官吏笑卓茂,郡里专门给卓茂配了精通法律条文的官吏,卓茂也没有意见。几年后,密县人都讲起道理来,道不拾遗。汉平帝时,天下蝗虫成灾,河南二十多个县受害,单单密县幸免。太守亲自去看了才相信。
“远走高飞”指寻找出路或摆脱困境。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五》)
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進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進行到底。
(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草船借箭
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总想找机会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了,还说只要3天时间。周瑜很高兴,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悄悄找来鲁肃,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盖起来,在船的两边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和鲁肃坐着这二十条船来到江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人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叫船上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兵,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把二十条船掉个头,继续擂鼓呐喊。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鲁肃很佩服诸葛亮,说:“先生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雾呢?”诸葛亮曰:“作将军的怎么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阴阳呢?三天前我已经算到今日有大雾了。”
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务。
“草船借箭”形容神奇的计谋。
(出自《三国演义》)
有恃无恐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来讨伐鲁国。鲁僖公派大夫展喜来出使齐军。 在路上展喜遇到了齐孝公。
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大王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展喜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大王却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不长,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孙世代友好下去。我们的祖先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背弃祖先的盟约,進攻我们呢? 我们依仗着这一点不害怕。”
齐孝公无言以对,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只好班师回国了。
“有恃无恐”现多指因有所有所依靠而无所顾忌,胡作非为。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大材小用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 有一次,刘瞻问他的志向,辛弃疾说:“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金人南侵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弃笔从戎,在家乡组织义军,配合朝廷的军队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长期转战在大江南北。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四十三岁时,被投降派解职,长期闲居,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第二年春天,宋宁宗要招辛弃疾到京城去,询问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他的好朋友陆游知道了,很高兴。为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的英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材料用在了小地方。(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
“大材小用”用来比喻对人的使用不当。
(出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孺子可教
张良是秦朝末年人。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隐藏起來。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那老人看见张良,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下桥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 张良跪在地上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啊! 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上,但老人已经先到了。他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鸡一叫张良就赶到桥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这次老人大发脾气,叫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 ,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 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书,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何去何从
楚怀王由于听信谗言,将直言進谏的屈原流放,三年后也不召回。屈原去找算卦的郑詹尹说:“我心里有不明白的,想请先生指教。” 詹尹拿起龟策(算卦具)说:“您想知道什么?”
屈原问:“我应该刚正不阿保持我的忠诚呢,还是迎来送往安享天年算了?是去田地里努力耕作呢,还是与士大夫往来求取名声?是为了進谏忘记身家性命呢,还是苟且偷生保持富贵?应该像千里马一样桀骜不驯呢,还是像水中的凫一样随波上下?这些哪个好哪个坏?我应该何去何从?”
詹尹放下龟策说:“对不起!用您的心去做您想做的事吧。龟策算不出来您问的。”
“何去何从”指在重大问题上方向性的选择。
(出自屈原《卜居》)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進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
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進,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進,又派兵五万進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進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進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進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出《《晋书.谢玄传》)
枭将东徙
汉代的刘向为了说明“知己者不怨人”的道理,举了个寓言故事:枭(一种猛禽)遇到鸠(一种水鸟)。鸠问它:“你要去哪里?”枭说:“我要搬到东方去住。”鸠问它为什么,枭说:“这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所以我要搬到东方去。”鸠说:“那你就改一改你的叫声吧,如果你不改的话,你到了东方,东方的人也会讨厌你的。”
“枭将东徙”比喻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
(出自刘向《说苑•谈丛》)
一手遮天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来到了秦国,劝说秦王,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诸侯大臣,收买不了的,就派人刺杀;离间六国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后,秦王统一了天下。李斯又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進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现在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办了。
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形容仗势弄权,欺上瞒下。
(出自曹邺《读李斯传》)
风吹雨打
杜甫在长安过了十年寄人篱下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了,潼关失守,四十五岁的杜甫去投奔肃宗皇帝,半路被抓,半年后逃出,在彭原郡见到肃宗,被封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三年后,关中大饥荒,杜甫的孩子被饿死了好几个,生活难以维持,只好弃官逃难到成都,在朋友帮助下盖起了草屋,过了几年比较安定的生活。
有一次,杜甫在江边散步,忽然闻到阵阵馨香,原来是江边的楸树零零星星已经开花了。杜甫叹道:“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不久朋友死了,蜀中战乱不止,杜甫又开始了四处漂流的生活。
“风吹雨打”比喻对弱小生命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
(出自杜甫•《三绝句(一)》)
感戴二天
苏章是东汉时扶风人。
他当冀州刺史时,与属下清河郡太守是同窗好友。有一次,苏章巡察到了清河郡,查知郡守贪赃枉法,而且证据确凿。晚上苏章请清河郡守来吃晚饭。席间,郡守见苏章和他叙述往日的情谊,渐渐地将紧张的心情放下了,说:“人人头上都只有一个青天,而我却有两个。”苏章说:“今天喝酒,全是私交;明天办案,却是公事,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天在公堂上,苏章在历数了清河郡守的罪行后,依法将他免职了。
“感戴二天”比喻对他人的帮助感激不尽。
(出自《后汉书•苏章传》)
猛志常在
《山海经•北海经》中记载: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泳时不幸淹死了。她死后变成了叫精卫的鸟,常常从远隔千里的西山衔来木石,投到东海里,想把它填平。《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讲:刑天与黄帝争天下,最后被砍了头,扔到常羊山。刑天没了头,就把自己的乳头变成眼睛,把肚脐变成嘴,挥舞着盾牌和斧子,要和黄帝继续战斗。
晋代诗人陶渊明写道:“精卫衔来小树枝想填平东海,刑天死了还挥舞着盾牌和斧子,他们的雄心壮志真是可歌可泣。”
“猛志常在”比喻雄心壮志,至死不变。
(出自晋•陶渊明《读山海经》)
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自唐•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
冻浦鱼惊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史上有行孝道成仙的东晋道士许逊,还有晋时为母卧冰求鲤的王祥,等等。后来,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演变为成语“冻浦鱼惊”,为孝亲之典。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个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待他不慈,数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不好,于是失去了父爱。他每天被责命清扫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地事奉他们,毫无怨色。
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当时天寒冰冻,王祥不顾严寒,来到河中,解开衣服,卧冰求鲤。这时,冰忽然自动裂开,一双鲤鱼跃出河面,王祥持鱼而归。一片孝心,如愿得偿。
乡人惊叹,以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出《晋书•王祥传》)
卖刀买牛
龚遂是汉朝平阳人。
汉宣帝时,渤海各郡收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官府无法制服。宣帝就任命龚遂为渤海郡太守。龚遂走到半路,郡中就派出军队来迎接他。龚遂打发他们回去,命令郡中各县: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等到龚遂来到郡府时,许多抢劫的都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纷纷拿起了锄头镰刀。于是龚遂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廉洁的地方官吏,安抚百姓。
渤海一带风俗奢侈、不喜农业生产,龚遂就下令:郡中每个人要种一株榆树、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猪、5只鸡。百姓有佩带刀剑的,劝他们卖掉刀剑买牛。他说:“为什么把牛带在身上呢?” 春夏农忙季节鼓励百姓下地劳动,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教百姓多种植瓜果。不久人们都有了积蓄,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卖刀买牛” 比喻弃恶从善。
(出自《汉书卷八十九》)
饮鸩止渴
东汉的霍諝,从小就很有胆识。他十五岁时,他舅舅宋光由于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关進了监狱。霍諝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 “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 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 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進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梁商读了信,觉得说得有道理,把信拿给皇上看。不久,宋光被无罪释放。
“饮鸩止渴”比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
(《后汉书•霍諝传》)
来处不易
朱柏庐是明末昆山人。他父亲在抵御清军时遇难,他扶着母亲、带着弟妹辗转流离,极是辛苦。清朝统一天下后,他无心为官,在乡里教授学生,潜心做学问,说“读书志在圣贤”。
他的学识很渊博,但他更重视人的品德培养。他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看见富贵而嫉妒的人最可耻,遇到贫困而骄傲的人最下贱。”“做了善事想要人看见,不是真正的善良,做了恶事害怕人知道,就是真正的恶。”
“来处不易”表示事情的成功经过了艰苦努力。
(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同心同德
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
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出自《周书•泰誓中》)
心灰意冷
在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不识妖怪红孩儿变化,不听孙悟空再三劝阻,非要搭救。红孩儿乘机使神通压住孙悟空,弄起一阵旋风,走石扬沙,摄了唐僧,去得无踪无影。
等行者甩去重负,风已经停了。只见白龙马战兢兢嘶叫,行李丢在路下,八戒伏在崖下呻吟,沙僧蹲在坡前叫唤。行者忙上前扯住二人问道:“师父呢?”八戒说:“好大的风,我们各自掩面低头,师父也伏在马上吧。”行者说:“兄弟们,我们自此散了吧!”八戒说:“正是,趁早散了!想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到得了!”沙僧吃惊道:“师兄,你都说的是那里话。我们因为前生有罪,蒙观音菩萨劝化,皈依佛门,保护唐僧上西方取经,将功折罪。千辛万苦到此,今天半途而废,岂不是违了菩萨的好意,坏了自己的德行,惹人耻笑!”行者说:“兄弟说的也是,我火眼金睛,奈何师父不听我的,故我有些意懒心灰,说各人散了。八戒,你说说看?”八戒说:“我刚才失口乱说了几句,其实也不该散。”行者喜道:“兄弟们,还要来结同心,收拾行李马匹,上山找那妖怪,搭救师父去。”
“心灰意冷”指失去希望和勇气,意志消沉。
(出自《西游记•第四十回》)
为善最乐
刘苍是刘秀的儿子,建武十五年封东平公,十七年進爵为王。刘苍博学多才,汉明帝对他很器重,每次外出巡视,都把京城交给他管理。刘苍虽然地位很高,却毫无骄奢淫逸的贵族习气,而且很关心百姓的生活,还常常提醒汉明帝,为东汉初年的“太平盛世”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他品德浑厚、待人至诚,声望也越来越高,他非常不安,多次请求辞去职务,想回他的封地东平国(今山东东平县),汉明帝拖了很久才答应。
回东平后,刘苍仍对国家大事提了许多有益的见解。汉明帝很关心他,有一次问他在家里做什么最开心,刘苍说:“为善最乐”。
“为善最乐”是说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
(出自《后汉书•卷四十二》)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间,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已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子。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他的罪行,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汉武帝又任命义纵做定襄太守。当时定襄的社会治安历史学家混乱。义纵到任以后,把押在狱中的没有加开具的二百多名重犯,以及为重犯开脱罪责进行贿赂的二百多名门客亲属,一律严加追究,拘捕治罪,一天之内处死的就有四百多名。从此以后,定襄的人一听到义纵的名字就“不寒而栗”--天气不冷却浑身发抖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按图索骥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无论什么样的马,他一眼就能分出优劣。他常常被人请去识马、选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伯乐”本是天上的星名,据说负责管理天马)。
有一次,孙阳路过一个地方,忽见一匹拖着盐车的老马冲他叫个不停,走近一看,原来是匹千里马,只是年龄稍大了点。老马拉着车艰难地走着,孙阳觉得太委屈了这匹千里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疆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宝马良驹,现在却默默无闻地拖着盐车,慢慢地消耗着它的锐气和体力,实在可惜!孙阳想到这里,难过得落下泪来。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会相马,使千里马不再被埋没,也为了自己一身绝技不至于失传,孙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和知识写成了一本书,配上各种马的形态图,书名叫《相马经》。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万里长城
檀道济是南朝高平人。宋武帝北伐时,道济当先锋,仗打得很艰苦,占领洛阳时,抓了四千名俘虏。众将想杀了他们示威,道济说:“我们是来吊民伐罪的,怎么能滥杀无辜呢?” 全都放了,为南宋军赢得了民心。
宋文帝七年,南宋军在滑台受挫。文帝派道济去救援,在寿张大破北魏军,20多天打了30多场仗,终于進抵历城(山东济南)。这时滑台已经失守,而且道济部队的粮食没了,有人报告了北魏军,大家都很害怕。道济却不慌不忙,命令士兵夜里在大帐中用斗量沙子,在沙子上洒上仅有的粮食,这样量了一夜,第二天命令众将士身穿重甲南撤,自己穿着布衣,坐在马车上,谈笑自若跟在最后,南宋军安全返回。自此北魏军很怕他,士兵们用他的像来避邪。
后来文帝听信谗言把道济杀了。死时,道济瞪圆着眼,把头巾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道济死后十四年,北魏军打到江北的瓜步。在一江之隔的石头城上,宋文帝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不会让他们这样的。”
“万里长城”原指长城,喻指国家的依靠。
(《南史•卷十五》)
笑比河清
包拯是北宋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端州的砚台很有名,以前的知州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征收几十倍的砚台来巴结上司。包拯到任后,命令只造上贡朝廷的数目,一块也不能多,老百姓的负担一下子减轻了。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时,一次契丹在边境集结军队,边境的州郡逐渐紧张起来,朝廷派包拯到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土地肥沃,百姓却不能耕种,邢赵三州有民田一万五千顷,却被用来牧马,请求全部给老百姓耕种。”造福了河北的百姓。
包拯任开封府府尹时,因为是京城,很不好管理。按以前的规定,百姓告状要先写状子,再托府吏传進来。包拯破了这个规矩,大开府门,让老百姓直接到堂上来陈述,这样官吏再也做不了手脚。一次,开封发大水,水排不出去。包拯一调查,原因是许多权贵在疏通的河道上筑了许多花园、亭台。包拯限期他们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还拿出一张地契,说那块地是他的。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伪造的。包拯马上拆了他的花园,并奏明仁宗皇帝。后来大水就退了。
由于包拯铁面无私,一年时间就把开封治得井井有条。权贵们都收敛了许多,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怕,说要看到包公的笑脸比看到黄河水变清还难。老百姓却很喜欢他,说:“关节不到,有阎王包老。”
“笑比河清”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
(出自《宋史》卷三一六)
心血来潮
明朝陈仲琳写了部《封神演义》,说纣王失道失天下、文王、武王得道得天下,其中有许多神奇的故事。商纣王荒淫无道,逼死了黄飞虎的妻子,摔死了黄飞虎的妹妹、西宫娘娘,黄飞虎去投奔西岐姜子牙。一路历尽艰辛,闯过了五关,逃到潼关,潼关守将、他的父亲黄滚不认他,要他去自首,但飞虎逃出。不料在汜水关前,被韩荣抓获。黄滚来见韩荣,愿意和黄家几百口人服罪,只求留下一个孙子,韩荣不答应,将他们全部押解去见纣王请功。
这天太乙真人在乾元山金光洞静坐,忽然心血来潮,因为神仙都是没有烦恼、嗔怒、爱欲的,他们的心坚如石,不再动摇。真人就知道了,于是叫过徒弟哪吒,说:“黄飞虎父子有难,你下山救他一救,送出汜水关。”哪吒下了山,在汜水关前打败了韩荣,救了黄飞虎全家。
“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
夏雨雨人
西汉的刘向写了部书《说苑》,讲了如何做人、为政等。其中《贵德》篇中他举了大量例子来说明德的重要。子路手拿宝剑保护着孔子。孔子问他:“子路,为什么要这样呢?”子路说:“对待善良的人,我自然会善待;对待凶恶之徒,我当然要自卫。”孔子说:“君子依靠的是忠厚,护卫他的是仁德。不用走出街口,千里之外的人就知道他。遇到凶恶的人用忠厚化解他、用仁德包围他,何必要用剑呢?”子路就把剑收了起来。
孟简子担任梁国和卫国的丞相,后来犯了事出走齐国。管仲来迎接他,问他:“你当丞相时,你家里有多少门客?”孟简子说:“有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有几个人跟来了?”回答说:“只有三个人。”管仲问:“为什么这样呢?”回答说:“其中一个人的父亲死了没钱葬,我给他葬了;一个人的母亲死了没钱葬,我也给葬了;一个人的哥哥吃了官司,我帮了他,后来人被放出来了。所以这三个人跟来了。”管仲上了车说:“唉!我一定会衰败的,我不能像春天的风一样吹在人身上,我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落在人身上(夏雨雨人),我一定会衰败的。”
“夏雨雨人”喻指及时给人以帮助。
欲罢不能
颜回是鲁国人,和父亲颜路一起来跟随孔子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颜回叹道∶“夫子讲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坚深,看似在面前,一会又出现在背后。夫子循序渐進地教我,用语言来打开我的智慧,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现在我想停止不学也不可能了(欲罢不能)。尽管我已经用尽了我的力量,可是距离夫子讲的道理依然很远,我想去追从,却总感到跟不上。”
颜回很穷,常常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汤、住简陋的房子,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他却乐在其中。孔子说他是好样的。
后来颜回死了。有一回魯哀公问孔子:“弟子之中谁最好学?”孔子说:“曾经有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不乱发脾气、不犯两次错误,不幸短命死了!再也没有好学的了。”
“欲罢不能”指想停止却停止不了。
(出自《论语》)
疾风知劲草
王霸是西汉末年颍阳人。刘秀起兵路过颍阳时,王霸和一帮朋友去投奔。入伍后王霸忠心耿耿,多次打胜仗;在昆阳大破王莽的战役中,立了大功,因而受到刘秀的信任。刘秀的部队渡过黄河,在河北邯郸和王郎作战时,军事行动遭到了重大挫折。王郎重金悬赏捉拿刘秀,形势很危急。
这时王霸的朋友们都悄悄溜走了,只剩下王霸。刘秀对王霸说:“在颍阳投奔我的人现在都走了,只剩下你一人留下来了,真是疾风知劲草啊!” 后来刘秀得了天下,封王霸为偏将军,始终都很器重他。
“疾风知劲草”比喻在重大考验面前不变心。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
不治之症
刘德夫妻是宣德年间天津河西务镇人,在运河边开了个小酒店,老两口六十多岁了,膝下无子。一日,寒天大雪,一个叫方勇的老军士带着十二岁的儿子方申回山东老家,来店里躲避风雪。刘公不嫌弃他们穷,用酒肉款待他们,还挽留他们过夜,说:“四海之内都是兄弟。”方勇受了风寒,半夜发作起来。刘公夫妇又是端汤、又是加被。一早刘公冒雪请来医生。此时方勇已是不醒人世,医生诊了脉,说:“这叫‘双感伤寒’,是不治之症,只有七日了。”刘公夫妻把店中生意歇了,全力照料方勇。几天后方勇死了,刘公夫妇将方勇葬在自家祖坟里,将无依无靠的方申收为义子,改名刘方。刘方辛勤帮家、奉侍义父母,家业渐渐兴隆。大家都说这是阴德报应。
几年后,义父母患病,刘方衣不解带服侍。义父母相继亡故,刘方将他们葬了,又回山东迁来将自己母亲的墓,两家合葬在一处,自己守着酒店安心过活。
“不治之症”指绝症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消灭了袁绍、袁术、吕布后,趁势南下打败了刘备,占领了荆州,给东吴孙权的信说:“奉皇帝的命令,我带领百万大军、千员上将,想和将军共同讨伐刘备。”
为了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这时东吴人心惶惶,孙权犹豫不决。诸葛亮对孙权说:“我们地小、兵微、将寡, 两把火就烧得曹军心惊胆惊:曹军虽众,不过是乌合之众。江东兵精粮足,又有长江之险。现在只要我们同心同力,一定能破他。”周瑜说:“曹操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乱贼,我们怎能投降他呢?曹操有后顾之忧、北军不熟水战、不服水土,一定会失败。其实他们只有十五六万人,收降的也只有七八万。我只要五万兵,就可以破他。”孙权终于稳下心来,封周瑜为大都督,起兵抗曹。
孙刘双方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运筹帷幄,最后在赤壁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开创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赤壁之战”指齐心协力可以打败强敌。
单枪匹马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的楚军是最强大的,可是在与汉军争夺中,渐渐走了下坡路。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包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没了。夜里从汉营里传来楚歌声,项羽伤心地唱道:“力气拔山盖世,可是时机不利,乌骓马不肯跑。马儿不肯跑,我们该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们该怎么办?” 半夜项羽突围,逃到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个士兵,但是追兵却有几千。 项羽说:“我起兵八年,打过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输过。今天这是老天要亡我!” 逃到乌江,乌江的亭长有只船,可渡一人一马,可是项羽说:“当初八千子弟随我渡江,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回去。又有什么脸面见江东父老!” 最后项羽刎颈乌江边。
五代诗人汪遵写道:“在兵败、弓折、威风扫地后,项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江东已经可以看见了,可是却不能回去,英雄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羞愧的面容忧在。”
“单枪匹马”比喻一个人行动,没有别人帮助。
(出自五代•楚•汪遵《乌江》)
远走高飞
卓茂是汉末南阳人。他在丞相府当差时,一次坐车出去,有人说那马是他走失的,卓茂就给了他,自己拉着车走,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不是你的马,请到丞相府还我。”后来失马找到了,那人来丞相府把马还了。
卓茂任密县县令时,有人来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是亭长找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求他?”那人说:“因为我害怕他,去送他的。亭长不能接受馈赠,所以来告他。”卓茂说:“你做得不对啊。乡里之间还讲究礼尚往来,相互表示亲近。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你又不修行,如何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是个好官,过年送些米肉也是应该的。”那人说:“法律不是禁止吗?”卓茂说:“我给你讲道理,你不会有怨恨之心。我要讲法律,就没有手足之情可言了。接受这次教训呢,还是接受法律惩处,希望你回去三思!”那人知道错了,那亭长也很感激。
开始官吏笑卓茂,郡里专门给卓茂配了精通法律条文的官吏,卓茂也没有意见。几年后,密县人都讲起道理来,道不拾遗。汉平帝时,天下蝗虫成灾,河南二十多个县受害,单单密县幸免。太守亲自去看了才相信。
“远走高飞”指寻找出路或摆脱困境。
(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五》)
直捣黄龙
岳飞向周同学习武艺,周同死后,每月都要为周同扫墓。他的父亲勉励他说:“如有机会为国效力,也应该这样!”宣和四年,岳飞应招入伍,由于骁勇善战,从一个普通士卒渐渐跃升为领袖。岳飞对待部下很宽厚:士卒生病了,他亲自给熬药,战死了负责养活家小,把朝廷给自己的犒赏一律分给士卒。每有军事行动前,都要召集将校商量,商定好了才行动,所以部队突然遇到敌人,也不惊慌。但他的军纪却很严:一次一个士卒拿了老百姓的一条麻绳绑马鞍子,马上被军法处死了。有时部队在路上过夜,老百姓开门要收留他们,没有人敢進去。老百姓把他们称作“岳家军”。
岳家军奋战10余年,收复了大片失地。朱仙镇会战,大破金兀术,金人士气尽丧,宋人锐气高涨,被金国占领的人民也纷纷起来响应,收复中原指日可待。岳飞高兴地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时是金国腹地)
“直捣黄龙”指将战斗進行到底。
(出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草船借箭
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总想找机会除掉他。一天,周瑜以公务为由,要诸葛亮10天内赶造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答应了,还说只要3天时间。周瑜很高兴,和诸葛亮立了军令状。 诸葛亮悄悄找来鲁肃,说:“请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士兵。船用青布盖起来,在船的两边扎上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到了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和鲁肃坐着这二十条船来到江里。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人面对面都看不清。船靠近了北岸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叫船上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摸不清虚实,不敢出兵,调集了一万多士兵朝江里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把二十条船掉个头,继续擂鼓呐喊。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鲁肃很佩服诸葛亮,说:“先生怎么知道今天有大雾呢?”诸葛亮曰:“作将军的怎么能不知道天文、地理和阴阳呢?三天前我已经算到今日有大雾了。”
就这样诸葛亮完成了造箭任务。
“草船借箭”形容神奇的计谋。
(出自《三国演义》)
有恃无恐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来讨伐鲁国。鲁僖公派大夫展喜来出使齐军。 在路上展喜遇到了齐孝公。
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大王派我前来慰劳贵军。” 齐孝公问:“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展喜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大王却一点也不害怕。”
齐孝公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地里连青草也不长,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子孙世代友好下去。我们的祖先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背弃祖先的盟约,進攻我们呢? 我们依仗着这一点不害怕。”
齐孝公无言以对,打消了讨伐的念头,只好班师回国了。
“有恃无恐”现多指因有所有所依靠而无所顾忌,胡作非为。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大材小用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 有一次,刘瞻问他的志向,辛弃疾说:“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金人南侵后,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弃笔从戎,在家乡组织义军,配合朝廷的军队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长期转战在大江南北。由于他坚决主张抗金,四十三岁时,被投降派解职,长期闲居,只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203年,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第二年春天,宋宁宗要招辛弃疾到京城去,询问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他的好朋友陆游知道了,很高兴。为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流的英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材料用在了小地方。(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
“大材小用”用来比喻对人的使用不当。
(出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孺子可教
张良是秦朝末年人。因为行刺秦始皇没有成功,他逃到下邳隐藏起來。
有一天,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人,穿得破破烂烂的。那老人看见张良,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下桥把鞋子捡了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 张良跪在地上给他穿上鞋。老人笑着走了。走出老远,又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伙子可以教啊! 五天后的早上到桥上来见我。”
五天后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上,但老人已经先到了。他责备张良来晚了,叫他五天后再来。第二次,鸡一叫张良就赶到桥上,但老人又先到了。 这次老人大发脾气,叫他五天后再来。这次,张良半夜就来了﹐等了一会儿,老人才到。老人非常高兴,送给张良一本书,并告诉说 ,读了这部书大有用处。 张良回家一看,原来是部兵法书,他日夜攻读,后来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统一了天下。
“孺子可教”指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出自《史记•世家第二十五》)
作者邮箱: xccwxx@163.net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