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资源下载 -> 试题 -> 高二语文试卷 -> 下载
试卷资源详情
资源名称 河北省正定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件大小 70KB
所属分类 高二语文试卷
授权方式 共享资源
级别评定
资源类型 试卷
更新时间 2015-4-14 13:34:58
相关链接
资源登录 ljez
资源审核 nyq
文件类型 WinZIP 档案文件(*.zip)
运行环境 Windows9X/ME/NT/2000/XP
下载统计
简介:

 自从“楚辞”诞生以来,在其传播与接受中,屈原形象也处于不断变迁中,后人阅读古代文本所获得的只能是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试图凭借这些并不完整的“碎片”去还原历史,在试图“唤醒”历史生命的过程中,人们必将自己的期待与想望悄然注入其中。因此,被“唤醒”的人物形象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在被“唤醒”人物的历史身影中,闪烁着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西方诠释学重视经典文本与读者之距离,并讲求各种方法克服两者之差距”,“儒家读经传统强调解读者与作者心灵的遥契”,是一种“实践诠释学”,不是或不只是“哲学诠释学”,是一种以经世为本的实践活动。诠释者往往将其诠释行为的目标指向人,以还原作者的意图为途径力图还原作者的历史形象,作为自己修炼和实践的榜样和目标。例如,在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从孔子开始,便以其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境界。

“经典是时空的产物,是在时间和空间中被反复考验、被反复选择和确认的产物”。对儒家经典之类“神圣性经典”进行诠释往往不是读者的个体行为,而主要是国家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而不在个人。这种诠释比较程式化,具有封闭性,而且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甚至消亡,对这种经典的诠释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经典甚至失去其经典地位。但是,《楚辞》不是这种“神圣性经典”,这有利于诠释者个体的参与,其作为经典在历史中形成的普世价值对诠释者的约束力相对于“神圣性经典”而言比较小,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如学术思想、政治际遇、文化心态、个性气质等,便具备更大的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正因为如此,魏学渠在其为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所作的序中指出:“贞人谊士,读其词而感之,所为传注笺疏,岂徒合文义云耳,将以明其志,感其遇,恻怆悲思,结撰变化。”在学术思想比较活跃、士人际遇较为动荡之时,对《楚辞》的诠释往往就更热烈,更丰富多彩。

(摘编自《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新兴阶级为达到政治企图,将屈原政治伦理化为“伟大的爱国诗人”。

B.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主流观点是:屈原的人生史是与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历史。

C.20世纪70年代初,在“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人把屈原看成与儒家对立的法家诗人。

D.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试图凭借偶然保留下来的历史“碎片”去还原历史,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虚拟猜想的成分。

B.被“唤醒”的历史人物形象既源于古代文本,又结合当下需求,含有现实文化的精神品格。

C.“西方诠释学”与“儒家读经传统”实际上都是一种“实践诠释学”,而不是“哲学诠释学”。

D.“实践诠释学”是一种以参与政治以达到天下治平为根本的实践活动,诠释目标往往指向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儒家诠释经典的历史中可以看出,自从孔子开始,诠释者往往将他们各自塑造的周公形象作为修为的理想目标和人生境界。

B.因为“神圣性经典”的诠释权力主要在国家不在个人,所以这种诠释或许随着政治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经典可能会失去其经典地位。

C.因为《楚辞》不是依靠国家权力诠释的“神圣性经典”,利于个体诠释,诠释者所处的时空特性具备更大张力,对诠释的影响更大。

D.在学术思想活跃、士人际遇极为动荡时,对《楚辞》的热烈诠释,实际是诠释者探求理想、释放焦虑、自我确证和批判的心理历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朱昭字产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乘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蓝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独。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己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嗔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宫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3分)

①今天子圣政一新矣 ②取传禅诏赦宣读之 ③汝辈义偷生,不异犬

④妻子不可为贼污 ⑤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 ⑥昭跃马从缺城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昭凭着功绩官至秉义郎,他顺从时俗,不刻意地表现自己。在震威期间,夏人乘虚入侵,他招募千余勇猛精锐士座,夜缒出城,乘势杀敌,获得胜利。

B.夏人部队昼夜进攻,其首领悟儿思齐邀请朱昭议事,数落宋朝失信,企图招降宋军。朱昭反驳说,宋朝国君内部禅让,新君政令一新;坚决拒绝投降。

C.在众多城池投降后,朱昭旧友也暗示他投降。朱昭厉声斥骂。张弓要射他;不久又表示,只要背城死战,获胜可再图功业,失败陈尸境内也问心无愧。

D.朱昭方面有人暗中与敌人串通,透露了朱昭准备突围的消息。敌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坠入沟堑,他怒目提剑,无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7.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B.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C.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D. 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

(2)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9.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5分)

10.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1.默写

①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来兮辞》

②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

③ ,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逍遥游》

④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⑤玉户帘中卷不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江花月夜》

⑥千岩万转路不定,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 ,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史学泰斗何炳棣

孔子说过,一个人的血气与他的年龄有内在关系,少年之时,血气未定,壮年之时,血气方刚,老年之时,血气既衰,其行事特点也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血气是笼统说法,若细分起来,似应包括体质、精力、斗志在内。常人大多如孔子所说,所以老年人通常与和蔼可亲、慈祥平和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但是,也有例外。何炳棣青少年时代志存高远,由南开中学到清华大学,勇猛进取,成绩优异;壮年时代,在欧美学术界东征西讨,成就斐然,为一代名家;到了耄耋之年,宝刀不老,思考大问题,开辟新领域,鸿篇迭出,新见纷呈。所写回忆录,亦是大气磅礴,滔滔雄辩,气势如虹。岁月的风雨,似乎一点也没有消磨他的血气锐气,他永远是那么精力旺盛,一往无前。

何先生祖籍浙江金华,1917年生在天津。其父为前清秀才,曾习日文及法政,在宁波、天津等地担任法官,到48岁时才有了独生儿子。少年何炳棣在父亲的呵护和督责下,自小就对史学和英文有了兴趣,并打下了基础。父亲是有志气、有眼光、懂教育的人,他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儿子的兴趣,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叫他到夜校里学习英文,在儿子读中学时又叫他圈点《史记》。父亲谆谆教育儿子要有大志气,好好读书,进清华,留洋。

宏阔的学术视野,敏锐的问题意识,扎实的资料功夫,是何先生成功的重要因素。他的博士论文《英国的土地与国家,1873—1910》,所引史料多为第一手资料,令答辩老师大为叹服。以后,他的研究领域回到中国,举凡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先秦思想、六朝城市、宋代土地、明清人口、会馆制度、扬州盐商、甘薯花生玉米等农作物之传入中国,都是他的课题,其中相当一部分论文发表在世界一流学术杂志上。几乎所有课题背后,都有他宏大的学术关怀,有的开宗立派,自树一说,如写《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对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独到看法;有的推陈出新,前进一步,如写《中国会馆史论》,对会馆的创设年代、社会功能的研究都在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有的考证翔实,廓清迷雾,如写《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遍检北美各大图书馆近四千种方志,并搜集登科录、同年齿录,得出许多不易之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中的数据则成学术定论。

自学进修,永无止境,是何先生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生也有涯,学也无涯,要懂得那么多知识,殊非易事,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持久的坚韧性是办不到的。在何先生那里,从没有什么学科壁垒,需要什么就补什么,考古学、地质学、人类学、生物学、训诂学,他都有涉猎。在回忆录中,可以时常看到他向人请教的记载。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即古代华北地区到底是实行“砍烧法”的游耕制,还是村落定居的定耕制,事涉“蒿类孢粉”与土质关系等极为专业的学问,令外行人望而却步。何先生则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获得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如果一个聪颖的人,自信的人,成功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脾气急躁的性情中人,则免不了得一“傲”字。何炳棣正是这样。在他读小学时,老师就诫勉他“如能爱众亲仁,则美玉无瑕矣”。何先生到老感慨,自己往往与中外学人不能和谐相处。这样的人,远望可畏,近看可敬,因为他真。读了回忆录,你会不时地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他忆父亲,忆老师,忆同学,忆好友,一片真情。他回顾自己,剖析自己,一片诚恳。回忆录的写作,也是极其认真,一字一句,自出机杼,有些数据、资料,他还一一核对,自称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亢不卑。特别是书中对雷海宗先生的回忆,述其博学、卓识、真诚、宽容,师生之间的交往,对其学术地位的评价,自称一生受雷海宗影响至深且巨,字里行间浸润着对恩师的无限深情,令人读后感慨不已。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开头引述孔子关于血气与年龄关系的论述,为评价何炳棣的“血气”张本,同时衬托出何炳棣卓尔不群的个性。

B.何炳棣在历史学方面建树颇多,其主要原因是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用生动的历史故事培养了他的兴趣。

C.他研究中国的历史,上古土壤结构、耕作方式,乃至明清人口、会馆制度等都是他涉及的内容,可见其资料功夫之扎实。

D.何炳棣为了在关于中国农业起源的辩论中让自己的观点更加可靠,专门向美国地质学权威请教,其求知欲于此可见一斑。

E.本文撷取了传主的若干人生片段,既全面地揭示了他成为史学泰斗的原因,也真实表现了传主令人遗憾之处——“傲”。

(2)请简要概括传主何炳棣的形象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何炳棣成为史学泰斗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请简要概括其中的主观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炳棣在史学界取得斐然成就给你的学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熹微(xī)   孤鹜(wù) 耘耔(zǐ) 潦水(liáo) 叨陪(dāo)

B.轻飏(yánɡ) 盘桓(huán) 出岫(yòu) 流憩(qì) 闾阎(lǘ)

C.玉扃(jiōng) 人寰(huán) 凝睇(dì) 庭柯(kē) 险衅(xìn)

D.鬻狱(yù) 迤逦(yí lǐ)渌水(lǜ) 钗擘 (bò) 盈樽(zūn)

1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吾为若德。

B.而后乃今培风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顷之,持一象笏至

D.秦以攻取之外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盖:大概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合乎

B.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趴下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隶属。

C.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逦迤:连续不断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大概。

D.其制稍异于前。 制:形式,规制。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16.下列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狱有室五,名曰现监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每到春运,许多人因急于回家或到达目的地,明知车辆超员却仍然选择乘坐,结果使得车厢里的所有乘客几乎都重足而立,东倒西歪。

B.长期以来,市民对日益堵塞的交通怨言颇多。但市民在怨天尤人的同时,能否深刻反思自己是否有过对红灯视而不见,横穿马路,跨越防护栏等太不可理喻的行为。

C. 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的一张宣传画上是一个鼎,其寓意是中国人寿一言九鼎,决不食言。

D.沈从文以他的独特审美视角构建了一个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翠翠是这个世界养育出的一个天真可爱,纯朴善良,玲珑剔透的小姑娘。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是破解种地困局的关键所在。

B.据气象资料显示,从18日下午开始,关中的西北部和陕北出现了小到中雪和雨夹雪,降水量最大的是米脂县,达5.1毫米;关中大部和陕南出现了小雨,最大降水量在蓝田,为2.9毫米。

C.面对上涨的物价,广大中低收入者感到手头的钱不禁花,家里的开支与消费的底气难成正比。财富焦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

D.从“棱镜门”以来美方的言行看,美国政府正急于“灭火”以及考虑如何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不要再次发生,并没有对“棱镜”计划反映出的本质问题进行反思的打算。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村道旁、树荫下, , ;长弄里、街梢头, , ;商邑中、闹市处, , 。

①江南乡村粗茶淡饭的日子因此有了一份知足的踏实和依靠

②朱漆的井栏护立诸多大小不一的水井

③江南古镇荣辱不惊的岁月藉此平添几许鲜活的滋润和热闹

④粗朴的麻石围起一圈圆圆的土井

⑤江南旺埠车马川流的繁华仗此更具踌躇的厚实和轩昂

⑥凉润的青砖砌出一口悠悠的老井

A.②③⑥①④⑤ B.④①⑥③②⑤ C.②①④③⑥⑤ D.④③⑥①②⑤

五、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老禅师在院子里种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园,香味一直传到山下的村子里面。凡是来寺院的人们都忍不住赞叹:“好美的花儿呀!”

一天,村子里有个人开口向老禅师要几棵花种在自家的院子里,老禅师答应了。他亲自动手挑选开得最艳,枝叶最粗的几棵,挖出了根须送到了那个人的家里。消息很快传开了,前来要花的人连接不断。在老禅师的眼里,这些人一个比一个知心,一个比一个亲近,所以都要给。不多时日,院子里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干二净了。

没有了菊花,院子里就如同没有了阳光他一样寂寞。

秋天的最后一个黄昏,有个弟子看到满院的凄凉,就忍不住地叹息道:“真可惜!这里本来应该是满院花朵与香味的。”

老禅师笑着对弟子说:“你想想,这岂不是更好吗?三年之后将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心头一热,眼前浮现出一村子菊花盛开的美好景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题答案

1.(3分)A(“20世纪50年代”、“企图”有误。)

2.(3分)C(“不是‘哲学诠释学’”有误,原文“不是或不只是”。)

3.(3分)D(“极为”、“实际是诠释者……的心理历程”有误。)

4. C薄:逼近,迫近

5. D解析??①②原文是“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朱昭向夏人介绍宋皇禅位,天子推行新政的事。据此可排除A、B、C三项。

6. D解析? D项原文在文末:“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啖”,吃,诱使;不是“害死”的意思。

7.A

8.(1)总共被围四天,城墙多出毁坏,朱昭凭着才智修补城墙抵御敌兵,全都中规中矩,但是再也不能支撑下去。(凡、以、补御、支各1分)

(2)朱昭率领众人在大街要道上与敌人交战,从傍晚直到天明,尸体塞满街面,无法通行。(勒、通衢、可行各1分)

文言翻译: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他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功业,逐步升任至秉义郎的官职,他韬光养晦,在官场上从不表现出来自己有什么特立独行的地方。 宣和末年,当震威城兵马监押,兼知城事。金兵入侵,夏人乘机攻下河外的全部城镇。震威府距离府州三百里,势力十分孤立。朱昭带领全城老幼绕城固守,以抵御敌人攻击的力量。朱昭招募精锐的士兵一千多人,和他们商定:“敌人知道城中的虚实,有看轻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出其不意去攻击他,可以一鼓作气把他们消灭。”于是趁着夜晚从城墙上放士兵下去,逼近夏人的营地,敌人果然十分惊慌,城里官兵乘机大声叫喊,奋勇杀敌,杀死和俘获了很多敌人。夏人用鹅梯准备登上城墙,但是箭好像雨一样(向他们射去),他们没办法登上来,但是攻势却日夜不停。夏人的首领思齐穿着铠甲来到城前,以毡盾挡住自己,邀请朱昭出来议事。朱昭穿着平时的衣服登上城墙上,披着襟衣问:“你是什么人,这么不光彩(指思齐用毡盾挡住自己)。想见我,我在这里,你有什么事?”思齐拿来盾牌上前,诉说宋朝的失信行为,说:“大金约我夹攻京师,定下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早晚被我攻下,麟州诸州县都已经归我所有,你依仗什么而不投降呢?”朱昭说:“皇上知道朝中奸臣误国,已经毫无保留的改正过错,把皇位传到自己的皇族手中。现在皇上的政治纲领已经焕然一新,只有你还不知道吗?”于是把内禅的诏书拿出来宣读,众人十分惊讶地望着朱昭,佩服他的雄辩能力。当时,很多城的人都投降了,朱昭的旧识对他说:“现在天下已经完了,忠心是没什么用了。”朱昭怒喝他说:“你这些人背弃正义,苟且偷生,与猪狗无异,还敢用言语来诱我投降?我宁死不降!”于是拿起弓箭去射他们,众人都被吓走了。(震威城)被围困了四日,城墙有很多地方都毁坏了,朱昭用计谋来防御敌人的进攻,虽然管用,但却没有军队来支援。朱昭在厅事召集诸位校将说:“城就快被攻破了,自己的妻儿不可被贼人所污辱,我先让我的妻儿自杀而死,然后拼死一战,如果胜利了就立了大功,如果失败了就战死境内,大丈夫一生的事就此结束了。”众人都还没答应。此时,朱昭的幼子在门阶前玩耍,朱昭马上上前把他杀了,长子惊讶地望着他,朱昭又把他杀了。(啧啧啧~~~~真残忍~~~译到我自己也不想再译下去了)跟着朱昭带领着几名兵士把他们自家的人全杀了,把尸体全都抛入井中。部将贾宗的老母亲刚走到前来,朱昭对她说:“老人家,(你是我的)同乡人,我不想亲自杀你,请你自己投井吧。”她服从了。跟着用土把井给填埋了。将士们于是跟着把自己的妻儿全杀了。朱昭对众人说:“我和大家都没有了顾虑了。”这时军中有人跟敌人暗中勾结,对敌人说:“朱昭与他产士兵都杀了自己的家人,将要出战,人虽然少,但全都是敢死的人。”敌人十分害怕,于是就利诱守城的兵士,登上了城上。朱昭带领众人在城里的街巷迎战,从晚上到早上,尸体遍布街上。朱昭骑着马越过城墙的缺口逃出,但马却坠入了堑沟,贼人欢呼说:“捉到朱将军了!。”想把他生擒。朱昭瞪着两眼持着剑,贼人无一个敢上前,随后中箭而死,死时四十六岁。

9.反衬手法。(衬托手法)(2分)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3分)(三种情况答出两种则可)

10.“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4分,每一点给2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2分)(意思对则可)

【赏析】 本诗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净、安宁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恶世俗,想要归隐田园的情怀。

首联、颔联诗歌描写的是燕雀、蝴蝶、蜘蛛等的动景:夏日昼长,江村风日清丽,屋檐上栖息着许多小燕

::立即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
下载出错
相关资源: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十四次周练语文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十三次周练语文试题
·江西省吉安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终结性测试语文试题
·江西省临川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清江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南陈集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1月调查测试语文试题  
☉为确保正常使用请使用 WinRAR v3.20 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软件。
☉如果这个资源总是不能下载的请点击报告错误,谢谢合作!!
☉欢迎大家给我们提供教学相关资源;如有其它问题,欢迎发信联系管理员,谢谢!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