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专辑(93)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1-2 13:44:24阅读:
字号:小|大
1、一字译错引来灭顶之灾
战争是无情的。任何疏忽和大意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下面这个小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以警示。
位于广西和贵州交界处的六寨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距抗日前线十分遥远,不要说日本陆军,就是空军也很少飞临这个地区,宛如一片“世外桃源”。正是看重这一点,国民党第4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才把自己的司令部设在此地。然而,张发奎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由于纯粹人为的原因,这里竟然遭到一次无情轰炸。
1944年11月,中国军队和侵华日军正在柳州展开激战。27日,日军进抵距贵州边境约20公里的南丹、六甲地区。这一天,美国第6航空队奉命出动B-29型轰炸机前去轰炸南丹、六甲地区的日军。可是机场指挥部的译电员却把电报中的“六甲”译成了“六寨”。六寨和六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相差100多公里。美军飞行员接到命令后,从成都机场起飞,按图上标示的航线,直向广西北部六寨方向飞去。
当17架涂有美军标志的飞机出现在六寨上空时,当地军民兴高采烈地走出家门,挥舞着彩旗,向盟军飞行员致意。然而,美军飞机回报他们的却是一颗接一颗的炸弹。六寨这个弹丸之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人们在血火中呼喊奔跑,乱作一团。一枚重磅炸弹正好命中张发奎的司令部,使所有文件、资料连同司令官多年的日记都化为灰烬。1名中将、2名少将、200多名上校以下军官、800多名士兵和5000多名难民在这次误诈中丧生。
2、酒入词中味亦浓
李清照爱酒之深,可与李白、苏轼等同列,她笔下的酒与她的诗词一样,随着她人生经历的跌宕起伏而变化,显得多姿多彩。
早期,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少女情怀的浪漫,以及与丈夫赵明诚的相亲相爱。此时,李清照词中的酒,是一种浪漫、潇洒与祥和的美。“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瞧!一个女子,喝得晕乎乎的,连回家的路都找不着了。另外还有“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以及“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等。
靖康之乱,国破家亡,丈夫赵明诚病逝,清照流离失所,老来无依。在饱经了人生的炎凉风霜后,李清照已不再是当年闺中抒情的少女,此时词中酒,充溢着凄凉之意。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人其情,其酒其词,沁人肺腑。
3、徐悲鸿三邀白石
1929年9月,北平举办中国画展览。身为木工师傅的业余画匠齐白石也参加了,他的画被挂在一个偏僻的角落。
时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的徐悲鸿慧眼识珠,发现角落里隐藏着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翌日,徐悲鸿来到齐白石家。30多岁的徐悲鸿和60多岁的齐白石谈诗论画,言语投机。但当徐提出请齐白石到艺术学院任教时,齐婉言谢绝了。后徐再次去请。齐仍不肯。徐并不灰心,第三次登门相请。齐白石被徐的“三顾茅庐”深深感动,于是他坦率地告诉徐:“不是不愿意去,是因为我从来没有进过洋学堂,更没有在学堂里教过书,如何能教大学呢?遇上学生调皮捣乱,我这样大岁数,摔一个跟头就爬不起来啦!”
徐悲鸿终于知道了问题的症结,于是向齐白石郑重承诺:不需要齐白石讲课,只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作画示范便可;他自己一定在旁边陪齐老上课。齐白石这才勉强答应。
4、钱钟书杨绛互为捉刀
读过《围城》的读者当会记得,苏文纨小姐那把飞金扇上题着一首小诗:“难道我监禁你?还是你霸占我?你闯进我的心,关上门又扭上锁。丢了锁上的钥匙,是我,也许是你自己。从此无法开门,永远,你关在我心里。”这首诗曾遭到方鸿渐的嘲笑。
其实,这诗并非是钱钟书为书中人“按头制帽”而作,它出自钱先生的夫人、学者杨绛的手笔。这个谜底是在《槐聚诗存》中,杨绛在钱诗《代拟无题七首》的“缘起”中揭开的。几年前,杨绛想写一部小说,请钱钟书为书中人物拟作旧体情诗数首,钱钟书说:“你自己能写,并且能体贴入微”。杨绛笑着说:“你的《围城》需要稚劣小诗,你让我捉刀。如今我需要典雅篇章,你为何推诿?”于是钱钟书替杨绛写了《代拟无题七首》。诗成后,杨绛认为“韵味无穷,低回不已,绝妙好辞。”她决定不写小说了,留下这七首诗就“尽得风流”了。这七首诗中最后一首的诗句如下:“少年绮习欲都刊,聊作空花撩眼看。魂即真销能几剩,身难久热故应寒。独醒徒负甘同梦,长恨还缘觅短欢。此日茶烟禅榻畔,将心不必乞人安。”这首诗道尽了岁月与情爱的关系,爱情有时并不是永恒的。
《槐聚诗存》出版于1995年,是钱钟书的旧体诗集,可视为钱诗定本。这是钱钟书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本书,想到这一点,觉其弥足珍贵。
5、宋美龄写爱情小说
几年前,宋美龄在她贺庆100华诞的当天,曾感慨地列举了一生中的好多“惟一”。最出人意料的是,她写过惟一的一本小说。但她回避了作品的名称,以及题材内容,在场的记者不便追问,以至成了难解的谜团。其实,此事在当时也鲜为人知。
1945年夏秋之交,身居陪都重庆的蒋介石企图独吞抗战胜利果实,正忙于挑起内战。可是作为“第一夫人”的宋美龄却关在书房里“悠闲自得”地写起爱情小说《往事如烟》来。这部作品长达3万余字,宋美龄以细腻的笔法,浪漫的情愫,纪实性地描述了她早年与男友刘纪文的爱恋故事。纽约的《女性世界》杂志,特地出版了一期“时尚”增刊,发表了这篇炙手之作。华盛顿的《和平》杂志予以转载后,半个月内再版了三次,多达20余万册。另外,还有近百家报刊以显要版面摘录或节选,并给予炽热的评介。《女性世界》杂志社从来稿登记簿上发现,当初转送作品的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使馆人员。接触了两三次,才知道作者竟是宋美龄,而且转送者一再要求代为保密。
后来此事传到胡适先生耳里,他分析宋美龄创作这部小说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宋美龄写这部小说时,已对蒋介石的“政治与军事伎俩”感到厌倦,想以“普通妇人之心态揭示男女之间真爱,借以回归滚滚红尘之乐趣”;二是其时据传蒋介石正与陈立夫的侄女陈颖有染,“夫人心火如炎,沉湎昔情,以发泄其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苦怨。”耐人寻味的是,当“美国之音”电台记者卡尔顿后来向宋美龄提及这部小说时,宋女士只是用英语回答了一句:“无可奉告”。
6、冒顿灭东吴
汉初,匈奴的冒顿弑主自立。匈奴侧有一个东胡国,闻知此事后,有意前来寻衅,但又不知冒顿的才干气魄如何,于是派使者向冒顿提无理要求以作试探,同时也欲作为出兵的借口。
东胡王第一次派使者要求冒顿把胯下千里马给他,群臣怒而不允,冒顿笑着劝大家:“东胡与我为邻,惟愿我们能和睦相处,岂能为一匹马而坏了与邻国的友谊。”
一骑到手,东胡王便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于是又派使者让冒顿把老婆送给他。群臣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微笑道:“大家不要太激动,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女人失去宝贵的和平。”于是就把自己心爱的妃子送给了东胡王。
经过两次试探,东胡国王认为冒顿无胆无识、可欺可凌,遂骄气日盛,麻痹大意,并再一次派使者向冒顿索要两国交界的空地。群臣无不怒发冲冠,纷纷向冒顿请战。
这时,只见冒顿拍案而起,冷笑道:“东胡欺人太甚,向我索马、索女人,现在又索我国沃土。俗话说事不过三,更何况土地乃国家之根本,岂能随便予人!来人,把使者推下去斩首!”
当即披挂上阵,一声号令,匈奴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毫无戒心的东胡。
7、曹雪芹殒于饮酒
据历史记载,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除夕之夜,曹雪芹猝然去世,当时年仅48岁。曹雪芹的早逝是我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但其死因却源于酒祸。
曹雪芹后期的生活充满忧愁和坎坷。在1763年的中秋节,他的幼子因感染天花而死去,给他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后来,曹雪芹常以饮酒解愁,谁知“借酒浇愁愁更愁”,他的体质一天天坏下来。渐近年关时,他在妻子的悉心照料和劝慰下,情绪才有所好转。除夕之夜,妻子为了让丈夫高高兴兴地过年,拿出他挚友相送的好酒。谁知曹雪芹端起酒杯,思绪万千,接连几口就将四两多白酒灌入愁肠,顿时便坐立不稳,双目圆瞪,呼吸急促,随即扑倒在地。当曹雪芹慢慢地合上双眼之时,门外响起了迎接新春的爆竹声。妻子珠泪盈眶,抚摸着曹雪芹未写完的书稿,拈笔在上面写下了一首诗:“不怨糟糠怨杜康,乱诼玄羊重克伤;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医嫁裳。织锦意深睥苏义,续书才浅愧班娘;谁识戏语终成恨,室息何处葬刘郎!”这首诗表达了曹雪芹的妻子芳卿的追忆哀怨之情。
8、妙趣横生的纳凉诗
夏日炎炎,苦热难当。历代文人从不同的角度,写下了许多有趣的纳凉诗。
何处好纳凉
唐代诗人韦庄说水边纳凉最好,他在《夏夜》一诗中写道:
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
星繁愁肠尽,露重觉荷香。
宋代诗人陆游则认为桥头好乘凉,他专门为此写了一首《桥头纳凉》诗: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般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元代诗人释英则喜欢避喧觅静,到山中纳凉,他在《山中景》诗中是这样描述的:
六月山深入,轻风冷袭衣。
遥知城市里,扑面火花飞。
纳凉外的感悟
宋代诗人王令以高尚的节操和卓越的才气闻名于世,深受当朝宰相王安石的器重。他在一首《屠旱苦热》诗中写道: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何忍身去游其间。
诗中提出了纳一己之凉,还是纳天下之凉的问题。道出了诗人忧乐天下,济人济世的远大志向。
9、矛盾和茅盾
茅盾原名沈雁冰,早在1921年,他就在上海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和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反动政府下令通缉沈雁冰。沈雁冰出于安全考虑,决定暂时避在上海景云里的家中,对外说是已经出走日本了。就这样,沈雁冰在家中整整躲了10个月。
在这10个月中,沈雁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部曲《蚀》。
它包含《幻灭》、《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
就在写完《蚀》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沈雁冰在即将发表的那一部分的文稿上写了一个自己的笔名:矛盾。
为什么给自己起了这样一个笔名呢?沈雁冰自己解释说,是因为他看到了大革命失败后的许多矛盾: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革命内部之间的矛盾;知识分子言行上的矛盾以及自己思想上的矛盾,等等。这个笔名反映了那时候他思想上的苦闷。
当沈雁冰将《蚀》的第一部《幻灭》交给《小说月报》的负责人之一的叶圣陶征求意见时,叶圣陶说:“小说写得很好。《小说月报》正缺这样的好稿件,我们决定刊登在9月份上,今天就发稿。”
“可是,小说还没有写完呢!”沈雁冰说。
叶圣陶说:“等不及了。不过你用‘矛盾’这个笔名,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万一国民党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我想,不如在‘矛’字上面加个草头,‘茅’在百家姓里是有的,而且姓‘茅’的还相当多呢。这样就不会引起注意了,你看如何?”
沈雁冰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行,按你的意见办!”叶圣陶有些纳闷,问道:“你笑什么?”沈雁冰幽默地说:“我本姓沈,现在又要姓茅,这岂不好笑吗?”
刊有茅盾作品的《小说月报》很快就在1927年的9月出版了,很多人都在打听“茅盾”是谁。连当时的大诗人徐志摩也写信给叶圣陶询问。叶圣陶回信说:“作者不愿意透露真名,恕我保密。”
从此,“茅盾”就成了沈雁冰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笔名。
10、老舍自撰广告
老舍的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论语》半月刊上连载。1934年12月,老舍在《牛天赐传》第九节后附了一则自撰的广告:
《牛天赐传》是本小说,正在《论语》上登载。
《老舍幽默诗文集》不是本小说,什么也不是。
《猫城记》是本小说,没有真事。
《小坡的生日》是本童话,又不大像童话。
《二马》又是本小说,而且没有马。
《赵子曰》也是本小说。
《老张的哲学》是本小说,不是哲学。
无独有偶,1935年,老舍又为《樱海集》自撰了一则广告:
《上任》写山大王拜访侦察长。
《善人》从私生活上看一位女善人。
《邻居们》写不打不成相识。
《月牙儿》写一个穷女子的生活。
《阳光》写一个阔女子的生活。
这两则广告幽默风趣,或介绍作品内容,或介绍人物,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老舍先生的幽默才华。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