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工作报告 -> 实施方案 -> 正文

“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作实施方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4 12:31:12阅读:
字号:|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将篮球运动为学校的品牌项目。通过开展“一生双爱好”教育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艺术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艺活动,培养良好特长,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积极创建学校篮球运动的品牌,提高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形成“人人掌握基本技能,个个熟悉篮球术语,班班拥有比赛队伍”的校园篮球运动氛围,不断丰富学校特色品牌的内涵实质,使我们的学生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提高学生体艺技能的活动内容,改进方法措施,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实现人人都能掌握一至二项体育爱好和艺术技能,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为发展特色教育,建立和谐阳光校园奠定基础。

三、活动方式:

1、以增强素质,培养体育爱好为重点,在普及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竞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技能培训,倡导选择田径、球类、棋类、跳绳、踢毽、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每名学生至少都有二项体育爱好,逐步形成特色。

二是开好运动会,办好体育竞赛。要整合好课余训练资金、场地、设施、人力等资源,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加强系统训练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三是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深入推进学生体育锻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在普及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力倡导和推进学生课外艺术活动,全面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学生艺术技能。

3、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的作用,引导和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广播体操、冬季长跑、踢毽子、跳绳、篮球、等单项体育竞赛和艺术节、绘画、书法等文文艺活动,扩大文体活动的参与面和普及率。要结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到两项体育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形成良好的个性特长。

四、 实施内容:

(一)、活动项目:

设:象棋、舞蹈、绘画、书法、跳绳、踢毽、篮球等兴趣班。

活动方式以课时为单位进行活动项目,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一项活动场地以教室运动场为主,专用教室为辅。

(二)、活动时间:周四下午第二节课

(三)、活动参与方式:

1、整班参加项目由学校排出安排表,按活动表开展活动。

2、兴趣爱好项目,发放“兴趣活动自选菜单”,学生自选二个项目(两项须注明首选和次选),并排出活动表,按活动表活动。

(四)、活动评价:

采用才艺展示、组织竞赛等形式推出活动成果。

(五)、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校长具体负责,骨干教师具体实施的工作体制,明确制度和责任,把工作落到实处。

2、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落实“一生双爱好”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首先,应该抓好教师的“双爱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文体活动,积极发挥教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营造学校浓厚的“双爱好”教育氛围。其次,要注重音体美教师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活动时间、场地、内容、学生和指导教师“五落实”,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提高活动质量。

3、为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广阔舞台。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单项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自信,展示才华,提高审美,追求发展。

4、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社团的优势。

聘请在体育或艺术方面有造诣的知名人士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关心支持学校“一生双爱好”教育活动,推动镇村文化进校园、校园文化进镇村。

五、工作思路:

坚持一个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

依托两个载体:班队集体、学校团队

形成三个层面:普及层、提高层、精品层

加强四种教育:珍爱生命教育 (强身健体,健康第一)

自强不息教育(自信进取,拼搏有为)

集体主义教育(以校为荣,团结协作)

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竞技,文明观赛)

促进五项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班集体建设、学校团队建设

突出六大结合: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学科整合相结合;

和谐校园的创建与班集体建设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相结合;

学生健康成长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

全员普及与个别提高相结合;

课外活动与师生兴趣相结合。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