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作文频道 -> 作文素材 -> 写作素材 -> 正文

写作素材专辑(91)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24阅读:
字号:|

1、毛泽东数荐不纳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就同周恩来商量,要周恩来筹备建立国家文史研究馆,以便安排那些德高望重、生活困难的老先生们。不久文史馆就建立起来了,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的校长符定一被聘为首任馆长,柳亚子、叶恭绰、章士钊一起被聘为副馆长,一批各界名宿成为首批馆员。很显然,当时毛泽东建立文史馆的目的,就是为这些名宿安排一个领工资的地方,或者说是国家养士的地方。
   这个时候,杨开慧的朋友、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时在长沙任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托人找到了毛泽东,也想到北京去当文史馆的研究员。李淑一大概没有想到,她给当时的毛泽东出了一个难题。毛泽东在1954年3月2日就这件事情专门给秘书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未知她本人愿意接受此种帮助否?她是杨开慧的亲密朋友,给以帮助也说得过去。请函询杨开智先生转询李淑一先生,请她表示意见。”
   从这封给秘书的信里,我们了解到的信息是,毛泽东不是不想推荐,而是不好意思推荐了,原因是他已经“数荐不纳”了,荐了几个都没有批准,还好意思再荐吗?这里我们发现,毛泽东丝毫没有怪罪谁的意思,而是把自己“数荐不纳”的原因归结为“文史馆资格颇严”。所以他想,如果再荐了还是不被录用,还不如不荐了,干脆自己解决问题,从自己的稿费里拿钱帮助她的生活。
   毛泽东是党的领袖,是国家主席,一个并不是要害部门的单位,竟然把他的推荐数次拒绝,而在当时,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毛泽东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丝毫没有去想这是对自己的不敬。
  
   2、二张拟标题
   我国新闻界有两位姓张的著名老报人:张季鸾和张友鸾。
   张季鸾先生是山西人。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一直担任《大公报》总编辑。如何做新闻标题,他的心得是:“写标题应力求鲜明、概括、正确、生动;但有些老一套的新闻,不妨标出老一套的标题,夹在整版新鲜活泼的版面中,也不失为一种点缀。”1941年8月18日,即他病逝前的19天,所拟的一则标题,令人激赏。那时,日寇正对重庆日夜不停地狂轰滥炸,而国民党当局竟束手无策。病重的张季鸾先生拥被而起,奋笔写了如下大意的文章:“在最近的十天晴明而敌机连连来袭的时候,我们的农民在万里田畴间割下了黄金稻子。让敌机尽管来吧,让它来看我们割稻子。抗战到今天,割稻子是我们的第一等大事。有了粮食,就能战斗。”他为这篇讨日檄文,安了这样一则标题:《我们在割稻子》。真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构思之巧莫可言状。
   张友鸾先生是安徽人,曾长期主持《新民报》的笔政,与张恨水、张慧剑、赵超构合称“三张一赵”。他才思飘逸、妙笔生花。一次南京阴雨连绵,张友鸾先生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制作了这样一则标题:《潇潇雨,犹未歇,说不定,落一月》。大雅大俗,融洽无间,声情并茂,琅琅上口。一条极常见、极普通的气象短讯,在这则标题的衬托下,可谓化平淡为神奇,让人过目难忘。
  
   3、鹦鹉喊“万岁”
   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时,私下里送给李莲英100万两银子,并讨教如何才能取宠于“老佛爷”。
   李莲英告诉他:“李鸿章在任直隶总督那阵儿,太后驾临天津。为讨好太后,李鸿章将一只调教有素的黄鹦鹉献给太后。那鹦鹉确也讨人喜欢,在太后面前连连说‘老佛爷万岁’,使太后喜形于色、褒赞有加。但好景不长,这小家伙的奉承话不分场合、不厌其烦,且只会重复一句‘老佛爷万岁’,时间长了,使太后寝食不安,于是干脆让它物归原主了。为此,我还写了一首小诗道:鹦鹉学舌真不赖,讨好太后一时爱;谄媚之言须万变,只会一句谁不怪?”
   听到此,袁世凯忙问:“李公公请指教,我如何才能讨得太后永久喜欢?”李莲英说:“这法儿,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袁世凯又问:“这话怎么讲?”
   李莲英告诉他:“你得学会随机应变,今儿个太后说东,你就说东好;明儿个太后说西,你就夸西!”袁世凯连连点头:“明白了。这阵子太后喜欢……”李莲英接着说:“这阵子,太后喜欢办洋务。”
   袁世凯心领神会:“好。李公公,我也送你一首歪诗:鹦鹉学舌虽不赖,只讨太后一时爱,世凯不是黄鹦鹉,甘为太后办洋务!”
  
   4、和珅与《红梦楼》
   在青少年时期,和珅刻苦好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京城的上等官学,即咸安宫官学,在八旗子弟中是佼佼者。和珅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精通满、汉、藏、维吾尔四种语言,他的这一才能乾隆十分赏识。和珅写诗也很有水平,袁枚曾评价说:“少小闻诗礼,通侯即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入仕后,他掌管国家内政几乎达30年,英国人曾评价他是老练、精明强干的政治家。《红楼梦》的完成、出版和传播与和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红学家们考证,《红楼梦》的广为流传和为人所知,其过程几乎与《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相始终。在当时,作为禁书,《红楼梦》一书只能在暗地里传抄,也有少数为了牟利的书商冒险刊行,时名为《石头记》。
   乾隆四十五年,和珅的党羽苏凌阿花费巨资买到了《石头记》的原抄本,秘密珍藏于家中。实际上,和珅早就听说了民间流传《石头记》一事,但碍于身份,不便搜寻,偶然从苏凌阿那里看到《石头记》时,非常欣喜,读完之后不由倾心折服,极力赞叹曹雪芹的文笔,认定这是天下第一的小说,如果对它作一番处理,献给皇上,刊行天下,肯定是文坛的一个盛事。
   遗憾的是,这部书缺少后四十回。于是,他找来了当时著名的文人高鄂,命他续写完成此书。高鄂与程伟元恰好早就为《石头记》续卷成篇,和珅拿来细读之后,认为写得过于绝望悲凉,就让高鄂重新安排一个较为圆满的结局,同时对前八十回中厌世的文字也作一些修改,并更名为《红楼梦》。和珅看过新稿后,非常满意,就呈递乾隆御览。乾隆一见果然非常喜爱,手不释卷,一气读完,赞不绝口。和珅于是请求乾隆解除对《红楼梦》的禁令,刊行天下,乾隆允诺,由当时全国最好的出版机构———武英殿刊刻,从此,《红楼梦》一书风靡全国。
  
   5、老舍借马褂
   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化名家荟萃,但他们的穷愁潦倒,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老舍写的第一出话剧《面子问题》,由应云卫主持的中华剧艺社在重庆柴家巷国泰戏院上演。剧中主角“佟秘书”是为官多年不得志,却又很要面子的人。扮演“佟秘书”这一角色的名演员项为演出需穿的“长袍马褂”无处觅到而伤透了脑筋。应云卫夫人程梦莲跑了多处,也没有着落。一天,老舍照例去看排演,他着一身长袍马褂,成色虽旧,料子却是上等的。程梦莲一眼看中,欣喜若狂,但又不好开口。老舍得知后说:“这有何妨?‘佟秘书’就是要穿我这样的衣服才合适,我这件撑门面的长袍脱了虽没有衣服换,但好办,大家将就一下,演出时,我到后台来。”1942年2月15日,《面子问题》正式公演。这天正是大年初一。清晨,老舍先穿着旧长袍马褂挨家挨户去拜年,最后来到戏院后台,把长袍马褂脱给项穿上,自己则换上项的棉衣,坐等项把“佟秘书”的戏演完再换回来。
   《面子问题》连续演出了五天,老舍每天准时来到后台“借”马褂给项堃。
  
   6、范仲淹教子戒奢
   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贫苦的家庭。早年清贫的生活,使他养成了节俭朴素的良好习惯。后来入朝做大官后,所得的俸禄,往往用来接济穷人,而自己的子侄,却不得不轮流换穿好一点的衣服出门做客。
   这年秋天,范仲淹的二儿子范纯仁将举行婚礼。范纯仁深知父亲的风节和家规,对操办隆重、奢华的婚礼,自然不敢妄想。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只买一两件稍贵的物品,父亲、妻子两边都能通过。于是,纯仁将要购买的物品列出清单,壮着胆子交给了父亲。
   谁料范仲淹接过清单一看,立刻板起了面孔,大声说:“纯仁,你要购买的那两件贵重之物,到底是什么打算?难道我范家的家风,要在你手中坏掉不成?婚姻自然是人生的大事,但是,它与节俭有什么矛盾?又怎么可以借口‘人生大事’而去奢侈浪费呢?”
   一番话说得范纯仁满面羞愧。他低下头,鼓起勇气,向父亲喃喃地说道:
   “范家节俭的家风,孩子自幼熟知,购买奢华贵重用品,儿子知错。可是有件事孩儿在心中苦恼多时,今日如实禀告父亲大人。这些天来,新人想以罗绮作幔帐,孩儿知道这不合范家家风,不敢答应,可她父母又出面提出,孩儿碍于他们的情面,没敢再坚持不买。”
   范仲淹一听,立刻大怒,指着范纯仁说道:“你知错认错,我不再追究你的过错。但是,范家几十年来,以节俭自守,以奢侈为耻。用罗绮做幔帐,岂不坏了我范家的家风?情面事小,家风事大。你可以告诉他们,如果坚持以罗绮为幔,那我范仲淹就敢把它拿到院子里烧掉!”
   由于范仲淹的坚持,范纯仁的婚礼办得十分简朴,既没购买什么贵重奢华的物品,也没有举办隆重奢侈的婚礼,不仅范仲淹的家风得以维持,同僚们也从中受到很大教育。
  
   7、魏晋名士学驴鸣
   魏晋时代有人闻驴叫声如闻仙乐,如痴如醉。那些尚驴叫、模仿驴叫的人不是乡野草民,而是上流社会里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
   东汉末年,官宦家庭出身、大名鼎鼎的文豪王粲雅好驴叫,其模仿驴叫惟妙惟肖。建安二十一年(216),王粲随曹操征讨孙吴,次年,王粲病死,时年41。既葬,曹操的大公子曹丕亲临其丧。为了寄托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王粲生前好友们说:王粲一生好驴叫,大家各嚎一声驴叫来满足王粲生前夙愿。众人谁敢怠慢,齐声驴鸣,将王粲送往极乐世界。
   西晋后期,王济病逝,众名士前往送葬,孙楚后至,临尸恸哭,众宾客亦随之垂涕。孙楚哭毕,对王济灵床说:“王兄,你喜欢听我学驴叫,从今以后,生死永别,你再也听不到我学驴叫了。我现在特意为你驴叫一声,算是为你送别。”说完,孙楚挥泪长叫一声,这一声驴叫果然不同凡响,达到了孙楚驴叫的最高水平。
  
   8、才女奇文选佳婿
   清代嘉庆年间,名士许阶亭哥嫂早年去世,便把侄女带到自己家抚养。他的侄女秀丽端庄,文才出众,二十多岁还待字闺中。她立志要找个才子为夫,可惜一时未遇到意中郎君。
   后来,她想出一个办法,写了一篇48个字无标点的奇文,张贴于自家门外,谁能断句成诗,便嫁其为妻。文曰:“月中秋会佳期下弹琴诵古诗中不闻钟鼓便深方知星斗移少神仙归古庙中宰相运心机时到得桃源洞与仙人下盘棋。”
   奇文一贴出,许多才子纷纷前来应试,但都难以破解。一日,有位英俊潇洒的青年,来到奇文前思索片刻,便挥笔将此文断句成诗:“八月中秋会佳期,月下弹琴诵古诗。寺中不闻钟鼓便,更深方知星斗移。多少神仙归古庙,朝中宰相运心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与仙人下盘棋。”
   大家看了很久,才明白过来。原来这是一首七言藏头诗。上一句后一个字的右一半,作下一句的头一个字,即全诗的开头字隐在末尾字的右半个结构中,真是妙绝。
   许小姐得知后,连忙出来迎接这位青年,问过姓名,知道他叫李汝珍。于是,小姐当面许配给他作妻。后来,李汝珍成为著名长篇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注:“庙”的繁体体为“廟”)
  
   9、鲁迅三兄弟遗嘱
   鲁迅是1936年10月16日在上海逝世的。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做,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1965年4月26日,时已80岁的周作人自知将不起,也立下遗嘱:“余今年已整八十岁,死无遗恨,姑留一言,以为身后治丧之指针。吾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可随便埋却。人死声消迹灭最是理想。余一生文字无足称道,惟暮年所译《希腊对话》是五十年来的心愿,识者当自知之。”逾二年,周作人在“红卫兵”暴打下身故,时为1967年5月6日。
   周氏三兄弟中最小的周建人,1984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他在三兄弟中做官最高,曾任浙江省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也是三兄弟中寿命最长的,活到96岁。他的遗嘱是:“我身后的丧事要从简,要改变繁文俗礼的旧习惯。现在大家都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资金很宝贵,时间也很宝贵,不能因为办丧事花国家的钱,不能浪费大家的时间。我死后不要开追悼会,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交给医学院供医生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去。伟大的革命导师恩格斯的骨灰就是这样处理的。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学习他的彻底革命精神。”
   周氏三兄弟同属社会名流,他们的人生观虽不一致,“死后速朽”的想法却是一样的。
  
   10、张学良的“钓鱼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蒋介石坚持拒绝张学良请战的要求。
   1939年冬,蒋介石让戴笠请张学良给原东北军参谋长鲍文樾捎个话儿,劝他不要与汉奸汪精卫同流合污。张学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欣然同意。1943年戴笠又让张学良劝鲍文樾效命军统。张学良借此向蒋介石索要政治权力,便让戴笠代他向蒋介石要一根“钓鱼竿”。戴笠说,张学良小气得连钓鱼杆也舍不得买。蒋介石说:“他这是暗示我,要他钓鱼得给他自由,他要的是一根政治权力的‘钓鱼竿’!”不久,蒋介石果真派人送来一根美国进口的高级鱼竿,它伸缩自如,能长能短,十分精致。张学良接到蒋介石的礼物后气得直发抖,将它折为几节,并对赵四小姐说:“老蒋要我‘能屈能伸’!”
   1945年春,蒋介石又托东北籍中央委员莫先生代他送给张学良一只怀表。张学良半开玩笑地说:“时间不短了,这块怀表很好……”莫先生理解张学良的心情,也半开玩笑地说:“自有佳期,君莫问!”
   可是这佳期是何日呢?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有人建议蒋介石释放张学良,蒋介石却说,他与张学良的关系不能以国法、公义来论,乃是如父子的私情,他不放张学良是爱张学良。




上一篇: 写作素材专辑(90)   下一篇: 写作素材专辑(93)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