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课件 -> 高二语文课件 -> 下载
课件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失街亭9924773288
文件大小 375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课件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课件
更新时间 2011-7-14 5:44:41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RAR 档案文件(*.rar)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简介:

以下为课件内提取的文本内容,仅供参考:

罗贯中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谡(shù) 曹叡(ruì) 寨栅(zhà)  汲(jí)水 B、偏裨(bì) 文几(jǐ) 咽喉(yīn)  隳(huī)志气 C、张郃(hé) 掎角(jǐ) 城垣(yuán)  殛(jí)鲧gǔn用禹 D、垓心(gāi) 长史(cháng) 辎重(zī)  干系(xì)

检查预习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撤退)? D、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马谡形象

1、直接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请根据第一点补充概括。

(1)一笑: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2)二笑:

(3)三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

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来衬托。请根据第一点概括补充。 (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2)

(3)

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

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

无知幼稚;

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

和评价反衬马谡的无能。

3.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现出马谡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概括。

马谡是一个轻敌麻痹、

夸夸其谈、目中无人

的谋士形象。

诸葛亮形象

1.直接描写。根据第一、二点补充分析。 (1)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知彼知己,料事准确。 (2)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增援;又想“高翔非张郃手”,又派魏延前去接应。――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3)

(4)

(5)

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

撤兵汉中。――料事如神,慎重稳健。

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自知之明,勇于自责。

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

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赏罚分明,

有情有义。

2.间接描写。请根据第一点概括。 (1)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2)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

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

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

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

诸葛亮是一个知人善

任、小心谨慎、赏罚

分明,有情有义的军

队统帅。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请根据第一点补充分析。 (1)“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2)

(3)

“流涕”: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

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大哭”:是为有负先帝重托,

未听先帝遗嘱。

探讨:谁应对一出祁山的失败负主要责任?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相关资源:
·戏剧知识鉴赏
·lzy白杨礼赞
·高二下册茶馆9924772687
·荷花淀艺术板书
·个人和集体9924772648
·滕王阁序
·我有一个梦想
·领略芳华
·廉颇蔺相如列传
·孔雀东南飞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